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公司》為我們講述了對過去四百年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50家股份公司——或者基于這種模式的公司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從 1600年成立于倫敦的東印度公司到李維·斯特勞斯于19世紀50年代在加州淘金熱時期創立的紡織品公司,從1903年以28000萬美元起家的福特汽車公司到1975年名叫威廉·蓋茨和保羅·艾倫的兩個大學生創建的微軟公司。
作者喬納森·曼陀爾為我們展現了一系列各不相同、知識性強又發人深省的公司成長故事。
他描寫的公司包含了商業經營的各個部門,從煉鐵業到新聞媒體,從汽車業到口服避孕藥。從旅游業到遠程通信,從女性內衣到網絡服務,應有盡有。除了清楚地勾勒出各個公司成長的過程外,喬納森·曼陀爾還在書中包含了企業領導值得紀念的畫像。比如托馬斯·庫克、比爾·波音、華特·迪斯尼等人。
《改變世界的公司》還將提供大量引人入勝、意料之外的信息:從世界上品牌只賣5美分的藥劑師專利藥品的老底到新聞傳播歷史中鴿子的作用,從手機的起源到臺式電腦的誕生等。書中每個公司歷史的介紹都包括引言、關鍵事實和大事年表,全書共有50幅精美的黑白照片,引人入勝。
單槍匹馬,就可以改變世界,這只有很少的公司能真正做到。他們包括科爾布魯克代爾公司、西聯公司、聯合太平洋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貝爾公司、福特公司、杜邦公司和微軟公司等,然而他們的產品也不全是自己的發明創造。更多的如柯達公司、宜家、蘋果公司或是谷歌公司,則是汲取他人的發明、產品或是服務的長處并加以改進,改變人們行為,建立"社區"歸屬感,從而創造出新的市場。 身處變革的時代,公司所經歷的變革和產生的影響比任何時候都要深遠。改變世界命運的公司,從各個方面而言,規模都在不斷縮小;但是改變這個星球的力量卻比任何過往都要強大。每一家公司,無論成功抑或失敗,都改變了它所處的時代或者說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變化。這樣的改變意義深遠、方式也常常出人意料。 喬納森·曼陀爾所著的《改變世界的公司》為我們講述了對過去四百年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50家股份公司——或者基于這種模式的公司的引人入勝的故事。
前言 東印度公司 (1600年英國) 阿姆斯特丹交換銀行 (1609年荷蘭) 科爾布魯克代爾冶煉公司 (1717年英國) 杜邦 (1802年美國) 托馬斯庫克 (1841年英國) 勝家公司 (1850年美國) 西聯匯款公司 (1851年美國) 路透社 (1851年英國) 李維斯公司 (1853年美國) 中央太平洋和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 (1869年美國) 標準石油公司 (1870年美國) 貝爾電話公司 (1877年美國) 曼徹斯特聯合足球俱樂部 (1878年英國) 柯達公司 (1881年美國) 可口可樂 (1885年美國) 強生公司 (1887年美國)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 (1889年美國) 福特汽車公司 (1903年美國) 胡佛公司 (1908年美國) 英國石油公司 (1909年英國) 波音公司 (1916年美國) 迪斯尼公司 (1923年美國) 謝南多亞公司(高盛集團) (1929年美國) 聯合利華公司 (1930年英國、荷蘭) 金庫倫公司 (1930年美國) 百代唱片公司 (1931年英國) 艾倫萊恩/企鵝公司 (1935年英國) 豐田公司 (1937年日本) 大眾汽車公司 (1938年德國) 神奇胸罩/加拿大麗人公司 (1939年加拿大) 宜家 (1943年瑞典) 索尼公司 (1946年日本) 沙美石油/泛阿拉伯石油管道 (1948年美國、沙特阿拉伯) 比克/伯羅公司 (1950年法國、阿根廷) 塞爾公司 (1961年美國) 伊夫圣羅蘭公司 (1962年法國) 諾基亞公司 (1967年芬蘭) 耐克公司 (1968年美國) 英特爾公司 (1968年美國) 維珍集團 (1969年英國) 微軟公司 (1975年美國) 蘋果公司 (1976年美國) 美體小鋪公司 (1976年英國) 有線電視新聞網 (1980年美國) 斯沃琪公司 (1983年瑞士) 歐洲隧道集團 (1987年法國、英國) ENDEMOL (1994年荷蘭) eBay (1995年美國) 半島電視臺 (1996年卡塔爾) 谷歌公司 (1998年美國
在這樣一個由穆斯林莫臥兒帝國統治的國度,英國人一開始只不過是葡萄牙人、荷蘭人、瑞典人、丹麥人與法國人的競爭對手。隨著莫臥兒帝國政權內部腐敗的日益加劇,莫臥兒皇帝只能推行更開放的貿易優惠政策,在早有叛意的本地印度教統治者的幫助下,東印度公司充分利用了印度國內的權力真空。1639年,東印度公司獲得了馬德拉斯(欽奈)東海岸的控制權,1669年控制了孟買,在葡英聯姻時這個城市曾被布拉干扎王室作為凱瑟琳女王的嫁妝贈與英王查爾斯二世。國王將這塊領土讓渡給東印度公司,每年收取10英鎊的費用。1690年,東印度公司還控制了孟加拉境內的加爾各答,這里后來發展成為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的中心。
