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沒有寫遠大的理想,錦繡的前程。她把生活里的擰巴、糾結一一融化在淡淡的筆尖。寫那些樸素的人、樸素的生活。偏偏讓你嗅到理想應該有的味道。
合上書,你也許會忽然發現,原來一直誤解了理想的意義。生活不應是為了周遭的人對自己滿意而已。
54個人生溫暖的瞬間里,我們漸漸明白,平凡的一生不代表碌碌無為;變得成熟也不意味著要丟掉初心。就算懷揣世上偉大的夢想,也不妨礙我們得到一個普通人的快樂。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中記錄的,是這樣一些人,和他們各自不同的命運:
在母親失望的眼神里堅持玩收藏,終于玩成辦個人展覽的收藏家;
一位敢年近30才走進美術課堂的電工,現在是國內某知名設計師;
一位億萬富翁回憶,媽媽從名媛跌落到洗衣婦,依然堅持每晚給他把衣服熨平。讓他穿得破舊卻干凈,那時他不懂,他只是朦朦朧朧感覺 到,即便做洗衣婦,他的母親也和別人不同……
他們的堅持是生命里自顧自的模樣;人來人往中,只有這樣的心靈才能做到旁若無人。他們專注的樣子,很自由。
活出那份娓娓道來》:李健、劉若英、孟非、林青霞、汪涵、陳道明、吳秀波……讀他們的故事,找到自己生活的根。這是一杯鎮定劑,能澆滅躁動失控的內心,撫平慌張匆忙的生活。
今天也要用心生活》:讓疲于奔命的我們停下來喘口氣。生活可以是每個人的,試著找到那小小的耀眼的美好。別再內疚、恐懼,也別再制造借口,每24小時的生活,都請用心對待。
如果我們不曾相遇》:人氣大神唐家三少鼎力推薦如果時光可以倒退一回,那個人還會是我嗎?以故事為鏡,審視自己的內心。如果我們不曾相遇,茫茫人生奔向何地?
林特特
本名楊穎,安徽人,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做過教師、編輯。在中國青年報、外灘畫報等多家媒體開設個人專欄。寫作源于總結癖,總結源于恐懼――人、事、風景,用筆記下仿佛就鐵板釘釘,不會溜走、誰也搶不走。寫作源于無能為力,試圖用這種方式一再回到生命中難忘的現場,重溫、反省、篡改結局。
及時章:世界是苦的,但生活要有它該有的樣子
當全世界遺忘你
一顆簡單的心
費勁人生
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預知
怎樣做才不算虛度我要去北京聽搖滾
寫信是獨處的一種方式
被偷走的人生
當郭芙蓉想起佟湘玉
成長的關鍵詞
一個三本女生的夏天
你該怎樣成功
如果回憶變丑了
糊涂孩子是怎么長大的
第二章:在你最感興趣的事情上,藏著人生終極的秘密
那些無用的喜歡
旁若無人的事兒
這些年我聽過最心酸的一個夢
平行空間里的另一個自己
每一個毫不費力的背后
你我都沒有守住初衷
一書一生一勒口
誰在安排你的生活――那些扔在廢紙簍里的時間
與挫折有關的心理游戲――你手中的西窗
親家之交淡如水
主見
