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關于虎的吉祥成語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就目前來看,機械設備在工程施工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對于工程質量以及進度都會產生相應的影響。而在機械設備正式運行的階段,也會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影響,導致機械設備的性能不能很好發揮,因此,需要對機械設備的維護與管理工作加強重視,提高機械性能,更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機械管理維護工作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一)管理力量不足
在實際施工的時候,工程項目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機械設備以及人員之間的調動十分頻繁。而很多管理部分由于對實際情況考察不到位,對一些機械設備管理機構進行盲目增減,或者是將這些管理機構的職能和其他部門進行兼容,導致實際操作層與管理層之間產生脫節。這樣的情況,集中表現為企業中機械設備的管理力量不足。
(二)保養制度落實度不夠
很多企業在實際施工的過程中,對于機械輕維護種使用,導致機械設備經常出現各種故障,影響施工的正常進行[1]。很多企業雖然在內部實行了定人定機制度,但是對于機械制度的落實卻造成了忽視,導致維護工作開展力度不夠。操作人員在使用的時候,只注重使用,對于機械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能及時解決[2]。
二、做好工程機械管理維護工作的途徑
(一)選擇正確的故障診斷方法
要想能夠保證機械管理維護工作的順利進行,首先,要能夠利用知識細化分解讓所有的數值都通過記錄來表示,利用所建立的知識單元整體、不同局部的E―R模型來確定創建的表格。
首先,在E―R模型中的所有實體都是通過表來表示,其屬性所對應的字段名稱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出聯系作用屬性為聯系實體的字段;其次,原型單元實體以及擴充單元實體所具有的屬性名稱相同,在對表格進行創建時,可以創建為類似的表格,其中包括單元結構屬性的實際說明,其表名稱為faultree。其創建的表格基本SQL語句如下所示:
CREATE TABLE fdbo].[faulttree】(
[nodename]【nvarchar](50)NOT NULL,
【fathername】【nvarchar](50)NOT NULL,
[stair]【inq NULL,
[childnum][int]NULL,
[nodetype][char](1 0)NULL,
[modelname】[nvarchar】(50)NULL
)
ON[PRIMARY】
Go
(二)完善企業內部的各項管理制度
施工企業要想獲得較大的經營效益,就需要對設備的管理成本進行進一步降低,進而使得經濟效益提高[3]。但是,由于機械設備在工程施工中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需要做好機械設備的管理維護工作,降低機械設備的故障發生率。還可以在企業內部開展績效制度,對于維修人員以及操作人員的積極性進行充分調動,對于機械設備出現的故障問題進行及時解決。圖1為修理維護工作時的順序圖。
(三)嚴格落實機械設備的管理維護制度
在機械設備運行期間,對設備進行必要的維護保養,是保證機械設備正常運行的主要手段。保養的好壞也是影響機械設備運行質量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實際運行期間需要對機械設備的保養以及維護工作嚴格按照要求進行[4]。根據機械的結構以及液壓系統在其中的分布,將機械劃分為左右輸料系統、左右行走系統、發電機系統、分料系統等等。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進一步細分,直至分解到具體部件。圖2即為診斷對象的分解示意圖。
結語
綜上所述,機械設備的管理以及維護工作屬于一種系統工程。在對機械設備進行管理維護的時候,需要認識到該項工作的重要性。另外,機械設備保養、管理水平與機械設備的正常運行有著直接的關系,還會對企業的經濟效益產生一定的影響[5]。因此,加強對機械設備的管理維護是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的,需要采取多種手段,推動機械設備的管理維護水平得到切實提高。
參考文獻
[1] 賀新剛.關于工程機械管理維護的思考[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4:103.
[2] 張保衛.對當前工程機械管理與維護要點的幾點思考[J].科技風,2016,02:214-215.
篇2
一、樁基施工中存在的問題
(一)樁基不完整
樁基頂部和中部不完整。在樁基施工中造成樁基頂部不完整的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澆筑混凝土過程中造成混凝土的泥漿積累,這樣就可能造成樁基頂部混凝土量的不足,會使樁基頂部不完整;其次,在對鋼護筒埋拔過程中采取的用力程度也會影響樁基頂部混凝土的質量;最后,在鑿出樁頭時,風鎬的作用也會影響混凝土的質量。
樁基中部不完整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首先,地質勘探不準確,惡劣的地質會使混凝土部分出現塌孔,阻礙翻漿,從而影響樁基的質量。其次,拆拔導管時用力不合適,使混凝土被不停地擾動,影響其質量,導致樁基中部不完整。最后,導管的氣密度也會影響混凝土的翻漿,導致混凝土質量受損,甚至會導致樁基斷裂。
(二)單樁承載能力沒有達到標準
單樁的承載能力沒有達到標準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樁基的深度不夠;其次,深度足夠,但是,貫入量和樁基頂部不能進入持力層;最后,勘測報告與實際情況不符,比如地基承載能力過大,地層剖面不準確等,都會影響單樁承載能力不足。
(三)樁基傾斜度不合理
樁基傾斜度不合理受到很多元素的影響,例如:預制樁質量問題,影響樁頂面傾斜,導致樁基傾斜度不合理;樁機安裝問題,會導致樁架不垂直于地面等,都會導致樁基傾斜度不合理。
(四)斷樁
引起斷樁也有很多原因。例如:樁基傾斜度不合理、支點和吊點位置不準確、樁的質量問題、樁錘擊的頻率等,都會導致斷樁情況的發生。
(五)樁的位置不準確
導致樁的位置不準確主要是因為測量放線技術的失誤,樁的傾斜等問題。
二、相關維護項目情況
(一)城建工程施工樁基在鉆孔過程中的相關維護項目情況
在城建工程施工樁基在鉆孔過程中,斜孔、擴孔、坍孔、卡鉆、縮孔、 漏漿和掉鉆都是施工樁基的相關維護項目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斜孔是因為地質條件的限制,比如土質過于松軟等。擴孔是因為鉆桿的擺動程度大等。坍孔是因為機器或是工具對孔壁的作用,泥漿的性能不符等??ㄣ@是因為干沖擊鉆沖孔時,出現梅花孔等容易卡孔的形式。縮孔是因為地層中土質的影響或是鉆頭磨損厲害等;漏漿是因為泥漿的質量或是鋼護筒出現透水的現象等;掉鉆是因為鉆錘的各個部分的磨損等。
(二)城建工程施工樁基在清孔過程中的相關維護項目情況
在城建工程施工樁基在清孔過程中,泥漿含砂量過高、塌孔、沉渣嚴重是工程施工樁基的相關維護項目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沉渣嚴重和泥漿含砂量是因為清孔過程中用水過量和沖擊速度太快,換漿時撈渣不徹底或是沉渣池不符標準等,塌孔是因為換漿速度太迅速和泥漿相對密度等原因。
(三)城建工程施工樁基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的相關維護項目情況
城建工程施工樁基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灌筑坍孔、鋼筋籠位置上升、導管進水、導管堵塞和埋管是工程施工樁基的相關維護項目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灌注坍孔是因為受到地下水壓大、泥漿的粘稠度低、孔口堆積物多等原因。鋼筋籠位置上升是因為混凝土的沖擊力產生的推動作用。導管進水是因為導管過多的提升或是關口輸出超出功率等。導管堵塞是因為隔水的塞子被卡住或是混凝土中有過大的物體等,埋管是因為埋管的深度過大。
三、應對城建工程施工樁基相關維護項目情況的有效措施
(一)應對城建工程施工樁基在鉆孔過程中相關維護項目情況的措施
在城建工程施工樁基在鉆孔過程中,針對相關維護項目情況的發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技術來應對。當斜孔情況發生時,可以利用鉆頭在傾斜的地方進行重復地掃孔,以扶正鉆孔,或是可以填充粘度好的土,等孔結實后在進行鉆孔。當擴孔情況發生時,可以利用不易失水的、品質好的泥漿對孔壁進行保護,從而避免鉆孔時因為工具的擺動而導致孔擴大。當坍孔情況發生時,針對情況不嚴重時,可以利用粘度好的土填入坍孔處,增加泥漿的成分或是改進泥漿的質量等方式進行細細鉆孔;針對嚴重情況時,可以利用把砂石類型的土填入,待砂石土穩定后進行鉆孔;針對坍孔淺位置時,可以利用護筒法填土方式來鉆孔。當卡鉆情況發生時,可以利用小型的工具進行試探沖撞,不能硬性地沖擊,或是利用一邊沖擊一邊吸出鉆渣的方式。當縮孔情況發生時,首先要弄清縮孔發生的原因,若是鉆頭磨損引起的,那就要對鉆頭進行修理,若是地質原因,那就重復掃孔。也可以利用鋼護筒保護方式。當漏漿情況發生時,也要弄清其發生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若是護筒的原因,那就對護筒進行維護、填土,降低水頭、增強泥漿的粘度等。當掉鉆情況發生時,在鉆孔時要準備好打撈的工具,方便掉鉆時使用,如果打撈比較困難,那就要對周圍堆積的泥沙進行清理,之后再打撈。
(二)應對城建工程施工樁基在清孔過程中相關維護項目情況的措施
在城建工程施工樁基在清孔過程中,針對工程施工樁基在清孔中維護項目情況的發生,當然采取的應對措施也是不同的。當泥漿含砂量過高或是沉渣嚴重情況發生時,可以利用加強泥漿的相對密度,一邊清理一邊撈渣。當塌孔情況發生時,可以也利用增強泥漿的相對密度來清孔或是重新填入泥漿鉆孔。
(三)應對城建工程施工樁基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相關維護項目情況的措施
在城建工程樁基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針對工程施工樁基在灌注過程中維護項目情況的發生,也要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當灌注坍孔情況發生時,可以利用吸泥機器把泥土吸出來,如果還是控制不住,那么就要把導管和鋼筋都拿出來,重新填入土或泥漿,待穩定后進行正常的混凝土灌注。當鋼筋籠位置上升時,可以將鋼筋籠的頂部鑲在比較固定的物體上,避免它上升。當導管進水情況發生時,也可以用吸泥機器將泥土吸出來,再檢查出現進水的原因,如果情況嚴重,那么就要進行重新操作。當導管堵塞情況發生時,可以利用長桿工具或是硬物進行疏導,如果沒有什么效果,那么就要把導管拔出,進行清理后再使用,在此基礎上進行混凝土灌注。
結 語:
城建工程中樁基施工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影響著工程施工的質量,而且嚴重影響著工程期限,針對城建工程樁基施工中,常出現的維護項目情況,要運用相應的技術形式來解決,運用正確的技術才能保證及時快速地解決發生的問題,才能保證樁基施工的順利進行,保證工程的質量,保證建筑公司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邵兵鍵,高翔.建筑工程樁基工程施工的質量控制[J].世界家苑,2013(7).
