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斌、伍均鋒、王偉華主編的《生豬規模生產 與豬場經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系列教材)》分為8章, 主要介紹了豬場選址及建設、豬品種與繁殖、飼料配 制及使用、飼養管理、豬群保健與疾病防控、豬場環 境控制、豬場設備操作與維護、豬場經營管理等方面 內容。
本書圍繞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滿足職業農 民朋友生產中的需求。重點介紹了生豬生產的基礎知 識。書中語言通俗易懂,技術深入淺出,實用性強, 適合廣大新型職業農民、基層農技人員學習參考。
伍均鋒簡介:男。1965.12生,農學學士、工學學士,灤南縣職業教育中心教科研處主任兼農科教主任、高級講師、農藝技師,獲全國教師、河北省職教名師、唐山市名師、唐山市管專家、縣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正式出版教材20部、160余篇。多次主持省部級規劃課題,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省政府教學成果獎、中華農業科教基金神內基金農業推廣獎、省農業綜合開發科技進步獎、市政府農業推廣獎等56項。擔任數字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精品課程《土壤肥料》課題組組長,主要參與《作物生產》精品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主持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項目,并擔任現代農藝技術重點專業建設負責人。
及時章 豬場選址及建設 及時節 豬場場址的選擇 第二節 豬場規劃設計 第三節 豬場的建設 第二章 豬品種與繁殖 及時節 不同品種豬的體形、外貌和生產性能特點 第二節 確定合適的雜交模式 第三節 繁殖技術 第四節 挑選優良的種豬、商品仔豬 第三章 飼料配制及使用 及時節 不同生產階段豬的營養需要特點 第二節 消化與吸收 第三節 飼料原料及主要營養成分 第四節 豬的日糧配合 第五節 飼料選購及配制 第四章 飼養管理 及時節 豬場管理的基本知識 第二節 種公豬的管理 第三節 后備、空懷母豬飼養管理 第四節 妊娠、哺乳、斷奶母豬飼養管理 第五節 哺乳仔豬、生長肥育豬管理 第五章 豬群保健與疾病防控 及時節 豬群健康與健康管理 第二節 生物性病因防疫措施 第三節 主要疾病針對性防控 第四節 安全用藥和藥品保管 第五節 病死豬處理及隔離制度 第六章 豬場環境控制 及時節 環境與養豬生產的相互作用 第二節 豬舍的日常清潔 第三節 豬舍溫度、濕度控制 第四節 糞污處理 第七章 豬場設備操作與維護 及時節 喂料、飲水及消毒器具的操作及維護 第二節 計量及運輸設備的操作及維護 第三節 飼料加工設備的操作及維護 第四節 溫控設備的操作及維護 第八章 豬場經營管理 及時節 生產計劃及規章 制度的建立 第二節 檔案的建立與管理 第三節 生豬產業政策與生產補貼 第四節 成本核算與效益化生產 第五節 市場預測和銷售 主要參考文獻
及時章豬場選址及建設及時節豬場場址的選擇根據養殖規模,綜合考慮今后發展余地,確定豬場建筑面積。面積確定后,再選擇場址。場址的選擇應根據節約用地、不占良田、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則,考慮場地的地形地勢、水源、土壤、當地氣候等自然條件,同時應考慮飼料及能源供應、交通運輸、產品銷售,與周圍工廠、居民點及其他畜牧場的距離,當地農業生產、豬場糞污處理等社會條件,需要周密計劃、事先勘察,才能選好場址。
一、面積
