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以拳證道(太極拳系列之理法篇)圖書
人氣:60

以拳證道(太極拳系列之理法篇)

現代人習練太極者很多,但并不明白究竟什么是內功,內功到底是怎樣練成的。為了養生、強身、技擊,習練多年卻達不到想要得到的效果,使很多習練者深感困惑。這是因為他們對真正的傳統太極缺乏正確的了解和認識,不...
  • 所屬分類:圖書 >體育/運動>太極  
  • 作者:[李光昭]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8079172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2
  • 印刷時間:2014-01-01
  • 版次:5
  • 開本:1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現代人習練太極者很多,但并不明白究竟什么是內功,內功到底是怎樣練成的。為了養生、強身、技擊,習練多年卻達不到想要得到的效果,使很多習練者深感困惑。這是因為他們對真正的傳統太極缺乏正確的了解和認識,不懂得應該從何處下手,區別不了什么是輔助功法,什么是實用功法。面對這些問題,作者通過結合老子《道德經》里的道家太極哲理來詮釋拳理,讓學人能夠真正明白并親身體悟太極內里的滋味。

本書作者自幼跟隨父親習練拳術,專攻傳自楊家先人的楊氏太極。作者先父潛心研究體悟一生,將太極哲學思想與身體運化相結合,獨悟太極拳的真義,并秘傳作者。作者五十多年如一日,通過不斷的研習、感悟,體味到看、聽、悟、摸的演習和傳授的方法。

本書作者從比較寬泛的角度詮釋了"拳"與"道"的關系即是"術"與"道"的關系,由拳入道,由道悟拳。在修習拳道時心中明確是為道修拳、以道修拳,拳是道中之拳、道是拳中之道。作者認為,太極的修習本就是對一種哲學、一種"道體"的修習,其最終形成的是一種思維、一種世界觀,而拳道論,乃是修習過程當中——也即由拳入道過程中——一條通路。

全書分上下兩部分,上篇包括知陰陽、明動靜、明虛實、明剛柔;下篇有道、拳、有、無、中、空、松、緊等內容,是修習太極內功的入門功法。作者把家傳的獨門絕技傳授世人,讓習練者獲得身之健康,心之凈化,善養浩然之氣,氣固而神自定,祛病延年,健康益壽。以此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諧身心。

編輯推薦

"太極"到底是什么?它如何由"無極"而生?"太極"作為"陰陽"之母,"陰陽"又是怎么從"太極"產生的?……這些疑問,應該是中國哲學的根本問題。

太極,是一個特別的、令中外專家學者都感覺無比深奧、難以把握的哲學名詞。特別是,在中國文化中,還因此奇特地出現了一種特別的拳法——太極拳。這個拳法,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種哲學拳,是一種依據與貫徹了中國太極哲理的拳法。

對一般人而言,入道、悟道和證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為了入道、悟道和證道,我們認為,修學太極拳法是一種非常好的起始的手段與方式。正確的太極拳修煉是有利于人們入道、悟道和證道的,而錯誤的太極拳修煉則有礙于人們入道、悟道和證道。作者以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厚的理論功底以及精湛的拳道技藝,將太極拳深幽之堂奧,由淺入深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使讀者在不知不覺間深入其中,感同身受。這里,作者為拳道修為者提供了一整套由"著熟而漸悟懂勁"、進而"階及神明"的理論基礎。

作者簡介

李光昭先生,自幼在父親、太極大師李樹田先生的熏陶、引領下,與太極拳道結下不解之緣16歲起正式隨父習練太極拳。李樹田先生自1926年起師從京城太極名家白旭華習練楊氏太極拳。白旭華先生曾與田兆麟先生同時深得楊健侯、楊少侯父子兩代人的親傳,尤其是太極黏桿、太極推手功夫造詣極深。后又從師于徐嵩霖(字岱山)習練楊氏小架、太極刀等功法,是得到少侯內功真傳的極少數人之一。

五十余年來,作者遵循"悟道煉己、修拳做人"的父訓,沿著"明理、身證、體悟"知行合一的拳修之路,堅持追求"以拳修道、以拳證道、以拳入道"之高境界,把深悟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作為太極拳修為之正經法門;把太極拳道修為中身心之實證,作為領悟中國傳統文化堂奧之金鑰匙。