[2] 汪滔.淺談對樁基工程施工中的問題[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3).
篇3
1、建筑趨向高層化,基坑工程向大跨度、大深度方向發展,給支撐系統帶來難度。
2、基坑工程施工周期長,從開挖到全部隱蔽,常經歷數月,坑邊撓動、降雨等反復侵擾,影響基坑穩定性。
3、基坑工程經常相鄰其他建筑設施,常有永久性建筑和市政公用設施,對基坑穩定和位移控制的要求很嚴,增加工作的難度。
4、基坑支護形式多樣性,各有其適用范圍和優缺點。
5、基坑工程安全事故多,危及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防止基坑坍塌和毗鄰建筑物地基穩定支護措施分析
1、基坑支護的主要類型?;又ёo兩大主要功能: 擋土和止水,深基坑支護結構按計算體系不同有兩種形式: 重力式和非重力式。
2、深基坑支護結構的選擇
一是非重力式支護結構特性。鋼板樁: 軟土地基打設方便,有一定擋水能力,施工迅速,打設后即可開挖,但柔性較大,對相鄰土體擾動力較大; 鋼筋混凝土板樁: 施工方便,截面企口有一定擋水作用,但打設時對地基的振動和噪聲較大; 鉆孔灌注樁: 剛度較大,抗彎能力強,但樁間隙間擋水效果較差; H 型鋼支柱或鋼筋混凝土樁: 重復使用,較為經濟,但一次投資較大; 最常用的是樁錨支護體系,即用灌注樁作為擋土樁,樁間距一般按經驗選取后進行配筋及驗算,用土層錨桿提供水平拉力,其計算體系采用等值梁法。
二是重力式支護結構特性。重力式支護結構主要是深層攪拌水泥土樁擋墻和旋噴樁帷幕墻,深層攪拌水泥樁擋墻擋水效果好,剛度,抗彎能力較小,適用于不是很深的基坑; 而旋噴樁帷幕墻作用與深層攪拌水泥土樁擋墻類似,但工藝有所不同,可按重力式擋土墻的設計方法進行計算。支護組合結構形式: 深度小于 12 m、場地開闊、有條件采用預應力鋼筋或花籃螺絲拉緊時,可采用地面拉結與支護樁結構。深度小于 20 m 時,變形有嚴格要求,采用基坑工程逆作法。若鄰近基坑邊有重要建筑物或地下管線不具備放坡條件,可采用組合式支護結構。若場地狹小、鄰近基坑邊有建筑物或地下管線需要保護,且土體變形控制嚴格,可采用墻式擋土結構,但在軟土地質條件下,優先考慮內支撐,采用支撐( 錨) 式排樁支護結構。
三、基坑支護施工的安全技術分析
1、坑槽的開挖過程中必須做好地面的排水工作,防止地表水、施工用水和生活廢水流入或浸入施工現場,沖刷邊坡。當地下水位較高時,地下水將不斷浸入基槽,影響正常施工,安全也無法保障,因此應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將地下水位降至開挖面 0.5 m 以下。
2、基坑開挖應連續作業,盡量減少無支護暴露時間,基坑開挖時,多臺機械開挖,挖土機間距應大于 10m。在工作范圍內,不允許進行其他作業。自上而下水平分層進行,在挖邊檢查槽寬,至設計標高后,統一進行修坡清底,相鄰基坑開挖時,要按照先深后淺或同時進行開挖的原則施工。
3、為減少坑槽邊土壁的靜載壓力,挖出的泥土和使用的材料應盡量遠離坑槽邊,當施工需要且土質良好時,棄土和材料堆放處至少離坑邊2 m,高度不超過 1.5 m,土質較差時,坑邊不得堆土。當重型機械在坑邊作業時,自卸汽車不小于3 m,起重機不小于4 m,應設置專門的平臺,應限制或隔離坑頂周圍振動荷載作用。
4、吊運土方時,應檢查起吊工具、繩索是否牢靠。吊斗下面不得站人。
5、為了保證邊坡和支撐的穩定及施工人員上下坑的安全,上下基坑應用梯子或斜道( 并附有防滑條和欄桿) ,嚴禁攀登支撐和在坑壁上挖踏蹬上下。
6、采用機械開挖時,為保證基坑土體的原狀結構,預留150 mm ~300 mm 原土層,由人工挖掘修整,挖土工人之間的操作距離應在安全范圍以內,兩人操作間距應大于 2. 5 m,工人不得在靠近邊坡處休息。
7、深基坑上、下應先挖好階梯或搭設防護樓梯,或開斜坡便道,并采取防滑措施,基坑四周設安全欄桿。
8、對地下的管道,電纜、溝道和地質情況要了解清楚,并繪制在平面圖上,和各主管部門進行通報并征得他們的處理意見。
9、在施工總平面圖中要包括運輸道路,土的堆放及排水溝等內容?;娱_挖遇有不明異物和地下建筑物時應采取相應安全技術措施。
四、深基坑開挖施工安全操作規程分析
1、基坑周圍場地內有足夠的照明度,尤其是基坑內的照明覆蓋應不存在暗角。
2、基坑四周的地面,不應堆放雜物散件,確保施工人員行走安全,嚴防雜物滾落坑內傷害坑內作業人員。
3、井點平面布置要綜合考慮,精確定位,避免以后與支撐立柱等位置發生沖突,井點施工和降水過程要有專人負責并做全過程的記錄工作,及時將記錄報告有關人員。
4、開挖時,應在地面的適當位置設置沉降點和位移觀察點進行必要而完備的監測,發現異況,應立即報告和進行處理。
5、開挖時應事先計算出縱向的坡度和高度,施工中必須嚴格控制。在放坡縱端不得堆土和放置重物,防止縱向滑坡。
6、采用預應力鋼支撐時,鋼支撐的構件必須有足夠的強度,支撐方式及其布局必須嚴格按施組要求,支架必須與地下墻中的鋼筋預埋鐵牢固連接,施加的預應力必須按施組要求,并做好記錄。
7、支撐工作應做到及時性和連續性,即按施組要求,應及時安裝鋼支撐,切忌基坑大面積開挖后再進行支撐。
8、起吊鋼支撐件時應嚴格遵守起重機的安全操作規定,吊臂活動范圍內嚴禁有人,對較深的基坑,布設支撐時應設上、下兩名指揮。
9、當支撐妨礙基坑開挖時,挖掘司機操作要慎重,嚴格按照指揮人員的指揮進行操作,嚴禁對支撐進行撞擊。
10、嚴禁人員在安裝好的支撐上面走動,或懸掛重物及其他作業的受力支點。
五、深基坑支護設計中需注意的問題分析
1、設計方面。設計單位編制科學的深基坑支護設計方案,向現場作業人員提供系統的、專業的、精準的施工指導。基坑工程設計前期需做好準備工作,如: 地質勘測,安排技術人員到開挖現場勘測地質。了解地下土層結構的分布情況,并且收集地面周圍的環境資料,記錄重要的勘測參數。設計師根據勘測人員提供的資料規劃深基坑工程方案,如: “開槽支撐,先撐后挖,分層開挖,禁止超挖”等原則。
篇4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診治的60例機械通氣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研究組患者30例,年齡55-85歲,平均年齡(64.16±6.72)歲;對照組患者30例,年齡56-86歲,平均年齡(64.12±6.8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癥情況等基數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臨床癥狀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炎診斷與治療指南診斷標準;簽署相關治療方案知情同意書;無應用相關藥物的禁忌癥。排除標準:呼吸道感染患者;不配合護理方案實施者;資料不完整者[1]。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案,定期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糾正體內水電解質紊亂情況,維持酸堿平衡并予以營養支持[2]。研究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基礎上的全程護理干預,強調和監督醫護人員手衛生執行的依從性;對新進、實習、進修的醫護人員進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相關知識的培訓,進行專項的考核;常規抬高床頭30-45°,保持患者臥半臥位;盡早的采用腸內營養,用營養泵進行腸內營養劑的輸注,輸注過程中需嚴密監測有無胃內容物潴留、返流、誤吸的發生;口腔護理每天4-6次;使用一次性的呼吸機管路,呼吸機管路有污染及時更換;建立人工氣道的患者使用聲門下吸引導管,進行聲門下分泌物引流;加強氣囊的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遵醫囑準確用藥;正確留取痰標本,及時送檢;對患者進行妥當的約束,給清醒患者進行充分的健康教育,教導患者氣管插管的作用與重要性,防止患者自行拔管導致非計劃性拔管。
1.4療效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病情況,記錄機械通氣、入住ICU、住院時間情況,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3]。
1.5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標準差(x±s)表示數據資料,X2檢驗計數資料,t檢驗組間比較,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病情況對比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病情況、護理中非計劃性拔管情況與死亡情況,比較結果研究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患者護理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病情況對比[n(%)]
2.2兩組患者護理后機械通氣、入住ICU與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機械通氣、入住ICU與住院時間情況,比較結果研究組各項時間明顯縮短,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兩組患者護理后機械通氣、入住ICU與住院時間對比(x±s,d)
3討論
篇5
城市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途徑。城市化是中國重振內需和結構轉變的樞紐,也是未來驅動經濟長期增長的主要動力 。本文研究的城鄉經濟互動模式則是促進農村經濟向城市化發展的有效形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后,便渴望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因此,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消費者渴望滿足更多的精神需求。體驗經濟則為消費者滿足精神需求提供了平臺。體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階段之后的第四個人類的經濟生活發展階段,或稱為服務經濟的延伸 。體驗消費使得消費者的主動性增強,在消費過程中能獲得深層次的難忘體驗。根據體驗經濟的特性,體驗消費使消費者更深層次的體驗商品中的體驗元素,從而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體驗產業中增長最快的部分為第三產業。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則成為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側重轉變的重要手段,是促進農村城市化進程、農村經濟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高就業、農民消費增長的有效形式。本文針對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功能進行研究,對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為農村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可行的建議性參考。
本文所探討的城鄉是指城市與農村。城鄉經濟的互動基礎是消費者和體驗產品的互動。通過開發體驗產品,逐漸實現消費者與體驗旅游的互動,從而發展農村體驗經濟,促進城市體驗經濟與農村體驗經濟的互動,逐漸帶動城鄉經濟的整體互動。城鄉經濟互動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城鄉經濟互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農村城市化進程。本文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側重研究城市消費者與農村體驗產品、體驗旅游的互動,城市的體驗經濟為農村體驗經濟起到帶動作用。農村體驗經濟以城市體驗經濟為模板,最終從人力、市場、信息、體驗產業、文化等各種要素的互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消費者必須嘗試才能對其進行評價的商品,這就是有人所說的‘體驗產品’ 。體驗產品的開發是城鄉經濟互動的多種形式之一。體驗產品與其他產品的最大區別是以顧客為中心,使每位消費者得到的體驗都是個性化的,消費者完全參與其中 。這種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動性是城鄉經濟互動的基礎。本文研究的體驗產品以農村商品為有形商品,將農村文化提煉成體驗因素之一,引起消費者對農村文化來源地的興趣,從而促進農村體驗旅游的發展。而農村體驗經濟的發展需要吸取城市體驗產品、體驗經濟發展的經驗,從而形成農村特色的體驗經濟圈,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