畢業后,大學才真正屬于你
旅游的癖好
形形色色的“強迫癥”
第三章:人生就是一場接一場的別離
你撕碎的,可能是他的夢想
一家人
有些事一輩子一次就夠了
人生中念念不忘的苦味
我們總在告別人生的一個段落
擠在300路公交車上
打車
如何做一個平凡的人
閨蜜
天一黃,北京就像北平了
人情味兒
第四章:念舊的人總不會太壞
安徽女人和咸肉
女朋友
你是我認識最久的人
小時候
與時遷有關的日子
我曾經是個差生
老家在你背上,你帶它出來流浪
你彈吉他,我念北島
鮮米湯
給尤奶奶拜年
身體里的家
青春就是件很偶然的事
第五章:一輩子,我們只能成為某些人眼中最特別的人
父親的顯擺
那個知道你是二百五的人
“寫不完”與“睡不好”
只在這一刻,他從未長大
閩中新娘
我家男人
獨苗夫妻的家事革命
老萬的時尚雜志
90后:年輕一代
那個委屈的小女孩
第六章:找個溫暖的人過一生
一樣,卻不是一對
若曾素心相贈,請勿反目成仇
一針見血和缺少遠見
如果沒有開始就好了
安全感
最浪漫
人生若只如初見
那個假裝不在意的我
那些無用的喜歡
兩年前,做一個玩具收藏家的報道,我找到兩位采訪對象。
十七歲的李樹熱愛軍品,我走進他的小屋,只覺得錯亂。
一進門便是他自制的FBI證書,上面鑲著他的照片;靠墻是仿真的防彈背心、電棒;桌上擺著背著長槍,穿黃軍裝的抗日老兵石膏像;一側的大書櫥上滿是戰爭片中常見的人物玩偶,書櫥下則堆著一個個紙盒,里面裝著戰錘、飛機和坦克。
李樹技校在讀,課余在一家快餐店打工。
他很悶,只有談到他的收藏時,眼睛才會閃耀。他將他的兵人在我面前排隊,解說穿什么大衣的是法國兵;戴什么鋼盔的是德國兵;接著,他說起南北戰爭、二戰……說實話,作為一名歷史專業的畢業生,眼前這位少年對軍事、歷史的熱情和熟悉度令我羞愧、納罕。
我由衷地說,你是我見過的這個年齡段最博學的,他卻有些黯然,“喜歡這些有用嗎?”“我的父母不支持我”,“女孩們都說我很怪”。
那天的采訪變成了心理輔導,確切地說,變成了他傾訴、我傾聽。
李樹說,在父母眼中,他已經“被毀了”,沒有好的前途――和大學無緣,只會燒錢――他最貴的一個兵人價值一千多元,錢來自于“打工和省下來的飯費”。
更令人沮喪的是,如果順利畢業,并好運氣地按專業找到工作,他將成為一名地鐵工作者,“我喜歡的和我將從事的有什么關系?”“我媽說,你哪怕喜歡個樂器呢?還能考個級、加個分……”
無解。
我跑去下一站,腦海里滿是少年眼中的黯然。
下一站,受訪的是一位娛記,名叫陳娟。
陳娟拎一個大包,包里是她最喜歡的幾個娃娃,她是國內著名的娃娃收藏家。
她把娃娃擺在咖啡廳的小桌上,用指肚摩挲著娃娃的蕾絲裙邊,對我回憶十二歲擁有及時個娃娃時,“胸口像開了朵大花”。
此后,她為娃娃學習――父母以娃娃做考試的獎品;為娃娃工作――大學畢業后,收入的一大半用于買娃娃;因娃娃獲得愛情――男朋友為她訪到一件娃娃孤品而贏得芳心……
眼前這個標準的都市白領,談到娃娃時,卻滿面少女的天真。
看她為娃娃投入這么多金錢和精力,我不能免俗,問:“這個愛好有什么用嗎?”
