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瀟灑、問鼎首富、家庭美滿,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李彥宏都是我們艷羨的對象。然而在風光的背后,有幾人能知曉他的辛酸和苦惱?本書立足于翔實的資料,生動描述了李彥宏及其他所創辦的企業百度的成長歷程和成功軌跡,再現了李彥宏為實現夢想而經歷的艱辛和挫折,客觀評析了百度作為一個中國級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遭受的質疑,揭示了李彥宏敢于正視問題、挑戰困境,從弱小走向強大的智慧和謀略。
總序:侃侃那些坎劉世英
序一:"坎",是一種財富海聞
序二:邁過坎途是大道艾豐
引
及時章創業坎:艱難的選擇,艱難的歲月
開始的開始,是艱難的選擇;然后的然后,是如何出頭。最初業務模式的選擇,應該說是百度要面對的及時道坎。不過,在選擇搜索之后,如何從一個小小的搜索技術服務商轉變成為獨立的搜索門戶,就是百度要面臨的一個重大的坎了。百度使用了非常規手段,通過借力彼時已經強大的新浪,成功實現了自身的轉變。然后,百度就要直面它的魔咒——強大到似乎已經無懈可擊的谷歌。
及時道坎:創業選擇:電子商務、翻譯還是搜索?
第二道坎:獨立伊始,如何借力巨人的肩膀?
第三道坎:谷歌在此,何以有百度?
第二章品牌坎:互聯網野蠻生長階段的罪與罰
百度作為"中文及時搜",看似發展順風順水,一路風平浪靜。但是,在百度的歷程中,并不總是光榮和夢想,有幾次重大的打擊,險些讓百度陷入滅頂之災。其中最嚴重的,莫過于2005年起的知識產權案——侵權門、2008年的央視曝光競價排名——誠信門,以及同樣是2008年的三鹿屏蔽事件——屏蔽門。
第四道坎:競價排名模式遭遇詬病
第五道坎:屏蔽門:"品牌保護"丑聞
第六道坎:音樂著作權之爭:和解之路能否走通?
第七道坎:作家維權:百度文庫海量之殤
第八道坎:鳳巢系統屢遭央視曝光
第三章創新坎:讓失敗墊起成功的高度
李彥宏推崇創新,推崇試錯。但是,試錯意味著會有兩種結果:試對了,從此走上迅猛發展的道路;試不對,就要忍受失敗之痛。在百度,失敗的創新并不鮮見。比如曾經有一個叫知識掌門人的門塊,因為后續研發的不給力,不得不選擇下線。
不過,盡管遭遇了很多失敗,百度對創新的態度依然是"允許試錯和犯錯"。因為百度人相信,每一次失敗之后都離成功更近了。
第九道坎:盈利模式滯后,百度推陳出新
第十道坎:百度"有啊":堅持三年慘遭敗北
第十一道坎:百度HI:從輝煌到沒落
第十二道坎:百度說吧:周歲夭折
第十三道坎:百度易手機,二次折戟
第十四道坎:垃圾信息泛濫,算法不斷升級
第四章人才坎:外部尋覓,內部挖潛
雖然李彥宏是個非常的人才,同時也是個非常的管理者,團結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甚至不同目標的戰友沖鋒陷陣,但是,百度在長大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因素,還是流失了很多方面的人才。
不過,李彥宏在人才離去的問題上,表現出一種大氣,面對"百度系"離開后創業的,不管是同做搜索還是做其他方向,他不打擊排擠,甚至還有合作。
第十五道坎:徐勇:開國功臣的隱
第十六道坎:劉建國:百度及時個員工的出走
第十七道坎:朱洪波:百度及時位職業經理人離
第十八道坎:王湛生:意外辭世,李彥宏痛失一臂
第十九道坎:高管嚴重缺位,新團隊何處尋?
