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主要介紹現代農業的內涵與模式、電子商務的概述、網上開店流程、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電商物流管理等。該書適合作為農民培訓教材和自學教材。
查紅,女,1974年5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黃岡市農業局科教科科長,從事農業信息、科教工作。在工作中,積極探索農業信息化新途徑,大力推廣“互聯網”現代農業;深入推進農業科教工作,近幾年來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萬余人。
及時章農業現代化概述(1
及時節現代化及農業現代化(1
一、現代化內涵(1
二、標準(2
三、農業現代化的涵義(2
四、現代農業的特征(3
第二節農業現代化的目標(5
第三節農業現代化的標志(5
第二章現代農業的模式(9
及時節自然農業(9
第二節生態農業(10
第三節有機農業(10
第四節綠色農業(11
第五節藍色農業(11
第六節白色農業(11
第七節休閑農業(13
第八節工廠化農業(13
第九節特色農業(14
第十節立體農業(14
第十一節循環農業(14
第十二節低碳農業(15
第三章現代農業的建設內涵(16
及時節農業機械化(16
一、農業機械化在現代農業中的作用(16
二、我國農業機械化成就與問題(18
三、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策(20
第二節農業產業化(23
一、農業產業化的特征(23
二、農業產業化的模式(25
第三節農業市場化(28
一、農業市場化的內容(29
二、建設現代農業市場體系(30
三、農產品市場營銷(31
第四節農業農村信息化(35
一、農業農村信息化的內涵(35
二、農業農村信息化的重要性(36
三、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對策(38
第五節農業科技創新(42
一、農業科技革命(42
二、農業科技創新體系(44
三、農業科技革命的技術創新(46
第六節現代農業新技術(47
一、現代農業生物技術(47
二、現代農業信息技術(52
三、現代農業節水技術(56
四、現代農業無土栽培技術(58
第四章電子商務概論(64
及時節電子商務應用(64
一、電子商務在生活中為大家帶來的便捷(65
二、實體購物在網上的興起(65
三、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的對比(69
第二節網絡信息收集(71
一、網絡信息的基本特點(72
二、網絡信息資源的基本特點(73
三、網絡信息資源的主要種類(74
四、搜索引擎的概念、歷史及發展趨勢(74
五、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78
六、搜索引擎的劃分(78
第三節電子商務模式(84
一、B2B模式(85
二、B2C模式(85
三、C2C模式(87
四、O2O模式(88
五、BOB模式(89
六、B2M模式(90
七、電子商務模式的運作原理(90
八、電子商務模式對實體店的沖擊(90
第五章網上開店(92
及時節淘寶開設店鋪的特點(92
第二節網上開店的基本流程(94
第三節完善店鋪內容(100
第四節文案營銷(114
第六章網上支付(119
及時節銀行轉賬支付(120
一、直接銀行轉賬(120
二、ATM機轉賬(121
三、網上銀行(借記卡)轉賬支付(121
四、網上銀行(信用卡)透支支付(125
第二節第三方支付(128
第七章電商物流(131
及時節電子商務與物流的關系(131
第二節電子商務物流模式的選擇(134
一、自營物流模式(134
二、物流聯盟模式(136
三、第三方物流模式(137
四、第四方物流模式(137
五、物流一體化模式(139
六、B2B電子商務物流模式的選擇(140
七、B2C電子商務物流模式的選擇(141
八、C2C電子商務物流模式的選擇(142
第三節選擇信任的物流公司(142
第四節網上查詢物流位置(143
一、買家查詢貨物位置(144
二、賣家查詢貨物位置(144
第八章電子商務的營銷(147
及時節微商的概述(147
一、揭開微商的真面目(148
二、學會了社交網絡再去玩微商(149
三、微商不是傳銷(150
四、這才是在做微商(150
第二節如何做好微商?(152
一、手機控有了用武之地(152
二、要樂于分享互動(154
三、懂一點點心理學(155
四、良好的心理素質(156
第三節新浪微博營銷(158
一、微博是什么?(159
二、進行微博營銷之前有哪些準備工作(160
三、如何獲取粉絲(163
四、創造有價值的內容(165
五、以互動的方式玩好微博(168
六、合作互推共同繁榮(170
第四節朋友圈的營銷(171
一、微信的態度是支持微商的(172
二、曾經的推廣方式已經過時了(173
三、做朋友圈賣貨之前的準備(174
四、加微信好友的九種方式(176
五、樹立個人品牌(181
六、分享互動的技巧(182
第五節QQ空間營銷(184
一、QQ空間里的商機(185
二、空間的及時印象很重要(187
三、主動尋找你的目標(189
四、相冊才是人們最喜歡看的(190
五、堅持寫日志(191
六、“說說”的合理化運用(192
七、微博、微信、QQ空間聯合營銷(193
第六節微商的信用營銷(193
一、拍拍微店(194
二、手機淘寶(196
三、第三方微店平臺(198
第七節微商的四大模式(198
一、自營模式(199
二、模式(201
三、O2O模式做微商(202
四、微商服務模式(203
第八節品牌營銷(205
一、品牌同質化,購買行為由“心”決定(205
二、你是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嗎?(209
三、被認知的品牌才有人愿意購買(211
四、走心的產品可擊中消費者的痛點(214
五、營銷有焦點,消費者才放心(216
第九節推廣營銷(218
一、線下推廣(219
二、線上推廣(220
第九章農業電子商務的未來發展(227
及時節生態圈融合趨勢(227
第二節智慧農業趨勢(229
主要參考文獻(231
及時章農業現代化概述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現代化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農業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
及時節現代化及農業現代化
一、現代化內涵
“化”,即變化,是指一種事物變成另一種事物或狀態。“現代化”(Modernization),按照《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指出的,則是指“一種社會變化過程,依靠這種變化使欠發達社會具有更加發達社會所共有的特點”;中國臺灣省出版的《21世紀世界彩色百科全書》提出:“現代化與變遷密切相關,是隨著越來越復雜以及相互關聯的人類生活在整個文化背景、工藝、經濟和生態方面的綜合變遷……它是一種適應的過程,適應經常多變的環境”,“現代化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的變化過程,通過這種變化,一種發達社會轉變為具有更為發達社會特點的社會。”可見,現代化是經濟、政治、社會諸多方面的綜合變化過程。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基于“任何社會相對于過去的社會而言是現代社會”的認識,導致了人們對現代化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歸納起來,形成了五大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以亨廷頓為代表的政治學方向;二是以羅斯托為代表的經濟學方向;三是以帕森斯為代表的社會學方向;四是以英克爾斯為代表的人文學方向;五是以布萊克為代表(體制比較研究)制度學方向。