陳娟笑,“不是所有的愛好都要有用”。
“當然,你可以認為這是它的用處,我因之獲得了快樂,看到漂亮的娃娃獲得審美的快樂;與娃友交流,得到溝通的快樂;工作之余,打扮娃娃得到放松的快樂……人總要找到一件喜歡的事作為認知、接觸世界的方式吧。”
我找不到話來應,直至陳娟遞給我一份請柬,她策劃了一場娃娃收藏展。
幾天后,關于他們的報道變成了印刷品,寄給李樹報紙時,我順手將陳娟展覽的請柬轉給他。
一去兩年。
我在地鐵出口碰到李樹,他剛下班,我邀他一起吃晚飯。
剛坐下,他便從兜里掏出一個小兵人,讓它倒立在飯桌上,我不解,他哈哈一笑,“每天帶一個小朋友出來放風”。現在,他管他的收藏叫“朋友”。
他提到“陳姐”和那場展覽,“來了很多人,都親熱地喊她的網名,都是同好”,“談及共同的愛好時,臉上像放著光”,當然,“陳姐”還對他說了類似的話,關于“有用、無用”的提問。
“不是所有的愛好都要有用。”
“只要這愛好帶給你快樂。”
“人總要找到一件喜歡的事……”
于是,李樹遍訪軍品收藏網站,建論壇、寫帖,現在他有一幫“兄弟”,工作之余,定期聚會,在小圈子里,他是公認的軍事“專家”,最近又迷上給兵人素體著色,成品寄賣在某淘寶小店。
“我爹媽肯定失望啦,我只是個普通的地鐵工人”,他說,“還成天喜歡這些不當吃不當穿的……”我撥弄他的小兵人,看著他臉上游動的神采,“可這些不當吃不當穿的,讓你變得和別人不一樣,讓你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他一拍大腿,“對,我一個女同事就這么評價我,‘有趣’。”
告別“有趣”的李樹,我應一個親戚之約,上線聊天。
她抱怨兒子的“壞習慣”,每晚寫一個小時的小說,而中考臨近。
“寫小說有用嗎?能換分嗎?能考大學嗎?”
“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秩序,有些無用的愛好有何不可?或許,成年后,是它,令人與眾不同,成為歡欣鼓舞撲向未知世界的源動力。”
敲完如上字,我便對著百度發呆――陳娟已成了一名策展人。她在相關報道中說,她策劃的及時場展覽是關于娃娃的,那原是無心之舉。
主見
他被公認沒主見。
打麻將,出一張牌要考慮五分鐘,還要環顧左右問參謀;點菜、決定去哪兒玩、電影院里,有兩場電影需要擇其一……這樣說吧,凡要他做主的事兒,他都付之一句“隨便”或“你說呢?”
一次,有人借用廣告語笑話他,“男人,要對自己狠一點!”他呵呵笑,一個小姑娘輕拉我衣角:“我最討厭這種沒主見的男人!”
一日,我遇到他的妻子,她提起他們的婚姻。
想當年,他與妻子在一次旅行時相識,旅行結束,兩人心心相印。
表白、交往、談婚論嫁,該見父母了,她卻退縮。幾番閃躲后,她和盤托出,她患乙肝大三陽,前幾次失戀皆因于此,她哭了:“就算你不在乎,你的家人也不可能不在乎。”
他的家人確實在乎,他的母親勸說無效,不想和他鬧僵,只警告:如果你們在一起,就得做好不要孩子的準備。
“那就不要唄。”他慢吞吞,倒不溫吞吞,他們結婚了,“如果不是他堅持,我們之間根本不可能。”他的妻子至今感動。
他們還是有了孩子,在結婚五年后。
期待新生命的過程,比一般人多了波折。正如他的母親所擔憂的那樣,懷孕第四個月,他的妻子被查出轉氨酶過高,這意味著孩子遺傳乙肝的幾率很大。一個深夜,全家人開會,妻子想到因乙肝受到的種種歧視,應了眾人,“明天去流產。”
可他一再說,等等,再等等,也許情況有變化,要給孩子一個機會。
如在婚姻問題上,所有人的反對都無效,他帶著妻子尋醫、求藥,再檢查時,指標下降。幾個月后,孩子出生,一年后,孩子體檢合格,他才被認為是對的,他發短信給家人:“好高興!寶寶終于被確認是健康的!”
“如果沒有他,兒子的小命都保不住。”他的妻子不禁后怕。
我和他的妻子聊這些時,他剛換了工作。
他在單位做人力資源,已任副職,但上級機關突然要成立計算機部,在全系統內招考,他報名參加并以及時名高中。
我知道,他原是計算機專業畢業,當初擇業時,沒有對口的單位和部門,“但現在,這么多年了……為什么要放棄已有的資歷和基礎?”我問。
原來,這么多年,他仍訂閱計算機方面的期刊,時刻關注業內動態,有時,還在網上做威客,“他說,錢多錢少無所謂,最重要的是不至于手太生”,他的妻子介紹著,“他是真喜歡計算機,現在這個機會,他等了很久。”
我認識他超過二十年,習慣了他說“都行”、“隨便”、“你說呢”。
我一直以為他優柔寡斷、沒有魄力,是個好好先生,一如小姑娘對他的評價,“沒主見”。
告別他的妻子,我想了很多。
太多人大事沒主意,小事不湊合,越是瑣事,他們越力求身邊人按自己的想法來,頻繁行使決定權并認為這就是有主見。
其實,大多事,行事按此意見還是彼意見沒有本質的差別,一個人一生需要表達主見的事不過那關鍵的幾件。比如,和什么人一起生活,從事什么工作,明白自己喜歡什么,想得到什么,需要維護什么。
而決定一個人一生是否幸福的也不過這幾件事吧?