二、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的影響因素及趨勢分析
城鄉經濟互動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基礎。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就是要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使農村為城市發展提供腹地、資源和市場,城市為農村發展提供資金、人才和技術,形成以城帶鄉、城鄉聯動、整體發展的格局 。由于目前我國城鄉經濟互動性不強,雙向輻射動力不足,城市對農村的帶動效應并不顯著。而要發展農村經濟,城鄉經濟互動是必要手段。體驗產品的開發是促進城鄉經濟互動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我國體驗經濟尚未成熟,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通過對制約因素的分析,了解目前城鄉經濟互動不足的問題,從而找出體驗產品開發的關鍵所在,最終加快城鄉經濟互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的制約因素
城鄉經濟互動中的體驗產品與一般體驗產品的不同之處在于體現了城鄉經濟互動的功能――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最終目的。這就要求體驗產品的效果不僅使消費者獲得難忘的美好回憶,而且在消費者與生產者深度互動、積極參與到體驗產品的設計中時,獲得一種城市文化意識。這種意識有助于農村體驗產品的優質開發,從而促進農村體驗經濟的形成。而目前的農村的市場環境和體驗產品的設計存在著制約城鄉經濟互動的因素,這些因素便是城鄉互動中的體驗產品的開發存在阻礙的原因。
(1) 市場環境
農村與城市市場環境的雙向經濟輻射動力不足。主要體現在城市市場環境對農村的帶動性和示范性效應有限,城市與農村在產業結構、消費環境、文化環境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我國城市,休閑產業已經成為體驗經濟中發展最快的領域。體驗經濟對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而農村產業結構仍以第一產業為主,關于第一產業的體驗產業處在萌芽階段,關于第三產業的體驗產業尚不成熟。城市消費者對消費環境要求較高,消費能力強,對無形產品和有形產品中的無形因素十分看重。農村消費環境缺乏標準化、統一化,市場建設不夠成熟,農村消費者對有形商品的消費仍占消費商品的絕大部分。城市消費者平均文化水平較高,城市文化氛圍較濃,對文化的開發規范化、系統化。農村消費者平均文化水平較低,農村文化氛圍不濃,對特色農村文化開發深度不足。在上述差異下,城市優質的消費服務環境、統一化、標準化的商品質量、城市消費者對體驗產品較強的消費意愿等尚沒有被農村所吸收,城鄉經濟互動只停留在商品流通層面,并沒有深入到以上層面,體驗產品的開發效果將受到直接影響。
(2) 產品設計
目前城鄉經濟互動中的體驗產品的設計在普遍的體驗產品設計層面和體現城鄉經濟互動功能的設計層面均存在問題。在普遍的體驗產品設計層面,體驗產品存在缺乏明確的主題設計、產品形式單一,深度開發不足、體驗產品內容與主題相脫離等問題。例如大多數農家樂,沒有加入帶有地區特色的主題設計。有些無法突顯出體驗產品的個性與特色,使消費者無法獲得深刻的體驗和難忘的回憶,有趨同傾向,難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同。有的內容單一、落伍,缺乏創新與管理,直接影響體驗產品的質量。在體現城鄉經濟互動功能的設計層面,體驗產品沒有滲透城市文化意識,即標準化、統一化的商品和服務、優質的體驗環境等。農村體驗產品設計沒有借鑒城市體驗經濟的經驗,影響了城鄉經濟互動的功能和產品被城市消費者的接受程度。
2.影響體驗產品開發的主要因素
城鄉經濟互動中的體驗產品的開發受多個因素制約。在問卷調查中,對城市消費者對于體驗產品的接受程度、休閑方式中體驗產品所占的比重、對農村體驗產品的喜愛程度、體驗消費過程中所看重體驗環境因素的比重和郊區對體驗產品市場購買力的影響等內容做了問卷調查及數據分析,得出了影響城鄉經濟互動中的體驗產品的主要因素。
(1) 體驗經濟的消費者基礎。通過調查問卷的調查,有64.6%的城市消費者對體驗的本質有明確的認識,有67.3%的城市消費者認識到體驗消費的大眾化,這表明體驗經濟時代下大部分消費者認識到了體驗消費的存在,并了解體驗消費價格定位的原因。城市消費者開始注重體驗消費,并能接受體驗產品的商品性。在這個趨勢下,體驗營銷會在不久的時間里為城市消費者所喜愛并進行消費。
(2) 消費者休閑方式的體驗化趨勢。城市消費者最喜歡的休閑方式(A)和最經常的休閑方式(B)的比例不同,B比A比例大的有:看電視、聽相聲、體育健身、讀書和上網。A比B比例大的有:聽二人轉、聽音樂會、去電影院看電影、看話劇、逛街購物、看藝術展和其他。影響城市消費者選擇最喜歡的休閑方式的首要因素為時間??梢钥吹?文化休閑方式受城市消費者的喜愛,由于時間因素的阻礙,經常的休閑方式則以方便、快捷作為首選條件。因此,城鄉經濟互動中的體驗產品的開發要結合消費者方便快捷的消費模式和追求文化體驗的消費潮流,為城市消費者提供文化休閑體驗的場所建設應首要考慮到消費者的時間因素,建在離主流消費者近或交通方便的地方并能快速地使消費者體驗到其中的文化。
(3) 消費者對農村或城市體驗產品的消費意愿。城市消費者對市區的消費場所有40.2%的人選擇富有現代活力的消費場所,32.4%的人選擇富有傳統民俗氣息的消費場所。這表明,城市消費者對城市體驗產品十分熱衷,并且愿意體驗帶有傳統民俗文化的體驗產品。城市與農村文化的融合或成為城市消費者潛在的體驗消費模式。城市消費者對農村的消費場所有91.3%的人選擇農家樂或采摘。這表明農村體驗產品正成為城市消費者的新的休閑體驗方式。同時可以看出,農村文化挖掘不夠深入,導致城市消費者可供選擇的農村體驗產品較少,滿足不了城市消費者對農村體驗產品的需求。
(4) 消費者對體驗環境的重視程度。在對城市消費者對體驗餐廳的看法的調查中,有79.8%的消費者去過體驗餐廳,飲食特色為消費者最看重的因素,而體驗環境則超越了價格和交通等其他因素,成為第二大因素。這表明體驗環境成為消費者十分注重的因素之一,并成為消費者愿意前往的關鍵因素。同時也可以看出,城市消費者對體現文化氛圍的體驗環境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望,體驗餐廳通過飲食特色和體驗環境的雙重經營,可以獲得城市消費者的青睞。進而對所有促進城鄉經濟互動的體驗產品來說,在有形商品優質的前提下,無形商品是使消費者感受目標文化和深入體驗至文化來源地的最佳渠道。
(5) 地理位置及市場購買力。在對城市消費者對郊區地帶的體驗消費調查中,有80.6%的消費者去過,但只有11.7%的消費者常去。而消費者對于未來開發完善的郊區體驗消費場所的消費意愿十分強烈的占50.0%,不想去的僅占4.9%。而其中影響消費者消費意愿的最大因素為交通住宿不方便。結合上述影響消費者對體驗產品的消費意愿的首要因素為時間的分析,交通方便、地理位置近的地點則成為促進城鄉經濟互動的體驗產品的最佳開發地。而郊區作為城市與農村的過渡地帶,在地理位置上方便消費者深入體驗至文化來源地,能有效達到核心城市與周邊農村互動體驗的目的,具有發展促進城鄉互動的體驗經濟的潛在市場購買力。
通過上述分析,綜合影響城鄉經濟互動中的體驗產品的主要因素,針對對城市消費者的體驗產品應經營在方便城市消費群體前往和方便深入文化來源地的地點,體驗產品以特色的優質有形商品為基礎,融合的目標文化和各種體驗方式為無形商品,將城市文化意識融入其中,既滿足城市消費群體的體驗消費需求,又成為城市消費群體體驗不同文化的最佳渠道。
3.城鄉經濟互動趨勢分析
城鄉經濟互動是城市化的必要手段,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城鄉經濟互動中城市對農村的帶動性和示范性效應直接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程度。從體驗產品的角度來說,生產者可把城市經營管理的理念和城市標準化的服務水平帶到農村體驗產品的開發中來,為農村體驗產品添加進經深入挖掘后的農村文化體驗元素,考慮到城市消費者的體驗產品的城市與農村文化融合的消費趨勢,從而開發出適合推動城鄉經濟互動的體驗產品,體現城鄉經濟互動的功能。
為更好地達到城鄉經濟互動的效果,將城市消費者引入農村文化來源地體驗農村體驗產品是關鍵一步。通過對體驗產品開發主要影響因素的分析,為農村體驗產品起到宣傳功能的體驗產品的開發成為吸引城市消費者到農村體驗的引子。這種體驗產品經營在離城市消費者方便前往的地方或連接城市與周邊農村文化來源地的郊區??梢圆捎皿w驗餐廳等的形式使消費者快速體驗農村體驗產品,并針對目標顧客加入城市文化的體驗元素,使體驗餐廳成為城市消費者體驗農村的“大門”,而“大門”里的內容是引起消費者興趣的引子,將消費者引入文化來源地。文化來源地將設計出更為深入的文化體驗,體驗餐廳將和消費者進行深入的互動,使得消費者擁有屬于自己的、完整的、難忘的美好回憶。而在文化來源地的體驗經濟逐漸成熟之后,體驗產品則可以打破體驗產品類型的“模板”,形成真正的體驗文化氛圍,從而使城鄉互動從體驗產品層面深入到城鄉經濟層面。
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趨勢是以城市帶動周邊農村、農村形成體驗經濟圈、城市與農村體驗經濟聯動直至中國整體上城鄉經濟互動,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成熟。城市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商業化開發已帶動了城市的體驗經濟發展,通過城市本身的文化資源融合和改進,為農村體驗經濟發展提供經驗,從而帶動周邊農村體驗經濟發展,并與城市形成良好的產業合作,周邊農村結合自身的特點和核心城市的文化因素發展成為城市消費者的主要休閑旅游地,從而促進城市周邊農村體驗經濟的發展。農村體驗產品的開發逐步形成農村的體驗經濟氛圍。農村與農村之間互相影響、良性競爭,形成各自的主題文化,逐步形成不同主題的帶有農村特色的體驗經濟圈。中國整體上城市與農村的體驗旅游都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形成各具特色,又不能分離的體驗經濟圈,從而促進農村整體經濟的發展。
三、促進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的對策建議
本文整體論述了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功能的研究,有別于其他關于體驗產品的研究,本文沒有停留在研究城鄉互動中的體驗產品的改進和種類的創新上,而是分析體驗產品開發背后的意義。體驗經濟是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經濟形式。通過體驗產品的開發促進城鄉經濟互動,從而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便是城鄉經濟互動功能的體現。本文針對制約因素、開發影響因素、和城鄉經濟互動趨勢的分析,為促進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在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中,政府起到了關鍵作用。從長期來看,開發農村體驗產品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短期的收效可能因成本、地區經濟活動不發達等因素而不太明顯。因此建議政府出臺對開發促進城鄉經濟互動的體驗產品的經營者的鼓勵和扶持政策,大力發展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的相關產業,加大對農村第三產業的投入,鼓勵投資規劃建設促進城鄉互動的體驗經濟區,從而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政府應加強對體驗產品開發的監管,維護市場秩序,穩定體驗產品的物價水平,避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行為產生。此外,政府可鼓勵經營者對農民進行業務培訓,以增加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率。這類舉措可為推進城鄉經濟互動提供了良好的措施和平臺。
其次,旅游地的居民素質直接影響消費者前往消費的意愿。但是,由于我國農村人口平均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低,對實用性商品的消費仍占絕大部分。并且經過問卷調查,農村消費者為體驗付費沒有強烈意愿。農村市場供給不足、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力度不足,阻礙了農民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在農村體驗產品開發的同時,農村整體的體驗氛圍至關重要。因此,政府可鼓勵對農村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大對文化設施的投入力度,建議每村均有精神文化傳播站,使精神文化設施與農民自發創意相結合,培養農民的文化修養,并積極鼓勵農民挖掘當地文化、對文化活動提出創意,從而深入、有效地整合各地的農村文化。同時,可給予農民對體驗消費的“優惠”政策,促進體驗“下鄉”。這類舉措可為豐富農村體驗元素、提高農民整體文化氛圍提供了基礎。
