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與輪回:中國商業記憶(1950-2012)(下冊)》1978年至2012年,幾乎所有人都想不起這些年里的商業細節。事實上,商業從來都是改變人類的固有途徑,它不因戰爭、人禍、道德、生死等因素而消亡,它永遠默默地存在于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和光同塵。懂得商業的力量,就懂得了人類的—切故事,即使是在現代中國。采集新中國的商業樣本,目的無外乎此。每一年都有值得銘記的人和事,他們代表著商業的力量——不僅沒有被歷史摧垮,反而成為鑄就歷史的棋子。
郭亮,溫州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曾供職于央視網、《人民日報》深圳記者站。現供職于國家某大型企業戰略規劃部門。曾為紫光集團、金融街等國內多家知名企業進行戰略研究與活動策劃,并在眾多財經雜志上發表文章數十篇。目前已出版《俞敏洪傳奇》、《昌運復星——郭廣昌的中國式商業故事》、《微博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即將出版《俞敏洪傳奇》(修訂版)。吳比,職業投資人,業余財經作像,已出版《奔騰入海》、《四海皆商機》、《革命與生意》等書。
第六部 草莽爭流(1978—1984)
1978 榮智健:斷裂與傳承
1979 霍英東:紅頂巨賈
1980 陳春先:中關村商業探路者
1981 年廣久:另一種商業符號
1982 "八大王"
1983 步鑫生:改革明星的悲喜劇
1984 柳傳志與張瑞敏:一年兩"大佬"
第七部 驟雨將至(1985—1988)
1985 艾柯卡:中國商業新偶像
1986 溫州人:從地獄到天堂
1987 馬勝利:豪邁記憶
1988 海島不平靜
第八部 啟蒙(1989—1992)
1989 李東生:輪回的開端
1990 倪潤峰:長虹正在升起
1991 仰融:一個商業天才的宿命
1992 袁庚:啟蒙者的告別
第九部 誰主沉浮(1993—1998)
1993 禹作敏:莊主之劫
1994 史玉柱:奔涌巔峰
1995 周冠五:"廠長"時代終結
1996 金宇中:引發中國夢的韓國人
1997 任正非:鋒芒畢露
1998 "國退民進"的記憶
第十部 盛世悲歡(1999—2001)
1999 褚時健:煙王光環褪盡
2000 馬云:《福布斯》封面的中國企業家
2001 龍永圖:中國入世,其興乎焉
第十一部 失足者的故事(2002—2004)
2002 顧雛軍:大限將至
2003 戴國芳:一失足成千古恨
2004 唐萬新:綽影紅塵
第十二部 交鋒與重生(2005—2012)
2005 江南春:詩意追夢人
2006 張茵:首富之名
2007 宗慶后與范易謀:正面交鋒
2008 "朱堅強":像"豬"一樣"茍活"
2009 中國:有形之手
2010—2012 別人的銅幣
結語
后記涅槃已至
參考資料
這一年,如同胡成中、魯冠球一般,多數人不顯山不露水,他們的"出格"往往只是被詮釋為生存使然,創業之初注定鮮為人知,而之所以被歷史提及,緣于日后的輝煌。
1978年,卻也注定不只是企業家們發跡的開端之年。這群先知先覺的人物中,或許算得上"大人物"的只有榮智健。日后,榮智健的功成名就為人們津津樂道,也成為官方與民間理直氣壯論證改革正確性與必要性的一個有力佐證。
榮毅仁長子榮智健選擇南下香江,邁出了延續榮氏家族神話的及時步。盡管他一再聲稱,"對于個人來說,沒有想靠父親來做些什么。靠別人名望做事,長不了。也許一時一事可以,并不能解決自己的根本問題",但是,有父親這塊金字招牌,榮智健注定將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軌跡。
有人稱,榮智健是中國的一位貴族。
1942年,榮智健出生于上海。7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很多資本家從天堂墜入地獄,命運為之改變。而榮家順應時代,捐出萬貫家產,"紡織大王"、"面粉大王"的虛名搖身轉化為崇高的政治榮譽。
榮智健則在此庇護下,進入天津大學電機系。
當時正值""時期,榮家已不復昔日風光,但"榮公子"的大學生活仍令人艷羨。據他日后回憶,"在天津大學的時候,生活比在家里時候要艱苦、嚴格得多,可是我卻有條件請大伙兒吃飯,上學校小食堂吃排骨,雖然貴一點,只要有錢,還是可以吃得到。因此,我在同學們的眼中顯然是一個明珠。"
當時普通學生連饅頭都吃不上,榮智健卻可以請客吃排骨。
日后榮智健在香港發跡,骨子里的貴族做派死灰復燃,生活之奢侈令人側目。他不像大多本土富豪那樣熱衷于豪車,而是像英國老牌紳士,喜歡物色豢養名馬。2000年,他甚至花3億港元購入一架私人飛機。
天津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后,他到吉林長白山水電站實習。基層鍛煉不到一年,""爆發了,榮氏家族橫遭磨難,榮智健也被發配到極其偏遠的四川涼山。在那里,等待他的是從未經歷的事情,"很艱苦的體力勞動,抬路軌、大石頭,背75公斤重的燒焊氧氣瓶上山下鄉,高空安裝高壓電纜……吃的是四川人叫做紅苕的地瓜(即山芋)。我們是知識分子接受教育,又在審查中,頭一年基本上失去了自由,起居勞動都有人看管"。
6年后,30歲的榮智健重回北京,進入清華大學電機系的華北電力系統穩定研究所。這期間,榮智健一直與父親住在一起,終于有機會靜心聆聽父親的經商之道。香港故事
1978年,榮毅仁得以平反,榮智健的命運也出現了轉機,榮家再次有了重現政治與經濟榮光的可能。榮智健對科研和政治均不感冒,且很多在外的榮氏子弟都在商界打拼,這讓他有了經商的打算。
反觀此時內地,榮家資產經過""浩劫所剩無幾,榮智健要白手起家并非易事,倒是香港成了好的選擇。在那里,榮氏子弟已經打拼多年。
當年6月,他只身一人,只帶著簡單行李和一張單程通行證,到了香港。
榮智健變賣了榮毅仁的股份,獲得600萬港元。這筆資金,成了他與堂兄弟合資成立"愛卡"電子廠的本金。這家工廠主要生產電容器、電子表和電子玩具,產品制造完成,再回內地販賣。
輕工產品恰恰是當時內地最缺乏的商品。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一直學習、效仿前蘇聯,經濟建設集中在重工業領域,日化輕工業相當薄弱,這給起跑期的榮智健們一個很好的機遇。隨著加入此行的競爭者日益增多,改革開放10年之后,中國人已可以用積壓的此類產品換蘇聯的飛機。
榮智健最初的順利,正是無意間抓住了中國計劃經濟的軟肋:輕工業。另一方面,當時的政治背景下,獲準"內地販賣"幾乎是一個難以想象的特權。有了先天的背景優勢、后天的現實情況,榮家的電子產品無疑成為時髦品。
不過,電子產品畢竟是"小生意",他又把目光瞄向了美國市場,在銷售了一系列針對美國市場的產品之后,"愛卡"打出了名頭。
……
第一個在雜志之家上買書,書包裝的很好,物流速度和服務很滿意!特別是快遞師傅很認真負責,主動幫我把書提到電梯口,很值得表揚!
可以的,不錯,快遞也很快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價格稍貴,但內容較有意義
可以瀏覽的書
挺好的書籍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市場經濟的確立相當艱難,本書發人深省!
雖然和吳曉波比,差了些,無論是文筆還是內容,不過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