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主體間性心理治療的教材,它概念清晰、條理分明,同時結合案例很充分地展現了主體間性心理療法的內涵、技術和過程。這種療法更多的是訓練一種對當下體驗過程的敏感、對來訪者感受多樣性的理解、對治療師與來訪者互動中彼此情感協調性的覺察。
這是一本了解當代精神分析新發展的必讀書。同時,這也是一本指導心理治療師如何將"主體間交互性"理論應用于治療當下的教程。
本書的兩位作者Perter Buirski和Pamela Haglund 直承由史托羅樓等發展而來的主體間性心理療法學派,是十分且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
推薦序
序
前
導
及時章 主體性和主體間性
第二章 主體間感受性
第三章 洞悉來訪者的內心:情感協調以及共情—內省式傾聽
第四章 關系的重要性
第五章 主體間心理治療的實踐
第六章 主體性經驗的闡釋
第七章 治療關系的校正與調整
第八章 擴展——主體間理論與督導
第九章 主體間視角下的心理治療
及時章
主體性和主體間性
精神分析理論以人類行為與動機為研究對象,為人類正常的心理發展和異常心理的形成提供理論解釋。然而,人們對自我和周圍世界的感受是因人而異、不斷變化的。對這些不斷變化的經驗與感受來說,抽象籠統的精神分析理論仿佛有些束手無策。主體間理論的出現和發展則剛好填補了這一不足,該理論對心理學某些概念進行了修正;解釋了人為什么以直接獲得內心和關系體驗的方式感知世界、產生行為。主體間理論包含很多有趣的概念和觀點,本書不但對相關內容進行了闡述,還介紹了該理論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應用。此外,本書還對"主體間性以主體性為基礎"或"主體性以主體間性為基礎"這一有爭議性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主體間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人們對自我的感知決定了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人類對自我的感知是主觀體驗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把在特定場合下,一個人所能意識和感知到的全部信息以及意識之外的很多內容統稱為主觀感受或主觀經驗。人出生后就開始和外周世界產生各種各樣的聯系,一個人的能力、性格、孩提時期與撫養者的關系以及生活環境的好壞可以互相影響、共同作用;久而久之,人和周圍世界的互動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式"。這些"模式"就是我們感知自我與世界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組織性、主觀性和特異性。因此,主體間理論指導的心理咨詢和治療,就是以關系為背景探索來訪者和他人互動的特有"模式";而這些模式正是形成人們產生當下感受的基礎,也是新的組織方式(經由心理咨詢獲得的新的經驗組織方式)的原型。
很多不同取向的精神分析學派都很重視動機結構,因為動機是人們心理活動和行為(包括正常的與異常的)的基礎。比如,弗洛伊德將性和攻擊本能視作人的兩大基本動機,而現代關系理論學派則將"關系的創建和維持"視作人類的基本動機。
和其他現代關系理論相一致,自體心理學和主體間理論認為早期精神分析的動機理論不足以解釋復雜的人類心理活動。Lichtenberg等人提出的觀點對現代主體間理論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該理論認為(1989):動機只能從現實經驗中產生(p.2)。人類動機(如進食、性滿足、依戀等五大動機系統)的終極目的就是提高、維持或重建自我統合感。"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滿足欲望或需求的方式就構成了我們的生活經驗"(p.2)。
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情感、感情",一般是指人當下的感受和情緒;具有主觀性,呈現一種"喚起"的心理狀態(McWilliams,1999,p.103)。情緒是心理狀態的信號,是自身需求能否得以滿足的反映;情緒連同感知、信念、思維等元素綜合構成我們"當下的感受";情緒可以引導我們尋求需要的滿足、保障安全感和基本生存,在經驗形成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類主觀感受的重要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傳統精神分析理論重視本能驅力的作用;而主體間性理論則更加注重情感和感受。
Lichtenberg
(1989)認為:人類產生的"當下的體驗"與生命早期嬰兒和撫養者的互動模式息息相關(p.2)。Lichtenberg很重視情緒的作用。他認為我們當下體驗到的需要以及由此產生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嬰兒與撫養者"互動模式的重復。說得更通俗一些,人們當下的情緒體驗,在生命早期與撫養者互動中早已體驗過。Stolorow