最后,具有城鄉經濟互動功能的體驗產業應提升行業標準。設立體驗產品的分級標準,對體驗產品中有形部分、體驗環境、體驗元素、消費者參與程度、個性化及滿意度等進行評價與監督,以促進行業的良性競爭。建議經營者引入標準化管理方式,保證環境衛生、服務水平等條件的質量,并可與農村的精神文化傳播站達成良好的產業合作,雙方互惠互利。這類舉措可為促進農村體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參考。
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功能是促進農村城市化進程、推動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由于農村整體消費水平與城市尚有較大差距,在農村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針對農村消費者的城市體驗產品仍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平:面向城市化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機制[A].張平,劉霞輝.宏觀經濟藍皮書――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09-2010)[C].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美)貝恩特•施密特:顧客體驗管理:實施體驗經濟的工具[M].馮玲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J]. Harper Collins, 1991,No.7
[4] 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體驗經濟[M].夏業良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篇6
1.1信息溝通方面存在問題
現階段,我國建筑工程一般是縱向模式,而橫向信息溝通十分匱乏,使各方不能進行有效的交流,進而使工程項目之間的協作出現了問題,最終影響了整個工程的效率。
1.2缺乏先進的信息溝通手段
在沒有應用互聯網技術之前,工程項目之間的各參與方主要是通過電話、傳真等方式來實現溝通。因為溝通手段不夠先進,增大了誤報與錯報的機率,最終使工程項目發生了一些不必要的改變甚至浪費。
1.3未能實現信息共享
電話溝通與傳真溝通存在較大的局限:重要的信息未能及時存進計算機,即使已存儲,也會經常由于整理或管理不到位,造成信息資源不能共享,最終影響了整個工程項目的效率。
1.4增大了工程項目變更的可能性
以往的工程項目管理中,重要的數據及信息只由相關職位的工作人員掌握,如果單位人員發生變動,會使許多重要的數據泄露或流失,結果使工程項目管理工作中斷,對工程項目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嚴重時會使工程項目不能按時竣工,增加工程成本。
二、互聯網技術與工程項目管理的融合
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訪問任何網址。在現階段的工程項目管理中,網站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在工程項目管理中應用了互聯網技術,不僅有效降低了工程投資資本,還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及工程質量,發揮了巨大的優勢[1]。
三、互聯網與工程項目管理融合的意義
目前,國內外的許多工程企業對互聯網與工程項目管理間的融合更加重視。與此同時,國內外已把互聯網與工程項目管理工作間的融合列為工程實施的重要研究課題,并被列為工程項目管理的未來發展目標。當前,一些發達國家已掌握較先進的工程項目管理與互聯網融合技術,而兩者之間的融合對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3.1有利于節約工程項目成本
項目工程管理與互聯網之間的融合,不僅大大提高了工程項目的信息溝通效率,還有效避免了一些由于信息因素而導致的錯誤,降低了工程項目成本增加的機率,進而節約了工程項目的成本,為工程項目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提供了可能。
3.2大大縮短了工程項目施工時間
由于工程項目管理與互聯網之間的融合,大大縮短了工程項目的實施時間,使工程項目得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控制工程的施工進度,是工程項目管理工作的一個主要目標,更是項目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ヂ摼W與工程項目管理之間的融合,不僅有效改善了信息溝通的質量與效率,還避免了由于信息延誤或錯誤給工程項目造成的更改,進而保證了工程的實施效率及進度[2]。通過互聯網技術,能有效控制錯誤發生的可能性,或在錯誤發生后對其改進。
3.3有效控制了項目實施的風險
通過互聯網技術,工程項目中的各參與方實現了有效交流與溝通,使各參與方之間的信息溝通效率大大提高,同時也使決策人員的預見風險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讓決策人員能夠更好地掌握工程項目的風險,最終有利于其作出正確的決策;此外,在項目管理的過程中,決策人員還能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對項目實施中遇到的干擾因素進行控制,以降低工程項目的風險。
3.4使業主對工程項目的滿意度大大提高
與以往的工程項目管理模式相比,工程項目管理與互聯網的融合具有較大的優越性:在傳統的工程項目實施中,業主不能有效控制或監督工程實施的過程,使施工單位不能根據業主的要求進行施工,結果大大降低了業主對工程項目的滿意度;而工程項目管理與互聯網的融合,能讓業主對工程實施的全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和監督,使施工單位得以按照業主的要求進行施工,業主的要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從而使其滿意度大大提高。
四、小結
綜上所述,由于工程項目管理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工程項目管理工作的效率、質量及業主的滿意度,還有效節約了工程項目的成本,為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提供了便利。
篇7
致使工程所在地的地理環境受到很大影響。在水利工程施工的過程中,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當地的地理環境[1]。實際上這種影響也是有利和弊的。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設可借助打通河道和建壩蓄水等方式來保護附近的農業用地,這樣農業用地就不會在遭受干旱洪澇等災害的破壞。接下來借助雨水徑流就能實現的土壤的自我調節和補充水分,這就使得土壤的肥沃程度得到了很大改善;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設完成之后,因為上游有很多的泥沙沉淀物,這會促使水庫水位出現上升的狀況,而隨之也會提升附近地下水水位,基于此,就會不斷促使周圍環境的變化,氣溫的升高會促使水蒸發速度加快,而水庫附近土壤的含水量加大,易于造成土壤的鹽堿化現象。
影響了工程所在地的生活環境。工程施工帶來的噪音污染會干擾周邊居民的生活,污染生活環境。水利工程施工場地通常是位于山區或峽谷地帶,需要對一些特殊路段做經常性的挖填,亦或是進行爆理,因而導致對周邊居民的嚴重噪聲污染。此外,如今的工程施工以機械施工為主,機械施工導致了嚴重的工作噪音污染,這也會騷擾周邊居民的生活。
影響了空氣質量。就水利工程施工用到的材料而言,也會對當地的空氣質量造成一定影響。由于工程建設采用的基礎材料通常都包括石灰和水泥等,然而由于山地的地形地貌,就會容易導致其易于出現揮發和傳播現象。如此,工程所在地的空氣質量必然會遭受一定的不利影響。
影響河流的質量。我們知道水利工程施工會影響到河流的質量,由于水利工程施工會促使河流流速降低,而水中含有的重金屬也會加重沉降,這就促使水質受重金屬污染增大了可能性。此外,水利施工非常好的位置正是在于天然的河道,大部分水利工程的施工選擇的位置都是在天然的河道上,時間一久,河道就容易受阻,容易出現局部河流斷流的現象。而河流的水文泥沙也可能發生突變,進而使得河流的水質、水溫和當地的氣候等發生改變[2]。而一些比較大型的水利工程,極易對原有的地質構造造成破壞,進而導致地質災害的發生。
二、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向
要求各分管施工單位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在水利工程施工進程中,對于各自施工的任務和范圍,每一個分管施工單位都要明確。對于施工所造成的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要設法將這種影響盡可能地降低。保證了每一個分管施工單位都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自己的施工范圍內管理好相關工作,整個水利工程的施工盡可能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就有了保障,這樣生態環境和水利工程之間才能達到和諧統一。
對于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這兩方面的效益都要兼顧。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過程中應該將人與自然環境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好,從而保證經濟和生態系統的長遠發展。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的生態工程建設務必要兼顧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促使二者共同發展。因而需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再和以前一樣只是進行單一的施工管理,而是要進行兼顧生態環境、施工和安全生產,做到管理的全面性。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時,兼顧兩種效益,不但能夠使施工過程中的生態問題得到解決,獲得不錯的工程效益,而且還能促使資金利用率得到提高,以免今后出現重復建設的情況,通過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來得到很好的生態效益。
兼顧循環再生綜合利用和共生互補。共生互補是指水利工程施工借助多種措施來對運行、施工和生態問題加以處理,規劃和協調好這些問題,從而建立和諧關系,促使自然環境和工程施工之間達到平衡,以實現組合的最優化。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針對水庫所做的除險加固的土地利用。在進行基礎工程時,會有大量的棄渣開挖出來,其堆放還需要占用土地,此外,需要占地建設的還有工程運行,生活和生產場所等,這就使得土地資源被嚴重浪費了。根據共生互補原則,就能促使用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節約用,資金和勞力也能有所節約。此外,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也要做到符合循環再生綜合利用原則。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形成的大量垃圾也借助循環共生的原則來妥善處理,從而使生態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對于水利工程施工的生態環境管理而言,綜合利用土地資源是其核心工作。借助共生原則,可以變有害的為有利的,變廢棄的為珍寶。工程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棄渣可以用于平地的填筑,同時與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相結合,這不但有助于生態效益的提高,還能通過工程造價的減少來提高經濟效益。
篇8
