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如此振聾發聵的教言,對許多人來講,應該說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書中一些教言似乎尖銳,個別人看后或許有如坐針氈之感。但正如阿底峽尊者所言:“擊中要害的批評,是最殊勝的教言;指摘弟子過失的師父,是好的上師。”愛之深,才會責之切。
法王對某些人的嚴厲,猶如慈母呵斥犯錯的獨子,一切只因慈悲。
法王晉美彭措,被十世班禪大師尊為“圣者法王”。
法王是世界上佛學院——喇榮五明佛學院的創始人,當今眾多具有影響力的高僧大德的根本上師。
本書是法王畢生的智慧流露,字字句句難得一見,非親近弟子不能得聞。其親傳弟子索達吉堪布為利益更多人,多方搜集幾十年的法王教言,費盡心血翻譯、編輯而成。是法王迄今的漢文傳世之作。
尤其書中一針見血地剖析了當今佛教界的一些現象,讓世人明了如何選擇具德上師,認清什么是真正的藏傳佛教。
“晉美彭措仁波切是一位真實不虛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神導師。仁波切極有遠見,創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出家僧團,這是一個充滿活力朝氣蓬勃的中心,為藏地乃至整個中國佛教的再弘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仁波切非同尋常的精神繼承人——索達吉堪布的努力下,仁波切精彩簡練的教言得以問世。我毫不猶豫地竭誠向所有尋找真理,虔誠的佛法追尋者推薦這本珍貴教言。”——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作者
推薦購買: 《吉“集”——索達吉堪布的心靈厚禮》(套裝全6冊)
人生沒有彩排》
安心就不會痛》
佛陀傳:全世界深情唯美的佛陀傳記》
法王晉美彭措(1933—2004)
舉世公認的大成就者,蓮師二十五大弟子之降魔金剛化身,開創了藏傳佛教的再弘時代,被十世班禪大師尊稱為“圣者法王”。
1980年,法王創建了喇榮五明佛學院,現被公認為世界上的佛學院。佛弟子如潮水般涌入,眾多具有影響力的堪布、活佛,都是他座下的上首弟子。
上世紀90年代起,法王開始環球弘法之旅,足跡遍及歐亞大陸,無數有緣人受到佛法的饒益。因其不可思議的加持力,祈禱他的人都能獲得相應益處,故又被尊稱為“如意寶”。
法王生命中的每一分鐘都在想著如何利益有情,他宛如一盞酥油燈,燃盡自己,只為照亮眾生解脫的腳步。
譯者簡介:
索達吉堪布
為利益眾生,不辭辛苦,常年游走于世界各國弘揚佛法,并引導實修。他尤其注重與高校師生的互動,清華、北大、港大、哈佛大學、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眾多高等學府的講臺上都留下過他的身影。
為了讓更多人了悟佛法精髓,弘法之余,他利用一切空余時間互譯漢藏經典。
對于外界的種種贊譽,他說:“我只是一名老師,教傳佛法的老師。”
已出版書籍有:《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殘酷才是青春》《能斷:金剛經給你強大》等。
開篇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及時章 為何我們活得不快樂
真正令你受盡折磨的,實際上是心魔
有多少傲慢、貪心、吝嗇、嗔心、愚癡,你就有多少苦
貪也是白貪
越吝嗇,活得越窮
盡量像對待母親一樣原諒怨敵
別人有福報,一定要隨喜
“在整個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
第二章 識破煩惱的真面目
都是分別念惹的禍
男女之愛也是貪
貪心在得到滿足之后會更增上
有嗔心之人,連一個快樂的機會都沒有
越愚癡,前途越黑暗
貪嗔癡是一切禍害的根源
第三章 痛苦和快樂都是無常
我們經常“自討苦吃”
想過自己死后要去哪兒嗎
“臨終彌留際,唯福能救護”
活著不是為了懷念過去
別認為青春永遠無敵