這幾個學派基本上從兩個角度去定義現代化:一是把現代化作為一個過程來定義。塞繆爾 亨廷頓教授認為,“現代化是在現代社會中正在進行著的重要變化”;二是吉爾伯特 羅茲曼等人把現代化作為結果或目標來定義,楊豫教授指出,現代化可以看作是經濟領域的工業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社會領域的城市化,以及人們價值觀念中的理性化的互動過程,它廣泛涉及國際環境、政治結構、經濟發展、社會整合和技術進步等方面。
二、標準
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曾經提出現代化的標準:
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3 000美元以上。
2)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12%~15%。
3)服務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45%以上。
4)非農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70%以上。及時章 農業現代化概述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現代化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農業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
及時節現代化及農業現代化
一、現代化內涵
“化”,即變化,是指一種事物變成另一種事物或狀態。“現代化”(Modernization),按照《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指出的,則是指“一種社會變化過程,依靠這種變化使欠發達社會具有更加發達社會所共有的特點”;中國臺灣省出版的《21世紀世界彩色百科全書》提出:“現代化與變遷密切相關,是隨著越來越復雜以及相互關聯的人類生活在整個文化背景、工藝、經濟和生態方面的綜合變遷……它是一種適應的過程,適應經常多變的環境”,“現代化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的變化過程,通過這種變化,一種發達社會轉變為具有更為發達社會特點的社會。”可見,現代化是經濟、政治、社會諸多方面的綜合變化過程。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基于“任何社會相對于過去的社會而言是現代社會”的認識,導致了人們對現代化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歸納起來,形成了五大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以亨廷頓為代表的政治學方向;二是以羅斯托為代表的經濟學方向;三是以帕森斯為代表的社會學方向;四是以英克爾斯為代表的人文學方向;五是以布萊克為代表(體制比較研究)制度學方向。
這幾個學派基本上從兩個角度去定義現代化:一是把現代化作為一個過程來定義。塞繆爾 亨廷頓教授認為,“現代化是在現代社會中正在進行著的重要變化”;二是吉爾伯特 羅茲曼等人把現代化作為結果或目標來定義,楊豫教授指出,現代化可以看作是經濟領域的工業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社會領域的城市化,以及人們價值觀念中的理性化的互動過程,它廣泛涉及國際環境、政治結構、經濟發展、社會整合和技術進步等方面。
二、標準
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曾經提出現代化的標準:
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3 000美元以上。
2)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12%~15%。
3)服務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45%以上。
4)非農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70%以上。
5)識字人口的比重80%以上。
6)適齡青年中大學生的比重10%~15%。
7)每名醫生服務的人數1 000人以下。
8)平均預期壽命70歲以上。
9)嬰兒自然死亡率3%以下。
10)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50%以上。
11)人口自然增長率1%以下。
三、農業現代化的涵義
農業現代化,就是指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去改造傳統的、落后的原始農業或傳統農業(或近代農業),并使之轉化為當代世界先進的現代農業的過程。實現了這個轉化過程的農業就叫作農業現代化的農業。農業現代化是一個過程,同時,農業現代化又是一種手段。農業現代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顯然,農業現代化這一概念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 ①發達的科學技術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容; ②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系統的總體優化; ③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經濟發展的過程; ④農業現代化總是和一定的時間、空間聯系在一起的; ⑤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就是用資本代替勞動力的過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學家盧良恕認為,農業現代化就是以現代自然科學、經濟科學和社會科學為基礎,用現代科學、尖端技術、現代工業裝備起來的農業;用機械操作取代人、畜力操作,用現代科學技術代替相形見絀的傳統技術,用現代經濟管理方法和工程措施來組織生產,用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來取代“小而全”或“單一化”的自給、半自給的生產方式;以求在充分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及經濟規律的前提下,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的新成果、新技術。合理開發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充分發揮政策和科技的優勢,不斷挖掘增產潛力,大幅度地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的商品率,實現品質、高產、高效和生態良性循環。因此,農業現代化可概括為:本質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標志是社會化,基礎是集約化,關鍵是知識化。