項目管理理論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該理論源自于大型項目的施工管理過程對于項目管理的需求,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是項目管理中的一個研究熱點,可以用于對項目管理水平的評估。當前,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包括房屋建設、公共交通、公共設施在內的大型項目日益增多,為了提高項目管理水平,增加項目成功率,也需要引入項目成熟度管理方法。該文即對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進行研究,通過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了某部安居房工程項目的成熟度管理模型,通過引入灰色-模糊理論改進了成熟度管理模型的評估方法,并且把該成熟度管理模型用到某部安居房工程項目的成熟度評估中進行檢驗[1]。
1 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是項目管理領域中的研究熱點和前沿,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提供了項目管理績效的理論、方法和工具,該模型可以用于項目管理成熟度判斷、項目管理成熟度提高方法等領域,具有較高的企業實用價值和理論研究價值。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為企業提供了一種能夠測定當前項目所處狀態的方法,該方法可以為企業是否對現有管理方法進行改進提供參考,根據PM Solution的調查結果,采用了項目成熟度評估模型,并且根據模型的結果對項目進行改進的企業在成本、工期、回報、滿意度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改進效果。
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中第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模型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在1987年提出的軟件過程成熟度模型CMM,該模型從軟件開發過程能力的角度對軟件開發過程成熟度進行剖析,為第一種具有廣泛影響的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該模型在提出之后,很多學者對根據軟件項目發展的實際情況,對CMM模型提出了很多改進方法,并且使該模型從初始面向軟件開發過程成熟度模型逐漸轉化為面向組織開發成熟度模型。在CMM模型之后,各國的專家學者和科研團隊在借鑒CMM模型的基礎上,從項目管理應用的角度出發,根據項目的具體標準,提取出了包括PMMM,OPM3K,K-PMMM模型在內的30多種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目前,各種新的項目管理模型仍然被不斷的提出和開發[2]。
2 灰色模糊層次分析方法
5 小結
針對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評價過程中人為主觀因素影響較大的問題,該文建立了基于灰色模糊理論的項目管理成熟度評價模型,并且采用該模型對一個房地產項目的管理成熟度水平進行評價,通過評價結果表明該方法的實際操作性強,效果較好,從而為項目管理成熟度評價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白思俊.現代項目管理[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篇9
一、構成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間的相互聯系
(一)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教師與學生,即教與學的關系,眾所周知,體育教學過程是體育知識、技能的傳遞過程,在進行這一過程的教學時,教師的學識、技能、運動經驗、對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理解,對教學方法、手段的鉆研, 都要先于學生和優于學生,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這是學生無法替代的,可見,教師的“教”代替不了學生的“學”;反之,學生的“學”也代替不了教師的“教”。為此,廣大體育工作者應該力求兩者的和諧結合,而且應該強調的是,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因素的發揮,即便是由學生自由進行的活動,也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啟發誘導和科學組織。所以,學生主動因素的發揮,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伴隨著與學生之間進行情緒、情感的交流。所以,教師要熱愛學生、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指導學習,使學生感到教師是可親、可信、可敬的,從而尊敬教師,尊重教師的勞動,虛心接受教師的教導,形成尊師愛生,教學相長的好學風。
(二)教師與教材的關系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內容,是教學賴以產生的推動力,它對教師和學生來說,同為認識的客體;只不過體育教師總是先于學生掌握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的。所以,教師在課前,要解決自己與教材的關系,認真備課,鉆研教材,明確各教材的目的、任務、內容、分布和要求,深入了解各項教材在不同年級出現時的不同任務。如:跑,在各年級的教材中都有,但在內容和距離上卻有著不同的要求,教師就應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安排相應的教學節奏。
(三)學生與教材的關系
學生的學習和掌握所學知識、技能,主要是依靠這一認識過程來達到的。所以,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人格,主張“精講”,把時間多留給學生一些,并通過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更加深入地認識教材的本質和規律,并創造出全新的東西。事實上,作為體育教學現象,學生同教材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學生是有意識的主體,教材是知識物化了的客體。在學生有獲取知識的動機,還沒有付諸于行動之前,二者之間并不存在著矛盾;一旦學生獲取知識的動機變為動機時學生變成了矛盾對立的雙方。從總體上看,學生與知識間的矛盾學生處于主動地位,知識處于被動地位,學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知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教學活動中三對基本矛盾的轉化與換位
在教與學矛盾運動中,學生同教材,教師同教材,學生同教師三對基本矛盾之間也會出現矛盾轉化與換位現象。例如:學生在獲取新知識技能的時候,出席那“位差”靠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已經難于突破,此時,學生同教材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出現轉化與換位,知識技能成為了主要矛盾方面。只有解決了這一矛盾,消除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同所學教材知識技能的“位差”,學習才會前進。為了消除這種“位差”,就需要教師發揮作用。教師根據學生知識水平與教材知識的“位差”,通過對教材的主要內容、重點、難點以及知識內在規律的啟發、點撥,使學生突破障礙,獲得新知。教與學三對矛盾對立雙方出現轉化與換位,只是矛盾發展變化中的“一定階段”和一定“發展過程”的現象,這種現象并不能改變矛盾發展總體過程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位置,不能使內因和外因從根本上顛倒。
三、教與學矛盾發展過程中,真正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事實上,這也可以變相的理解為教學活動的本質或者立足點究竟是什么?到底是教還是學?到底是教師還是學生?其實,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不難看出學生是諸矛盾中的主要方面,那么主導因素就只能存在于學習著的每個個體學生身上。在教學系統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題,是學習教材和人是教師的主題。學生是認識和實踐的主題,主體在認識和實踐中是一個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的要素,因此,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程度的深淺,參與體育教學能力的強弱,常常決定著體育教學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在教學系統中起著核心的作用。更為確切地說,真正起著核心作用的應該是學生的興趣、需要、動機、情感、意志、信念、理想和世界觀等非智力因素。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發展,學校教育,尤其是教學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體育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過程,是由于其基本要素的各自地位與作用都有著鮮明的特點,它們相互影響又相互依存,發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依靠教材的科學性,使各因素協調運作,互相促進,教學過程良性發展, 增進教學效果,不斷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篇10
Study on the Customer Loyalty’s Influence
Mechanism Based on the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of Customer Knowledge Network
LI Zhiyuan,CHEN Xiaoxiao
(School of Management,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
Abstrac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creasing recognition difficulties of consumption demands’ dynamic changes, the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customer loyalty requires firms to embed into the knowledge network context to acquire customers’ intellectual assets. As a resul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ustomer knowledge network’s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knowledge sharing, and customer loyalty. By way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203 firm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customer loyalty under the customer knowledge orientation is explored, in other words, the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of customer knowledge network exerts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e improvements of customer loyalty, and functions partially through the mediating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haring.