作者家學淵源、內功沉厚。在拳道修為過程,把理法提煉出一須三要之核心,把心法摸索出一求三修之主旨,把功法總結出一撥三能之法要,從而在太極拳道的修為、傳承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條獨具新意的路徑。

目錄

序一 感悟太極拳道

序二 學太極 悟人生

序三 拳與道的關系

自序 自悟

詮 說

及時章 知陰陽

第二章 明動靜

第三章 辨剛柔

第四章 分虛實

理 法

及時章 何謂道

第二章 何謂拳

第三章 何謂無

第四章 何謂中

第五章 何謂空

第六章 何謂松

第七章 說 緊

第八章 說 重

第九章 說 舍

第十章 說 運

第十一章 何謂沉

第十二章 何謂分

第十三章 何謂勁

第十四章 何謂勢

第十五章 何謂變

第十六章 何謂機

第十七章 何謂應

文獻輯錄

一 張三豐(《太極拳經》)

二 王宗岳(《太極拳論》等

三 佚名(待考《十三勢歌》)

四 楊氏太極拳老譜(《八門五步》等

五 武禹襄(《四字秘訣》

六 李亦畬(《撒放秘訣》等

習悟心得

身體的智慧 生命的真意

以拳證道》讀感

感悟太極拳道

太極拳道習悟談

后 記

在線預覽

中醫有"八綱"之說,八綱者:"陰、陽、表、里、虛、實、寒、熱"也。此八綱中,"陰"、"陽"為始,因為陰陽(不調)為疾病之根本;寒、熱為終,因為寒熱為疾病之表征。這所謂"八綱",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中醫的辨證理論、基礎理論。

太極拳道亦有"八綱"——"拳知八綱",即:"陰、陽、動、靜、虛、實、剛、柔",此八綱亦是太極修煉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太極八綱"與中醫"八綱"至少有兩個相同之處,及時:這兩個"八綱"都是由四組對立關系組成的,因為包含對立,方能存在辨證;第二:這八個點(四組)并非是平行羅列的關系,與中醫八綱相同,太極拳道的修為亦是以陰陽為中心——須心悟陰陽之理,在此基礎之上,方能由內而外的"明動靜"、"辨剛柔"、"分虛實"。陰陽為先,剛柔為果,"動靜"、"虛實"抽象出那著因、果之間的無限機巧與奧妙。

當然,太極拳道修為的過程當然不限于此,除了由理而發之外,還要"由體而悟",而"體察"動靜、剛柔、虛實之時,對陰陽之機的把握亦會得到提升。

及時章知陰陽

自古至今,太極拳修煉者無不把王宗岳宗師的《太極拳論》奉為太極拳之圣經。王宗岳宗師在《太極拳論》中明確地告誡太極學子:太極拳的修為是"由著熟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他把太極拳修為劃分了三大階段:著熟、懂勁、階及神明。其中懂勁可認定為是太極拳修的入門之檻。如何才能懂勁而入門?《太極拳論》毫不含糊地指明,懂勁之路只此一條:"須知陰陽。"如《太極拳論》云:"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如此說來,拳修之門檻是懂勁,而懂勁的標準是陰陽相濟,陰陽相濟的前提是須知陰陽。由此斷言:知陰陽乃太極拳修為的理論基礎及核心主旨。

在太極拳修為中如何才能知陰陽,是擺在每位太極拳修為者面前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難點。欲知拳之陰陽,細讀深研并體悟《太極拳論》確是一條通往太極陰陽圣殿的"不二捷徑"。《太極拳論》區區四百余字,通篇都在闡釋陰陽之理在拳中的具體展現。真可謂句句璧合、字字珠璣。《太極拳論》開篇即云:"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拳論開宗明義即把陰陽與太極、太極與無極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明確地揭示出來。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太極乃陰陽之母,陰陽即太極之子。《太極拳論》極為形象而人格化地把太極與陰陽喻為母與子的關系,此喻異常鮮活地把太極與陰陽之母子關系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似乎陰陽與太極不再神秘莫測而不可見。我們有如看見陰陽這對雙胞胎,一左一右地依偎在太極母親的懷中。

