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創業素以創新和速度為主,如何尋找一個有效的創新點對于創業成功來說具有關鍵性作用。
本書把“創新”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研究,圍繞“創新”一個點,從人類發明石斧開始,講到當今互聯網經濟催生的各種爆品,完整再現了創新在人類歷史中的發展歷程,并通過“北美鷹”汽車、開心網倒閉、柯達破產、Walkman謝幕、諾基亞覆滅、發現青霉素、阿波羅探月計劃、發明流水線、iPhone、數字貨幣等等案例,總結出了“根創新”“域創新”“維創新”三個創新的基本邏輯,得出了創新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同時,本書也展望了未來商業可能發生的變化,希望為對創新、創業感興趣的朋友提供一些啟發和幫助。
作者會告訴你,創新不是頭腦間一閃念的靈感,而是在長期的知識、經驗積累中從量變到質變的瞬間爆發。創新是有方法有思路的。
◎互聯網行業人士總結的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方法論。
◎時代剛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創新不僅是職場人士工作的基本技能,也是創業者的必備素質。創新,是這個時代的生存邏輯,也是所有企業必須時刻銘記的商場法則。
◎激發創新靈感:運用本書的理論,你可能隨時都會根據以往的經驗產生出靈感,從而捅破那層窗戶紙,產生出絕妙的點子。本書對于啟發智慧、調整思路、產生創意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將會對你的工作或創業帶來幫助。
◎切入角度新穎:本書不局限于堆砌成功的案例,更多的是側重于分析失敗的案例,從中總結其失敗的教訓與規律。成功的理由千千萬,是不可學習的,但失敗的原因就那么幾種。
◎裝幀精美:全四色印刷,內外雙封,精挑細選40余張精美插圖,為讀者帶來超凡閱讀體驗。
楊旸,互聯網行業連續創業者,互聯網行業觀察者。
北京泛德軟件公司市場總監。品途、億歐網作者,蜻蜓FM財經簽約作者。
序章 創新的秘密
005 不成功的創新項目——“北美鷹”汽車
011 創新最底層的秘密
016 爆品的底層邏輯
及時部分 創新的起源
及時章 創新的起源
030 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原因
036 用雜交水稻來解釋人類的黑武器——經驗融合
045 人工取火的發明和經驗的交換讓人類進入發展快車道
052 上帝為人類打開了一扇門——農業革命來了
057 以物易物——商業雛形的產生
第二章 商業的啟蒙
064 需求不對稱——以物易物走向終結
071 社會發展開啟加速度模式——貝幣和私有制的誕生
078 城市為什么存在?
第三章 根創新
086 神奇的大腦
093 創新的偶然與必然
099 什么是根創新?——從青霉素的發現說起
107 根創新的窘境——以阿波羅探月計劃為例
第二部分 創新的發展
第四章 農業與創新延續
116 商業被創新支配起來——金屬貨幣的功勞
123 金屬貨幣帶來的巨變——以流水線和宋朝造船業為例
131 金屬貨幣打開了商業的大門
第五章 工業時代的創新
138 恐龍滅絕與柯達破產——淘汰的邏輯
142 紙幣這道“圣旨”
145 該來的一定會來——貨幣標準化與工業革命
154 證券助推了創新的爆發——以Facebook與阿里巴巴為例
第六章 域創新
166 影響創新進步的關鍵——節點因素
174 iPhone的故事和硅芯片工藝的瓶頸
183 Walkman的謝幕
189 給創業者的提醒——對域創新的思考
第三部分 創新的升級
第七章 互聯網金融革命
200 數字貨幣的誕生——中國正在進入無現金社會
205 創新改變自己,改變未來——支付寶的神話
211 創新的關鍵——以P2P借貸為例
第八章 維創新
216 突破創新瓶頸的方法——維創新
222 獨角獸Uber的誕生
226 顛覆式創新——從0到1
第九章 維創新2.0
232 創業成功率不足1%的原因
234 認知不足,后果很嚴重——論諾基亞的衰落
245 站在風口上——小米的爆品神話
第十章 新商業的認知戰場
262 商業創新,是頂層認知的較量
267 沒有獨角獸企業,就沒有創新的未來
273 思維決定出路——用思維做戰略,用勤奮奪戰場
277 為什么未來屬于中國?
