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古希臘,還是在當代中國,生活的中心問題永遠是一樣的:善與惡、愛與恨、動蕩與穩(wěn)定、幸福與責任、自由與安全,而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心靈與頭腦用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各種方式來詮釋和面對,他們提供了足以穿越時空的、生生不息的偉大智慧。
楊雅婷,編輯、文學博士,曾發(fā)表《電視電影〈哈姆萊特〉中的可視性機器》《大不列顛:精靈的國度》等論文、書評數(shù)篇,著有《榮格幸福語錄》。楊雅強,樂手、文案策劃,著有《榮格幸福語錄》。
在人生觀上,叔本華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的影響,持悲觀主義的觀點,主張禁欲忘我。他認為意志是世界的本質,人的全部活動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而意志必然導致欲望,欲望帶來的只會是痛苦。至于如何擺脫痛苦,叔本華建議或者漠不關心,或者投入音樂、詩歌、建筑等美的藝術之中。對被物質追求所累的當代人來說,叔本華關于人生的洞見,將教會我們知足常樂,告訴我們精神的富足才是人生最終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