如果我們臉上沒有污漬,在鏡子中也照不出來
第四章 有佛心,事竟成
對所有人都要有慈悲心
耍小聰明的人衰敗起來很快
別妄想依靠有權有勢的人
忘恩之人享用不到任何功德
越有錢有勢,對周圍的人越要看得起
占便宜就是顛倒因果
愛說妄語,小心報應
喜歡熱鬧有極大的過失
無論貧富,都要有利他之心
任何時候都別抱怨他人
第五章 一切都還來得及
別再心猿意馬了
讓心不躁動的秘
對佛菩薩要有“貪心”
“念一百萬遍阿彌陀佛名號就能往生極樂”
僅僅念誦一遍《普賢行愿品》,也能遣除任何邪惡的損害
罵了人,請馬上念“嗡班匝薩”
菩提心可遣除一切負能量
不要讓自己成為欲望的奴隸
第六章 眾生皆苦,能斷為大
怎樣斷除貪戀一個人的痛苦
人生真是一場夢嗎
第七章 正見的力量
人生最的是信心和正見
再小的善業,也可換來無量安樂
“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
“世間的瑣事,若去希求,就沒有一個完結之時”
平時一定不能攀緣太多
對惡劣的人必須要清理
第八章 問道要問過來人
師恩重于佛恩
恭敬上師不能只看表面行為
尋找上師不要以貌取人
依止上師不要喜新厭舊
有傳承,才有力量
對菩薩不能隨便誹謗
是不是所有論典都值得恭敬
彩虹再美,也不值得追尋
第九章誰是真正的福田
不要再打著佛教旗號破壞佛教了
當今時代,人人心里都住有一個惡魔
有佛法,就有辦法
警惕假出家人
為什么有些人學佛會被騙
最信誓旦旦的話往往是謊
“悲與智”是衡量善知識的標準
不要有一點境界就得意忘形
活佛也分好幾種
我不是“活佛”
“如果自己的心沒有變成魔,那外境上沒有任何一個魔”
學經和修行哪個更重要
不要妄言“我什么都不怕”
別把修行變成毒藥
獨自在寂靜處修行很危險
永遠不要相信“永遠”
后記一滴水,也與有緣者分享
“在整個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
仲敦巴尊者曾說過:“在整個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阿底峽尊者也說:“自己若有學問,就會特別謙虛地對待別人。”這些具有殊勝功德、遠離一切過患的大成就者,對所有眾生尚且一視同仁、十分謙遜,我們凡夫的過患如塵垢一樣多,又憑什么理直氣壯地傲氣沖天呢?
極為傲慢、自以為是的人,往往是中了魔王的花箭,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而應學會謙虛、低調,就像被馴服的駿馬,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讓他騎在自己身上,恭敬地為別人做事情。
別人有福報,一定要隨喜
當別人在財富、聲譽、權勢等方面比較圓滿時,我們不應該生嫉妒心,否則就是著魔了。
有些人的嫉妒心特別猛烈,看到別人名聲大了、錢財多了,內心就特別難受,好像自己的福報被奪走了一樣。但實際上,別人擁有的一切,跟你半點關系也沒有。就算他有財有勢、功成名就,那也都是他的福報,你再怎么嫉妒,自己也得不到一點一滴。
現在某些人,認為別人的聲譽如日中天,會對自己的名聲造成妨礙;別人若是名譽掃地,自己便會聲名鵲起,這無疑是在癡心妄想。
其實,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擁有圓滿功德,對你個人的名聲也不會造成絲毫損害;反之,假如所有人都活在窮困潦倒中,你也不可能從中得到什么聲譽。因此,當別人具有福報時,我們沒必要嫉妒不已,而應當生起歡喜心,由衷地隨喜!
貪心在得到滿足之后會更增上
眾生的貪欲始終無法滿足,越享受,會越增上。
就像從未經歷過男女之事的人,雖然也有貪欲,但還不會嚴重到不可抑制的程度。可如果享受過一次,就會越來越希求,以至于欲望不斷增長,始終沒有滿足之時。
有些人天真地認為,自己只享受一次欲樂,就足夠了。但若想以此令貪欲變淡,這無疑是異想天開。如同飲用鹽水,只會越喝越渴,貪欲越享受就會越熾盛,永遠也不可能讓你心甘情愿地舍離。
試想,假如貪欲在滿足之后真會減少,那很多人一生中已得過無數次的滿足了,可時至今日,為什么我們的貪欲還在不斷增長,并沒有隨時間流逝而減輕呢?