283 結束語
爆品的底層邏輯
交換產生了創新,那創新是如何發展的呢?這是本書的核心。
在本書中,我們總結出兩個影響創新的因素。
及時是外部因素,通過促進個體間交換效率的提升,讓人類的創新越來越多;
第二是內部因素,也可稱之為節點因素,它是誕生汽車、飛機、電腦、手機等這些創新的重要因素。
為什么底特律會破產?為什么半路出家的蘋果公司會干掉諾基亞?為什么沒有一輛車的Uber會估值600億美金?……
這些現象背后都是因為創新的邏輯在變,而本書中所講到的節點因素,就解釋了這些現象。
創新的外部因素是從宏觀的視角分析整個社會進步,找到了整個社會進步的動力——貨幣的進化。貨幣的出現,讓人類從一個小小的部落發展成一個村莊,再發展成一個城市,變成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貨幣,這都不可能,我們最多只會有一萬人的部落,而不會成為城市和國家。
大家都逛過商場和超市,會看到所有的商品都會有價格,礦泉水2元、面包5元、水杯25元、臺燈69元、咖啡199元……這些價格是怎么定出來的呢?你可能會說,當然是基于成本來定價,是的,成本在傳統經濟學中,對物品的價格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那么,一個物品的價格說明了什么呢?
一個水杯25元,一個臺燈卻是69元,之所以會有價格的差異,其原因在于臺燈與杯子相比,在制造過程中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和材料,比如說一個杯子可能只需要五六種原材料,一分鐘就能制造出來,而一個臺燈可能需要幾十種原材料,需要一個小時才能制造出來,既然消耗的人力物力不一樣,價格也就不一樣。這個原理適用于大多數商品中,為什么說大多數呢?因為在商業活動中,類似于拍賣、奢侈品消費等行為,非理性,那么它也就不遵循知識決定論了。
平日里衣食住行每一件商品,都需要用錢去購買,小到一個勺子,大到一棟房子,都會根據成本的不同定出不同的價格,這種用貨幣衡量的方法來理解創新,比純粹用成本去理解要容易得多,如果你不信,我們可以看看為什么會誕生貨幣。
我們的祖先最開始并沒有貨幣,也沒有專門的集市、專門的商人去交換貨物,需要其他東西怎么辦呢?用以物易物來解決。一個男人想要用野兔去換對面女人的小米,因為妻子懷孕了,想吃點小米。當他表明自己的意思后,遭到了對面女人的拒絕,這個女人更想要一個陶罐,因為家里裝糧食的鴕鳥蛋殼昨天不小心打破了,所以需要找一個結實的器皿裝糧食。雙方幾經交涉,但由于需求不一樣,交易失敗。到了第二天,男人和女人又來到了一個簡易的交換市場。在市場上,他們幸運地看到了另外一個女人抱著一個陶罐,而她想換點肉類食物。男人和女人欣喜,只要稍微一輪換,三個人都心滿意足地走了。
以物易物的交換,更能體現交換的強需求,用現在的話來說雙方都是剛需,必須是兩人都想要的才會去交換,如果不是剛需,這場交換可能就會告吹,所以這種交換方式的弊端很明顯,我把它稱之為需求的不對稱。在以物易物時,我的需求必須是你的需求,否則交換就不能產生,如果你手中有多余的野兔,卻找不到和你互換的人,很可能到這只野兔腐爛的時候還沒交換出去,過了交換的時效,也就失去了物品的價值。
這個矛盾越來越嚴重,大家都想獲得對方的產品,交換不方便成了主要矛盾。原始人意識到以物易物的不足,加之交換的頻率很低,大家的積極性就開始消退,比如獵物打多了又不能交換,結果只能白白腐爛掉,想想還不如在山洞里睡覺。怎么辦呢?矛盾積蓄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就會出現一個解決的辦法。于是有一個部落就提出找一種中間物,咱們可以先把物品換成中間物,再用中間物換自己想要的東西。大家一聽,覺得這個想法非常好,于是最初的貨幣——貝幣就誕生了。有了貝幣后,大家可以先把手中多余的物品換成貝幣,再用貝幣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交換意識,為后來的商業起到了啟蒙作用。
有了貝幣后,獵人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打獵,以前打多了換不出去會腐爛掉,但現在有個更好的方式,那就是換成貝幣,然后用貝幣換取糧食和武器等。武器的升級,提高了獲取食物的效率,這就意味著當時的人們不用每天都花非常多的時間去打獵,多余的時間干嗎呢?肯定不會玩魔獸世界,因為他們的世界本身就像是真的魔獸世界。當然這是玩笑。多余的時間他們可以去接觸外界,產生更多的經驗,經驗也就變成了不同的創新。剛開始的石斧并沒有手把,由于石頭比較笨重、短小,在使用上很不方便。后來他們在生活中受到樹根的啟發,開始在打磨的石斧上安裝上木頭或骨制的把柄,更高級的石斧便誕生了。