和 Atwood等人也對此問題展開討論,他們認為:自我體驗到的情感,其核心(Emde
1983)來自于既往的主體間經驗;主體間理論雖將研究重點轉向情緒與情感,但其實是在主體間范疇內重釋精神分析動機理論(p.26)。
"情感"對人的主觀經驗具有組織作用,是主體間理論的重要概念;因此,本書開篇和第三章的部分內容都對主觀體驗中的"情感"進行了討論。我們將在主體間背景下,對情感的產生、調節和整合進行闡述;此外,考慮到情感對主體間理論和心理治療的重要作用,我們還要以"情感"為主線,對其他相關內容進行討論。
精神分析理論因其特殊的咨詢領域、咨詢目的和咨詢方式,在眾多心理治療理論中獨樹一幟(Stolorow,1994a)。因此
,本章將從咨詢領域、治療目標、咨詢方式等方面入手,介紹主體間理論,以及"情感"在這些方面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咨詢領域
主體間理論是一個不斷發展更新的理論;但萬變不離其宗,其理論核心仍是"主體心理學"。傳統精神分析理論最早脫胎于醫學,主要研究與個體心理有關的身心交互作用;而主體間理論則重點研究不同個體的"主觀經驗"交互作用而產生的"主體間場"。
正是因為重視人們構建和解釋個人與世界的方式,所以主體間理論十分關注主觀經驗。主體間理論取向的心理治療師并不像傳統精神分析師那樣重視性心理發展階段、無意識動機、人格結構沖突,以及防御和阻抗。在主體間理論視角下,患者不會無意識地隱瞞或偽裝真實自我;相反,咨詢師會把來訪者的陳述視作一種動態的問題解決方式,用來應對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問題。通過這種適應性的問題解決方式以及其產生的背景,我們認為主體間理論更加重視人類健康心理的維持,而不是抓住心理問題或當下體驗產生的原因不放。當治療師采用主體間的視角對來訪者進行干預的時候,來訪者就會更加自如地面對真實自我,接納并信任自我的感知和體驗。
在我們展開對主體間理論的討論之前,我們要先介紹一下何為"主體性"的問題。主體性是主體間理論成立的前提,只有兩個或更多特異的"主體"交互作用時,"主體間場"才會產生。主體間理論認為:人類對自我與世界的經驗是精神分析的重點,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精神分析式的談話了解人們對自我與他人的感受。該觀點的提出是精神分析理論革新的重要基礎,從這個視角出發,咨詢師不會對來訪者可能遇到的發展危機預先進行假設,也不會對來訪者的經驗給予"冠冕堂皇"的解釋。對于主體間理論來說,最重要的是來訪者觀點和主觀感受的有效性及真實性。
由于無意識的重復"嬰兒-撫養者"的情感反應方式,人類的主體性就慢慢具備了一定的結構性和組織性,進而形成了特異的"互動模式"。這些"互動模式"來自于個體生命早期體驗過的情感,是人們當下主觀感受形成的基礎(Orange
等,1997);而且,個人自我統合感的保持、經驗的連續感也依賴于這些互動模式。由于互動模式對于心理功能的重要性,Stolorow
和其同事(1994)認為這與人類的心理動機息息相關,正如他們所說,"保持經驗和感受的連續性和統合感是人類`互動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p.35)
剛出生的嬰兒離不開他人的悉心照料,撫養者的義務就是要保障嬰兒的健康成長、安全感獲得和幸福體驗。嬰兒和撫養者朝夕相處,特異的嬰兒-撫養者互動系統也就此誕生。在該互動系統中,撫養者盡可能地以一種令雙方感到舒服的方式照顧嬰兒,滿足嬰兒的種種需要。然而,不管撫育者給予嬰兒怎樣的照顧,不斷長大的孩子都會把這種最初的互動模式帶入將來的人際互動中。人類的生活經驗是隨機的、無法控制的。每一個新的環境都需要適應和學習,人類的適應能力就包括將當下體驗內化到"已有模式"中的能力。因此,這些互動模式,經驗組織方式,就構成了人類主體性的本質;個體也因此感受到一個"完整、連續的自我(即自我統合感)"。
主體間性理論認為心理治療師對來訪者主觀經驗的理解會受到治療師自身主體性的影響。因此,如果治療師企圖通過來訪者的視角了解他們對世界的看法,治療師對來訪者主體性的理解必須盡可能的敏感和謹慎。從這個角度出發,治療師必須在治療過程中利用合適的機會,使患者和咨詢師的主體性得以擴展。也就是說,在治療過程中,如果來訪者現有的經驗組織方式確實存在問題,治療師就可以利用機會幫助來訪者形成新的互動模式或經驗組織方式。
主體間理論和傳統的精神分析理論的區別在于:主體間理論認為主觀感受以及其在主體間背景下的組織,對于人格理論和心理治療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傳統的精神分析理論重點關注個體的內心世界,認為所有心理現象都可以歸因于人格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的互動或沖突。Brenner是現代弗洛伊德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個體的內心世界是由驅力、焦慮、抑郁、防御、超我交織而成的綜合體。(p.252)"此后不久,他又提出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觀點:"對心理沖突的妥協構成人類心理現象的主體,這對我們來說具有重要的情感意義"(p.252)。這個觀點和Stolorow及Atwood所提到的"孤立心靈"是一致的(p.7)。