第二十道坎:第二代高管的再次離散
第五章市場坎:網絡霸主之爭
互聯網行業是中國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之一,從騰訊QQ進入人們的視野,搜狐、新浪成為人們經常登錄的主要門戶,阿里巴巴成為眾多商家的,到百度雄居中文搜索引擎及時寶座……網絡霸主之爭就一直沒有停息過。
在資金逐漸充實、技術日趨完善的今天,各大豪門更是一擲千金,紛紛殺入對方的看家地盤——互聯網行業進入各路諸侯爭奪霸主地位的戰國時代。
第二十一道坎:"百度知道"與"新浪愛問"的對抗
第二十二道坎:搜狗曲線救國,側面威脅百度
第二十三道坎:百度痛苦裁員,搜狐煽風點火
第二十四道坎:搜狐、阿里聯姻,劍指百度
第二十五道坎:百度和淘寶,誰屏蔽了誰?
第二十六道坎:百度和騰訊,誰壓倒誰?
第二十七道坎:網易有道:三年內打敗百度
第二十八道坎:谷歌欲蠶食百度,百度何以反擊?
第二十九道坎:谷歌絕地反擊,百度再臨威脅
尾記
參考文獻
我們走進百度,走進李彥宏,不是描述百度的成功,也不是揭底百度的失敗。我們希望看到,百度和李彥宏在經過一路坎坷成為互聯網業的老大哥背后,究竟有著哪些與眾不同的競爭法寶?百度的經驗,不只屬于互聯網。
強者的最初,并沒有標簽。1999年的百度,就跟成百上千曾經知名或從未知名、如今都早已遠去的互聯網企業一樣,寂寂無名,艱難地生存著。百度的今天,是日積月累,是經歷生死磨難后取得的真經。
李彥宏在北京大學讀大學的時候,學習的是圖書情報檢索專業,當時他學得很痛苦,覺得那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正是這個枯燥的專業使他及時次接觸到了搜索。到美國留學后,他開始探究搜索技術的奧秘,此后就一直沉浸其中,可以說是深深地愛上了搜索。從上大學到現在,李彥宏在20年的時間里只做了搜索這一件事情。李彥宏的經歷告訴我們,看似錯誤的專業選擇,實則可能蘊藏著巨大的機會。在專業之外的其他選擇,莫不是如此。
百度出生的時候,谷歌就在那里,并且已經是非常強大的谷歌。谷歌并沒有犯過太多的戰略性的錯誤,但百度還是贏了。戰勝一個強者,比戰勝一個懦夫更讓人興奮。面對谷歌,李彥宏就一句話:"我們做的東西一定是水平好的。"李彥宏用百度的崛起告訴我們,不要抱怨敵人的強大,也不必害怕,有個強大的敵人,只會讓你強大得更快。
為了站穩市場,百度搜索等主程序,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進行一次大規模升級,每天都要進行一些小范圍的技術改進,百度每一項具體的產品應用開發,每天都有很多小改進,這些小改進最終匯聚成百度在搜索技術領域的技術門檻。而這個技術門檻之所以很難打破,是因為需要常年的技術積累。這意味著,這個門檻不是金錢可以解決的,需要一大批人前赴后繼,一點一滴地積攢。我們所看到和使用的百度,好像一直是那個百度,但其實,百度一直在變,變得更好。
李彥宏之所以不敢讓百度停下來,甚至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是因為他知道只有創新,不斷的創新,才能讓百度勇立潮頭。李彥宏說,企業創新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要試圖判斷兩年之后什么東西會熱,或者若干年后什么東西會熱,只有早做判斷,早做準備,才能把握住機會。
像百度超越谷歌一樣,去超越百度,或者超越你心中的谷歌。當然,不能超越百度并不代表就沒有市場,面對日益細分化的搜索引擎市場,只要專注專一,就一樣能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例如專注于網絡安全的奇虎,在百度和雅虎的圍剿下,堅強地生存了下來并找到了自己的出路。而且,暫時不能超越百度也不能代表永遠不能超越百度??茖W技術日新月異,只要能及時捕捉住未來市場的需求,就有可能成為新的贏家。
從來沒有什么失敗。只有沒有做過的事,才是你的失敗,徹底的失敗。
引?
