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莊子的著作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深入品評
《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具特色的,它達到了哲理性和文學性的完美結合。魯迅先生說:“其文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的結構十分靈活。看起來并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于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匯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大鵬展翅萬里,北海虛懷若谷(《秋水》),盜跖聲色俱厲(《盜跖》),莊周化為蝴蝶(《齊物論》),凡此種種,都說明作者并不按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去再現生活,而是用豐富的想象,離奇的夸張,以及大量的比喻與擬人手法去寫意抒懷。在行文構思上,放得開,收得住,首尾不落套,轉接無痕跡。文思跳躍,散而有結,開闔無端,令讀者恍惚迷離沉醉其間。
《莊子》一書大量地運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繪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書也運用寓言,但多從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中引用,而《莊子》的寓言則多是作者所虛構。其他子書的寓言多為短小故事,在議論之中,以資譬喻或論證;而《莊子》中的部分寓言,則擴展成篇,將作者的議論,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盜跖》《秋水》《說劍》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與語,是寄辭于其人”(劉向《別錄》)。這些類似短篇小說的寓言,虛構了人物與故事情節,有動作、有對話,還有肖像、表情的描繪,與《墨子》《孟子》中基于實錄的一些對話式語錄大不相同。這是中國文學史上自覺地運用虛構手段塑造形象的開端。在塑造形象時,作者擅長于體物入微的描寫。如大鵬的怒飛(《逍遙游》)、庖丁解牛(《養生主》)至于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逍遙游》)、這些神乎其神的形象,也可以按照描寫想見其情狀。總之,太空、江海、飛禽、走獸、音樂、風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畫,無一不惟妙惟肖,大大地開拓了藝術的境界。
超常的想象、變幻莫測的寓言、細致傳神的描寫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志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莊子》一書也對后世文學語言產生了很大影響,像陶淵明、李白、李商隱、蘇軾、曹雪芹等人的創作,都留有《莊子》的影子。
名篇選讀
莊子釣于濮水①,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②,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③。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④,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⑤?”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注釋】
①濮水:據唐成玄英說,在濮州濮陽縣。
②楚王:楚威王,名熊商,懷王之父。 先:謂先以非正式的方式宣明楚王的意圖。
③巾:用來覆蓋貴重器物的巾冪。 笥(sì):盛裝衣物的方形竹箱。
④寧:寧肯。
⑤涂:泥。
【譯文】
莊子在濮水邊上釣魚,楚威王派了兩位大夫去宣明他的意圖,說“希望把國事拜托給您。”莊子手持釣竿,頭也不回地說:“我聽說楚國有只神龜,已經死去三千年了,楚王把它包上巾布裝在竹箱中,珍藏在廟堂之上。這只龜,寧肯死后留下骨殼以顯示其貴重呢?還是愿意活著而拖著尾巴在爛泥里爬行呢?”兩位大夫回答說:“寧愿活著而拖著尾巴在爛泥里爬行。”莊子說:“那你們走吧!我將愿意拖著尾巴在爛泥里爬行。”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①,子知之乎?夫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②,非練實不食③,非泉不飲④。于是鴟得腐鼠⑤,過之,仰而視之曰:‘嚇⑥!’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注釋】
①(yuān chú):傳說中與鸞鳳同類的鳥。
②止:棲息。
③練實:竹實。
④醴(lǐ)泉:甘美如醴的泉水。醴,甜酒。
⑤鴟(chī):貓頭鷹。 腐鼠:臭老鼠。
⑥嚇:怒聲。
【譯文】
惠子做了梁惠王的相國,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子說:“莊子這次來,是想要取代你的相位。”于是惠子很驚恐,在國都中搜捕了莊子三天三夜。
莊子主動去見惠子,說:“南方有一種鳥,名字叫做,你知道嗎?這種鳥從南海出發而飛到北海,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甘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臭老鼠,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就仰起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怒斥我嗎?”
(選自《莊子》,中華書局)
【點評】
《莊子》一書善用寓言說理。第一則故事中莊子以神龜作喻,巧妙地表達了自己在尊貴和自由之間的取舍。第二則莊子以和鴟作喻,形象地表達了自己與惠子眼界的不同。這兩則故事都表現了莊子“清凈無為”“天人合一”的思想。楚王的國事、惠子的相位,也許在世人看來無比尊貴,但在莊子眼中它們卻是對自由和天性的束縛。
探究空間
1.《莊子》一書記述了很多寓言,其中許多已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但它們的含義到今天卻發生了改變,如 “朝三暮四”“相濡以沫”等。我們可以在《莊子》中找一找,看看這些寓言最初的意義是什么?
