l為什么在家里或者學校如魚得水,而在友情、婚姻、職場中卻束手束腳?
l為什么你總有一種被透視感,害怕進入新的關系、新的環境?
l為什么你總想與人殘酷地競爭,難道不能同舟共濟地合作?
l為什么家境優越,卻深陷偷竊這樣的勾當?
l如何擺脫性格梏桎,輕輕松松走向幸福人生路?
人終究會遭遇到種種放不下也想不開的煩惱、糾葛和挫折,自我超越就成了人生的一項重要課題。如果內心總是自暴自棄或者陷入虛假的優越感,就是讓自己生活在黑暗當中。當你愿意去探索自己的內心,把里面的東西拿出來,攤在陽光下,或是把光帶入內心,療愈才會發生。
生活并不會輕易讓一個人孤獨,群居需要一種平衡,只有向光生長,接受生活的雕琢,才能走向真正的。
重磅推薦:
1、沖破生活的枷鎖,活在陽光里。
由于自身的局限,我們可能會面臨身體缺陷、缺愛、被指責、被溺愛、被忽視、被束縛等問題,如果我們選擇逃避或者自我欺騙,就會生活在陰影當中。如果我們擁抱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意義,我們就是活在陽光中,享受美好生活。
2、人只有向光生長,接受生活的雕琢,才能走向真正的。
成長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擁有自我超越的勇氣才能融入世界,將自己的家庭、戀愛、婚姻、工作等各個方面放在陽光下曬一曬,可以讓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真正完善自己。
3、生活具備相當神奇的創造力,可以讓生命想綻放出美的光彩。
人總會有沮喪、不安、挫敗和不自信等不良情緒,很多人試圖封閉自我或者是追求虛假的優越感,這只會讓自己活在黑暗中,通過妥協和逃避來回避問題只是一時的,只有走向真正的,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精神分析領域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和理念影響了馬斯洛、華生、羅杰斯等眾多心理學大師。他的書持續橫掃日本、臺灣等地心理學圖書榜!
著有《自卑與超越》《這樣和世界相處》《理解人性》等,他認為健康的心理是成功人生的主要推力,因而將心理看作可以幫助個人達成未來目標的有機整體。他的學說為西方現代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本書中,作者深入生活,闡釋關于教育、職業、愛情、婚姻的深刻洞見。他以流暢清晰的思路、明白易懂的文字,啟迪我們思考人生的難題,找尋生命的價值,更了解我們自己
目錄
01 明確人生意義
人生三大局限……004
有社會價值,才有意義……010
人生經歷影響人生意義的建立……015
02 個體心理學原理
要從整體角度來看待一個人……025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標……028
了解世界的感知模式……033
生活常識及常識性錯誤……037
父母造成的影響……041
03 自卑情結
怎樣看待自己的不足……052
極度自卑有何表現……059
04 優越情結
優越情結有何表現……067
一個強迫癥的女人……074
05 社會適應
優越情結與自卑情結都是有害的……087
尋求關注而不得的輟學女孩……091
06 生活習慣
對生活習慣的理解……105
調整生活方式的必要性……113
07 早期記憶
童年記憶,是等待發芽的種子……123
記憶形式……129
記憶內容……133
出生順序和早期記憶……137
被溺愛或仇視,會留下怎樣的記憶……141
08 表現性活動與態度
什么是表現性活動……149
態度……155
09 夢與夢的解析
生活習慣與目標……163
自我辯護……168
任何夢都有原因……172
夢與情感……176
睡眠、非睡眠和催眠術……178
10 社會教育問題的根源
童年時期……183
根據出生順序做出判斷……190
家庭……197
11 社會問題的表現及預防
社會理想及學校……207
三大生活難題……210
預防與改正……215
12 戀愛與婚姻
平等,是美好婚姻的前提……225
建立家庭的準備工作……228
婚姻咨詢……234
羨慕、妒忌、排斥男性、性障礙……241
13 性欲與性問題
嬰幼兒也存在性問題……249
性與控制欲……252
性失控,也許源于心理失衡……258