其實,男歡女愛乃至世上最誘人的妙欲,人們即使一生沉溺其中,也不會感到滿足。貪心帶給我們的快樂,少而短暫,而的苦果,卻需要多生累劫去承受。
就像拉車的牲口,為了吃路邊的一撮草,就要遭受不斷的鞭撻。它得到的,只有一口草那么少,身心卻蒙受了巨大苦痛。得利少,痛苦多,世間貪欲莫不如此。
既然貪欲如此害人,若想真正消除它,就不能靠滿足它來淡化,而要依佛法的竅訣加以對治。
我們經常“自討苦吃”
佛法的殊勝教言,就如天人的甘露能治愈一切病苦一樣,有緣者聽受并付諸實踐后,可以清凈自己的貪嗔癡煩惱。
我們每個人業感不同,故從中幻化的苦樂有天壤之別。哪怕是一家三口,整天在一起同吃同住,感受也不盡相同——一個人晚上做夢吉祥,身體也安康,而另一個人卻可能噩夢連連,身體不適,心情糟糕得一塌糊涂。所以,不管是誰,哪怕關系再親密,都不可能是同一個感受。
那么,這些千奇百怪的痛苦和快樂,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呢?它并不是外境招致的,而是源于我們的心。
如果我們心中充滿慈悲和信心,今生一定會安樂;而若以無漏的智慧攝持,還將達到圓滿究竟的解脫。但假如經常生起惡念而造業,那么等待自己的,無疑就只有猙獰的惡趣、難忍的苦痛。
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中也指出:“心為一切諸法之源,故名為普作王。”為什么稱為“普作”呢?因為心既能作清凈的涅槃,也能作不清凈的輪回。就是說,輪回中的一切,是不清凈心的顯現;涅槃和智慧,是清凈心的顯現。
若詳加觀察,我們會發現,外境中根本找不到真正實有的事物,所以,清凈和不清凈的根本,就是自己的心。
既然心能顯現輪回、涅槃等一切法,那么,若將自己的心轉到善法方面,安樂將會指日可待;假如不能調伏自心,經常在煩惱的推動下為非作歹,未來也必定是自討“苦”吃。
我不是“活佛”
如今許多世間人經常喜歡拜活佛,此舉雖然有功德,但希望大家在依止之前,好先多方面詳細觀察, 不要輕信一些過分的宣傳。
眾人說我是活佛列繞朗巴的化身,但我不要說白天,就連晚上做夢也從沒想過自己是這位大成就者。像我一般低劣的人還有很多,甚至有人比我更可憐。其實,得了“活佛”的虛名之后,對自身有什么樣的意義?希望有些人仔細想一想。
以前有很多大德,雖被人們尊稱為“活佛”,但他們并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只是默默守護著自己的功德。還有些大德不愿得到“活佛”稱號,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弘法利生事業的如日中天。可現在有些人,自以為是“活佛”,成天活在別人的贊譽聲中洋洋自得,甚至還整天喝酒吸煙,經常對女人生貪心,所得的錢財也用來享欲……目睹濁世的這種惡劣形象,真是讓人心生悲憫。
有些品行低劣的人,為了獲取別人的恭敬供養,大言不慚自詡為“活佛”,對別人也講:“活佛是最尊貴的!活佛的地位在藏傳佛教中較高!”結果不少人竟也信以為真,認為只要是“活佛”,哪怕他沒有任何功德都可以去依止。
而對于沒有“活佛”稱號的人, 不管他有多么殊勝的功德、廣博的學識,甚至善知識的法相全部具足,他們也不會有點滴恭敬心。
這種現象在漢地比較普遍,而且,如今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有些假活佛給藏傳佛教的確帶來了深遠的危害。
尋找上師不要以貌取人
愚人交朋結友,往往會觀察對方的財產、地位、相貌,而如今尋找上師好像也是如此,若其父母有一定地位,人也長得比較莊嚴,很多人就喜歡當他的弟子。
在古代,活佛長相并不一定端莊妙好。像大名鼎鼎的布頓大師,是夏魯派的創始人,他生下來時嘴巴、鼻子都很大,異常難看。他的母親特別傷心:“我只有這一個孩子,卻長得如此丑陋,誰愿意見到他呢?”沒想到,這個嬰兒竟然開口說道:“布頓巴(藏文音譯,意為這個孩子誰都可見),我并不計較這些!”結果,他長大之后成了一代高僧。
在格魯派的歷史中,其貌不揚的高僧大德也為數不少。
其實,若是娶媳婦,選個美貌一點的也可以,但依止大德就不一定非要如此了。以貌取人,這是愚人的觀察方法,作為有智慧的人,理應注重內在勝于外在——只有詳細觀察了上師的悲心、智慧后,再決定是否去依止,這樣才會比較。
……
晉美彭措仁波切是一位真實不虛、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神導師。
