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非洲藝術",出現在大多數人腦海中的可能是"抽象"、"夸張"這樣的模糊的概念。事實上,就像我們所熟悉的東亞大陸上聚集著各種紛繁蕪雜、五花八門的地域文化與藝術特征一樣,非洲的廣袤大地上由于地理、氣候和歷史等因素也呈現多元化的人文特色。上海博物館于2013年與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合作舉辦"剛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藝術展"就是希望能讓觀眾更深入、更細節化地了解步入現代化進程之前的中部非洲藝術、民俗和文化。
一本紙上的博物館,導覽"剛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藝術展",帶領讀者探索叢林的非洲、大河的非洲,以及那些口口相傳消失了的一切,那個充滿新鮮事物的奇妙地方。
上海博物館是世界聞名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之一,始建于1952年,擁有館藏文物近百萬件,是向全球參觀者介紹中國及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由上海博物館主編的文博類圖書長期保持較高的文化品質,以及良好的市場口碑。
1.無言的演出——中非雕刻藝術及其背后的秘密
2. 輝煌與屈辱——獨立前非洲大陸發展追蹤
3. 傳統非洲的社會結構和語言文化
4. 從"黑暗之心"到文明之根——非洲大陸的人類學之旅
5. 慈善、殖民與人類學考察——近代法比兩國在非洲中部
6. "生命之樹"——大英博物館非洲藏品
7. 那里,才是地球的本來模樣
8. 大陸的饋贈——非洲的博物館
中非藝術在藝術史界與埃及藝術不相上下的重要地位,諷刺性地得益于19世紀歐洲國家對非洲的大規模殖民主義活動。大批"原始的野蠻人"為"異教迷信"所制作、使用的"光怪陸離"、"匪夷所思"的道具被帶到歐洲,一時引起轟動。由于與歐洲審美傳統是如此大相徑庭,這些來自黑非洲的造型藝術很快吸引了20世紀初包括馬蒂斯和畢加索在內的先鋒派藝術家的注意,后者很快將非洲雕刻師幾何化表現人體的方式融入了后印象派開創的畫風,形成以大色塊、平面化、幾何狀碎片化分割人體為主要特征的風格,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現代藝術的伊始。先鋒派的藝術家、他們的藝術商,以及欣賞他們作品的買家成為收藏黑非洲藝術的最早群體。隨著先鋒派藝術走紅,成為他們創作靈感源泉的芳族(Fang)、高耷族(Kota)、姆貝迪族(Mbede)以及其他部族的非洲雕刻品也逐漸為更多的收藏家所追捧。這股潮流持續了整個20世紀,促使成千上萬的非洲雕刻源源不斷地涌入歐美市場。
在收藏之風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得以接觸、接受這些陌生的造型藝術。在非洲藝術逐漸從早期傳教士描述的"可怕的、鬼一樣的迷信用具"升格至具有審美、學術價值的藝術品的過程中,它們的使用方式、所屬族群、這個族群的生活習俗和信仰也在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的努力下被揭示。很多過去對這些藝術品的誤解被澄清了;制作相似風格物品的部族被歸類;一些顯赫部族的口述歷史被記錄下來。在這聽上去似乎十分振奮人心的事實背后,我們也不能忘記黑非洲藝術為人所知的過程也是歐洲外來文化侵蝕本土文化的過程,在鮮有文字的中非大陸,大多數以口述形式傳承的傳統宗教儀式及其意義都不能避免在洶涌的時代潮流中泯滅的命運。能被人類學家、民族學家了解并記錄下的只是幸存的很小一部分。即便是這一小部分記錄也會由于研究者視角偏差或者當地知識對外保密等等原因而不能保障百分百的正確。當然,從樂觀、寬解的角度來看,這個非洲部族的人民是如此熱愛吸納新事物(有把手呈手槍狀的權杖和電鋸造型的矮凳為證),而各個部族千百年來不免在遷徙、征戰中丟失一些傳統,又拾掇起一些新的傳統—能夠截取這個巨大的、不斷成長變化的活體在某個階段的樣本已是值得慶幸之事!
接下來筆者將以"剛果河"展涉及的非洲中部雕刻藝術為主線,帶領讀者們略覽中非部族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世界,體驗他們的日常和精神生活。
……
這個商品不錯~書皮上清新淡雅的色澤,簡約純樸的畫面,我喜歡。是一本教育隨筆,少了些理論上的深奧,多了一些真實情感的流露。三個主題,三種角色,班主任 、語文教師、讀書人,薛瑞萍飽含個性的思想一次次撞擊著我的心。
比起行走俄羅斯、日本書法來說,圖太少,字太多,看的累。就是快遞不行,老換地點,煩!快遞包裝也不好
好評!
博物館之友:非洲的藝術與文化 看過展覽,不錯
挺好的書
了解下
過于簡略,不值
好的產品要有更好的服務,當當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圖書網站,不僅圖書品種齊全,還能貨到付款,有專業的物流配送,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圖書的折扣也很低,還有很多的優惠活動,性介比很高,會一直支持當當
不好意思,確認晚了。紙尿褲買給朋友的孩子的,查不到物流信息,剛聯系朋友才確認已收貨,所以未能及時確認,抱歉。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