2.《莊子》一書用豐富的手法塑造了很多奇幻瑰麗的人物形象,例如對藐姑射神人超凡脫俗的體態的描繪,對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技術的描述。這些豐富的想象和靈活多變的寫作手法都是我們的寫作中可以汲取的養分。我們可以試找幾篇進行分析。
可讀書目
篇2
這只剛才還得意洋洋的外來訪客,這時只好將八只腳一縮,縮成球一般,直往下滾,一直滾到水管上,就一動不動了。我被那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外來訪客的慘樣逗笑了。心想:哼!就你這低智商的動物也敢和我斗,你真是不自量力!最終還不是被掉了!
篇3
榕樹的葉子是綠綠的,像小寶寶的手,嬌嫩而又可愛。可對于昆蟲來說,可以算是一把遮風擋雨的小傘。那葉子密密麻麻的,遠遠望去,又像一把生機勃勃的大傘。
篇4
貓護士來為塑料小豬打針,剛把針頭塑料小豬體內,塑料小豬就像沒有打氣的氣球,全身扁下去了。貓護士與布熊嚇得目瞪口呆,這可難住了貓護士,怎么打針才能使塑料小豬完好無損呢?只好給塑料小豬充滿氣,再在破洞口貼一塊干膠。這樣連續打了七七四十九支針,塑料小豬的身上也就貼了七七四十九塊干膠。
篇5
就這樣``沒錯 .一直以來的規矩..誰也不能違抗..
一個沉魚落雁的公主誕生了,一代國家唯一的公主;一個國王唯一的公主;盛裝唯一的公主....
在高塔上,只有她和她的盛裝,它和它的公主...
篇6
1、鋼筋籠制作:主筋連接:一般采用雙面/單面搭接焊、直螺紋連接,有時采用邦條焊(如井口搭接是遇到鋼筋甩留長度不足),一般不采用對焊,焊接質量不易保證。
2、加勁箍筋:一般加勁箍筋自身采用雙面/單面搭接焊,與主筋連接采用雙面點焊。
3、螺旋箍筋:一般與主筋連接采用點焊,隔點梅花分布。也可采用綁扎連接。規范只規定了與主筋連接牢固,并沒規定是否滿焊或滿扎,一般隔點焊接就足夠了,但大型鋼筋籠、主筋根數很少的鋼筋籠、超長的鋼筋籠還是要滿焊。 不建議綁扎,工效太低了。 另外依據設計施工,按設計說明要求。不過有的設計只要求每隔1m一點,開焊率太高,我們施工時都加強至隔點焊接,不然容易脫落。只要保證鋼筋籠不會散垮,螺旋箍筋不會擼到一起即可,因為螺旋箍筋是約束混凝土和抗剪力作用,和主筋之間并無受力關系。過渡與主筋焊接只會灼傷主筋,對主筋無任何好處。
4、定位箍必須電焊固定,螺旋箍筋可以電焊和綁扎固定,但一般施工中都采用電焊固定,記住必須要滿焊。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一、獨立院校貧困生的特點
1. 獨立學院的貧困學生處在經濟重壓之下
根據國家規定,獨立學院的學費收取實行準成本收費,每名獨立學院學生每年的光是學宿費要在1.5萬元以上,是普通高校學生的三至四倍。一般來說,只有具有一定經濟條件的家庭才有能力送孩子到獨立學院就讀,但是隨著“讀書就是出路”觀念的深入和國家“綠色通道”政策的實行,部分家庭貧困又想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學生也相繼進入了獨立學院,于是許多相對貧困甚至是貧困家庭的孩子邁著沉重的步子、背負著幾代人的希望走進三本獨立院校。
2.社會活動能力差,心理素質兩級分化
相比較其他學生,家庭經濟相對貧困或是貧困的學生普遍存在社會閱歷狹窄、社會活動能力差的特點,淹沒在家庭經濟較好、思維活躍、社會活動能力較強的學生群體中,當他們面對多姿多彩、開放的校園,他們容易產生心理素質上的兩級分化,一個極端會向積極進取的方向發展,從而磨練出自立自強、健康向上。也有部分向消極頹廢的方向發展,從而逐漸導致了自暴自棄、封閉偏激。加上獨立學院的學生普遍存在自我要求不高,自律性差的特點,在這種群體特點的影響下,也會使得他們中有相當部分的人處在消極頹廢方向傾斜的灰色地帶。
3.獨立學院學生的入學成績相對偏低
獨立學院學生招生批次為本科三批,這個批次的招生分數一般要低于本科二批50 分左右,和本科一批的分數差距更大,雖然有因偶然因素沒考好的情況存在,但普遍來看,獨立學院學生的入學起點偏低,生源質量明顯偏差。獨立學院學生的智力水平與本二學生并沒有大的差別,之所以高考成績不理想與他們缺乏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不無關系。而大學更加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索性,較之本二學生,獨立學院學生比較難以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導致一些學生畏難情緒大,學習動力不足;還有的學生難以承受高考一時的失敗,以逃避的方式應對遭受的挫折,缺乏學習韌勁,感到茫然和無所適從。從思想上,由于經濟的巨大壓力帶來的重負也產生了強烈的精神壓力,面對周圍現實的強烈反差,他們心理經受著巨大的對比下帶來的強烈自卑和恐懼。
二、獨立學院貧困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1.資助體系尚不成熟
雖然當前我國獨立學院貧困生體系基本沿襲了公辦高校的體系,也有相應的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等緩解貧困生經濟壓力的制度。但是整個資助體系仍然不夠完善。首先,獎學金顧及的學生人數有限。部分貧困生由于高考上的落差及貧困中來的心理困惑令貧困學生無法全力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導致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另加上獎學金的數量有限,所以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作用不太明顯。其次,生源地助學貸款基本上處在試行階段,對于獨立性藥品苦澀如煙,辦理的人數比較多,地方私自設置門檻或辦理的積極性不高,也會對貧困生資助工作有較大影響。再次,學校內部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也非常有限,另外也有時間上的限制,僅能幫助小部分的貧困生。最后,由于獨立學院辦學經費的來源主要是依靠學費,沒有政府財政性投入,所以學費住宿費減免等補助政策不能夠大規模推廣,此類受助人數極少或是沒有。