百度創立時,正值中國互聯網行業及時次野蠻生長的后期,在雜草叢生的2000年,已經長成了新浪、搜狐等及時批互聯網大樹。但與此同時,一批批曾經強悍的互聯網企業也正在灰飛煙滅。作為新浪的小小搜索服務供應商,誰也不知道,百度能活到哪24小時。
更不會有人相信,在滿眼的野草型企業群里,最普通的那棵野草——百度,會有與眾不同的未來。在互聯網專家眼中,中國搜索市場的競爭會和世界一樣,是谷歌、雅虎、微軟等三大巨頭的競爭,沒有百度,沒有中國土生土長的企業。然而,在技術為王的互聯網行業,奇跡往往只會在新的模式中誕生。從雅虎開始,到微軟,到谷歌,幾代互聯網超級巨艦的橫空出世,無不伴隨著全新的技術和模式。模仿和跟隨,不是互聯網森林的生長法則。何況,知識產權并沒有受到充分尊重,創新很容易被資本打得落花流水,成為資本的俘虜。
但是,百度成功了,而且并非是一般的成功。從50萬美元、7個人起步,從門戶網站的搜索技術服務商,到獨立的"百度一下",到甩開雅虎、微軟,到打敗谷歌,成為中國搜索行業的王。
2005年,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一舉打破首日漲幅較高等多項紀錄,并成為首家進入納斯達克成分股[?成分股是指那些被納入股票指數計算范圍的股票。選擇一定數量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股票作為股票價格指數的成分股。成分股可以是全部上市股票,也可以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成分股的選擇主要考慮兩條標準:一是成分股的市價總值要占在交易所上市的全部股票市價總值的相當部分;二是成分股價格變動趨勢必須能反映股票市場價格變動的總趨勢。
]的中國公司。
2009年,在百度技術創新大會上,李彥宏了面向未來的"框計算"技術理念,進一步完善了中國互聯網科學的理論體系,這必將帶動整個IT產業的技術進步。與此同時,李彥宏還帶領百度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百度想告訴世界,百度不只是搜索。
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出爐,李彥宏以94億美元(約620億人民幣)成為中國大陸首富。2012年,又以102億美元(約643.6億人民幣)再次成為中國內地首富。
進入2013年,百度更是表現出了十足的發展后勁。2013年4月26日,百度公布了截至2013年3月31日及時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財報顯示,該季度百度實現總營收59.69億元人民幣(約合9.61億美元),同比增長40%;實現凈利潤20.43億元人民幣(約合3.289億美元),同比增長8.5%;合攤薄后每股盈利5.88元人民幣(約合0.95美元)。
百度CEO李彥宏表示,持續不斷開發的搜索技術仍然是百度整體戰略的中心。百度首席財務官李昕晢也表示,百度將把資源部署在百度具戰略重要性的業務當中,百度有信心為股東帶來的長期價值。國際知名投行摩根大通投資報告,給予百度股票"增持"評級,將目標股價定為140美元。
2013年5月7日,百度斥資3.7億美金收購了PPS視頻業務,并且將PPS視頻業務和愛奇藝進行合并。此次收購PPS反映出百度在投資收購方面清晰的戰略布局,將幫助百度進一步鞏固其在視頻領域的既有優勢。百度收購PPS后,將成為業內第二大視頻公司,僅次于優酷土豆。
百度為什么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百度的基因里,有什么是注定的?有什么必然和偶然?百度一路走來,蹚過哪些大河?越過哪些險灘?在百度的華麗風光背后,李彥宏獨自咽下過多少無人傾聽的苦澀?
李彥宏鼓勵"試錯",他又是如何帶領百度,在敢錯、不怕錯的理念下,建成百度搜索帝國的?