真正的人生意義一定要有社會價值,屬于共同意義,以及許多人內心的有效意義。若有一種好方法,能解決一個人的難題,那其他人與之相似的難題,肯定也能用這種方法解決。這種方法對全人類來說就具備相同的意義。所謂天才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一是自己的人生意義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同,二是成就非凡。以上述內容為依據,可以推導出人生意義即個人對組織的奉獻。此處不牽涉職業目標,只是指個人的成就。面對生活困難,能游刃有余地應付的人,以自身行為表明,真正的人生意義就是獲取其他人的關注和興趣,跟其他人合作,讓雙方都獲利。這種人敏于覺察身邊人的情感需要,并能找到最適當的方法處理自己遭遇的挫敗,也就是避免為了利益,跟其他人產生正面沖突。
這些人也許會提出疑問:真正的人生意義難道就是奉獻社會,以及對其他人產生興趣,建立合作?他們會對自己應該做些什么感到疑惑。一個人不顧自己的利益,總是為其他人考慮,會覺得舒服嗎?莫非人不應該維護自己的利益,塑造自己的個性?莫非想讓自己獲得發展的人,卻不應為自己設想?這些觀點表面看來好像很正確,實際卻非常荒謬,因為上述所有問題都是不存在的。若一個人面對人生意義這個問題,甘愿為其他人奉獻,并以此為目標,那他就會知道自己應采取何種做法,才能塑造出讓自己滿意的性格,并能時刻照顧到其他人和社會的利益。這種人會依據社會責任感,調整自己的行為并加以訓練,從而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一個人若已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標,就能在訓練中掌握這種技巧,他會不停提升自我,繼而提升自己的技巧,以便處理那三大人生局限。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在婚姻關系中跟自己的伴侶感情深厚,那我們就會把豐富家庭生活,確定為我們的目標,并將不遺余力地推動這個目標達成。不過,如果只是想象著要提升自己,沒有這樣的目標,我們就會覺得像演戲一樣難受。
明白何謂奉獻和合作的人,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這些人知道要讓生活變得意義豐富,需要做哪些事,同時,他們還會盡量培養與他人的感情,以及對社會的興趣。這樣的感情在宗教教義中得到了多方位的體現。跟所有運動一樣,宗教也是建立在人們希望為社會多做奉獻的基礎上。但很可惜,只要人們不是直接針對這一目標采取行動,就很容易歪曲宗教的存在價值,隱藏宗教對社會的貢獻——無論這種貢獻有多大。由于科學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讓人對其他人產生更多的興趣,讓人更加了
解人生意義,因此,科學比政治和宗教都更容易被人理解并接受。討論這個問題時,不管從哪個角度出發,都應始終圍繞一個目標:增加個人對其他人、對社會的興趣,努力融入社會合作當中。
一些人對自己本身的興趣太過關注,因此無法跟其他人一樣正確區分對與錯。實際上,他們這樣做,會將自己的行為清晰地展現在旁人面前,從而暴露出自己的無能。
我曾問過一個罪犯有何犯罪動機,其理解力和智慧又如何。結果發現在這個罪犯看來,他的犯罪行為屬于英雄的行為,他的智慧已遠超過其他人,低限度已超過警察。這個罪犯認為,自己已把自己那非常崇高的理想變為了現實。因此,在他內心之中,他已經成了一個英雄。這其實恰恰表明了一種截然相反的現實:他心中并不存在英雄主義。然而,他自己并不了解這一點。他不明白,自己性格懦弱,缺乏勇氣,全都跟他對社會的興趣不足有關。實際上,正因為這樣,他才會只在生活無意義的方面活動。我們對這種人的評價就是懦弱,因為他們對孤獨與黑暗懷有恐懼,總是將自身精力傾注于生活中無意義的方面,懦弱驅使他們總是懷有這樣的期待:有人在身邊陪伴自己。犯罪只能表明罪犯的懦弱,這種行為一點價值都沒有,將這點向全人類揭示出來,是抑制犯罪好的辦法。
眾所周知,過了而立之年后,一些罪犯變成了的公民,主動去找工作,建立自己的家庭。為什么會這樣呢?比如說盜竊犯,30 歲的盜竊犯哪里比得上20 歲的盜竊犯? 20 歲的罪犯更強壯,更野蠻,也更陰險。而30 歲的罪犯多半都已被迫改變了過去的生活方式,他們發覺,犯罪這份工作非常不合算,轉行是選擇。
另外一個關于罪犯的事實,我們斷然不能無視,那就是如果受到了更重的懲罰,罪犯不會為此感到恐慌,進而放棄,而會在這種刺激下,更加滿懷信心,把自己視為非同一般的英雄。別忘了罪犯生活在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中,好像不具備整體意識,也不明白何謂整體價值。找到信心與勇氣,對他們來說是不可能的。這種人無法跟社會融合。患有精神紊亂、廣場恐懼癥的人,基本無力開辦俱樂部。同樣如此的,還有精神病患者。另有一項事實是,自殺之人和孩子從來不懂得怎樣結識朋友,直到現在,我們也無法找到這是什么原因。