2.貧困生認定標準不易界定
包括公立院校在內,以往對貧困生的確認基本上都是憑借學生家庭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或鄉鎮(街道)及以上的民政部門開具體的證明來界定的。但是這樣的界定方法,已經出現了漏洞,因為有些家庭確實貧困的學生可能無法及時開到有效證明,而開到證明的部分學生家庭未必貧困。根據學生家庭收入和學生在校生活狀況進行的調查來界定是比較合理的構思,但是獨立學院貧困生認定程序不統一,需要不斷深入細化,并且要加強認定工作人員,如輔導員等工作人員的素質,避免人為的影響破壞認定結果的準確性,確保認定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開。
3.貧困生受助過程中缺乏道德誠信意識
部分受資助的貧困生感恩意識薄弱,對于來自學校的資助,認為理所當然的,不但缺乏感恩之情,甚至有依賴資助的心理。部分受資助的貧困生誠信意識薄弱。其中有些認為獨立學院除了幾個特別貧困的同學以外,大部分同學的家庭境況都處于中等,相差不大。所以,將班級獎學金和助學金大家私下平分;更有嚴重的,因為獨立學院貧困生資助名額相對有限,所以有些同學為了爭取到這些資助利益,不惜詆毀同學、破壞班級團結,而且認為這些是他們應得的一旦得不到,就會認為學校和輔導員老師有失公平。
三、獨立學院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幾點建議
貧困生作為一個校園的弱勢群體,是全體高校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浙江海洋學院爭創浙江海洋大學之際,在我院打造全省一流獨立學院之際,貧困生工作關系著校園穩定,也關系著我們“真誠服務,學生第一”的辦學方針有否落到實處,尤其在現有資助體系因為社會和高校本身的原因不足以支撐全部貧困生解困工作時,探索新的方法,進一步完善我院資助體系尤為重要。
1.規范獨立學院貧困生資助體系
實行學院領導負責制,逐級分配。負責各項工作實施,指導學生工作部門開展具體工作,統一思想、分工明確、負責到人、齊心協力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依據國家公辦普通高校相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管理辦法,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本校實施的各項規章制度。在各項規定、制度的約束和規范下合理開展資助工作。積極鼓勵生源地助學貸款,國家應積極放寬生源地助學貸款政策,讓生源地助學貸款成為資助獨立學院貧困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家長擔保的情況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學生違約的情況發生,能相應減輕銀行的房貸風險壓力,調動經辦銀行的積極性,同時可增強對貧困學生的誠信教育。
2.面向社會,爭取校企合作
在獨立學院中僅靠國家的經濟和政策支持是遠遠不夠的,應盡可能吸收社會和企業包括個人的資金,將社會資本引入到獨立學院的助學體系中,對活動、課外科技活動等聯系起來。可以借鑒國外“校企合作培養人才計劃”,學校根據企業需要定向培養人才,有企業資助學生學費,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工作。這樣既減輕了學生經濟負擔,又能為貧困生提供了就業平臺。既鍛煉學生的就業能力,又能得到相應的報酬。
3.充分發揮資助育人功能,注重對貧困生的精神引導
貧困生資助工作,物質“資助”只是一部分,更要重精神“資助”。要以人為本,用心去關愛學生,從心理素質、人生價值觀念等深層次思想“資助”。要細致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主動關心貧困生的內心深處,用愛去幫助、溫暖他們,用“愛”和“心”去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
篇8
在我們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認為把學生引領到最佳學習狀態時是成功的教學設計,教學也最有收獲,學生往往在最佳學習狀態中最愿意自主地學習,合作地學習、探究地學習。
一、當學生有興趣時是進入最佳學習狀態的重要條件,最愿意自主地學習,合作地學習、探究地學習,學習也最有成效
在教學中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這一教學模式吸取了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理論,充分激發學生個人的潛能,力求在教學過程中把各種儀式活動組合起來,使學生在一個心情舒暢、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以一種最佳的學習心態掌握知識,享受學習。而現在大多數美術教師都有專業背景,這往往導致我們犯一個錯誤,即從內省的角度,設想每一個中小學生都會像我們自己一樣關心和熱衷于美術,我們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所有中學生也應該掌握這種思維,結果自然而然地導致我們從學科本位出發看待美術課程,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與技能。我們知道,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興趣可以變為學習的動力,但興趣是不可強迫的,而應發自內心的,只可激發。