Key words: customer knowledge network;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customer loyalty; knowledge sharing
21世紀更趨動態復雜的商業環境,使得企業在感知和捕獲客戶需求,繼而提升客戶忠誠方面疲于奔命。SAS、蘋果等企業的實踐和學者的研究,都預示知識經濟條件下的一個重要命題,即知識是創新和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唯一來源,客戶知識已經成為企業最寶貴的資產[1],被稱為第四種生產要素[2]。而客戶知識源的識別和知識獲取不僅是一種戰略需要,更是客戶忠誠提升的創新策略。Stinchcombe基于資源觀的社會網絡視角認為,缺乏穩定和廣泛的外部聯系,以及這種聯系缺失可靠性和合法性,是很多企業客戶管理失敗的歸因[3]。所以,對客戶知識網絡更加深度和廣度的嵌入,是知識經濟深入演化背景下,客戶忠誠提升的重要路徑。
1理論回顧與研究假設
1.1客戶知識網絡關系嵌入與客戶忠誠
Latour提出,知識網絡是一個大量復雜的專業技術、經驗和訣竅匯聚的知識庫,是獲取、共享嵌入在企業社會網絡中的隱性知識資源,而創造知識為目的的網絡結構[4]。
因此,研究所指的客戶知識網絡是一種囊括了消費者知識、供應鏈知識以及合作企業專有知識的社會網絡。其內涵表現為:是基于信任與合作的開放性知識管理形態;可以提供知識共享的平臺和通道,并實現網絡成員的知識轉移、共享與創造;是個體間、個體與組織間、組織之間知識資產的載體;對客戶知識網絡的高效嵌入,能保障企業獲取重要的知識和競爭情報;將以比科層制和市場交易方式更低的交易費用實現知識資源的優化配置。
Dyer和Singh的研究表明,企業資源跨越組織邊界,并與其他企業嵌入,將為企業帶來特定的關系資產、知識共享慣例、資源互補和有效治理等關系租金[5]。Gulati則指出,對知識網絡的結構嵌入和關系嵌入機制都可以使企業獲取信息收益[6]。特別是強關系嵌入有利于企業的信息傳遞和知識轉移,尤其是隱性知識的轉移[7] [8]。Uzzi指出,由于企業間的關系嵌入而生成的信任有助于企業對客戶知識的轉化和利用,并且網絡成員間互惠頻繁,溝通渠道順暢,將使得企業在處理業務難題時能及時地溝通交流,有利于滿足客戶需求,提升客戶忠誠。
有鑒于此,利用社會網絡嵌入這一新經濟社會學的成熟構念研究客戶管理和知識共享成為重要的理論視角和實證路徑。在社會網絡嵌入中,關系嵌入構念由Granovetter提出,指相互作用的成員間基于互惠的預期而發生的雙向關系,并從互動頻率、感情強度、親密程度和互惠性4個維度加以詮釋?;谘芯康墓沧R,客戶忠誠則往往從客戶保持率、重復購買率、客戶滿意度、新客戶開發等角度加以度量。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H1:客戶知識網絡的關系嵌入正向影響著客戶忠誠度的提升;
H1a:關系嵌入中的感情強度越高,客戶忠誠度越高;
H1b:關系嵌入中的信任程度越高,客戶忠誠度越高;
H1c:關系嵌入中的互惠程度越高,客戶忠誠度越高;
H1d:關系嵌入中的共同解決問題程度越高,客戶忠誠度越高。
1.2客戶知識網絡關系嵌入與知識共享
Andersson等的研究表明,關系嵌入是企業與供應商、顧客以及合作伙伴之間的一種非正式的網絡關系,必然會影響到知識分享與獲取能力的程度[9]。在集群網絡中,企業通過與其他網絡成員頻繁交流,能夠促進雙方復雜的技術和隱性知識的轉移,網絡組織間的嵌入性越高,信息知識的共享將越充分。Hansen認為,強關系代表著合作、信任以及穩定,可以傳遞并分享高質量、復雜或是隱性的知識[10]。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H2:客戶知識網絡的關系嵌入正向影響著知識共享;
H2a:關系嵌入中的感情強度越高,知識共享程度越高;
H2b:關系嵌入中的信任程度越高,知識共享程度越高;
H2c:關系嵌入中的互惠程度越高,知識共享程度越高;
H1d:關系嵌入中的共同解決問題程度越高,知識共享程度越高。
1.3知識共享與客戶忠誠
借鑒相關研究,在本研究中,知識共享是指企業的廣義客戶依據自身的需求,把自己對產品或服務的理解、建言甚至是抱怨等信息與企業分享,企業經過權衡通過有選擇性地學習從而在客戶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創造商業價值。
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特別需要和那些“引領使用者”保持更好的知識共享[11]。引領使用者指那些受過良好教育、可信度高、有一定知識水平的單個客戶,他們對于企業的產品有相當長的使用經歷。這些引領使用者代表著超前的市場需求、是企業產品或服務“故障缺陷”的靈敏感知者和解決高手、往往對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實行“極端測試”、可能成為新產品或解決方案的開發者。有效實現企業和“引領使用者”構成的知識網絡的關系嵌入,以獲取、共享、利用客戶知識,將對提升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創新和客戶忠誠裨益良多。
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論,在協同產品創新過程中,客戶不再只是產品消費者,而是參與到產品設計中的人。他們向企業分享著自己對當前需要的產品的使用、測試、需求等信息,分享對產品創新設計等方面有價值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甚至交流建言自己對產品未來的技術、服務和創新方面的解決方案 [12]。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H3:知識共享正向影響客戶忠誠度提升;
H4:知識共享在客戶知識網絡關系嵌入與客戶忠誠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圖1的理論模型。
2影響機制的實證分析
2.1構念測量與量表
本研究對關系嵌入構念的測量,借鑒Rindfleisch [13]、吳曉波 [14]、Capaldo [15]等人的量表。知識共享測量使用了Les和Badri [16]的量表??蛻糁艺\量表借鑒了李雅菊等人開發的量表。通過廣州、蘭州、上海等地企業隨機發放的58份有效問卷,先后利用SPSS190和AMOS170進行探索性因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研究最終得到客戶知識網絡關系嵌入4維度13題項量表、4題項知識共享量表和客戶忠誠4題項量表。
2.2樣本描述和信效度檢驗
2012年7~12月,對廣州、深圳、上海、蘭州等地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蘭州大學MBA)發放問卷246份,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203份,樣本特征如表1所示。
識共享變量后得到的,可以看出,添加了知識共享的影響后,客戶知識網絡關系嵌入與客戶忠誠之間依然在0001水平上相關(回歸系數由0531降低為0319,且解釋的R2由159%提高到298%),回歸系數為0361,在0001水平上顯著,假設H4可以部分加以驗證。
3研究結論與策略建議
管理理論的發展得益于理論的深化、繁衍、競爭和整合。本研究對理論發展采取了理論深化的方法,即對客戶忠誠影響機制的探究采用新經濟社會學的網絡嵌入和知識管理的知識共享相結合的研究視角,在邏輯推演的基礎上進行實證探索。研究結果表明,客戶知識網絡關系嵌入正向積極地影響著企業客戶忠誠度的提升,并且這種正向的影響關系部分是由于企業與客戶知識網絡成員之間更好的知識共享而得以實現和橋接的。
有鑒于此,那么在客戶管理的實踐中,企業借助于主動而進取的客戶知識網絡治理策略,必然會極大地提高以客戶忠誠為基礎的市場績效。這些治理策略包括:第一,促進企業與客戶知識網絡成員間更加緊密的聯結,例如網絡成員間更高的互動頻率、更強的感情聯結,以構建企業與客戶更強的情感信任和認知信任。第二,以互惠安排和共同解決問題為機制激勵網絡成員間的信任紐帶形成,避免知識資源共享的“公地悲劇”。這就需要為知識共享設立補償機制,塑造共同成長的愿景和路徑激勵機制,建立權益聯盟、協作創新的合作機制,以及對網絡成員背棄協議或利用其他網絡成員弱點博取利益的懲戒機制等。第三,以知識網絡成員的知識共享平臺打造為核心有效促進網絡成員的共同學習。即,努力在企業客戶知識網絡中建立網絡知識共享平臺,以促成網絡成員的共同學習。
參考文獻:
[1]Uzzi 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1) :35 -67
[2]Park C, Kim Y A Framework of Dynamic CRM:Linking Marketing with Information Strategy[J]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9(5):652-671.
[3]Stinchcombe A. 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 In J.R. March. (Ed.)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M]. Chicago:Rand McNally, 1965.142-193.
[4]Latour B. On Interobjectivity[J]. Mind, Culture, and Activity, 1996, 3(4):228-245.
[5]Dyer J H, Singh H. 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4):660-679.
[6]Gulati R, Gargiulo M. Where do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Come from?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9, 104(5):1439-1493.
[7]Van der Aa W. Elfring. Realizing Innovation in Service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2, 18(2):155-171.
[8]李志遠,張路通,趙雁海.創業導向、關系嵌入與客戶知識獲取的關系研究[J].軟科學,2013,27(2):19-23.
[9]Andersson U,Forsgren M,Holm U.The Strategic Impact of External Networks:Subsidiary Performance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 (11) :979-996.
[10]Hansen M T.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al Subunit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 44:82-111.
[11]Hoopes D G, Postrel S. Shared Knowledge, “Glitches”,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9):837-865.
[12]王莉,方瀾,王方華.網絡環境下客戶參與對產品開發績效的影響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07,21(4):95-102.
[13]Rindfleisch A, Moorman C. The Acquisi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in New Product Alliances:A Strength-of-ties Pserspective [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1, 65(2):1-18.
篇11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由于各省考生的錄取分數線、考試科目及人數有較大差異,為便于比較,我們選擇四川籍考生作為研究對象,因各種原因缺考、重考或補考者的成績除外,共計75名04級四川籍學生的成績列入分析。以每位學生14門主干必修課程(包括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藥理學、診斷學、護理學基礎、護理管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護理學研究、社區護理學)的平均成績反映其學習狀況。學生的高考成績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綜合及總成績。
統計學分析采用Sigmstat1.0軟件,計量資料的差異性檢驗參照文獻[2]的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 單因素秩方差分析(三組以上)或t檢驗(兩組),并用Spearman秩相關及Person積差分析法分析高考成績與主干課程成績之間的相關性。r為相關系數。
2 結果
2.1 學生各類成績的統計學描述(見表1)表1 學生高考成績及主干課程成績的統計學描述 注:文、理科及文理合計主干課程成績之間的差異性比較用Kruskal-Wallis單因素秩方差分析,H=0.261,P=0.8778。文、理科學生主干課程成績之間比較用t檢驗,t=0.248,P=0.8049。2.2 學習成績與高考成績的相關性分析(見表2)表2 主干課程成績與高考成績的相關性分析
3 討論
在許多人的意識中,護理學屬于醫學的范疇,按文理分科考慮,應屬于理工類。我校自2001年招收護理專業學生以來,一直以招收理科類考生為主,也招收少量文科類學生。對于文科類考生是否能學好護理學,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文、理科考生在校專業課學習成績無顯著差異,說明招收文科考生不會影響護理學生的整體專業素質。達麗等[3]曾對臨床醫學專業兩個年級民族和漢族班學生(共489人)的研究發現,高考總成績與醫學22門課程成績均呈顯著正相關(r=0.2358-0.7345,P0.05)。以上結果提示:臨床醫學專業與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學習成績與高考成績的相關程度的差異性可能說明護理專業對數理化知識水平的要求較低。但考慮到樣本數較小,有待進一步證明。另外還說明,雖然高考分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生的高中文化基礎和今后的發展潛力,但不能完全預測考生今后的發展,更不能反映考生今后的實際工作能力。一個人的發展與其知識基礎有關,更與其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及外界的影響有關。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在于傳授業務知識和培養智能,更在于引導和教育學生,使其理性與情感意志、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方面得到和諧發展[5]。
參考文獻
1 楊佩琴.我國護理教育的發展概況[J].中國基層醫藥,2005,12(5):630—631.
2 楊正偉,唐中,田小兵.一組計量資料的統計分析.川北醫學院學報,2005,20(3):357-359.