對社會適應不良,產生了自卑感。社會訓練是我們克服自卑感的根本方法。
社會訓練和常識有著直接的聯系。當我們說,我們是根據常識解決難題的,這種常識就是屬于社會這個整體的集體智慧。不過,部分人卻以自身獨特的理解力與語言,作為自己行為方式的基礎,這點我們在前一章中提到了。精神患者、神經癥患者、罪犯都屬于這部分人。他們全都具備某些特征,違反了常識。對他們來說,社會標準、機構、人都毫無吸引力,無法讓他們產生半分興趣。然而,他們要獲得解脫,又必須借助這些。
讓他們對社會性事物產生興趣,是我們的目標所在。神經質的人總覺得只要自己懷有美好的意愿,他們就應該感到理直氣壯。可是只有美好的意愿,還遠遠不夠,務必要讓他們明白一點:在社會中更重要的是,他們真正付出了什么,他們的行為引發了怎樣的具體結果。
有些人會因處理問題缺乏耐性,而產生焦慮。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經常發火,且一直處在興奮狀態中的人,肯定是很自卑的人。對戰勝困難有信心的人不會有焦慮感,哪怕他未必每次都能成功。孩子喜歡跟人打架、魯莽、傲慢,這些同樣屬于非常自卑的表現。要找出他們問題的源頭,即他們自卑的原因,我們才能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提供相應的治療方案。而批評、懲罰原型生活習慣中的錯誤,無論如何都不可行。
借助相當獨特的方法,可以分辨出孩子的原型特征。舉個例子:孩子不停地設置目標,為拉近跟目標的距離,不斷付出努力;孩子不懈地奮斗,以實現超過其他人的目標;針對各種事物,他們表現出了各不相同的獨特興趣。部分人擁有這樣的個性:不遺余力地排斥其他人。這種人對自己的表達能力和行為都沒有信心,在生活、學校、婚姻、社會領域,他們都不愿去適應新環境,只愿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這里很安全。
他們期待實現優越目標,可他們對巨大成功的期待,卻僅限于小范圍中。我們能看到,很多人都有這種特征。這種人不明白,要想有所收獲,必須先做好準備,無論做什么事,都會遭遇各種狀況。一個人若消除了自己跟其他人、跟環境往來的可能性,那他在評判自己的行為時,便只能以自己的知識為依據。可是個人需要常識,需要跟社會往來,單憑其本身的知識,無法滿足需求。
哲學家要以正確的方法集合自己的思想,概括自己的觀點,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作品。可如此一來,他就不能經常跟別人出去吃午餐或晚餐,要長時間獨自一人生活。可是一切結束后,他依然要為了發展自我,跟社會往來。這種往來對他的發展關鍵至極。要從兩個方面考慮這種人的需求,這一點必須銘記。可對他來說,這樣做不一定能發揮作用,這一點同樣需要銘記。我們必須仔細分辨,他有用的行為跟無用的行為有什么分別。
整個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就包含在以下事實中:人們時常會努力追尋某種環境,在那里,自己的地位將凌駕于其他人之上。因此,比較自卑的孩子也許只會跟比自己弱小或能被自己控制、壓迫的孩子玩耍。他會排斥跟他差不多年紀但比他強大的孩子。這種表現屬于反常的病理性自卑感。重要的不是自卑的意識,而是自卑的程度與特征。
這種反常的自卑感便是所謂“自卑情結”。稱其為“情結”不夠,因為這種自卑感已進入了社會個性深處。大致說來,這不僅僅是種感情,還能算作一種病。它帶來的危害會因處境的改變而改變。從事自己很有自信的工作,一個人的自卑感就會很隱蔽。可是在異性關系、適應社會的關系方面,他或許就沒什么信心。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找出他的真實心理狀態。
一般說來,在艱苦、緊張的環境中,一個人犯錯的概率會加大。陌生或艱苦的環境可以讓本來面目真實呈現出來,而艱苦環境大多是陌生環境。這就是為什么社會興趣程度如何,會在新社會環境中呈現出來。之前,我們已經探討過這個問題了。
對優越的追逐無窮無盡。構成人類精神與思維的各部分,實際上就是對優越的追逐。生活要想變成某種方式,達成某種目標,要把該計劃轉變為行動力量(一如上文中所言)就需要追逐優越,優越能像溪流一樣帶走自己身邊的一切。觀察懶惰的孩子,會發現他們對任何事物都缺乏興趣,不喜歡活動,說他們沒有運動過,也是可以的。即便如此,他們身上依然會表現出對追逐優越的期待。在這一欲望的推動下,他們會說出這樣的話:“我要是勤勞一點,也許就能當上總統。”這說明他們同樣在奮斗和活動,但都是有條件的。他們覺得在積極生活這方面,自己能取得很多成果,只要……也就是說他們太過自負。