“他是一個有主見的男人,他堅持的事自有他的道理,誰反對也沒用。”他的妻子臨別時說。
那個有主見的男人,讓他的妻子提及他時,對所有未知的、未來的、將要共度的生活充滿希望,那么篤定。
費勁人生
小丘有些不平,對于他的人生。
比如求學,他經歷的失敗總比別人多一倍,高考考了兩次,考研考了兩次,四六級亦如是。
工作也不算順利,小丘當過兩年老師,雖說轉型成功做了編輯,但之前的工作經驗全浪費了。最近去應聘,面試小丘的人不過比他早入行三年。哎呀呀,小丘后悔不迭,要是當年高考沒復讀,畢業后沒去干別的,他現在不也是業內博學人士了?
還有感情。一而再,再而三,小丘甩過別人,也被別人甩過;此刻婚姻美滿,前塵往事卻也讓他嗟嘆――為什么愛的路,不對,人生的路千萬里,他總比別人多費勁?
輾轉難眠,小丘爬起來更新空間,痛訴“費勁”。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二天,一上線,小丘就發現他的各路朋友回帖、悄悄話,或是在QQ上和他傾訴。
A友說:“我已經習慣交N次考試費了,總比別人費點勁。”A在小丘眼里是精密考試機器,且不論托福、GRE和博士學位,單拿出“國際精算師”的頭銜來就能把人唬得一愣一愣。
B友是業內前輩,十余年從業經驗。“我曾做了整整五年校對,才有機會策劃選題……那五年真是浪費!”
C友是師妹,“保研沒保上是我較大的創傷……為什么別人都行?我卻要費勁去考?”可她早碩士畢業,工作都好幾年了。
D友說:“別的同學孩子都上幼兒園了,我老婆就是不想生,人生到這兒卡殼了……真費勁!”
E友說:“你好歹總能重來,我談一次戀愛就結婚,做一份工作7年還沒找到任何樂趣,巴不得有‘費勁’的勇氣……”
在銀行工作的F友還算積極,傾訴完他那點小委屈,不忘激勵自己:“真正的牛人費的精力更多,比如本行大老板……”
小丘有點應接不暇,他只想倒苦水,沒想到,倒成了苦缸――裝滿各路朋友工作、生活的苦水,好家伙!他們的煩惱一點不比小丘少,可之前小丘以為他們都比自己順風順水。
G友總結了小丘的總結能力,“也許你是比別人費點勁,不過也可能是比別人善總結。”
小丘還在手忙腳亂地敲鍵盤,這一刻他對H友說:
“也許我們擺在人前的都是費勁后的結果,個中甘苦只有自己明白;然后我們再去羨慕別人的結果,自憐自己的甘苦,覺得天下我最不幸。”
“其實,人生路上千萬里,誰又比誰少費勁?”