四、現代農業的特征
概括地講,現代農業具有以下特征。
一)高效化
現代農業具有較高的綜合生產率,包括較高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農業成為一個有較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這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標志。
二)商品化
現代農業成為高度商業化的產業。農業主要為市場而生產,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商業化是以市場體系為基礎的,現代農業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場體系,包括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離開了發達的市場體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國家,農產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產業商品率可達到。
三)集約化
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物質條件的現代化,以比較完善的生產條件、基礎設施和現代化的物質裝備為基礎,集約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種現代生產投入要素,包括水、電力、農膜、肥料、農藥、良種、農業機械等物質投入和農業勞動力投入,從而達到提高農業生產率的目的。
四)科技化
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表現在廣泛采用先進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生物技術和生產模式,改善農產品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以適應市場對農產品需求品質化、多樣化、標準化的發展趨勢。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的過程,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
五)科學化
現代農業實現管理方式的科學化、現代化。現代農業廣泛采用先進的經營方式、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從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形成比較完整的緊密聯系、有機銜接的產業鏈條,具有很高的組織化程度。有相對穩定,高效的農產品銷售和加工轉化渠道,有高效率的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的組織體系,有高效率的現代農業管理體系。
六)知識化
現代農業實現農民素質的知識化、現代化。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勞動力,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提條件,也是現代農業的突出特征。
七)規模化
現代農業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通過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農業的效益和競爭力。
八)規范化
現代農業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政府宏觀調控機制,建立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包括法律體系和政策體系,并以此規范農業“各方”的行為,確保現代農業規范、有序、正常地“運行”。
九)可持續
現代農業成為可持續發展產業。農業發展本身是可持續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廣泛采用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等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實現淡水、土地等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達到區域生態的良性循環,農業本身成為一個良好的可循環的生態系統。
第二節農業現代化的目標
不同發展階段,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則不同。
一)農業現代化的起步階段
主要目標:增加糧食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初步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主要目標:豐富農產品供給,滿足社會需求,促進經濟發展。
三)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主要目標: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生活水平,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四)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協調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提高生活質量,優化生態環境。
第三節農業現代化的標志
一)農業科技化程度
“科學技術是及時生產力。”“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生產技術科學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動力源泉。農業生產技術科學化,其涵義是指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從而提高產品產量、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保障食品安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不斷提高科技對增產貢獻率的過程。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現,將使農業現狀發生巨大的變化,農業增長方式從粗放經營轉變為集約經營。科技將在對傳統農業的改造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農業機械化程度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農業現代化可以概括為“四化”,即機械化、化學化、水利化和電氣化。將機械化排在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謂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力的手工勞動,在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中大面積采用機械化作業,從而降低體力勞動的強度,提高勞動效率。理論上講是這樣,但在山區、丘陵地區,由于土地面積較小,限制了機械化的應用,甚至無法利用機械。