Stolorow和Atwood認為:個體的內心世界獨立于軀體以及他人,因此才有"孤立心靈"一說。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靈本質上是一種"心靈構筑","孤立心靈"以通過這種"心靈構筑"的形式體現出來,心靈構筑可以使本能得以釋放、驅力得以下降。而對自我心理學而言,"孤立心靈"則可以通過隔離以及自主的心理機制表現出來。玄學和精神分析都在研究"孤立心靈"。孤獨的內心可以影響精神分析過程,傳統的精神分析概念,比如中立、節制、移情、退行、自由聯想等都是"孤立心靈"影響心理咨詢的例子。對"孤立心靈"的全盤接受甚至成為精神分析教育和培訓的基礎。美國精神分析協會曾經有過這樣的培訓,將受訓者分配給精神分析師接受分析。通過這種實踐,我們可以看到"孤立心靈"的秘密——精神分析師是可以互換或者代替的,任何技術過硬的分析師都是一個"顯示屏",患者可以將其內心世界投射在上面。在早期的理論中,咨訪關系的重要內容就是建立工作聯盟,"關系"就成為兩個"孤立心靈"產生聯系的重要方法。
很多后弗洛伊德學派以不同的形式否認"孤立心靈"的存在。Winnicott就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嬰兒不是獨立存在的,每個嬰兒都有母親。對此,Sullivan也有同樣的觀點,一個人的人格只有通過人際互動才能彰顯出來(p.32),以上都是涉及"關系"的早期理論。傳統精神分析治療只針對一個人,而現代關系理論則關注兩個人,主體間理論正是將這種理論上的轉變變為現實的具體方式。Stolorow和Atwood對這種"多人取向"的理論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他們認為"主體間系統既關注個人的內在感受,又關注不同個體內在感受的相互影響
(p.18)。
Peter Buirski和Pamela Haglund撰寫的本書為心理治療著作又添異彩。本書所呈現出的主體間心理治療的視角和方法十分有價值。它清晰地介紹了主體間理論的基本概念,并輔以臨床案例幫助大家理解與實踐。它加深了我們對咨詢過程中"人本"這一概念的體會,也有助于我們了解現代心理動力學派的發展動態。不管是初出茅廬的初級治療師,還是經驗豐富的博學治療師,都會從中獲益。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作者
Nancy McWilliams
對工作幫助大,專業性強,實用性強
很精美的書,這是一本美不勝書,色彩柔和別致、畫風詼諧有趣、知識視野廣博,呈現在極富質感的紙張上,書香濃郁,讓人忍不住翻閱下去,從頭至尾充滿審美的愉悅。相信無論是誰都會被它深深吸引,很有特色 。
很好,圖書館收藏
包裝不錯 性價比很高 整體感覺不錯 印刷很正
還沒有時間細看,過段時間追平,速度快。
新思路,新方向,更有整合性與發展潛力
物流給力,很好
本書是一本主體間性心理治療的教材,它概念清晰、條理分明,同時結合案例很充分地展現了主體間性心理療法的內涵、技術和過程。這種療法更多的是訓練一種對當下體驗過程的敏感、對來訪者感受多樣性的理解、對治療師與來訪者互動中彼此情感協調性的覺察。
剛收到,當天就看到第六章,就象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樣,是必看書。
這是一本當代的精神分析的新成就的書籍,不得不看。
這是很新的一本書,不僅指印刷新,而且是內容新,老師強烈推薦的,對于專業學習很有幫助,很贊!
內容非常好,從動力學的理論向存在主義的轉化的中間點
發貨很快,包裝嚴密,印刷精美,內容豐富,文采燦然。
這本書我是用英文版來做教學的,現在有中文版本了,買一本放著
一本專業心理咨詢,理論工具書。看書,學習用。必備。
朋友推薦的 理論性比較強 適合有點心理學基礎的朋友們
本書適合有一定咨詢經驗的專業心理咨詢師。理論相對簡單,但當咨詢中遇到不順利的情況時,本書很有啟發,可以提醒咨詢師對自己這個主體的反思。
配合自體心理學,收獲會更多,哈哈,剛買了科胡特的自體的分析和自體的重建
我曾和我的朋友分享說,這本書很多思想符合我自己的,好吧,就這個療法我喜歡。
徐老師極力推薦的,也是“新自體”心理學的起點,看看會有什么不同吧
很喜歡。可能因為本身比較認同羅杰斯的以人為中心的理論,主體間性理論感覺很契合,并提供了有益的補充。
一般,主體間性理論本身就不太成熟。因為主體就不是一個說的清楚的概念,所以大多數心理學的理論還是一個人的,兩個人的代表一種思潮,真正有意義的還不見得有說服力。
一句話——咨詢師態度的轉變,咨詢師與來訪者由上下關系變為平起平坐的關系
最近讀了自體心理學方面的書,也需要了解一下主體間心理治療的體系框架。
主體間性心理治療,精神分析的確需要新的發展,不能老是弗洛伊德榮格。
為了能進一步了解心理學心精神分析流派的思想,自然需要了解什么是主體間性
這本書是學習咨詢的必備書。真是開眼界,開腦洞
主體間性心理治療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新趨勢,強調咨訪雙方之間的潛意識互動。
主體間性心理治療是精神分析學派的一種新理論。個人感覺,它與自體心理學的內容有一定的重疊。但它強調咨詢過程 ,咨詢師與來訪者作為兩個主體而產生的動態的影響效果,對于理解咨詢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