如何做一個平凡的人
祖老師的強項是“安排”。
他向我展示過他的小本子,那是他安排的業余生活。本子上縱橫交錯的線網出一個個小格,小格里滿是人名、數字。
祖老師解釋,每周末他都要和戰友們進行麻將、橋牌或桌球比賽。戰友極多,于是,他引進了選秀活動中的機制,分組作戰,決出周冠軍,周冠軍們再戰,繼而評出月冠軍、季度冠軍、年度冠軍……
除了各種比賽,祖老師和戰友們還定期旅游,他甚至號召大伙兒合伙在海南買一套海景房,輪撥兒去度假。越是假期,祖老師就越忙得不可開交,為避免祖夫人寂寞,祖老師給她也“安排”了節目。
節目即買菜。
每天清晨,祖夫人和小區里眾年齡相當的女伴們在固定地點集合,坐上包車,兩小時后到達北京某郊縣,具體來說是進了山。一路上,女伴們說八卦、談心事,再大的煩惱也在嘰嘰喳喳中大化小,小化無。進山,空氣清新,瓜果蔬菜新鮮又便宜;中午,她們就地解決午飯;下午兩點,再嘰嘰喳喳乘包車返回,不覺日暮,祖老師及各位女伴的夫君也該回家了。
包車是祖老師出面張羅的,女伴們是祖老師在小區貼海報召集的,買菜節目從內容到路線均由他一手制訂,這路線視季節和風景熟悉度經常換。于是,祖老師去角逐年度冠軍了,祖夫人日日山區游,兩人相安無事相見歡。
祖老師成天樂呵呵,他的口號是“絕不加班”,所以他勒令自己及下屬,包括我,上班時間必須把所有事都做完,“這樣就能放心去玩了”。有時,我們提前收工,祖老師便變著花樣“安排”我們,“下班前做做報上的填字游戲吧”。“猜個謎語?”或“我考你們個問題。”一度,下班對我來說如同下課。
退休前,祖老師和一個戰友通電話,我就在旁邊。
他說,手里還有點錢,不敢動了,萬一哪天不行了,要提前把兒子的生活安排好。
祖老師的兒子我見過,三十多歲的人舉止談吐和七八歲的孩子沒什么兩樣。據說,祖老師年輕時在某技術部隊飽受輻射,那些年的輻射和后來他兒子的遭遇有無關系,誰也說不清,但沒人能在祖老師的臉上看出郁悶、憂傷。
退休后,單位一再表達返聘之意,被祖老師拒絕了。他說,他已安排好以后的生活,“以后的生活”是什么,同事們都不知道,但大家送他時,都有些羨慕。
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預知
一位同學,畢業季,找工作。
有意向的公司好幾家,其中一家開出的條件厚,比如,解決戶口、底薪就抵得上別家單位的合計收入,更重要的是,還分房子、配車,但這一切都是有條件的,合約上寫明,“要為公司服務二十年”。
同學再三考慮后,放棄了這一機會,很快,前一輪被淘汰的某人取代了他,眾人都為同學惋惜,他卻不以為意。過了些日子,取代他的人在博客上寫道:上當了,這家公司是騙子。“遭遇種種騙局后,想走,竟被罰了20 年的違約金”。
眾人又回過頭贊同學聰明,同學一臉愕然,他坦言,當初放棄機會,并不是有識破騙局的能力,而是“想到二十年啊,在一個地方,從事一份工作,現在起就預知了四分之一的生命如何度過”,他怕極了,甚于怕低得多的待遇。
一位女友與同學有相似的心路。
一度,她在家鄉好的中學教書。一日,學校給一名特級教師開教學研討會,15
那教師退休返聘已好些年,此刻,白發蒼蒼地坐在報告席前。
女友口渴,繞到飲水機旁倒了杯水,剛飲一口,突然發現校長站在她身邊。“小楊啊”,校長指著臺上的特級教師,鼓勵她,“好好干,四十年后,你也能開這樣的大會。”女友一口水噴了出去。
女友后來離開家鄉、離開舊職,她解釋:她不排斥做個好老師,但校長的話讓她絕望,絕望于“一眼看到四十年后”,絕望于“四十年里的每24小時怎么過,如今就歷歷在目”――我認識她時,她已轉了三次行,走過N個城市,以追求新鮮的生活方式在朋友圈聞名,“我今年不想明年的事。”她常說。