他們只是在欺騙自己,一切都是想象。可是虛無的想象能滿足很多人,特別是缺乏勇氣的人,這一點眾所周知。這種人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因此遇到困難,總想著繞道走。他們經常陷入虛幻中無法自拔,這時,他們才會覺得自己聰明而強大,超過了真實的自己。
一些孩子就是因為自身的優越感,才會去偷盜。在他們看來,自己在其他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欺騙了他們,偷走了他們的東西。這種人累積財富,用不著花費什么力氣。罪犯總覺得自己是比其他人更厲害的英雄。由此可知,這種優越感是相當普遍的。
我在探討這一特征時,將其視為智力系統的展現形式。它并非社會意識或共同意識。謀殺犯覺得自己是大英雄,可是相信這一點的,只有他們自己。他們沒有勇氣面對生活問題,只好做出這種事來。這些分析表明,引發犯罪行為的并非原始或天性的惡毒,而是優越情結。
精神病患者也有相同的特征。舉個例子:由于失眠,一些人精力不足,做不完第二天的工作,他們據此相信,先前自己有能力做好的工作,現在已經做不好了,并覺得別人不應該讓自己工作。他們發出了這樣的悲嘆:“我什么都能做,但前提是準許我先美美睡上一覺。”
這種病癥也出現在了抑郁癥患者身上。他們常因焦慮,像殘暴君主一樣凌駕于其他人之上。他們希望別人能陪著自己,做任何事,在任何地方都是如此。借助自身焦慮,他們掌控了其他人,逼迫身邊人務必根據自己的要求生活。
精神病患者和抑郁癥患者在家庭中最受關注。他們身上展現出一種被自卑情結掌控的力量。他們壓迫著健康之人,比健康之人更強大,即便他們抱怨自己體重下降、又瘦又弱等,也不會改變這一點。用不著對這種情況感到吃驚,弱者在我們的文化中同樣強大。若問:“在我們的文化中,哪種人最為強大?”答案應該是:“嬰兒。”這個答案邏輯性最強,原因在于,嬰兒能掌控其他人,其他人卻不能掌控嬰兒。
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有什么關系,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舉個例子,有個有優越情結問題的孩子好斗又驕橫,一直想讓自己看起來比真實的自己更強大。壞脾氣的孩子會用偷襲的方法壓迫其他人,這點大家都明白。他們為什么會做出這種暴躁的舉動?這要歸因于他們的自卑感,他們不認為自己已足夠強大,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從孩子打架的案例中,我們能發現好斗的孩子都有自卑情結和對戰勝自卑的期待。他們就像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更加高大而想盡辦法踮起腳來的人一樣。借助如此簡單的方法,他們得到了優越、驕傲、成功。
務必要找到相應的方法,以治療這些孩子。這些孩子之所以會做出上述這些舉動,是因為他們沒能發現事物的自然順序和生活的持續性。為此責備他們,是很不應該的。當他們跟這些阻礙直接對立時,他們會堅決表示,自己一點都不自卑,充滿了優越感。為了讓他們了解這些問題,我們要循序漸進,以友好的態度向他們說明我們的觀點。
熱衷于賣弄的人之所以會覺得自卑,或許僅僅是因為他覺得在生活有意義的方面,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跟別人競爭。他一直將注意力集中在生活無意義的方面,就是這個原因。他沒辦法好好適應社會,沒辦法以友好的態度,跟社會往來,面對生活中出現的社會問題,他手足無措。童年時代,他肯定對老師、父母都很排斥,經常跟他們作對。遇到這類例子,我們不光要自己明白,還要讓孩子明白。
精神病患者的優越情結跟自卑情結連為了一體,這點能夠看出來。很多時候,精神病患者會展現出優越情結,卻意識不到自己有自卑情結。
若一個家庭中的某個孩子深受寵愛,其余孩子便會感到自卑,因此竭盡所能追逐優越情結。若他們把自己的興趣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其他人身上,那在處理生活問題時,他們就會有出色的表現。可若是自卑情結已在他們內心留下了顯著的烙印,那他們就會發現,自己好像生活在一種敵對的環境中,跟自己和他人利益的關注相比,自己更關注自身利益。他們總是缺乏公共意識,原因就在于此。對于生活中的社會問題,他們往往懷有一種感情,可是這種感情并不能推動這種問題的解決。因此,他們進入了生活無意義的方面,以此脫離這種約束。不過,這種脫離僅僅是表面的,算不上真正的脫離,他們還要仰仗其他人,但未曾解決問題。這種人像乞討者一樣,要仰仗其他人才能生存下去,且必須像精神病患者那樣借助自身軟弱,以求脫離約束。