明確了太極與陰陽的內在關系,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所修為的太極拳之所以冠名為"太極"二字,絕非僅僅是個名稱代號,確有著極為深刻的內涵。拳定名為太極,其實質是告訴我們,此拳是以太極之道作為理論基礎。拳就是以有為之法,有形之式來演繹、實證太極之道,而拳中太極之道是以陰陽及陰陽之分合變化來具體體現的。因此,修為太極拳就必須知陰陽,悟陰陽而用陰陽;拳離陰陽而無太極,無太極之拳,何以冠稱太極?

我們知道:太極文化之核心是陰陽學說,太極文化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之魂,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根。億萬年來,我們的祖先以不可思議的超智慧,發現、揭示并總結出宇宙間萬事萬物毫無例外都是由對立的兩個因素構成。正是這兩個相互對立又互不分離的因素,永無終止地相互沖合,相互變轉,此消彼長,相互為根,才有了五彩繽紛的物質世界,才有了生命的繁衍。他們把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高度地抽象概括為陰與陽;當外族尚在萬變的繁復中去追尋事物的表象時,我們的祖先卻是已從繁復的萬變中提煉出極為簡易的規律,即一陰一陽之謂道。亦如老子在幾千年前就指明宇宙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合"。正是這極為簡易、樸素而本源的陰陽學說奠定了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琴棋書畫、中醫中藥、餐食茶飲及軍事戰略、武學武術等等方方面面的哲理基礎。中國人無論行為處事、接人待物、禮儀言表時時刻刻都在自覺不自覺地遵從陰陽之理而為。

在太極陰陽學說的基礎上,我們的先人又以博大的才智,于實戰中把陰陽之理與拳術融會貫通,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后繼,創生并不斷地完善出今日的太極拳。在這一代又一代的太極拳先驅中,或許有許宣平、李道子、周敦頤、張三豐、王宗岳、陳長興、楊露禪、武禹襄、李亦畬、楊班侯、楊健侯、吳全佑、郝為真、楊澄浦、孫祿堂等等名師大家,以及無數尚未刻名于太極拳歷史豐碑上的先人們。太極拳作為中華武學的一枝奇葩,之所以能代代相傳、不斷發展,除其神奇的拳術功夫外,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此拳通貫深厚的陰陽之理,太極拳是哲理拳、藝術拳、生活拳、生命拳、修心拳……以拳悟道、以拳證道、以拳入道而階及神明是拳之較高境界。

作為今天的太極學子,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繼承并修為太極拳太極拳,就必須牢牢地抓住陰陽之理——以陰陽之理修為有為之拳,時時刻刻把握陰與陽在拳中的具體展現。

那么,陰與陽在拳中是如何具體體用的呢?

太極拳論》云:"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拳論在開宗明義闡釋出陰陽與太極、太極與無極之內在關系的基礎上,把陰與陽在拳中體用之核心主干確而立之,陰陽在拳中是以動靜為主脈、主干而展開體用的。或者可以說,動靜之理即陰陽之理的核心。陰陽之變轉、消長,就是以動靜之分合,具體體現。

"動之則分",分而陰陽;"靜之則合",合則太極。太極本體為靜,但太極內含陰與陽。不動則陰陽和合,即靜之則合而太極立;然太極為陰陽之合,陰與陽既然黑白對立,對立必對抗,對抗必相斥。故太極雖把陰與陽和合與內,但陰陽卻因相斥而存在動勢,此乃拳中之以靜寓動。盤拳走架時,自無極勢起。所謂無極預備式即:立身中正安舒,雙手自然垂立,心身俱靜,無思無念,此乃無極也。由無極預備式轉起勢,并非手足先動,而是身形仍靜而不動,但心中陰陽之機,已由靜而萌動,由萌動而小動,由小動而大動,由大動而動極;在此過程中,身內氣機已隨機發動。身之內氣隨氣機之發動,由少漸多,由弱漸強,直至氣遍身軀,充盈鼓蕩。此時,身形未移,手足未動;但動靜之機,盈虛之數,已俱心腹之內。身雖靜,意已動;外顯靜而靜如山岳,內極動而翻江倒海。此乃太極勢立矣。因此,盤拳走架在無極預備式與起勢之間,必先由無極生太極,由無極預備式過渡為太極勢立。當靜中之動、動至極,內氣之鼓蕩、充而盈,此時,內動引外動,氣催身行,身形手足隨動而起;因為手足身動是被內動而導,被內氣而催,故是被動,隨動;因此,起勢雖起,手臂雖動,但動而不動;故起中有落,提中含沉。此乃太極起勢之真義也。"動之則分",自起勢始,即分出起與落、提與沉、上與下、內與外、形與意等等相互既對立又不離的兩種屬性,此兩種屬性即陰與陽在拳中的具體體現和應用。