我在電視訪談中,看到一位名人談起當年為何辭職去創業。
作為山溝里考出來的大學生,在省會城市有份公職,每月有穩定而不菲的收入,這讓年輕的他心生滿足。但,辦公室來了新人,新人對分給她的舊桌椅表示不滿,“不過是套桌椅罷了,何必認真。”他勸道,“可我也許要用一輩子呢,怎能馬虎?”新人反駁。
“一輩子?”名人在訪談中,強調了下,新人的話讓他感到恐懼。是啊,一間辦公室、一套桌椅、窗前的風景以及工作的內容正如新人所言,對于他這樣的機關工作者,有可能一輩子不變。
可一輩子多長啊,于是,這恐懼籠罩他、提點他,沒過多久,他走了,過了許久,他打下一片自己的江山,成了名人。他談到這兒,人們才知道,呵,大變化竟源于一句話。
我總想,那些朝朝暮暮重復著生活節奏和內容的人。
你不知不覺、順其自然,日子匆匆過,二十年、四十年、一輩子,回首時未必有遺憾。16
但反過來呢?當你因某種契機,或是一句話,或是一份有時間期限的合約,或是你根據現實做出的合理推斷,你清晰地看到二十年、四十年、一輩子的每24小時,你便不免有些觸動,選擇、轉變或放棄些東西。
原來,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預知,比變化更讓人不安的是一成不變。17
怎樣做才不算虛度
20 年前,弓自師大畢業。
他不想當老師,交了數百元給學校,贖了身,也失了業。工作不好找,幾經輾轉,他來到某酒店。實習期,經理安排他當半年門童,此后,開門、關門、拿行李,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客人們對弓并不友好,出身知識分子家庭的他及時次經歷這種生活。冬天,弓裹緊大衣站在酒店門口。他頻繁地拉車門,薄薄的白手套根本擋不住嚴寒。
大廳里,《獻給愛麗絲》的溫柔樂聲傳來,燈光明亮,富麗堂皇,與眼前的雪,身上的大衣形成鮮明對比。弓過去只知道不想做什么,“不聽父母的”、“不當老師”,就像現在“不想當門童”,但“想做什么”?他被自己問住了。
終日無所建樹,白白浪費時間,弓這樣總結他的門童生涯。其實不做門童, 他的前20幾年也大多如此,只是這一刻更為凸顯。那以后呢?實習期滿,在酒店,或在別的地方,“我想做什么?”“怎樣做才不算虛度?”18
我認識弓時,他已功成名就。
他談到及時份工作,酒店、門童。他說,直至今天,聽到《獻給愛麗絲》,還會有感觸,“就像站在酒店門口,有個聲音在說,‘你浪費的時間太多了’,‘快去做事’。”
“可到處都是《獻給愛麗絲》啊!”
他點點頭,一度,久居國外的他剛回國,撥打朋友的手機,默認鈴聲是《獻給愛麗絲》;發傳真,傳真鈴聲也是《獻給愛麗絲》;“我簡直‘崩潰’,根本沒法偷懶,時時刻刻被提醒──快去做事。”
我看著他。
我知道他的及時本書是在工作間隙擠出時間一點點完成的;我知道他身兼數職,是作家、工程師、策劃人,還是某民間公益組織的發起者。人們談論他的成就,談論他多姿多彩的生活,令人咂舌的“精力”和運氣。原來這一切,不過是無處不在,無形的鞭子《獻給愛麗絲》使然。
這時,弓的手機響了,鈴聲是《獻給愛麗絲》。
稍頃,他結束通話,對我說,他要去做事了。我們就此告別,突然,我想起一個問題,“你的手機鈴聲也是默認的?”他笑笑,他的回答令我如被棒喝──“不是,我喜歡《獻給愛麗絲》”。19
那個知道你是二百五的人
世上起碼有兩個人堅信靜靜是個二百五。
首當其沖的是靜靜媽。
小學四年級,靜靜和媽媽拌了幾句嘴,她鬧著離家出走,媽媽冷笑,“你走?你身上的衣服還不是我買的?”靜靜人小氣性大,大冬天的,脫得身上只剩背心褲衩,她一邊往外走一邊喊:“都還給你!剩下的以后賺錢還你!”媽媽把她拽回來,唾她道:“你就是個二百五!”