來自東方的財富 到17世紀末,東印度公司逐漸擁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艦隊、行政管理、征稅官與司法權,甚至開始獨立發行貨幣。莫臥兒皇帝成為傀儡,東印度公司對當地執政者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與此同時逐漸排擠葡萄牙、荷蘭、法國、瑞典、丹麥勢力,甚至包括與東印度公司有競爭關系的英國公司。最初位于倫敦市內其貌不揚的公司辦事處很快就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萊蒙與樂敦豪大街上的宏偉的總部大廈,其中包括一座古樸的圖書館與一些珍寶,例如 "提普虎"——一座印度老虎吃食英國人的模型(后來被轉移到位于倫敦的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并且屋頂設有巨大的大不列顛雕塑。在泰晤士河沿岸附近不斷涌現的東印度公司碼頭上,有大量進口的棉布、香料、靛青染料、茶、珠寶、象牙、蠶絲與硝石。富有的商人在倫敦興建了華麗的鎮屋,拓展了許多新的業務,同時在議會有了一定的政治影響力。總之,龐大的資本累積有力地催生了工業革命。
在"約翰公司"(東印度公司的別稱)供職10年后,回到倫敦,就可以擁有一所鄉村大宅,里面擺放著充滿東方風情的小紀念品——一些房產,例如莫臥兒帝國的地方長官查爾斯·科克雷爾爵士的私宅以及格洛斯特郡的紅堡都是按照印度風格來設計的。孟加拉駐軍總司令兼總督羅伯特·克萊夫,同時也是最富有的莫臥兒帝國地方長官,向世人展示了個人和東印度公司以及大不列顛帝國所擁有的財富歸屬界限是多么的模糊。克萊夫所積攢的巨大財富甚至蓋過了他輝煌的軍事成就——終結法國在印度的影響力。1774年,這位英格蘭歷史上最富有同時也備受詆毀的人物自決身亡。他的繼任者沃倫·黑斯廷斯是一位偉大的改革者和統治者。他同樣被指控貪污腐敗,然而1795年議會在結束了對他曠日持久的審判后宣布他無罪。
本土化 東印度公司職員大都和印度本地女子有戀情,因為很少有英國女性會冒著被疾患感染以及不利氣候的風險前往印度。1801年,有著"莫臥兒白人" 之稱的詹姆斯·阿喀琉斯·柯克帕特里克與莫臥兒王朝公主凱爾妮薩(Khair- un-Nissa) 相戀,歸化伊斯蘭教,并成為雙重間諜,為公主的父親竊取東印度公司情報。
雖然19世紀后半葉,東印度公司認為需要向在道德、文化和智力上落后的 "土著"居民灌輸英國基督教文明,然而其使命從來都不會讓人感覺這是 "帝國"的霸權。許多早期的公司職員都是印度文化的狂熱崇拜者,部分職員甚至成為研究印度文化的學者與收藏家。不過公司的業務并沒有受到過多沖擊。公司的目標是每年給股東們提供10%的股息紅利。到1801年,公司銷售額攀升至 7602041英鎊——即便按照今天的計算方法這也是令人咋舌的一個數字,要知道在距此8年前公司銷售額僅4988300英鎊。
19世紀,東印度公司的管理者宣布公司的目標是將一個繁榮強盛的、高效率的印度移交給印度人民。公司指示司法人員在處理本地法律事務時要參照 "平衡或良心";公司保障不干預本地民俗與宗教活動。
與英國政府的關系 無論從哪種意義上來說,東印度公司都沒有與英國政府的利益脫鉤,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1773年,孟加拉發生,再加上歐洲經濟衰退,公司董事們向英國議會請求經濟援助。議會隨即通過了《茶葉法案》,允許公司向美洲市場傾銷茶葉—— 引起當地殖民者的怨恨,并催生了"波士頓茶葉事件"——一伙市民登上運茶葉的船只并將貨物傾倒海中。有一種可能是這些人是走私者雇用的暴徒,因東印度公司廉價茶葉的傾銷導致這些走私者的業務量銳減,但是"官方"的說法是這一事件是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
1773年,資金短缺的東印度公司開始控制孟加拉的鴉片貿易,并通過在加爾各答銷售鴉片實質上出口中國的形式來繞過中國對鴉片進口的管制。東印度公司在廣東(廣州)工廠的盈利表明鴉片貿易的利潤足以支付大多數從中國進口的茶葉與絲綢的費用。在及時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再度查禁鴉片導致英國政府在1840年強行侵占了香港。香港最初的"大班"怡和洋行的創始人威廉· 查頓和詹姆斯·麥特森就是東印度公司的職員,他們從加爾各答搬遷到中國南方以拓展鴉片貿易。
P5-7
精美印刷,書香萬里,想起在美的日子。
書受益良多!但送貨慢……
很清晰的讓讀者了解大企業的不易
書就那樣吧
還行吧!
科學天下新視界系列書相當好,紙質印刷內容都非常滿意,就是價格貴一點。
在當當購物體驗一直不錯,物美價廉。
書的質量不錯,內容對我來說很新穎,堪稱一部波瀾壯闊的公司史。
本書是一部通俗地介紹對世界有深遠影響力的公司的簡史,對各種類型的公司在吸收新的科研成果開發新產品運用獨特的營銷手段方面有簡要有趣的描述,同時又能了解杰出企業家的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