自起勢起,陰陽已判,動靜已分,分合有序。亦如楊氏太極拳老譜《八五十三勢長拳解》一文中所云:"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后,合之為長,滔滔不絕,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也。萬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決不可失其綿軟。周身往復,精神意氣之本,用久自然貫通,無往不至,何堅不摧也。"請注意,文中告誡太極拳修為者:"恐日久入于滑拳,又恐入于硬拳。"也就是說,太極拳既不能是"滑拳",也絕非"硬拳"。如何才能做到不滑亦不硬呢?《太極拳論》有云:"無過不及,隨屈就伸。"滑與硬是拳中兩個極端對立的反應,既對立必為陰陽之屬性。與陰陽之理而言,既不滑亦不硬就必須做到"無過不及"。"無過"即滑不多于硬,硬也不多于滑。"不及"即滑與硬誰也不少于誰,即做到滑硬不多不少,恰好適宜。與動靜分合而言,不滑亦不硬就必須做到"隨屈就伸"。對此,王宗岳宗師于拳之動靜分合,提出兩對具體的概念:即于內意而言是隨和就,于外動而言是屈與伸。我們知道,屈與伸本就是一對矛盾,屈是內收,則伸即外展。一內一外,一收一展。要做到無過不及,就必須做到隨而就。在屈的同時,隨著屈的出現就要同步向外伸展,而且要做到"此兩者異而同出",即屈與伸雖對立而異,但要同時、同步、同多少。

太極拳論》把動靜分合而無過不及確立為拳中陰陽相濟之主宰。拳中陰陽范疇所有具體應用,無不以動靜處中而展開。因此,拳修須知陰陽,明動靜之理是及時關鍵。關于拳之動靜,在"明動靜"篇章中再做詳述。

……

第三章辨剛柔

楊氏太極拳的先師楊澄浦曾有言,"太極拳乃柔中寓剛,綿里藏針之藝術"。這句話說得很到家,把太極拳一個重要的屬性和特點用這一句話進行了非常高度的概括,他告訴我們太極拳乃柔中寓剛、綿里藏針。柔中寓剛似乎還有點抽象,但他用了一個綿里藏針,將柔與剛喻于實物。以綿之軟、針之硬,軟為相、剛為質來詮釋太極拳道之剛柔。

所以他告訴我們,"純粹太極(就是真太極),是其臂如綿裹鐵"。綿—柔,鐵—剛,也就是告訴我們綿裹著鐵在里面,綿在外面,剛柔的這兩者的關系一柔一剛、一內一外,其臂如綿裹鐵,柔軟而沉重。想當初,楊澄浦一個胳膊放在這兒,那些徒弟們扛他的胳膊,感覺就像千斤重一樣,可是他依然談笑風生,毫不用力。所以,這也告訴我們,"剛和柔"在太極拳當中是判斷其是否為純粹太極的一個重要標準。

我們說,柔與剛這兩者的關系,《系辭》中有一句名言,"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告訴我們,"剛柔者,立本者也",太極拳能不能在你這兒體現出"剛和柔"兩者之間的這種內在的關系,是關系到立不立本的一個重要標志。"變通者","剛柔"兩者之間能不能夠剛柔相變,"變通者,趣時者也","趣",妙趣,就是拳中的妙,拳當中的妙其實就是剛柔的變通,剛柔變通、剛柔能變轉就能夠體現出來拳中的那個妙。