一晃八年,媽媽又翻出這段子。
這天,高考結束的靜靜去參加外語口試,走到考試點,卻發現準考證沒帶,回去拿已經來不及了。
回家后,靜靜哭喊著,“我上不了外語專業了”,她情緒激動到極處,竟沖進廚房,拿起菜刀在案板上空剁起來,“哐哐哐”,聞聲而來的鄰居聽得心驚肉跳――這還是那個品學兼優、溫柔嫻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王小波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后才發現:人生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楊絳
太喜歡這本書了,買了好多本送朋友,估計未來還要繼續買。我們總是看著現實的干癟,望著遙遠的夢想,在這距離中迷失自己,否認人生,其實,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還很多,現實和夢想并不是對立的,在于你怎么做用什么心態
書中通過一個個不同人的故事,來體現不同的人生,不同人追求不同的生活。確實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是最好的,而首先要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不要在現實中迷失了自我,只追隨別人的步伐,盲目羨慕別人的7生活,努力錯了方向。得到的成功也會發現并不真的快樂。
很喜歡這個書名,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我覺得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這才是最大的幸福。幸福不是比較而來,不是所謂的三大件,不是那些硬性的指標。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這一生所過的日子是自己想要的,才是幸福。
快遞速度很快,書包裝也很嚴密,是一本不錯的讀物,雖然現在處處都充斥著雞湯,但是書本上傳達的更是一種生活理念,在這個節奏飛快的時代,慢下來讀幾本書還是不錯的,享受閱讀的時光。
買這本書的動力是在我是否要出外旅游 決定旅游的時候買了這本書 也帶了這本書搭上火車去了我夢寐以求的廈門 書的內容感覺跟書名不相符 書中講了好多生活小故事 悟到了好多道理 也給我這個剛剛畢業迷茫在工作和理想的很大的感悟 推薦
里面很多事情我都經歷過,一邊看一邊回憶自己的事,還有我未曾經歷的事,又在想著假使有一天我遇到了,又該如何應對。這大概就是作者寫作高明之道,讓自己的所感所悟與讀者產生共鳴,心中不由生出無限感慨。適合閑暇之余安靜閱讀。
之前看介紹就是很喜歡的書,內容也不失望。之前看評論老有人說當當網的包裝把書弄壞了,還很有顧慮。我看包得挺好的啊,都有泡沫紙包著。而且當當網的購買頁面比**好用,之前本來因為包裝問題想到**買,但是當當的色差和操作性征服了我。哈哈。
決定買的時候,是因為這本書的名字令我一見鐘情,我是一個很隨心的人,自高考結束,我就擺脫了被生活束縛的困境,從心學習了設計了,從心地畫畫,從心做自己想做的事,45頁的故事令我心有體會,很棒,很喜歡,每個人都應該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好久沒在當當網上買東西了,幫同事買了本書。書挺好的,只是,快遞我不得不吐吐槽了。因為上班時間問題,第一次沒收到。然后下午送過來就聽到抱怨,說"就這么點錢的東西還用什么貨到付款"。我只想說"你管得著嗎?不想送就不要做了,要么就shut up!"