學生有了學習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我們給予學生的美術知識與技能的難度一定要與大多數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相吻合,否則將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進一步衰減這就要求課堂內容要富有情趣,以便激發大多數學生的興趣,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改變過去那種偏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狀況,加強了與學生生活和經驗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從而對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比如八年級下冊《文字的魅力》一課如果單純地是老師在講臺上介紹中外文字形成發展,學生們會感到這些東西距離自己過于遙遠,與自己無關,聽起課來也無聊了。而上課時我們上課內容呈現方式生動、活潑,學生感到特別親切。能不喜歡它嗎?《美術課程標準解讀》認為“每個人情感的生成,智慧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感知能力的基礎上的。而人的感知系統中,尤以視覺的作用最為巨大。研究證明,一個人所獲信息的80以上都是由視覺提供的。”教師利用多媒體運用直觀性、形象性教學原則設計教學,是美術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原則。教師通過課下充分備課,運用網絡搜集資料插入一段動畫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親近感,喜歡看,而文字的知識就是本片的主要內容。
二、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學生才會有一個好的學習狀態,才能真正自主學習,才能學好
自主性學習有三個主要品質:主動性獨立性內省性。主動性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由衷的喜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動自覺的學習行為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自主性學習的基本品質。
在美術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每位同學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課堂教學并受到平等對待的自由和權利,發揮自己的個性和潛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也因此變得活潑敏捷和富有朝氣。如《文字的魅力》一課中,在學生對不同文字有了些了解之后,老師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設計以“文字”為繪畫素材組合成一幅富有美感的畫面,由于學生繪畫材料是刮畫紙,簡單便捷,而且具有很好的觀賞效果,學生們很有興趣,很愿意積極地自主地完成具有獨具特色的作品,這樣的課堂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和評價能力,這是學生發展進而也是教學發展的根本后勁。
三、根據課堂內容的需要改變學習方式創作一個和諧互助的學習氛圍,將每個學生的身心融入課堂學習氛圍中,使之進入積極興奮地最佳學習狀態是合作學習的前提
合作性學習的品質是:“誠實求真,和睦相處和諧互動博采眾長,求同發展。”(王義堂等編著《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第51頁)
合作性學習的品質是“:誠實求真和睦相處;和諧互動博采眾長;共同發展。”在合作性學習中能夠認識自己的優點和成績,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失誤,也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客觀地評價他人,這樣同學師生之間才能和睦相處。學習是人際交往的過程。在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思維方法不同、經驗不同、個性優勢不同,這是學生們相互學習、采長補短的重要的人力資源。合作學習中的交往和互動有助于激發靈感,產生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從而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有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博采眾長。
比如《面具》《庭院設計》這類課中,若按以往的教學設計中常常是老師照書講講,介紹一些面具的種類以及一般面具的制作方法,學生坐在下面無精打采地聽,最后留個作業。讓每個同學自己設計制作一個面具交上來,這一節課就算完成了。如果改變一下方式,將學生們分組(或自由結組)每個組完成設計制作一個面具,最后將他們的成果進行一個評比,學生們都有好勝心理,有了競爭就有了干勁。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他們得通過以下的實踐過程,首先是小組成員的分工問題,成員們推選出小組長來給大家分配任務①哪些人收集材料②哪些人設計圖紙③制作過程中由誰來為主力,誰為助手。在這個分配任務過程中鍛煉了組長的領導能力,也使得成員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組織的一員要有集體意識,圖紙的最終確定要有成員們發表自己的意見,質疑,提出建議最終確定方案。在這個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思考,質疑,批判,發現,求證的過程,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得到了發揮,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得到了培養。同時在交流研討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說”的能力,互相協作的能力,學習的效果當然是明顯地好了。