百度,將怎樣改變互聯網行業的生態?又將面臨怎樣的互聯網行業的生態?
及時章
創業坎:艱難的選擇,艱難的歲月
始的開始,是艱難的選擇;然后的然后,是如何出頭。
百度誕生在互聯網黃金生長期。有現成的可學習和借鑒的成功模板,李彥宏本身又是行業的技術大拿,按說,百度的開始,應該比較順暢。成功的創業結果都是一樣的,但創業的過程,卻各有各的痛苦。
最初業務模式的選擇,應該說是百度的及時道坎。但是,如果模式的選擇還僅僅是一種選擇的話,那么,如何從一個小小的搜索技術服務商轉變為獨立的搜索門戶,卻是百度要邁過的重大的坎。
選擇搜索模式之后,百度就要直面強大到似乎無懈可擊的對手——谷歌。
這是百度最初要翻越的大山。
及時道坎
創業選擇:電子商務、翻譯還是搜索?
1999年,李彥宏回國準備創業。但是做什么呢?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當時有三條路擺在李彥宏面前:電子商務、翻譯和搜索。彼時電子商務剛剛興起,李彥宏的搭檔徐勇就是做電子商務出身,可以說在電子商務方面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非常具有誘惑力。而當時的一些風投則建議李彥宏做翻譯。李彥宏到底應該做何選擇呢?
?坎里那些事兒
1999年,學計算機的李彥宏,說服了學生物的徐勇,準備一起回國創業。但是,做什么呢?業務模式是互聯網成功的關鍵,也是互聯網公司能走多遠、做多大的核心。
1999年,李彥宏和徐勇面臨太多選擇。
當時的互聯網行業,門戶是最火熱的。新浪、搜狐已經在上市的路上。但也正因此,李彥宏和徐勇已經不太可能去追隨。真正需要他們做出抉擇的,或者說對他們有誘惑,他們又可以選擇的,有這樣三個方向:電子商務、翻譯,還有搜索引擎。
按說,電子商務是"好"的選擇。當時,8848、800buy等電子商務網站風生水起,前景一片大好,B2B是當時最熱門的互聯網詞匯。看起來,這方面機會很多,而且時機正好。
更重要的是,徐勇本身曾與人創辦過一家電子商務網站,通過互聯網推銷電話卡,6個月的時間就盈利了。做電子商務,對徐勇來說是輕車熟路。選擇電子商務,似乎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
翻譯也是很好的方向。首先,互聯網本身是個無國界的"大國",因此,不同語言之間的互通互聯,需要翻譯這件利器,而中國龐大的人群基礎——潛在的網民基礎,就是翻譯工具潛在的客戶人群;另一方面,中文因其較高的學習門檻,使得中文與其他主要語言之間的交流迫切需要翻譯工具。
事實上,當年李彥宏去找風險投資時,就有一些風險投資者給他出主意,讓他做一個自動翻譯的網站。因為那時候網上有很多英文的信息,但是中文的信息卻非常少。這些風險投資者讓李彥宏做翻譯網站,就是希望把英文信息自動地翻譯成中文,這樣中國人上網也可以找到相應的信息。這個想法對李彥宏來說其實也挺有吸引力,李彥宏用他現有的技術也能
做到。
李彥宏到底會選擇哪一個呢?這是他創業路上的及時道坎。
?李彥宏的戰術
"向前看兩年"
李彥宏沒有選擇當時正火熱的電子商務,他說服徐勇說:"B2B雖然很火,但是已經有很多公司在做了,我們現在進去不一定能成功。"他也沒有選擇似乎有著大好前景的翻譯網站,而是果斷選擇了搜索。
李彥宏的選擇并不是沒有根據。
首先,李彥宏本身具有技術優勢。在搜索領域,李彥宏不僅在中國算得上是最早的專家,在世界上也已經躋身前列。1996年,李彥宏發明了"超鏈分析",這是1999年之后,世界主流搜索引擎都采用的一種搜索引擎技術。1998年,在硅谷,李彥宏是及時個將長遠分析理論和技術實際運用到搜索引擎的人。那時,谷歌還不是一家主流搜索引擎企業,但已經開始使用這套東西做搜索引擎。2000年,當李彥宏回國做百度的時候,谷歌也還不是一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公司。其實,搜索引擎的門檻非常高,不是誰想做就能做。對于李彥宏而言,與其花大力氣在一個并不擅長的領域和強大對手去肉搏,還不如在自己經驗豐富的領域集中精力保持領