本書沒有任何理論的說教,而是用54個故事,展現在我們面前,他們都是怎么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的。讓我們在讀著別人的故事,而慢慢領悟,如何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現在特別喜歡看隨筆類書籍。看起來很輕松,看到哪里可以隨時加入書簽放到一邊,下次翻開來看下一篇,不追求連貫性。書的裝幀和排版都是我喜歡的,而作者也用生活瑣碎向我們闡明了一系列人生哲理。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把這本書看完了。
喜歡,是的,很喜歡。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節奏,有的歡快,有的悠閑,有的堅忍,有的灑脫。。。不管是哪一種,只要找到自己的節奏,按照它順利過下去,那就很好。其實,如果一個人能夠了解自己的節奏,找到它并按照它來生活,將是一件多么幸運的事吶。。
忙忙碌碌中,總為了迎合他人的評價,做出很多不是自己想要的選擇和做法,結婚卻并不是皆大歡喜,于是書里的故事讓我更明白,生活,重要的是讓自己開心快樂,才能帶給人自然的歡樂,讓接觸的人,事,物,都滿懷希望,告別憂郁,告別過去,迎接更好的生活。
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里口水里,卻很少思考這輩子到底為誰而活,該怎樣活?第一次看到“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淡淡的眼緣,深深的喜歡。或許,我們真的不用太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活出自我,活出人生應有的精彩。我相信,閱完此書,我會看淡一些人一些事。活出真我~
利用一個星期晚上睡前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就像作者本人所說的那樣,這本書里的內容都寫的是生活小事,描述了那些最平凡、最樸素的人與生活。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內容表達了一種別樣的生活方式,文字似乎沒有大談偉大理想或錦繡前程,而我卻通過這細膩的文字找到了一種認同感,找到了理想的痕跡,那是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生活理想。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干干凈凈,清清爽爽,簡簡單單,不盲從他人,不遺失本心,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愿走的路,做最真實最美的自己。一生很漫長,也很短暫,唯有不違背自己的初心,你才會是最快樂最幸福的,因為你始終和自己在一起。
很喜歡書名,覺得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我對里面的一句話觸動很深:你日漸平庸,甘于平庸,將繼續平庸。如果不曾為自己心里的念想爭取過,沒有試過用真實的自己活過,這一生難道不是白活了嗎?
可惜了這么好的一個立意"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要有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聽上去有多美?但這卻是我讀過的跑題最遠的一本書,不如叫"追憶似水年華"但內容文筆還配不上這樣的名字,還是叫"憶苦思甜大雜燴"最是恰切。
潦草的看了下,是以許多小故事的整合,都是一些樸實的貼近生活的事情,看了前兩篇,有一篇不記得哪里看過了,都是暖心的,收藏下還不錯,是奔著這個書名來的,希望給自己帶來些陽光。樸素的生活,遙遠的夢想。在枯燥乏味中尋覓欣喜
個人非常好的一本書,連續幾天在公交車上看完,文筆流暢,內容精簡,真是最近讀的里面非常不錯的一本,比另一本不知要好多少倍。很多故事都觸動了我的神經,很有共鳴,正如書上寫的,如同一個契機,以后還會在關注此作者的作品。
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淡薄、寬容、善良,無處不有的謀略和智慧,所有的這一切,讓讀者覺得自己豈止是在讀書,而是與一位智者交談,與一位畏有交流,心中的疑慮消失了,留下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帶著暖意的警策。
當初是在微博上看到介紹,才注意到這本書。很喜歡書名,覺得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我對里面的一句話觸動很深:你日漸平庸,甘于平庸,將繼續平庸。如果不曾為自己心里的念想爭取過,沒有試過用真實的自己活過,這一生難道不是白活了嗎?
生活讓我們忘記了夢想,只是一味的追求虛無浮華,忘記了自己喜歡什么樣的生活,更不懂得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度過一生。能夠避開城市的車馬喧囂、虛化浮沉,找到心中真正的平靜,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買這本書是因為書名吸引了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何嘗不是自己一直努力想要實現的生活狀態呢?人為了誰而活著?渾渾噩噩過了二十多年,在乎世俗的眼光,是該真正為自己而活了,不違心、讓自己開心快樂就好!
書,最初是在書店無意發現。最初只是對標題相吸。但看過之后,有些許感觸。人啊,有幾個是真真正正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在過呢?為了生活、為了家人、為了目標、不斷的在努力奮斗。只望自己能以最簡單、最喜歡的方式來過、來生活就好。
林特特應該是那種天生恬靜的人,她似乎很懂得生活的真諦,那就是質樸的快樂。不知為何,在讀的過程中,我腦海里時不時會浮現顧西爵的《滿滿都是我對你的愛》中的情節,可能正源于托爾斯泰的那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吧。林特特寫了54個人生中最溫暖的瞬間,顧西爵則用自己的才華描摹了一幅生活的美好畫卷,這畫卷,足有一輩子那么長遠。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這一點《滿滿都是我對你的愛》里做了最佳詮釋,顧清溪愛著徐微雨,徐微雨愛著顧清溪,他們用真心組建了一個有愛的家庭,把這個家經營好,就是他們喜歡的方式。因為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