三)農業產業化程度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農業產業化是指農業生產單位或生產地區,根據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特點,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或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通過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條龍綜合經營,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的過程。可以說,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就是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一方面,農業產業化促進了農業專業化和規模經營的發展;另一方面,反過來,農業專業化和規模經營又促進了農業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推廣應用,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需要指出的是,農業產業化模式不是萬能的,不同區域采取農業產業化模式時,需要對該模式產生的歷史背景、運作機制、績效評價等進行評價,盲目引進外界模式往往會導致失敗。
四)農業信息化程度
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技術手段。所謂農業信息化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為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過程;就是在農業領域地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市場、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的過程。農業信息產業化是發展一優兩高農業的需要,是農民進入市場的需要,是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的需要,是農業信息部門轉變職能、自我發展的需要,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傳統農業,把農業發展推進到更髙階段,實現信息時代的農業現代化。
五)勞動者素質高低
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因素。農業現代化必須有高素質的農民這一主體來推進,沒有農民自身素質的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是不可能的,因為農業不僅要依靠現代的工業裝備及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且還要依靠先進的管理手段在農業上的應用。而這些都要由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來實現。反過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必然要求農民素質的提高,以使之同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相適應,即農業現代化與農民素質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
總之,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先進的生產工具靠人去創造,先進的科學技術靠人去摸索,先進的管理經驗靠人去總結,先進的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靠人去應用。無論是增長方式的轉變,還是生產管理績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下得以實現的。離開人,現代化是不復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實現的農業現代化,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化。
六)農業發展可持續化程度
農業發展可持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看,農業現代化既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程度的反映。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工生態系統的產生及普遍存在。這種系統具有雙層含義:一方面要求盡可能多地生產滿足人類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確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堅持生態良性循環的指導思想,維持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不濫用自然資源,兼顧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實現資源永續利用。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也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
此外,農產品商品化程度、農工商一體化程度、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和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等也都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根據對已經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國家進行考察,可以看出,這些國家有以下幾項主要“標志”:及時,農業勞動力下降到占全國勞動力的20%以下;第二,當年用于農業的投資占農業凈產值的40%以上,而且在現代化的資金中,農民自籌資金僅占30%,龍頭企業或稱合同的產品產業部門投資占30%~40%,國家的政策投資占30%~40%;第三,農業勞動生產率指標,一個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養活10人以上。當然還有農民素質指標、產業結構指標、生態環境指標、生活居住條件及基礎設施指標等。美國20世紀50年代達到上述指標,西歐60年代,日本70年代,韓國和我國臺灣80年代進入了現代化農業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