我們要了解"剛和柔"這兩者之間的那種趣妙的內涵,首先就要明晰"剛和柔"兩字到底是什么含義——特別是在拳當中它的真實含義。我們知道,剛是堅,堅剛。因為《太極拳論》上有一句話"極柔軟后能極堅剛"。柔是跟剛相對的,此兩者異,它們的屬性一個陰、一個陽,一黑一白、黑白分明,兩個不一樣,剛就是剛、柔就是柔,如果剛是堅的話,那么柔就是弱,剛是強、硬的話,柔就是軟。我們說剛如果是直的話,柔就是曲,曲和直這兩個東西是對立的。剛如果是方的話,柔就是圓。我們從老子的《道德經》及時章當中就可以看出來"有無",老子用"有無"來說陰陽、虛實,也就是告訴我們,對立的兩個東西相異、不一樣,"此兩者同出而異"。

同理我們也就知道,"剛和柔"既然是陰陽屬性在拳當中的具體應用和體現,它依然具備"陰和陽"屬性當中的四個方面,及時:剛柔對立;第二:剛柔相合;第三:剛柔轉換;第四:剛柔相濟而中。

具體說:

及時,剛和柔這兩者是對立的,也就是說在拳當中要把剛和柔的對立性分清,即明辨剛柔。剛就是剛,柔就是柔。

第二,剛柔相合。剛柔只是分不行,還要把這兩者合在一起,也就是對立還要統一。如果剛是剛、柔是柔,這兩者不能統一在一起,就會互相分離。我們說要分清但不能分離,因為剛是相對柔而言,柔是針對剛而說,剛柔相互對應,是分不開的。就如同我們人一樣,說把這個人腦袋的后腦勺和前臉分開。這兩者是既不一樣,但是又不能分開,它們是一體的,所以剛柔同體。

第三,剛與柔相互轉換。柔在剛中,剛就在柔里,剛里有柔,柔中帶剛,二者是相含的。就如同我們的太極圖,黑魚一點里面有白,白魚里面一定含黑。剛里面一定會含著那個柔,柔里一定要含著那個剛。這是它的第三個特性。

第四,剛柔要相濟而中。相濟而中是什么呢?前文提到過"中"、"守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之中。我們修為就要處處求中,這個"中"的屬性是空、無。前面這兩個我有所提及,"中"是兩個對立的東西相交合以后,交出來的這一點,是"空"、"無"之點。那么剛柔也一樣,交合出來以后是空、是無。相濟而中以后也就是無剛也無柔,剛和柔無了。如果前面我們說剛柔相對,是分清剛柔、有剛有柔的話,剛柔相合就是告訴我們剛柔是一體,剛柔同體,那么剛柔相含就是告訴我們剛有中柔、柔中含剛,到剛柔相濟就告訴我們,由有剛有柔進入到了無剛無柔的境界,這才是我們在太極中所尋求的剛柔那個上乘的境界。

了解了"柔和剛"即"陰和陽"在這四個方面的特點,那么它們怎么在拳中體現出來呢?

我們用楊氏太極拳老譜《太極下乘武事解》來解讀"剛和柔"之間的關系。

楊家老譜《太極下乘武事解》(以下稱"武事解"),開篇及時句就是:"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即:太極拳它是什么?它是武事。什么意思?就是說太極拳是武術,這一點不容置疑。

為什么太極拳這個武事能夠行武呢,就是因為它外操柔軟,內含堅剛,這句話就把"剛和柔"的特性在拳當中具體的那個內涵的東西概括地提出來了,它是"外操柔軟內含堅剛"。換句話說,柔于外、剛于內,一內一外,及時句話就告訴我們了。如果我們做不到外操柔軟、內含堅剛的話就不符合太極拳對"剛和柔"的要求了。因此,這句話是告訴我們"內和外、剛和柔"之間的關系。

那么,如何做到"外操柔軟內含堅剛"?答曰"非有心之堅剛",就是說不要直接用心去練這個堅剛,而是"實有心之柔軟也"——求這個堅和剛,需先"體會"柔軟。即:要把我們的心意、功夫下在求柔軟上。這句話說得非常明白,很清楚。太極拳在修為過程當中,要想剛柔相濟、要想能夠剛柔而用,就必須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舍此之外別無他途。