人性擁有這樣的特征:成年人和孩子都會在覺得自己很軟弱時,對社會失去興趣,轉而追逐優越。他們期盼著這樣就能解決生活問題,期盼著優越感可以在不牽涉社會興趣的情況下獲得。
個人若能聯結起社會興趣和優越,與此同時,還能追求優越感,并為此不遺余力,那他就有可能停留在生活有意義的方面,且成就非凡。而此人若是缺乏社會興趣,就表明其還沒有為解決生活問題做好準備。自殺之人、罪犯、精神紊亂之人、問題孩子,共同構成了這種人,之前已經說過了。
溺愛孩子,會讓其產生錯誤的人生意義。孩子會因為受到溺愛,將對他人的期待視為一項命令,認為自己是上帝的寵兒,不必為此付出努力,認為自己天生就有別于其他人。如此一來,當發現身邊人全都不再關注自己,而且大家全都想成為被關注的對象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他不愿付出,只希望得到,這便是他跟人們交往的通用的方法。在身邊人的溺愛中,他再也無法獨立,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他要是遇到了麻煩,只會通過乞求別人的幫助,來解決問題。他或許會認為,只有提高自身地位,同時逼迫其他人承認自己與眾不同,才能改良自身處境。
孩子在溺愛中長大成人,很有可能會變成危害社會之人。其中有些人背棄自己的良心,討好他人,以獲得權力,在組織工作的過程中,破壞組織內部團結。還有些人公然做了叛徒,任何人只要不討好、不順從他們,都會成為他們眼中的叛徒。他們還覺得社會對自己相當不友好,所以生出了想要報復所有人的惡毒想法。社會經常否定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由此推導出社會虧欠了自己這個結論。這就是為什么懲罰他們不會有任何作用。不斷強調所有人都在跟自己為敵,是他們僅有的作用。在溺愛中扭曲的孩子,所犯的錯誤都有著相同的本質,即要其他人都臣服于自己,只是表現的形式不一樣。在目標不變的前提下,一些人采取了相對溫和的方式,一些人直接采取了暴力方式,一些人則二者兼具。這種人相信:“騎在所有人頭上,便是人生意義所在。不管采用何種方法,一定要讓其他人承認自己很重要,一定要讓自己的需求全部得到滿足。”一個人若一直堅持這種看法,那他所做的事肯定都是錯的。
被忽視的孩子,同樣會產生錯誤的人生意義。因為他們不了解何謂真正的愛、何謂真正的合作,他們會無視友誼的力量,對生活產生荒謬的理解。他們總是高估自己遇到的困難,低估自己的才能,以及身邊人為自己提供的幫助。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做?以前,他們嘗過社會對自己的冷酷相待,并據此相信,以后社會依然會對自己這么冷酷。他們覺得只有給對方好處,才能換得對方的溫柔相待和尊敬,所以他們對自己、對別人都充滿了不信任。不過,親情的地位是其他任何經驗都無法代替的。對母親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得到孩子的信賴,然后拓寬其信賴的范圍,將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在內。
如果無法獲得孩子的興趣、感情與合作,就很難讓孩子對社會產生興趣,跟別人交朋友。任何人都能對別人產生興趣,可是要有人從旁指導、開發、磨煉,才能讓這項能力得以順利發展。
任何孩子被人忽視、排擠、厭惡,都會反感跟別人交往,都會經常獨處,都會對合作缺乏了解,都會對那種讓他跟別人共存的事物,選擇徹底無視。我們都明白,這種個體必然會在其所在的環境中走向毀滅。這個孩子能活到這樣的年紀,肯定是從外界得到了一些關懷和照料。因此,這里所說的孩子并沒有被忽視,只是他得到的照顧比其他孩子少,或是他在其他方面都非常正常,只在某一方面遭到了忽視。遭到忽視的孩子根本不會信任別人,這是肯定的。有一點很諷刺,不少失敗者都是經常遭到忽視的孤兒或是私生子。
錯誤的人生意義有三大源頭:身體缺陷、溺愛和忽視。孩子遇到這些情況,就會在看待問題時,采用錯誤的方式。必須要有人提供幫助,他們才能徹底改變這些錯誤的看法。我們要盡心盡力去關心、幫助這些人,這樣才能從他們的行為中,找到他們的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