篇9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首先體現在學生的自主上,可以說自主是合作與探究的基礎因素,離開了自主就談不上合作與探究。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往往看到的是學生不能自主,或不愿自主,他們更習慣于等待,等待老師的講解和標準答案,等待優等生的幫助和對于問題的解答。在課堂上表現為,老師講解占主角,問題大部分由老師提出并與少部分優等生共同探討,中等生和學習困難生則習慣于順從,人云亦云,不管對錯全部照搬。之所以學生在課堂上不能自主或不愿自主原因有四:①管理者還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思想,沒有形成合理的評價模式,還是唯一用考試成績定論教師的能力;②教師往往看到的是眼前利益,看到的是學生的成績;③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沒有細心探究孩子的性格和興趣,只追求文化課成績;④由于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知識基礎薄弱,加之從小依靠父母,養成了接受、等待的習慣,沒有自主意識和自主的能力。
解決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有四:①管理者要首轉變觀念,樹立素質教育的思想,面向全體學生,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形成切實可行的公平、合理的評價制度;②教師要注意深入學生,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長、愛好、潛能,選準引導的切入點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注重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寬松的氛圍,讓學生放下負擔。樂于參與;③通過家長學校、家訪活動、家長開放日等形式,讓家長更多的深入學校,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了解新課程改革的意義,以此解放家長的思想,讓家長們更多地關注孩子的特長、愛好,揚其長避其短,使孩子成才;④孩子自己要盡力脫離依賴思想,主動嘗試各類生活實踐,多讀有利于自己成長的讀物。就像《小馬過河》這一故事中的小馬一樣,只有親自下河才知水的深淺。
2 “合作”學習的現狀與對策
“合作”學習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顯的十分重要,然而現實中的“合作”學習不容樂觀。
現象一:大班額前提下,按四人一小組分,一個班可以分為十幾個小組,給合作帶來困難;
現象二:農村學校一生一班情況很多,一名學生難以合作;
現象三;為“合作”而“合作”,問題均由老師提出,學生沒有提問題的機會,學生只有跟著老師轉,為老師的某一個教學環節服務;
現象四:問題過難或過易,失去“合作”意義;
現象五:完美“合作”,一般表現在公開課上,問題提的適宜、合理有一定價值,學生回答的特別完美,然而側面一問才知這節課已演過多次,這一環節是讓聽課者看的;
現象六:“合作”學習時間過短,中等生和學習困難生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需要討論的內容,因此在匯報時只有個別優等生一言堂,各小組的優秀學生完全代表了大家的意見。
解決此問題的對策有六:①進一步加強縣城學校的硬件建設,緩解學生過多帶來的壓力;②進一步加強農村教學條件的改善,讓農村學生盡量多的享受城市教育資源的成果;③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讓教師進一步提高認識,掌握“合作”學習的特點,學會駕馭“合作”學習的方法;④合理分組,在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優、中、差搭配,在討論時盡力采取“問題分層”、“學生分層”讓所有的學生參與“合作”學習,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樂趣,也就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做到“跳一跳摘到蘋果”;⑤老師要從根本上轉變角色,和學生平等相處,把“合作”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問題盡力由學生提出,教師積極組織、引導、參與,盡力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成長;⑥盡量多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思考,教師及時給以引導,適當幫助,,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
3 “探究”式教學的現狀與對策
對于中小學生而言,由于基礎知識的儲存量相對較少,分析問題、辨別是非能力相對較差,探究問題往往帶有隨意性,探究結果有時似是而非,甚至會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在教師方面也存在探究式學習理念認識不到位,駕馭探究式學習的能力欠缺,以及學校評價體系的相對滯后,教學設備相對落后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制約著“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推進。
篇10
么么的12歲生日到了,這意味這整個莊園!因為RK曾經在么么出生的時候,說了一句預言:可愛的么么會在她12歲生日這天因中毒而死亡!這句話,讓全莊園的摩爾都聽見了,突然3個仙女從天而降,她們的名字分別叫:菟菟,琪琪,冰冰。菟菟許愿:我希望么么公主會更加美麗,可愛,健康!琪琪許愿:我希望么么公主擁有一個美妙的歌喉!冰冰說:我希望公主在今天面臨的不是死亡,而是昏睡!