接下來,武事解告訴我們難點在哪里:"所難者是內要含蓄堅剛而不施","不施"就是不把堅剛施于外,而是要在內含、蓄、養、化,即內藏堅剛。那"外"呢?外要"終柔軟而應敵",所以太極拳接戰的特點就在于以松柔迎敵。

松柔可迎敵,但不可能以松柔發人于外。太極拳要發人,沒有堅剛是不行的。那么,太極拳是如何以松柔(之相)發敵于外的?首先,要"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無有矣","盡化"就是很地把對方的堅剛給"化"了——"化"為烏有。

當然,我們首先要認識"柔軟"的力量。我們說,水致柔,老子告訴我們"上善若水",柔弱是水的一個重要特性,但是這個水滴答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QZSYDJ**的評論:

以拳入道,以拳證道,以拳悟道!

2016-08-05 01:12: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老公要的!

2016-09-09 14:59:03
來自御風逍**的評論:

很好的書籍!

2016-09-20 10:30:1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實用

2016-10-09 11:56: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東西好,服務好,性價比高!

2016-10-16 11:31: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喜歡

2016-10-27 12:19:14
來自isupery**的評論:

內容豐富,獲益良多,排版,包裝十分精美,推薦!

2016-11-17 11:19: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希望對提高太極拳水平有指導意義

2016-12-19 22:11:29
來自w***(匿**的評論:

很好,講得深入淺出

2017-01-12 08:33:37
來自和***(**的評論:

拳學理論著作,有一點深度,可以參考。

2017-02-20 15:20:57
來自詩***(**的評論:

這本書是作者長期修煉太極拳中的感悟,非常好。

2017-02-25 10:14:4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通過當當與我方共同努力,即將延誤交貨之際,迫效率低下的物流公司終于交貨,謝謝當當,謝啦!

2017-04-12 13:20:18
來自海***(**的評論:

難懂,慢慢看

2017-05-11 12:32:01
來自海***(**的評論:

難懂,慢慢看

2017-05-11 12:32:0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非常滿意,很喜歡

2017-06-07 14:56:1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感覺不錯的書

2017-06-19 21:00:16
來自我求索**的評論:

不錯,值得收藏!

2017-09-05 16:27:45
來自營銷專**的評論:

經典圖書,必須收藏。

2017-09-25 16:11: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值得看看,但就是純理論,其實采用在武魂上發表的哪種風格寫比這個效果要好。

2014-04-28 22:20: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剛收到書,隨手翻了翻,感覺理論見解比較系統、比較獨到,里面傾注了作者不少心血。

2014-03-11 17:39:01
來自丹經武**的評論:

李光昭老師講得都是太極拳真傳的東西,對修煉太極拳非常有幫助。

2014-02-24 19:57:2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一般的見解,期盼作者的心法和功法的系列書籍,早日出版

2014-03-09 13:37:43
來自小康之**的評論:

作者的體會很深刻,但要有共鳴,自己也得有一定的實踐體會才行。

2017-05-18 15:09: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學習太極拳的理論好書,作者對太極拳理論的研究和認識很有見地。

2017-02-14 09:40: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本書不是簡單地就理而說理,對于真正習練者,從實戰角度給與了詳細闡述。僅從拳理而言,沒有一定修行體悟,可能會讀起來有點生澀,專業性很強。但從生活道理而言,絕大部分的讀者會有不同感悟,思想會有共鳴,大有原來如此的感覺,足以解惑。希望更多的人能喜歡此書,向作者李老師致敬!

2014-02-27 11:07:3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道,太極。有很多見解同己,文中內容是知音亦是導師。我不贊同由著熟漸悟懂勁在此找到了知已。感謝作者。推薦太極愛好者去參之。

2014-08-09 15:11:3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學太極必須掌握理論知識,有理論才能更好學太極

2017-03-14 19:04:5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矣!”以拳證道,太極內功;修為人生

2017-06-09 17:05:3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