先地位。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李彥宏看準了搜索領域的巨大潛力。在網絡技術領域摸爬滾打了這么多年,李彥宏對這個行業的現狀和未來走向都有了清晰的認識。在互聯網領域,當網頁內容還不多時,搜索引擎還可有可無,隨著網上內容的豐富,人們對搜索引擎的要求必然會越來越高。搜索引擎的發展潛力巨大。李彥宏記得,在美國留學期間,一次打高爾夫球的間隙,他的導師說了一句漫不經心的話:"搜索引擎技術是互聯網一項最基本的功能,應當有未來。"導師的話,更堅定了李彥宏
的信心。
"向前看兩年"的理念,讓李彥宏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做搜索。李彥宏對徐勇說:"國內在搜索引擎方面還是一片空白,盡管現在不熱,但是向前看兩年,這個市場一定會火起來。"果不其然,百度成立沒多久,就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成為一匹無人可以爭鋒的黑馬。
?坎外真經
選擇意味著取和舍,意味著得到和放棄,意味著正確或錯誤,意味著機會成本。對商業來說,選擇,特別是商業模式的選擇,往往決定著成敗。能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依靠科學而不是盲目做選擇,是商業選擇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選擇者也要具備一些獨到的性格特質。
眼光
李彥宏選擇創業之時,正是電子商務最火的時候,當時不知道有多少人瘋了似的想要擠上這趟"網絡列車"。但李彥宏認為,這種跟風式的創業,吃到的只能是別人的殘羹冷炙。他選擇了搜索,是因為他看到了搜索在未來將對這個世界產生的重大作用。如今百度的成功也驗證了李彥宏眼光的獨到和長遠。時至今日,面對躍躍欲試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李彥宏說的最多的就是"一定要有向前看兩年的眼光"。
專注
專注是李彥宏不變的堅持,也是他事業成功的法寶。李彥宏一直堅持認為,人一生中可以完成的事情是有限的,只有專注才能讓自己變得足夠。在選擇搜索之后,不管別人怎樣評價,李彥宏始終堅持著他對搜索那宗教般的虔誠。
專注面臨的較大考驗是時間。在百度成立以來的這十幾年中,各種新產品層出不窮,賺得盆滿缽滿的大有人在,像新浪、搜狐等一大批門戶巨頭也在IT界叱咤風云,可百度仍然堅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搜索,難道李彥宏就不動心嗎?
李彥宏曾經回憶說:"在百度上市之前,百度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中文搜索。在創業初期,搜索在美國硅谷并不是炙手可熱的。當時很熱的是門戶概念、電子商務,以及后來在中國火起來的無線、網游,等等。百度在招及時批員工的時候,碰到了一位特別希望加盟的人,他技術很好,可惜他對我說,如果我們不做電子商務,他就不來了。2001年,曾經有一位百度的工程師找到我,很認真地說他想做網上購物,結果被我拒絕了,他因此離開了百度。百度上市后,也有一些共事多年的老同事先后離開了百度去嘗試其他的業務。"
但李彥宏深知,只有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具備了拒絕誘惑的勇氣,才能在搜索這個領域走得更深、更遠。
有所不為的結果就是百度在搜索領域越做越好,到現在,百度一共推出了大大小小數十個具有針對性的搜索服務,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特定搜索產品亮相,遠遠超過其他搜索網站,這些產品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垂直搜索矩陣。百度的細分搜索,已經涵蓋博客、詞典以及專利等多個領域,而且各種新細分領域的檢索服務還在源源不斷地涌現進來。這一切,都讓百度將對手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第二道坎
獨立伊始,如何借力巨人的肩膀?