“啦啦,啦啦,美麗的鮮花,啦啦,啦啦…”么么哼著小曲給鮮花灑水,忽然,RK的超級拉姆魯比把么么公主帶到他和他主人的魔洞。“哈哈哈哈,么么,你將要面臨死亡你知道嗎?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么么被緊緊地綁在柱子上,“啊,不行,我要告訴瑞奇團長,讓他們來救么么!”捷克王子說。“救命啊,救命啊,我在哪啊?”“你在我的魔洞。”RK說。“你在我這里,你想要什么都行,比如說,好玩的?好吃的,好喝的?”“唉,看來RK也是的貪吃鬼。”么么說。RK說:“你你你你你你你……。”RK馬上讓么么喝了有毒的水,么么昏睡了…。
“RK,你被包圍了!”瑞奇團長說。RK說:“哈哈,你們的公主已經喝了我的毒藥,需要捷克親手送的玫瑰才能讓她睜眼。”捷克說:“我在這里,RK,我帶了玫瑰!”瑞奇等人沖進魔洞,一下子把RK和他的拉姆打飛了,成功救出了么么公主!
這一天,摩爾們都不會忘記……
篇11
1.《莊子》人物名詞來源分析
需要說明的是,下面的分析只限于可以找出構名理據的人名,有相當一部分人名已無從考證,只得放置一邊。
1.1歷史人名
此類人名多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例如:鮑叔牙、比干、常季、董梧、管子、季子、接輿、其子、齒缺、毛嬙、蓬等。其中,姓名中“子”的出現頻率很高。
1.2傳說中的人名
這樣的人名,多是傳說中的人物,其真實存在與否無從考察。例如:北人無擇、蚩尤、大庭氏、伏羲、共工、赫胥氏、等。
1.3虛構人名
虛構的人名出于莊子所想,基本上可以再分為無寓意的和有寓意的兩類。
1.3.1無寓意:
此類人名由“姓+名”的常用傳統方式組成,沒有特殊賦予的涵義。例如:伯誠子高(姓+名)、子琴張、子桑、子祀、子輿、老龍吉等。
1.3.2有寓意:
以寓意取名的方式多種多樣,莊子從不同的角度創造出含義不同寓意深刻的人物。取象方式有以下幾種:
取象于自然物質,例如:苑風、光曜、云將。
取象于自然狀態特征,例如:鴻蒙、渾沌、參寥、大隗、諄芒、無窮、泰清、無窮。這些人名本身與自然、道德關系密切。
取象于人的突出特征,例如:叔山無趾、Y盎大`、趾支離無、王~。
取象于抽象概念,例如:知 、無為謂、狂屈、無為、無始、支離疏、伯昏無人、象罔。
取象于職業身份,例如:輪扁。
1.4常用人名
所謂常用人名,是指在《莊子》一書中出現頻率在10次以上的人名。(人名后面的數字代表出現次數)
有孔子83(仲尼57、丘54)、莊子80(莊周9)、老子22(老聃45)、堯63 、顏淵8(顏回15、回29)、舜46 、黃帝39 、惠子25(施1、施惠9)、子列子10(列子14、御寇2)、子路20(由6)、子貢26、桀18、禹17、伯夷11、齒缺11、鴻蒙11、南榮n10、紂10、子綦10、跖10 、顏闔10。
基本可以歸類為三種身份的人物:
學派人物,有孔子、莊子、老子、惠子、子列子、子路、子貢、顏淵。
古君王,有堯、舜、黃帝、桀、禹、紂。
有特殊寓意的人,有齒缺、鴻蒙、跖。
2.《莊子》人物類型解析
縱觀《莊子》一書,似乎置身于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廊,使人目不暇接。有歷史人物如鮑叔牙、比干、常季、董梧、管子、季子;有傳說中的人物如北人無擇、蚩尤、大庭氏、伏羲、共工、黃帝;有虛構的人物如鴻蒙、渾沌、參寥、大隗、淳芒。他們或是作為道家思想的代言人,如王~、渾沌,或是作為道家批判的對象,如桀、厲王;或是作為一種陪襯,如顏回、子路。其中有些人物角色在書中呈現出人物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多樣性,與歷史記載不盡相同,最典型的莫過于孔子。人物的塑造和使用向我們展開一幅歷史文化的畫卷。
