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像的建造數量,可以說在中國雕塑歷史上創出了記錄。它是我們這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側影,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也是一種情感的回憶。從1997年,在張家口拍下及時張雕像照片開始到現在,《圖說雕像》作者成文軍在全國122個地市縣鎮,拍攝了225尊雕像。其中1970年以前建造保留下來的180多尊,其余的則是時期(或叫改革開放)后建造的雕像。在搶救性拍攝中,有的大批雕像拆除,有的則被保護下來并且成為文物,一些被挖出又重新豎立。所有這一切,都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回味的。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雕像都有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秷D說雕像》作者用一種懷舊的心態,表達著這種客觀存在,這種感受深印在我們的永恒記憶里。
踏遍大江南北拍攝雕像領袖,追尋歷史遺跡百姓情感依舊,彈指百年過去再看誰更風流,紅色江山萬里歲月如歌長期! 《圖說雕像》作者成文軍從1997年開始了尋找雕像的旅行。走過了除港澳臺以外的所有省份,在120多個城鎮縣市看到了近200多尊早期的戶外雕像。同時也走訪了中國主要的美術院校以及數百位雕塑家和雕像建造的親歷者,也從雕像下的民眾的交談中,看到人們對雕像以及這位給中國歷史帶來巨大變化的領袖的心態。
成文軍,1966年出牛。天津工藝美術學院畢業。中圍新聞學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曾供職中圜石油:從事過新聞攝影、美編、廣告等職業;現在從事城市雕塑設計、自由撰稿人。白上世紀來起關注時期的領袖塑像,隨后10余年里在全國范圍尋找和拍攝了200余尊大型塑像,同時開始了對這段雕塑史的研究。
01 華北 北京 包頭 張家口 天津 02 東北 哈爾濱愛建社區 齊齊哈爾 "北大荒" 長春 沈陽 連珠山——楊杖子 03 西北 喀什人民廣場 烏魯木齊 西安 寧夏中衛 04 華東 南京 蕪湖 山東日照五蓮莒縣 上海 福建武平 溫州平陽毛家處 05 西南 成都天府廣場 郫縣紅光鎮 麗江 昭通 貴陽 都勻 重慶標準件廠 06 華中 洛陽 郟縣 南街村 武漢黃石 韶山 長沙 07 華南 順德 海南 08 我所拍攝的雕像
張家口 1997年初夏,我和幾位同事出差驅車前往內蒙古錫林浩特,路途所經過的及時個城市是河北的張家口,在這個城市的中心廣場(以后知道這里叫文化廣場)上又看到一尊 ""時期建造的雕像時,讓我想起中國最西和最南的那兩個城市雕像,想起了北京、上海那些常會進入我視野里的雕像。
這個自童年時起就熟稔的雕像形態。這個形態幾乎是整齊劃一,重復出現。以前,在美術學院讀書時做過"構成"練習,把一個圖案作為元素或是單元,不斷復制并有規劃地組合在一起構成的圖案,觀看者的視覺和心理便會產生了奇妙的變化。
把這些分布在各地的雕像拍攝下來,然后"構成"新的畫幅,這是我要去尋找和拍攝雕像最初的動機。這樣,在張家口停留的短暫時間里,我萌生了這個想法。張家口的這尊雕像也拍攝下來,成為了這個專題所拍攝的及時尊雕像。
然而不久,一個"向前看,樓堂館所一大片,先后看,下崗工人一大片"的坊間里流行的段子,讓我覺得雕像成了這個每天都在變化著的社會的參照物。所以我拍攝時,不僅僅是再關注雕像本體,同時也將鏡頭的焦距放寬,把雕像和它周圍的人和物糅合在一起。
時間走進新千年后,我的工作轉向了城市雕塑的創作和設計,所以很快我自然地將這些體量巨大的雕像視為城市雕塑……不論是當年的何樣的社會因素促成了大量雕像的出現,也不論當今人們留存和保護起它的意義如何,雕像首先城市雕塑或是公共雕塑。
這樣的認識,把我的視線又引向了雕塑家,當年那些參與創作和建造雕像的雕塑家,以及他們之外的工人、農民、市民、軍人等其他行業的參與者。通過他們的回憶和講述,讓我明晰了雕像建造的技術層面的方法和過程,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描述出了當時社會的歷史背景。
這一切讓我感覺,我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在雕塑學層面上的城雕作品,我已經是在不經意間翻開了曾經的且不為人在意的社會史冊中的一頁的一角。當然,在拍攝這個在40多年前形制已經固定的參照物及其周圍的景物和人物的時候,以及關注著近20年來又豎立起的形制各異品質不一的這位歷史人物雕像的時候,我不覺又記錄起了這個變異和發展著的時代中的人心向背。
那一次途經張家口數年后,我為拍攝雕像又到過這個城市。
文化廣場沒有再像我及時次看到那樣喧鬧紛雜,及時次來這里時,當年與雕像一起建成作用于宣傳功能的展覽館正被用作商品展銷場地,如同北京人民大會堂縮小版的展覽館,張掛著色彩繽紛形式各異的商業廣告。
再看立于文化廣場上的這尊用暖色石礫覆于表層的混泥土材質的雕像時,我想起的不再是新疆喀什和海南三亞的雕像,而是想起北京的解放軍原炮兵司令部,想起河北石家莊人民廣場、"棉六"、"棉七"探礦機構廠,金石化肥廠、鐵道學院,鹿泉的黃壁莊水庫,贊皇的縣文化館,唐山的工人文化宮,包頭的包鋼東方紅俱樂部、電建三公司、包鋁集團,山東的兗州少年宮、濟寧群藝館,河南新鄉的河南師范大學 ……在這些地方,都有著與張家口文化廣場相同尺度和形態的雕像,這一款雕像被稱為"河北款"。
當然,張家口還有一尊被我稱為"海軍款"的雕像。這尊雕像在原地礦部張家口探礦機械廠內。只所以稱其為"海軍款",是因為我最初看到的這款雕像是在北京的"海軍大院"。這尊雕像當年由北京建筑藝術雕塑工廠的雕塑家葉如璋、關玉璋、崔玉琴主創。創作初稿時,特意讓海軍士兵穿上"海軍呢"大衣站立在行駛的卡車上,雕塑家則蹲在一旁觀察大衣隨風擺動的衣紋效果,并在卡車的晃動中畫下速寫。參與過雕像設計和建造的海軍軍官趙文煜先生曾經對我說,當時的設計立意,是要創作一尊領袖迎風站立于艦艇之上,手臂前伸要如艦首推撥開巨浪。
現在除了"海軍大院"和張家口探礦機械廠,在北京手表廠,唐山水泥機械廠,包頭202廠,遼寧渤海船廠和陜西618所等地,"海軍版"的雕像依舊留存。
P26-29
收到及時,滿意服務。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印刷一般,書特貴
這本書很值得推薦,主要是本書作者為了這寫這本書跑遍了大江南北,走訪了許多人,拍了許多珍貴的照片。從而為我們再現了當年、由于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對領袖的愛戴之情而涌現出的全國各地塑造雕像的過程、和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作為一個中出生的人,對那個年代有著較為清晰的印記,也懷念那時隨處見的主席像。所以買了。但覺得價格貴點,而且里面的主席雕像的圖少了點,應該每個地方的圖都清晰的印出來,讓人們從細部再瞻仰主席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