也許你覺得這種描述很像網絡游戲中經驗與升級的關系,沒錯,其實人類的發展就是不斷地獲取經驗,然后再升級大腦,人類的大腦越聰明,對外界的認知就越深,創新也就越多,人類的生存優勢也就越強。通過漫長的成長,人類成為了一個高等級物種。也許一個人很難對付一只野獸,但人類學會了組團戰斗,這是一個黑技能,不同工種的人配合默契,團結友愛,足以秒殺一切物種,當然,弄不好的話,也會傷了人類自己,就像核武器一樣。
貝幣的出現讓創新有了用武之地,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貨幣也在不斷進步,從最初的以物易物到接下來的貝幣,再到后面人造的金屬貨幣,再到現在的紙幣和互聯網金融,從貨幣的進化之路,我們可以看到,它自身也在向更輕便、更高效的方向發展。紙幣相比于金屬貨幣來說更加輕便,而互聯網時代的數字貨幣,則沒有了重量,買一袋大米或一輛車,只是看你余額夠不夠。同時,互聯網讓交易變得沒有時差,這對大規模的經驗交換帶來了便利,也讓創新越來越快。
影響創新的第二個因素是內部因素。
前面,我們已經多次提到“創新”的概念,那么,我們來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是創新?
創新是技術的普及和生產收益減少的矛盾產物。
我們具體來說說。如果一個公司發明了一款革命性產品,被稱為爆品,每次一上架就立馬被搶空,一年下來,公司的營業額大增。這種爆品讓同行非常羨慕,不過他們并沒有來恭喜你,而是在半年后的一個下午,開了一場會,宣布自己也打造了和你一模一樣的甚至更的產品。這就像當年的電腦市場。
上個世紀80年代,IBM發明了及時款PC機,成為一款爆品,而在此之前,電腦是普通用戶難以企及的龐然大物。這款PC機一上市,立馬成為當年的熱銷產品,這讓IBM的財報和股票都一片大好。不過,對于當時的英特爾、美國電報公司等一些同行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這意味著一個大蛋糕將被IBM一家侵吞。怎么辦呢?接下來的時間,這些公司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和物力攻克技術,加緊研發自己的PC機。到80年代末,它們的投入有了回報,各個公司都研發出了屬于自己的品牌PC機,這使得之前IBM一家獨大的局面,變成了百家爭鳴。造成這種局面的關鍵原因就在于原先壟斷的技術被普及,大家都能造出PC機。
隨著市場上的PC機越來越多,利潤迅速回落,市場蛋糕被分食一空。作為企業管理者,如何創造更多的利潤,是必須要思考的事情,自己的產品沒有競爭力,就意味著公司不可能有巨大的盈利,這個時候,只有通過創新,進入到新的空白市場,才能獲得巨大利潤,而新市場意味著需要新技術和新產品,這個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于是蘋果公司在1989年推出了及時款筆記本電腦,內存為1MB,顯示屏為10寸單色液晶顯示器,重量約4kg。這款筆記本雖然不太適合年輕的白領用來提升身份,但它是解釋創新的有力證明。隨后,筆記本電腦重復了PC機的創新過程,隨著技術的廣泛普及,價格從最開始的幾萬美元降到了幾百美元,這才讓每個人都能買得起。這是從市場的角度來解釋創新,似乎比維基百科對創新的定義更貼合市場——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下面我們來說說影響創新的第二個因素——內部因素,我也叫它節點因素。
剛才說到PC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整個市場從大型機的創新轉到PC機,然后又從PC機轉到筆記本電腦,而不是從PC機的創新轉到大型機,然后再轉到筆記本電腦?也許你會說,原因很簡單,這是因為技術進步存在一個邏輯性,也就是說技術發展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簡單的創新一定會先產生,而復雜的創新將會在后面產生,就像你需要先播種然后才能收獲果實一樣。電腦技術的發展,和果實的獲取一樣,遵循著這樣一個邏輯順序。
作者思路清晰,文筆上佳,從人類發明石斧開始,講到了創新的起源、升級等,值得一讀。
作者邏輯清晰 閱歷應該比較豐富 感情真摯
新書,包裝不錯!這本書對創業者的啟發非常大,能提升大家的認知,所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