《莊子》中真實的歷史人物,歷史中的名人,或王臣或賢士或美人或工匠,其中的學派人物,人數相對較多且使用頻率相當高。其中儒家身份的人物頻頻現身扮演角色,特別是孔子,使用頻率達194次,遠遠超過了莊子的89次和老子的67次,而且這個孔子的形象復雜多變,個中原因很多,一方面,春秋戰國后期將孔子寫入各自的學說著作是諸子著作的一個共同特點,或批駁或代言,源于儒學的社會地位以及“百家爭鳴”的學術論辯的社會風氣;一方面與莊子一書本身的多元化有關,它非莊子一人完成,也非一時之作,孔子形象的不穩定性很可能與不同時期不同作者以及儒道關系的變化有關;再一方面,《莊子》一書在創作時對人物的選擇和使用有很大的隨意性,信手拈來,隨心所欲的調遣,為己所用,這符合莊子辟闔的氣質特點。歷史人物已經成了文學形象,變成了一種思想表達的符號,與歷史人物的真實狀況應區別對待。至于傳說中的人物也有這方面的特點。這一點同《孟子》、《墨子》等諸子著作相比差異較大,這些作品都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的特點,是現實主義的風格。
《莊子》中的虛構人物,那些飽含寓意的人物,蘊藏了莊子獨具匠心的設計,它們分別取象于自然物質,取象于自然狀態特征,取象于人的突出特征,取象于抽象概念,取象于職業身份等等。《莊子》將道家思想寓于人名之中,讓哲學和文學達到了統一和諧的境界。
3.《莊子》人物結構層次解析
所謂人物結構層次是指《莊子》人物中具有哪些身份的人物,在莊子世界中地位層次如何這類問題。
先來看以“道”的境界為核心而存在的一批人物,包含各類神賢圣人,也就是多少得道之人和散人等不得道之人,加上與道相關的人物黃帝、知、知和、無為、無無謂、畸人們等等構成一個與先秦諸子作品顯著不同的特色,因為這些人物被放置在莊子哲學建構很高的層級上,是核心。他們懷不同的“道”,又傳達莊子對不同“道”的理解和對至高無上的“道”境的追求。其中的畸人的使用是以丑人做“道”的代言人,而《論語》、《孟子》等著作大多是唯圣的,也是唯美的,健康正常的美。
《莊子》中不乏勞動人民,“人”類中職能身份類名詞就有113例,各種技能的勞動者登臺亮相,“在先秦作品中,《莊子》是第一次如此大量的把勞動人民的形象再現出來,這是與《論語》、《孟子》、《韓非子》不同的。” 這也許與莊子個人的經歷有關,表達了莊子平易近民的情感。《莊子》中的君王官臣,在“人”類的等級類中有名詞79例,加上官職名倒也為數不少,只可惜在“道”的哲學體系下,此類人物不像在現實中那樣位列高位。學派人物,像孔子、老子、惠子、列子等等,人物算不上多,但使用頻率很高。當時正是百家爭鳴,學派林立的時代,不足為怪。
總之,《莊子》中人物眾多,虛構人物堪稱一絕,這些虛構人物是作者鴻材冥造的結果,蘊含博大精深的思想,富有超凡的藝術魅力,恢奇詭怪。歷史人物、神話傳說人物為己所用,甚至用來造天下烏有之事,浮染上奇譎的色彩。莊子實為獨造之匠,神思飄飛。各類“道”境人物的豐富和勞動人民的大批引入又是莊子一大妙舉,“道”境人物的獨特地位體現哲學著作反映在文學上的特點以及莊子遠政避世,放曠自得的特色。
[參考文獻]
吳桂美《試論〈莊子〉人物》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1).
[2]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
[3]王先謙. 《莊子集解》. 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本,1990年版.