2000年1月,百度創立。同年5月,贏得及時個客戶——硅谷動力。繼而又贏得了新浪、搜狐等知名門戶網站作為客戶。僅僅是一年之后,百度已經占據了當時國內主流網站的主要市場。但是,此時的百度一直是在"為別人做嫁衣",做的都是幕后工作,而百度真正想要的是自己的獨立搜索網站。百度希望新浪成為自己的跳板,但如何去借力呢?
?坎里那些事兒
百度成立后,最初的業務模式是給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提供搜索服務,也就是說,這些門戶首頁上的搜索條,實際是由百度在背后提供支持。當時,在國內主要ICP中,除了網易和中文雅虎采用的是谷歌的搜索技術,其他的稍具規模的ICP如新浪、搜狐、263、TOM、21CN等,大多都采用的是百度的搜索引擎,從某種程度上說,百度幾乎壟斷了國內的搜索
市場。
但李彥宏不甘心做幕后英雄,他渴望發展新的模式:獨立的搜索引擎。在2001年度的百度董事會上,李彥宏因為身體欠佳,在百度深圳分公司的辦公室里通過電話參加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李彥宏信心百倍地提出百度要做獨立搜索引擎網站,開展競價排名的計劃。然而,出乎李彥宏的意料,他的這一提議竟然遭到了董事會的強烈反對。股東們反對的理由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搜索行業還不熟悉,二是對競價排名模式還不太理解,認為這在未來是一件很有風險的事情。所以,股東們認為不如求穩,扎扎實實做好目前的工作。
從投資的角度看,股東們的謹慎是可以理解的。當時百度的收益主要來自給門戶網站提供搜索技術服務,而一旦百度轉型做獨立搜索引擎,這部分收入就沒有了。同時,百度的競價排名不能立即賺錢,很可能把百度逼向死路。
面對股東們的反對,李彥宏這個一向很冷靜、理智的人變得很激動,他覺得這對百度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選擇,所以必須堅持自己的觀點。在再次充分陳述了自己的計劃之后,李彥宏仍然沒有得到股東們的認可,這時,李彥宏對著電話那頭吼道:"不讓百度做獨立搜索引擎網站,那就別干了!"
李彥宏的態度非常堅決,看準了就一定要做。最終,董事會同意李彥宏轉型做獨立搜索引擎,并同期推出競價排名模式。并且,這些股東們告訴李彥宏:"是你的態度,而不是你的論據打動了我們!"
2001年9月22日,百度正式推出了獨立搜索引擎網站www.baidu.com,百度競價排名系統也同時上線。然而,雖然有了自己的獨立搜索引擎網站,但由于缺乏知名度,每天的流量很小,主要的流量還是來自合作的門戶網站。這樣一來,如何讓中國的互聯網用戶熟悉并使用www.baidu.com,就成了百度首先要解決的難題。此時的百度,資金并不充裕,那么,應該怎樣在短時間內以最經濟的方式讓百度聲名鵲起呢?
?李彥宏的戰術
百度要發展自己的搜索引擎,及時步就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要讓外界知道百度搜索存在。百度該怎么做?