豬場一般分為生產區、管理區、生活區、隔離區。地形要求開闊整齊,有足夠的面積。豬場生產區面積一般可按繁殖母豬每頭45~50平方米或商品育肥豬每頭3~4平方米考慮,同時把管理和生活區都考慮進去,并留有余地,計劃出建場所需占地面積。
二、地形地勢
豬場地勢要求較高、干燥、平坦、背風向陽、有緩坡,同時要地下水位低,土壤通透性好。地勢低洼的場地易積水潮濕,夏季通風不良,空氣悶熱,而冬季則陰冷。有緩坡的場地便于排水,但坡度不能過大,以免造成場內運輸不便,坡度應小于25°。
三、防疫
距主要交通干線公路、鐵路要盡量遠一些,距居民區和其他畜牧場至少2千米以上,既要考慮豬場本身防疫,又要考慮豬場對居民區的影響。
四、交通
選擇場址時既要求交通方便,又要求與交通干線保持適當的距離。但因豬場的防疫需要和對周圍環境的污染考慮,不可太靠近主要交通干道,好離主要干道400米以上。如果有圍墻、河流、林帶等屏障,則距離可適當縮短些。禁止在旅游區及工業污染嚴重的地區建場。
五、供電
距電源近,節省輸變電開支,供電穩定,少停電。
六、水源
規劃豬場前先勘探,水源是選場址的先決條件。豬場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質良好,便于取用和進行衛生防護,并易于凈化和消毒。水源水量必須滿足場內生活用水、豬只飲用及飼養管理用水的要求。及時章豬場選址及建設 及時節豬場場址的選擇根據養殖規模,綜合考慮今后發展余地,確定豬場建筑面積。面積確定后,再選擇場址。場址的選擇應根據節約用地、不占良田、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則,考慮場地的地形地勢、水源、土壤、當地氣候等自然條件,同時應考慮飼料及能源供應、交通運輸、產品銷售,與周圍工廠、居民點及其他畜牧場的距離,當地農業生產、豬場糞污處理等社會條件,需要周密計劃、事先勘察,才能選好場址。
一、面積
豬場一般分為生產區、管理區、生活區、隔離區。地形要求開闊整齊,有足夠的面積。豬場生產區面積一般可按繁殖母豬每頭45~50平方米或商品育肥豬每頭3~4平方米考慮,同時把管理和生活區都考慮進去,并留有余地,計劃出建場所需占地面積。
二、地形地勢
豬場地勢要求較高、干燥、平坦、背風向陽、有緩坡,同時要地下水位低,土壤通透性好。地勢低洼的場地易積水潮濕,夏季通風不良,空氣悶熱,而冬季則陰冷。有緩坡的場地便于排水,但坡度不能過大,以免造成場內運輸不便,坡度應小于25°。
三、防疫
距主要交通干線公路、鐵路要盡量遠一些,距居民區和其他畜牧場至少2千米以上,既要考慮豬場本身防疫,又要考慮豬場對居民區的影響。
四、交通
選擇場址時既要求交通方便,又要求與交通干線保持適當的距離。但因豬場的防疫需要和對周圍環境的污染考慮,不可太靠近主要交通干道,好離主要干道400米以上。如果有圍墻、河流、林帶等屏障,則距離可適當縮短些。禁止在旅游區及工業污染嚴重的地區建場。
五、供電
距電源近,節省輸變電開支,供電穩定,少停電。
六、水源
規劃豬場前先勘探,水源是選場址的先決條件。豬場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質良好,便于取用和進行衛生防護,并易于凈化和消毒。水源水量必須滿足場內生活用水、豬只飲用及飼養管理用水的要求。
七、排污與環保
豬場周圍有農田、果園,并便于自流,就地消耗大部或全部糞水最理想。否則需把排污處理和環境保護做重要問題規劃,特別是不能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源、河流。
第二節豬場規劃設計
場地選定后,須根據有利防疫、改善場區小氣候、方便飼養管理、節約用地等原則,考慮當地氣候、風向、場地的地形地勢、豬場各種建筑物和設施的尺寸及功能關系,規劃全場道路、排水系統、場區綠化等,安排各功能區的位置及每種建筑物和設施的朝向、位置。
一、場地規劃
豬場一般可分為四大功能區,即隔離區、生產區、管理區、生活區。為便于防疫和安全生產,應根據當地全年主風向和場址地勢,順序安排以上各區。