篇12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3-0020-04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672107)、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重點研究項目(GXZSKY06005zd)的階段性成果。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對于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相關方面的研究大致可歸納為三大學派:鄉鎮企業發展先導論[1][2][3]、小城鎮建設先導論[4]、互為先導論[5][6][7]?,F有的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對現實經濟現象或者說對實際發展過程的描述、解釋和總結層面上,并沒有對經濟現象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挖掘,不能很好地揭示其內在機理。我們認為,鄉鎮企業發展是小城鎮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沒有鄉鎮企業的發展和集中,就不可能推動小城鎮建設;小城鎮是鄉鎮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載體,沒有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鄉鎮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阻礙,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之間存在著較強的互動關系。
產業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的企業及機構在地理上的集聚[8],上述的互動關系是通過產業集群來實現的,良性互動又反過來促進產業集群,最終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由于產業集聚于狹窄的地理空間上,鄉鎮企業的創業行為發生了變化,他們可以在專業分工基礎上,通過集體創新系統來實現網絡化創新行為,包括產品或者工藝的合作創新過程。另一方面,鄉鎮企業在小城鎮的集中發展,導致“企業邊界的彈性拓展”[9],即鄉鎮企業擴展并不是通過垂直或者水平并購方式,而是以企業邊界的相互滲透來實現。
一、基于產業集群的互動模型
鄉鎮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最終要走向規?;洜I,這種規模化經營,不僅要求鄉鎮企業集中在一定地域,還要求形成能為生產過程提供一切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服務體系,以盡可能地降低經濟活動成本。小城鎮為使這種社會化服務在一定地區的集中提供了載體,而且其經濟門檻較低,往往成為鄉鎮企業發展的最好選擇。這樣,在“規模效益”的驅使下,促進了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結合發展,共同進步。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小城鎮的發展是一種相互依托、相互聯系的過程,每個發展階段都依賴于前一個發展階段,其具體關系為:鄉鎮企業在小城鎮的集中使企業增加、人口增多,從而帶動城鎮規模擴大;城鎮規模的擴大又使城鎮吸收資源的能力加強,從而擴大稅源,增加稅收,使城鎮經濟實力增強,服務設施更加完善,吸引更多的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在這一循環中,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互為因果,具有累積效應,并且常呈加速度發展,從而使小城鎮和鄉鎮企業互動發展(如圖1)。
鄉鎮企業與小城鎮之間存在著較強的依賴關系。鄉鎮企業發展要求小城鎮建設順利進行,以利于為其提供較好的生存與發展環境;而小城鎮建設又需要鄉鎮企業的發展,這樣才會有足夠的財源和動力源,從這一點來說,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利益互動關系,它們都是在各取所需,為我所用。[2]但是,它們的這種利益互動是通過產業集群為中介而進行的,是產業集群媒介了兩者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關系具體表現為:一方面,鄉鎮企業的發展要為小城鎮建設提供財力支持,但單個企業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它必須要求相關企業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較大的企業群,才能提供城鎮建設所需的資金;另一方面,鄉鎮企業為了提高自己的交易地位,也需要相關企業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小城鎮的建設也要圍繞能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并進行功能性資源的開發,以吸引大量企業來城鎮聚集,形成企業集群,從而保障城鎮建設的順利進行。只有通過小城鎮建設促進企業集群的形成,小城鎮建設的財力和動力才會更加充足,從而小城鎮就有基礎和實力去進行功能開發,更好地滿足企業集群的需要,于是又會帶動更多的鄉鎮企業來小城鎮聚集,如此反復,形成一個較好的良性循環。當然,這種互動關系的維持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如果一方沒有遵從互動原則,或者說彼此之間沒有尋求到最佳的互動平衡點,那么它們的這種互動關系就會受到影響。如果兩者之間的互動效應呈正向,那么它們就會協調發展,表現為小城鎮發展為大城市、鄉鎮企業規?;l展等;如果兩者之間的互動效應呈負向,那么它們的發展就會停滯,表現為小城鎮建設不規范、鄉鎮企業發展滯后等。當然在整個互動過程中,外部環境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但這種影響可通過兩者之間的協調而得到平衡。
二、理論模型的進一步闡釋
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以產業集群為媒介的互動關系,是通過集聚效應、擴散效應、示范效應和規模效應來發揮作用。
1.集聚效應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在黨的政策引導下,走著一條“離土不離鄉”的發展道路,使得鄉鎮企業的空間布局十分分散。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高度分散布局方式已漸漸不能適應企業經營的需要,給企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主要原因是企業的分散布局、分散經營,使得企業的交易費用增大,難以實現規模經濟。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不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鄉鎮企業就會理所當然地處于絕對弱勢的地位。為了能夠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就要求鄉鎮企業必須要去尋求有利于自己發展的各種條件,如信息、技術、交通等,這種內在動力促使鄉鎮企業向相關產業較發達的地方集聚。[4]而其它的鄉鎮企業也會出于同樣的考慮,與相關企業集聚在一起。另一方面,為了提高自己交易地位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促使鄉鎮企業向一定地域集中,形成產業集群。
2.擴散效應
當產業集群形成后,相應就形成了強大的利稅源。企業的數量的增加,還會吸收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來城鎮居住。同時,集群企業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它們就會投資于基礎項目的建設,以改善自己的生產經營條件。此外,集群企業的發展,還會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促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產業化等等。這些種種的擴散效應,從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小城鎮功能的形成,加快了小城鎮建設的步伐,提高了城鎮建設效率。[10]產業集群的規模越大,這些擴散效應就會越強,將更有利于小城鎮的建設。因此,可以說,集群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決定了小城鎮的發展規模,集群企業的經營效益直接關系到小城鎮建設的成敗。因為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量越大,企業的規模也會相應較大,數量也就相對較多,從而會引發更多的生產性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集群的規模也就隨之擴大。集群規模的擴大相應就會帶動城鎮規模的擴大,集群規模的發展將從總體上決定了小城鎮的發展規模。當然,這都需要集群企業良性發展為前提,尤其是主導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主導產業的發展勢頭好,就會促進產業集群的迅速形成,那么城鎮資源就會得到充分利用,使資源配置達到最佳,相反則會使資源出現閑置浪費。而且,主導產業的發展能為小城鎮建設提供基本的財力保障,從而城鎮就有能力加大對資源的治理與開發,如治理環境、整頓秩序等,做到可持續發展。
3.示范效應
集群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小城鎮的功能建設,使其規劃功能、服務功能、市場交易功能、信息載體功能等更加完善,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了更好的市場環境,形成了更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空間,為企業的良性經營提供了堅實的保障。[6]那些處于城鎮外的分散企業,它們為了更好地發展,必然會尋求這樣的發展空間,于是也紛紛來到城鎮集聚,這又促進了產業集群的發展。產業集群發展越好,那么小城鎮就越有基礎來進行功能建設,使其更有利于集群企業發展。小城鎮能提供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條件越多,能給鄉鎮企業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說明其功能越完善,那么它吸引企業來城鎮聚集的能力就越大。但是,小城鎮作為企業發展的空間載體,它所擁有的資源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梢哉f,小城鎮所擁有的資源總量決定了產業集群發展的規模。這里所指的資源除了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以外,還包括技術資源、人力資源、政治資源等。自然資源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環境總和,它對集群的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地方公共基礎設施是集群生存的有形空間,這些設施有效供給,就能保證集群能夠擁有較好的發展空間,而不至于因交通擁擠、能源緊張等而出現“擁擠效應”;法律制度、政府政策、政府工作效率和廉潔程度等政治因素是集群生存的外部環境,這些因素是否有利于集群的運作直接影響著集群能夠達到的最大規模;勞動力和技術是集群生產所需的關鍵要素,企業能否以最小的成本獲取到這些資源,關系到企業的發展是否順利。
4.規模效應
產業集群的最大優勢在于能夠形成強大的規模效應,形成了更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空間,為企業的良性經營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這無疑能夠推動鄉鎮企業發展。因為集群內的相互關聯的企業與機構在一定的地域內實現集中連片,企業的大部分交易都在群內進行,由于地理位置鄰近,關系密切,可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表面上看來,企業的集中經營會加劇企業間的競爭,但是群內企業通過共享一些公共資源,能夠有效地促進企業分工的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大量專業化的企業集聚在一起,通過分工與協作,實現規模生產,能夠促進企業經營效益的提高,避免了惡性競爭;同時使每個企業都成為產業鏈中的一個實體,通過垂直、平行聯系,使無法獲得內部規模經濟的單個中小企業通過外部合作獲得規模經濟,實現“柔性”與規模的統一。此外,集群內高度專業化技能和知識、機構、競爭者及客戶關系等,能夠產生較強的知識與信息累積效應,形成強大的共享資源,為企業進行創新經營創造出更好的環境。
三、促進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良性互動的對策
1.制定有利于產業集群的政策措施
為了使企業自愿到小城鎮來聚集以形成產業集群,除了要具備應有基礎條件外,還要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偟膩碚f,產業集群的政策措施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相對較低的準入政策。對于選擇來城鎮聚集的企業,特別是與城鎮主導產業相關的企業,要盡量減少各種行政壁壘,簡化各種手續,引導其快速向城鎮聚集。二是制定集群思路下的外資吸引政策。要有目的地吸引那些具備產業帶動優勢和有產業關聯效應或配套協作功能的項目進入產業集群,把引進的外來資源與集群的優勢條件相融合,創造出集群發展優勢。三是關鍵行業的引入政策。這里的關鍵性行業是針對城鎮產業來說的,是指對城鎮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一些行業,如一些關鍵技術行業等,這些行業引入后,更有利于集群發展。四是積極引導農民帶資進入小城鎮發展商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旅游業和社區服務業等服務行業,為集群發展提供關聯服務。
2.促使城鎮資源導向的產業集群化發展
從中國現實鄉鎮企業發展來看,大部分小城鎮建設和鄉鎮企業發展走的是資源主導型的路子,借助當地的優勢資源培育主導產業,并以主導產業為基礎,帶動產業集群的形成。如蘇州的一些小城鎮,依靠旅游資源優勢而建立起旅游產業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條發展道路能使地方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減少了必要的開發成本,強化了企業和城鎮的互動優勢,在實踐中值得提倡。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資源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我們自己去創造、去開拓。如溫州的一些小城鎮根本就沒有生產鞋的技術優勢,但通過技術引進,最后成為城鎮發展的主導優勢產業,并帶動產業集群的發展。城鎮工業化進程要以主導產業帶動周圍分散的企業、人口向城鎮聚集。與此同時,積極吸納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創辦區域對接的生產加工車間、市場中介組織,發展前向、后向產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主導產業的上、下游產業或產品的開發,最大限度地延長主導產業的產業鏈,逐步形成區域性具有協作關聯度的主導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布局合理化和城鎮資源的優化配置。
