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chǎn)由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構成。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各族人民世代相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空間,是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審美理想的體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對保持中華文明的延續(xù)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華文明成為世界幾大文明中綿延至今從未間斷的文明,中華民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功不可沒。
雕刻美色——廣東玉雕》一書注重文化內(nèi)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藝的介紹,對于廣東玉雕這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內(nèi)涵、技藝、形態(tài)、歷史演變、藝術價值等給予介紹。 讀者從中能夠了解到廣東玉雕的歷史概貌、地方風格、制作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奇思妙想的靈感和巧奪天工的技藝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精美絕倫的藝術世界,看到它,我們仿佛聽到南粵人民的低吟淺唱,仿佛看見那令人心馳神往的精神故鄉(xiāng)。
挖掘文化瑰寶,凝聚奇思妙想,洞察社會幽微,守護精神家園。
葉曙明,廣州人。當過知青、工人。1980年起在花城出版社從事圖書編輯工作;1992年調入廣東省出版總公司;1994年調入廣東《瀟灑》雜志社;現(xiàn)從事圖書出版工作。創(chuàng)作以小說、散文為主。出版了長篇歷史小說《軍閥》、《草莽中國》、《百年激蕩》、《共和將軍》;中短篇小說
嶺南玉雕源遠流長
雕刻文化,締造文明
南越王墓中的稀世奇珍
廣州玉器墟的前塵往事
南方有美玉
歲月如歌記繁華
一個永不磨滅的傳奇
風生水起玉器街
在南海之濱打造亞洲玉都
大師們的身影
人杰地靈,名師輩出
"金魚狀元"歐釗
玉球開山祖吳公炎
江山如畫多才士
章永桐、藍君基瑜瑾相輝
讓玉雕返回民間的先行者高兆華
遍地英雄下夕煙
玉石的生命之旅
剖開頑石方知玉
玉不琢,不成器
化不開的中國情結
悠悠玉道千年傳承
有危更有機
與美玉緣定三生
南越王墓中的稀世奇珍
玉,石之美者,以其細膩、致密、堅韌的質地,溫潤、柔和、雅致的色澤,深受中國人所鐘愛,被奉為無價之寶。翻開厚厚的中國成語詞典,玉總是代表著純潔與美好:"玉質金相"、"玉律金科"、"玉樹臨風"、"玉貌花容"、"白玉無瑕"、"冰清玉潔"……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玉占有重要的位置。無論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文化上,都具有特殊的意義。
"玉石"一詞,最早見之于文字,是在《尚書》中的"火炎昆岡,玉石俱焚",在《逸周書》中,也有"正西日雍州……其利玉石"之句。這兩本書所記載的都是商周時代的史料。而玉器的實物,則見于殷墟發(fā)掘出大量的玉器及玉器作坊。可以說,玉器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整個成長歷程。
早在上古時代,玉已經(jīng)作為貨幣、兵器之用了。《越絕書》稱:"軒轅、神農(nóng)、赫胥之時,以石為兵……至黃帝時,以玉為兵。"《管子》也說:"先王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西周時代,社會等級森嚴,玉器具有禮制的象征意義,《周禮》稱:"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黃禮北方。"
不同的玉器,代表著不同的社會等級,所謂"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合稱六瑞,"天子執(zhí)圭,發(fā)號施令"。即使天子本人,亦有"王之五路"(路即輅,古代的車)的規(guī)定。王者乘坐之車,分為玉、金、象、革、木五種,以玉裝飾的車子為較高等級,居于金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