二、建筑物布
豬場建筑物的布局在于正確安排各種建筑物的位置、朝向、間距,布局時需考慮各建筑物間的關系、衛生防疫、通風、采光、防火、節約占地等。生活區與生產管理區和場外聯系密切,為保障豬群防疫,宜設在豬場大門附近。門口分別設行人、車輛消毒池,兩側為值班室和更衣室。生產區各豬舍的位置考慮配種、轉群等聯系方便,并注意衛生防疫,種豬、仔豬應置于上風向和地勢高處。繁殖豬舍、分娩舍應放在較好的位置,分娩舍要靠近繁殖豬舍,又要接近仔豬保育舍,生長豬舍靠近育肥舍,育肥舍設在下風向。商品豬置于離場門或圍墻近處,圍墻內側設裝豬臺,運輸車輛停在墻外裝車。病豬隔離區和糞污處理應置于全場最下風向和地勢低處,距生產區應保持50米以上的距離。
道路對生產活動正常進行、對衛生防疫及提高工作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場內道路應凈、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開。凈道的功能是人行和飼料、產品的運輸;污道為運輸糞便、病豬和廢棄設備的專用道。
綠化不僅美化環境,凈化空氣,也可以防暑、防寒,改善豬場的小氣候,同時還可以減弱噪聲,促進安全生產,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因此在進行豬場總體布局時,一定要考慮和安排好綠化。
三、豬場總體布
規模豬場在總體布局上至少應包括生產區、生產輔助區、管理與生活區。
一)生產區
包括各種豬舍、消毒室(更衣、洗澡、消毒)、消毒池、藥房、獸醫室、病死豬處理室、出豬臺、值班室、隔離舍、糞便處理區等。
生產區包括各類豬舍和生產設施,這是豬場中的主要建筑區,一般建筑面積占全場總建筑面積的70%~80%。種豬舍要求與其他豬舍隔開,形成種豬區。種豬區應設在人流較少和豬場的上風向,種公豬在種豬區的上風向,防止母豬的氣味對公豬形成不良刺激,同時可利用公豬的氣味刺激母豬發情。分娩舍既要靠近妊娠舍,又要接近保育舍。育肥豬舍應設在下風向,且離出豬臺較近。在設計時,使豬舍方向與當地夏季主導風向成30°~60°,使每排豬舍在夏季得到的通風條件。
病豬隔離間及糞便堆存處這些建筑物應遠離生產區,設在下風向、地勢較低的地方,以免影響生產豬群。
獸醫室應設在生產區內,只對區內開門,為便于病豬處理,通常設在下風方向。
總之,應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從而在布局上做到對生產最為有利。在生產區的入口處,應設專門的消毒間或消毒池,以便進入生產區的人員和車輛進行嚴格的消毒。
二)生產輔助區
包括豬場生產管理必需的附屬建筑物,如飼料加工車間、飼料倉庫、修理車間、變電所、鍋爐房、水泵房等。它們和日常的飼養工作有密切關系,所以這個區應該與生產區毗鄰建立。自設水塔是清潔飲水正常供應的保障,位置選擇要與水源條件相適應,且應安排在豬場較高處。
三)管理與生活區
管理與生活區包括辦公室、接待室、財務室、食堂、宿舍等,這是管理人員和家屬日常生活的地方,應單獨設立。一般設在生產區的上風向,或與風向平行的一側。此外豬場周圍應建圍墻或設防疫溝,以防其他動物和閑雜人員進入場區。
四、豬舍總體規劃
養豬工廠的生產管理特點是“全進全出”,一環扣一環的流水式作業。所以,需根據生產管理工藝流程來規劃豬舍。步驟是:根據生產管理工藝確定各類豬欄數量,計算各類豬舍棟數,完成各類豬舍的布局、安排。在生產區內,不同類別、不同年齡的豬應該養在相互隔離的舍內,豬舍棟間距離10~15米。生產工藝流程可依次為配種—妊娠—產房—保育—生長—育肥。場內道路布局合理,主干路需要硬化,進料和出糞道嚴格分開,防止交叉感染。設有種豬運動場,便于公豬、下床母豬的運動?;S池必須建在最下風向,并要及時處理、除臭,防止蚊蠅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