3.積極完善城鎮功能建設
對于一個功能完備的小城鎮來說,它是一定區域內農村的工業、商業和服務業、交通運輸、財政金融、通訊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的“中心”。積極進行小城鎮的功能建設,是集群企業良性發展的有力保證。小城鎮功能建設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為重要的應該做好規劃功能建設。要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完善體系,有序推進。要積極做好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同時要做好產業發展規劃,使產業間能協調有序地發展。其次是城鎮要根據產業的發展狀況,及時地引進一些關鍵性的資源,以減少鄉鎮企業的交易成本,提高城鎮的資源功能。再次是要以優惠的政策引導對產業集群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的投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7]四是完善的城鎮服務功能,包括協調發展金融業以提供資金服務,加強教育投入以提供科研技術服務。五是建立專業化的產品交易市場,通過舉辦產品博覽會、貿易洽談會等以增強城鎮的市場功能。
4.以管理創新和知識創新促進集群企業經營效益的提高
集群企業要立足于管理創新,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促進企業經營績效的提高,以便向小城鎮提供強大的利稅基礎。集群企業只有獲得良好的經營效益,它們才會有能力去進行基礎項目投資,推動城鎮功能建設,才會促進城鎮產業結構升級和文化發展。同時,集群企業的發展將會帶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11]集群成員企業可以建立行業協會等企業聯合組織,通過這些組織來承擔集群與外部以及集群內部的信息溝通,從而可密切與內外部的合作,獲取可靠的信息,促進技術革新,增加管理經驗,提高管理水平。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產業集群的視角可以為我們如何著力推進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的互動關系提供一種系統的思維方式,因此,單獨地去抓鄉鎮企業發展或者孤立地去發展小城鎮建設都是不太合理的。基于上述產業集群的研究視角至少給予我們以下兩點啟示:
第一,無論是鄉鎮企業還是鄉鎮企業家的成長都是一個社會化過程。當我們把企業家精神看作是通過發現和利用商業機會進行組織創新,以實現價值創造的活動過程時,產業集群化的鄉鎮企業發展模式不但可以有效克服單個企業家個人網絡難以尋覓有利的商業機會的弱勢,而且,還可以利用擴散效應和示范效應,迅速獲得關鍵利益相關者(包括消費者)的認可。與此同時,在鄉鎮企業集群發展的社會化活動過程中,鄉鎮企業家也更加容易在獲取創業資源方面建立起高度的進取精神。由此看來,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的互動過程更加有利于形成創業網絡,有利于實現傳統農民向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的角色轉化。
第二,在產業集群過程中培育核心能力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小城鎮同質化現象。各級政府部門要特別注意避免小城鎮產業結構的“同構化”、“低度化”和“雷同化”現象,雖然政府扮]的是一種守夜人的角色,但它完全可以發揮其服務功能、規劃功能和信息功能,來指導在小城鎮內落戶的眾多中小企業共同打造出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當今企業模仿能力、集成能力、引進消化吸收能力不斷提高的市場條件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能長期滿足于對資源的占有上,而應當是建立在最新技術基礎之上,并通過核心競爭力來開發出核心產品。鄉鎮企業著力要去搶占的是核心產品市場,目標是獲得核心產品的虛擬市場份額,而不只是去占領最終產品市場,營銷的目標也不能只停留在最終產品的真實市場份額上。換言之,要形成各地獨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核心能力的培育不能完全依賴于能力超群的某位創業者身上所具有的個體企業家精神,也不能簡單地寄希望于單打獨斗式的公司企業家精神,而是需要發揮產業集群內所有企業一起形成的“集體企業家精神” [12]。
[參考文獻]
[1].文集(第十卷) [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10-346.
[2]古宏玲.推進小城鎮發展的時空順序[J].中國農村經濟,2000,(10):46-51.
[3]韓 俊.由城鄉分割走向城鄉協調發展[J].江蘇農村經濟,2004 ,(11):16-19.
[4]李紀恒.發展小城鎮:21世紀的大戰略[J].中國農村經濟,2000,(6):19-22.
[5]夏 英,牛若峰.中國鄉鎮企業:長期發展的問題和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00,(6): 14-19.
[6]揭筱紋.論小城鎮建設與中小企業發展[J].經濟學家,2001,(4):101-106.
[7]孔祥智.中國農村小城鎮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業經 濟問題,2001,(3):47-52.
[8]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Nov-Dec,pp.77-90.
[9]葛朝陽,魏 江.試論產業集群中的幾個技術創新特征[J].科研 管理,2003,(3):1-4,12.
[10]盧永軍.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鄉鎮企業產業集聚[J].中國鄉鎮企業, 2007,(2):19-21.
[11]吳淑嫻.發展鄉鎮企業、加快城鎮化進程與解決“三農”問題[J].社會主義研究,2004,(1):100-103.
[12]Reich, R. B., Entrepreneurship Reconsidered: The Team as Hero[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7, May-June,pp.77-83.
A Study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luster
Chen Zhongwei,Wang ping
篇13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與冠狀動脈痙攣合稱為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心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1]。目前進行的冠狀動脈成像技術有DSA、CTA、冠狀動脈造影等,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也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臨床,與其他成像技術相比,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成像分辨率更高,使冠狀動脈的解剖結構及病理變化顯示的更加清楚,有助于臨床的鑒別診斷[2]。本文就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的配合與護理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取2008年――2012年在我院進行冠狀動脈內光學干涉斷層成像的患者2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為56±2.8歲。
1.2 患者入選標準 患者的心功能應比較好,且病變部位在左冠的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的中段,但應排除冠狀動脈開口處的病變,且狹窄程度不能太大,應小于90%[3]。
1.3 檢查方法 在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前,進行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檢查,選擇橈動脈途徑,將治療導絲送入病變冠狀動脈的遠端,取出成像導絲,與主機相連,使成像導絲能充分觀測病變的冠狀動脈,然后用生理鹽水沖洗球囊導管直至獲得清晰地圖像[4]。
1.4 護理方法 在進行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檢查時,護理人員要進行密切的配合與護理,具體包括:①心理護理:由于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在近年才發展起來,也就造成了患者的不熟悉甚至誤解,心理可能會比較恐懼,醫務人員要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動向,并進行一定的心理干預,運用科學的語言對患者的病情及手術的方法進行及時的講解,消除患者的恐懼情緒,積極配合治療。一切以患者的利益為先,讓患者感受到溫暖[5]。②在進行成像檢查之前,護理人員要進行嚴密的手術前準備,詢問患者的對藥物的過敏情況,檢查肝腎功能、心功能以及血常規等,測定患者的血型,備血[6]。準備必要的搶救設備和藥物。術前備皮以及手術姿勢的準備。③在術中,護理人員要密切配合檢查醫生的工作,靜脈穿刺,建立靜脈通道,進行必要的生命體征的監測,包括血壓、心率、呼吸等,防止心律失常、心絞痛等并發癥的產生。當患者產生不適的癥狀或體征時,要及時提醒醫生動作輕柔,或停止檢查,對癥處理,獲得滿意的圖像后,要及時撤出導絲,停止沖洗
1.5 計學方法 結果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對比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 果
2.1 冠狀動脈病變部位 28例患者冠狀動脈病變部位見表1,由表可見,患者左前降支最易受累,約占53.57%,P
2.2 28例患者中有27例順利完成檢查,獲得了清晰的令人滿意的圖像。1例未能獲得清晰圖像的原因為右冠狀動脈比較粗大,不能使生理鹽水充分代替血液。術中有3例患者出現了短暫性的高血壓或心絞痛的并發癥,經及時處理后,恢復正常順利完成檢查。
3 討 論
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與冠狀動脈痙攣的總稱,在中老年男性中比較多見。臨床上常利用DSA、CTA、冠狀動脈造影等進行檢查,其中冠狀動脈造影是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但隨著近年來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的發展,這項技術也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臨床,而且與其他成像技術相比,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成像分辨率更高,使冠狀動脈的解剖結構及病理變化顯示的更加清楚,對臨床的鑒別診斷更加有利。本文就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的配合與護理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在進行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檢查時,不僅要有醫生的參與,護理人員也要進行密切的配合與護理,才能順利完場檢查,減少并發癥的產生,護理的具體措施具體包括心理護理、術前準備、術中的配合等。由于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是一項比較新的技術,可能還不能夠為廣大患者所接受,所以患者心理可能會比較恐懼或者是疑惑,這時護理人員要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安慰患者,運用科學的語言對患者的病情及手術的方法進行及時的講解,消除患者的恐懼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在進行成像檢查之前,護理人員要進行嚴密的術前準備,詢問過敏史,檢查肝腎功能、心功能以及血常規等,確?;颊哌@些器官的功能良好,避免術中出現意外情況。及時測定患者的血型,進行備血,以利于術中出血能夠及時輸血。還要進行必要的搶救準備。在檢查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配合檢查醫生的工作,進行靜脈穿刺,建立靜脈通道,進行血壓、心率、呼吸等必要的生命體征的監測,防止心律失常、心絞痛等并發癥的產生。獲得滿意的圖像后,要及時撤出導絲,停止沖洗。
從結果來看,本組28例患者中有27例順利完成檢查,1例未能獲得清晰圖像的原因為右冠狀動脈比較粗大未能獲得清晰的圖像。術中有3例患者出現了短暫性的高血壓或心絞痛的并發癥,給予降壓或硝酸甘油處理后,恢復正常順利完成檢查。
綜上所述,對于進行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成像的患者來說,護理人員要進行必要的護理,配合醫生的工作,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必要的術前準備,術中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及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進行密切監視,減少并發癥的出現,使患者順利完成檢查,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蕊,張海紅,隋雪芝.冠狀動脈內光學干涉斷層成像術的護理配合[J].護理學報,2004,14(1):54-55.
[2] 王天杰,趙杰,楊躍進.冠狀動脈內光學干涉斷層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循環雜志,2011,26(1):72-73.
[3] 朱雪清.冠狀動脈內光學干涉斷層成像技術的配合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1):1972-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