借"新浪欠費",導演"百度停機"
百度不希望沒完沒了的等待,百度等不起。百度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在傳統的推廣模式里一擲千金。李彥宏苦思冥想,突然想起了那句經典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百度的客戶,比如新浪、搜狐,都算得上是互聯網界的"巨人",何不在它們身上尋找機會?機緣巧合,李彥宏選擇了新浪。
2002年年初,新浪拖欠了百度3個月的搜索技術服務費,于是,李彥宏借此導演了著名的"新浪欠費,百度停機"事件。在2002年3月12日,習慣到新浪搜索條中尋找答案的網民們突然發現,不管搜索什么,得到的結果都是"新浪欠費,百度停機"幾個大字。
按百度的說法,2002年春節前,新浪欠百度一個季度的技術服務費還沒有交。按照新浪和百度的約定,新浪是每月10日向百度支付網頁搜索的費用。而百度方面稱,自從2002年1月開始,新浪一直以各種原委,包括現金暫時吃緊、春節放假、財務人員個人身體問題等多種緣由拖延付款時間達3個月,并且,當百度員工再次向新浪提出付款要求時,新浪方面說"我們公司高層和你們公司高層正在為此事討論",百度員工就與公司高層核實,卻發現這是一個子虛烏有的事情。
于是,正在李彥宏為門戶網站www.baidu.com的推廣而煩惱時,他決定借力新浪,導演了這樣一出"新浪欠費,百度停機"事件。在"新浪欠費,百度停機"幾個大字之后,百度還提醒用戶"如需要更好的搜索結果,請登錄www.baidu.com"。由于新浪搜索后臺服務都是百度在控制,所以新浪沒辦法把這些話給去掉。第二天,眾多媒體紛紛報道,大標題——"新浪欠費,百度停機"。再經過一番轉載、跟蹤報道,這件事一下子被媒體炒成了著名的"新浪停機事件"。就是這一事件,讓百度的訪問量一夜之間狂漲。而后百度又順勢跟進的新聞炒作,讓那些沒接觸過百度的人一下子記住了"www.baidu.com"。
推出百度超級搜霸
李彥宏清楚,只吸引網民的眼球是不夠的。為了留住"新浪欠費,百度停機"事件可能帶來的用戶,李彥宏已經提前做好了準備:推出百度超級搜霸。李彥宏此舉,目的就是讓網民們切實感受到百度的好處。
此次推出的百度超級搜霸,是一款免費的瀏覽器工具條,安裝于IE瀏覽器的工具條內。百度超級搜霸檢索便捷,安裝后無須登錄百度網站即可實現百度類型豐富的快速搜索。它支持站內查詢,可以直接查詢當前訪問網站內的全部相關信息。
這一款瀏覽器的出現使很多網民都選擇了百度。事實證明,百度公司當初的決策是正確的,畢竟,搜索這個事情,誰用誰知道。
?坎外真經
借力營銷,事半功倍
借助新浪,使初出茅廬的百度得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聲名鵲起,可謂是借力營銷的經典案例。所謂借力營銷,就是借助別人的優勢資源達到自己的營銷目的。初創時期的企業,迫切需要打出自己的知名度,卻因為資金有限,不可能在傳統的廣告營銷中無限制地投入。因此,綜合來看,借力營銷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可以在少投資,甚至不投資的情況下快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事件營銷需要"提前"做好"后續準備"
在"新浪欠費,百度停機"事件中,李彥宏下了兩招好棋,一是大膽判斷"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在百度品牌基本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勇敢地抓住新浪這個品牌巨人來制造事件。如果事件到此為止,這次營銷還算不上。因為只有影響還不夠,還要把影響轉變成實實在在的效益,也就是讓了解到這一事件的網民們轉化成為www.baidu.com的粉絲。就在這緊要的時刻,李彥宏使出了另一招——推出百度超級搜霸。百度超級搜霸靠著人性化的設計,讓網民們在最短的時間里真正體驗到了百度的好,成為百度的忠誠粉絲。到此,這次營銷事件算是圓滿了。
"險招"還是要慎用
百度在這一次的營銷中大獲成功,不得不說有運氣的成分。我們還是要提醒企業決策者,在進行類似的驚險一跳時,還是要防止掉入罵名陷阱。對企業良好的發展來說,知名度、信任度、美譽度三者是并駕齊驅的,如果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這樣的企業發展走向是不平衡的。對于沒有知名度的企業來說,造名不能急于求成,要三者統一在一定高度的基礎上才能去形成自己的品牌。