[4]劉文典. 《莊子補正》. 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篇12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成就是巨大的,然而少數人會想到他的文學成就,《莊子》是一部經典著作,蘊含的道理對后世有很深影響,其中也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使道理淺顯易懂。雖然隨著人文學科呈現出修辭學轉向,但是從修辭方面談論莊子,涉及表達修辭的多,而涉及莊子修辭思想方面的研究很少。
莊子強調虛靜修辭之美,提倡言不盡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在外物中,闡明了言與意的關系“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說話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意思表達清楚就可以了,句子可以忘掉。即言只是意的一種媒介,言是求意達意的一種工具。修辭語言是一種情感化的符號,它既是一種語言形式也是一種語言表現,作為道家的代表著作,也運用了不少修辭策略,現單純從比喻角度做一下簡要分析。
二、莊子的比喻策略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山木》),是莊子的名句,是說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淡,小人之間的交往像酒一樣甜。“君子之交淡若水”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交友境界。即指導人們在朋友交往中要注意“度”,這個“度”如果不適當,就會變成扼殺友情的繩索。君子之交,對朋友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小人之間,說朋友想聽的話,做朋友想做的事。莊子在這里用“水”和“醴”恰到好處地把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區分開來,淺顯易懂。莊子在德充符還提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無論是人生還是道,每一個人抓住了一點,不能全面考慮。這不僅對訴諸頭腦的分析有意思,而且可以給訴諸心的情緒以安慰。“宋代的蘇軾與友人泛舟赤壁,客人感嘆美好月光流逝,生命短暫;蘇軾的勸慰之言即脫胎換骨于《莊子》:“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軾《前赤壁賦》)從變的角度來看,一切都在變化,天地也沒有一刻停止過變化,否則如何有滄海桑田呢?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我們與萬物一樣,都沒有終結,我們不是都存在于天地之間么?”。莊子的寓言在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的同時也表現了道家崇尚的思想意義。
三、莊子修辭思想
“《莊子》一書的內容不僅是博大豐富,而且其思想體系也是極為復雜多彩,這是所有了解《莊子》的人的共識,它所具有的特殊復雜性,使后世學者對它的理解也最為紛繁,仁者、智者各抒己見,是此非彼,爭論不休,愈演愈烈,至今仍無認識統一的跡象。”
莊子的修辭思想可以概括為“從俗脫俗”。道家的以俗為雅正是與儒家相對立的,道家強調“絕巧”、“棄智”,不主張修飾文詞即推崇以俗為雅。莊子舉的例子多數是淺顯易懂的,如在齊物論中提到“狙公賦茅,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即養猴子的人喂猴子吃果實,說早上給三個晚上給四個,猴子們都發怒了,改口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們都開心了。其實名與實并沒有變化,只是形式變了而已。眾生都在說自己明白事理時,莊子卻說自己迷迷糊糊;眾人都在說自己成就斐然時,莊子說自己一無是處;眾生都說自己忠于仕途時,莊子卻喜好隱世。這正是莊子思想突出的地方,是另一種智慧的表現。莊子的從俗其實是一種外在表現,在天地篇中,莊子就很鮮明的表現了自己的觀點:“夫明白太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莊子的游于世俗的態度顯而易見,莊子主張在世俗中脫俗,即身在世俗,心遠離世俗,在現實中從俗,在理想中脫俗。其觀點被后世發揚光大,比如“隱于山林”、“隱于鬧市”等等,這都是從俗脫俗的典型代表。
《莊子》是一部富有哲理和多種語言技巧的優秀文學作品。其中的多種修辭手法,使哲理淺顯易懂,妙趣橫生,修辭技巧也為后世文學提供了借鑒,其從俗脫俗思想更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注釋:
①《莊子一百句》張引馳,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63頁
②《莊子文學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孫克強,耿紀平2009年4月第一版
參考文獻:
[1]《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大學出版社陳少明2004年2月第一版
[2]《莊子一百句》復旦大學出版社陳引馳2007年5月第一版
篇13
傳說楚王曾想聘莊子為相,并不可信,處士往往有類似的故事,其中原因,也不必深究。較可信的,是他因了惠施的推薦,去見魏王。此時的莊子,當已下了不仕的決心,所以穿著一身打補丁的布服,到宮廷上發了些高論,便回去了。有官可做而不做,是高人,無官可做而不得不仕,是窮人,這中間的區別,后世隱者最有體會。惠施諷刺不識抬舉的莊子為無用之人,像個大葫蘆,雖然大,連水都盛不起。向哲學家討要經世之用,近于升山采珠,不過莊子卻用他的保身全生理論來辯護,說無用才好,免得傷身伐性。
所謂“逍遙游”,是他的人生夢想。以這種方式,像庖丁的刀,行于萬物之間,而不刃不靡,不論和什么都是擦肩而過,所以無礙,所以逍遙。后人或因此說莊子是“滑頭主義”。莊子不是滑頭,也不主張滑頭,而是實有激于人生的苦痛。
哈姆雷特那最著名的獨白,陳列了“鞭打和嘲弄,侮辱和輕視”等種種痛苦。忍受還是放棄,生還是死,是王子的選擇,除此之外,不那么高貴的卻非常實際的出路,是力爭上游,自己去做執鞭人、壓迫者。莊子力主的,是第四種道路,遺世獨立,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如果能做到,那當然好,可惜連莊子也做不到,精神可以借幻想之力而獨立,可日常生活與社會的瓜葛,又哪里扯得斷?隱居的莊子不能忘情于世道,他對儒墨兩家的批判,便是證明之一。莊子許多主張,都是“反調”,推而至極,體現出他智力的優越。但如果真是鯤鵬,怎么會反譏學鳩呢?議而且辯,連圣人的境地都達不到,何況神人、至人?就連收徒和著書,也都是和自己的主張相矛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