秦池酒業曾通過中央電視臺標王榜迅速地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然而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是沒有永遠的標王的。因為知名度太高,外界時刻關注著秦池的一舉一動,1997年1月,一則"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兌"的新聞報道使秦池走向了沒落,落入為了300萬便要拍賣商標的絕地。同一時期,通過競爭標王的方式而一夜成名的企業有很多,一時之間,"造名運動"成了一種概念經濟。
企業提高知名度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們要防止自己走進虛名的漩渦當中,實力才是企業最厚實的基礎保障。
第二十四道坎
搜狐、阿里聯姻,劍指百度
搜狐和阿里巴巴,分別在門戶網站和電子商務領域各有優勢,但它們也一直覬覦著百度的領地——搜索。于是,兩家一拍即合,開始展開緊密合作。它們的目的很明顯,想從百度手中分一杯羹。
?坎里那些事兒
2010年,隨著搜索引擎市場發生巨變,谷歌宣布退出中國市場。這讓一直在二線徘徊的搜狐搜索引擎看到了新的曙光,谷歌留出的市場份額除被百度吸收外,也有一部分流向搜狗、淘寶等公司。
張朝陽嗅到了其中的市場契機。他說:"搜索引擎一家壟斷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人們需要多種搜索引擎,而且在技術上我們也不差。"他還說,"相信在百度之后,我們最有競爭力。"張朝陽說這話是有底氣的,其推出的搜狗搜索是全球及時款第三代互動式搜索引擎。從技術上來說,甚至經驗豐富于中文搜索老大百度。
張朝陽希望通過成立獨立公司,引入新的戰略投資,幫助搜狗成為僅次于百度排名第二的搜索引擎公司。
很快,搜狐找到了合作的對象——電子商務老大阿里巴巴。張朝陽之所以希望與阿里巴巴合作,是希望阿里巴巴能有效幫助搜狗獲得電子商務的資源。因為在搜狐的平臺上,已有門戶網站、搜索、輸入法和游戲等多種業務,但唯獨缺少電子商務。
2010年8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與搜狐達成合作。這次中國最老牌的門戶之一和較大的電子商務公司的聯姻,意圖很明顯,就是挑戰百度的搜索市場份額。
"引入阿里集團和馬云的戰略投資,將幫助搜狗做更好的電子商務搜索。"在搜狐、阿里巴巴及云鋒基金正式簽訂合作協議后,張朝陽毫不避諱地說。
這次合作,是搜狐對旗下核心業務搜狗進行"分拆",通過出售優先股形式引入阿里巴巴集團和云鋒基金作為戰略投資人。張朝陽對搜狗的規劃是:搜狗將作為獨立品牌,運作搜狗搜索、搜狗拼音輸入法和搜狗瀏覽器三大業務。根據初步非約束性意向書的條款顯示,搜狐保留大股東的地位,占搜狗公司68%股份;阿里巴巴集團和云峰基金共占16%股份;同時,張朝陽的投資基金也將購入搜狗16%股份。
合作正式達成后,阿里巴巴集團不僅是搜狗財務投資者,雙方還在業務層面展開更深入合作,發力電子商務搜索市場。而這種互補式合作有望給搜狗帶來新的發展引擎,避開百度鋒芒。同時,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淘寶等公司也找到了一家不與其直面競爭的搜索引擎公司合作,從而實現重要的流量和用戶。在經歷了雅虎中國的幾次失利之后,阿里巴巴和淘寶網一直缺乏一個全網搜索來構筑防線。
在阿里巴巴
很滿意,圖書購買選當當
書的內容是很實在的,還算客觀。
不錯
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
質量非常hao,與賣家描述的完全一致,真非常滿意當當的服務太棒了,h考慮非常周到,wan全超出期望值賣家發貨速度非???,l包裝非常仔細、嚴實物流公司服務態度很hao,yun送速度很快
還不錯,在當當買了那么多書,每次同城基本是第二天就能送過來,書的質量也還可以,印刷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