仁波切以他的遠見,創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出家僧團,這是一個充滿活力、朝氣蓬勃的佛學中心,為近代藏地乃至整個中國的佛教再度興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仁波切非同尋常的精神繼承人——尊貴的索達吉堪布的努力下,仁波切精彩簡練的教言得以問世。我毫不猶豫地竭誠向所有尋找真理、虔誠的佛法追尋者推薦這本珍貴教言。——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作者
我們常常給自己這樣的借口,滿足我這一次,我以后就再也不想了。法王告訴我們其實不是,貪心在得到滿足之后不但不會得到消減,反而會增上,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道理。如果想消除貪念,只有依靠佛法加以對治。
有幸聽聞法王如意寶的教言,真的很幸運也很幸福,希望更多地人能看到。感謝上師
上師已經圓寂13年了,最近讀不忘,讀寂靜之道回憶上師的章節,不禁淚流滿面,上師的慈悲與智慧受益無窮
《不離》是索達吉堪布記述的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的珍貴教言。全書以法王如意寶為第一人稱,巨細靡遺、言簡意賅地指點人們世出世間的道理。字體大,行距寬,非常適合經常翻閱。
翻開內容的第一頁,寫著“莫舍己道,勿擾他心”,這是上師法王在告誡我們,修行佛法時切忌寬容,用心包容世間一切。法王就如這樣一盞明燈在路邊照亮來往路人,靜靜為人指路,看到的人便看到了,記住的人便記住了。真的很喜歡這句話,想把這句的藏語文在身上時刻提醒自己。
最近讀了幾本佛教的勵志書,感覺比那些什么國外的卡耐基啥的強多了,尤其是這本《不離》,很有見微知著,深入淺出的意思,不講什么人生的大道理,說的都是我們正在經歷的事,你的困苦,你的煩惱,仿佛就是你的心理醫生,幫你梳理和化解生活的中瑣事和不自在。
買給媽媽的,她很喜歡。里面的東西言簡意賅而且還有簡單的經文,若有需要佛教信仰和自身管理的人真的有必要看下。整本書中沒有什么花哨虛浮的文字也沒有什么難懂的東西,可以任你所需,找到你真正需要解決的一些心里問題和自身矛盾。多讀好書,多做善事。
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很喜歡,簡簡單單兩個字,卻仿佛涵蓋了我們一生的悲喜。真希望此生永不離智慧、豁達、溫暖、幸福。封面上上師探頭過來,誠懇地笑著,放佛已經洞悉我們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傲慢、貪心、吝嗇、嗔心、愚癡,并誠心引導我們遠離這些深淵。
這是買給姑姑,很實在的內容,也不會過于生口難嚼。上師也是位大家,人生的感悟能給我們的啟示頗多,而讀書往往收獲的是經提煉后的可用于生活的理,可用性也是很重要的~
看完整本書,對書里寫的做人要謙虛、低調特別有感觸,我的導師曾經做過記者,他就和我們說在他采訪的名人中,越是有真才實學的大家對人的態度越謙和,越是靠包裝撐起名氣的“名人”越傲慢跋扈。看來真理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能自我解剖和自我嘲諷,又能以小見大,將深刻道理予平凡瑣事,微言而大意,不疾不徐侃侃而談,為后人所感所悟,是為賢人圣書。《不離》正是這樣,初讀時便有所悟,再讀感悟愈深,如同大師立于面前講經釋道、答疑解惑。佛家說:無奈人心漸開明,貪嗔癡恨愛惡欲。
讀《不離》更像是閱讀一封家書,每章每篇都是過來人的感悟和勸解。與其說這是普度眾生,不如說是在自我救贖,一生或長或短都會離去,而不離的是一些樸實而深刻的信念。作者深入淺出地剖析欲念,試圖用最樸實的語言讓讀者理解,活的簡單,活的有價值。
頂禮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此乃智悲精滴,師之教言,振聾發聵喇嘛千諾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哪怕沒有信仰的人,也值得一讀
形形色色的人追逐名利、感情、物質、精神?其實無外乎一個共同的動機,那就是安樂。從前,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追逐的東西到底是什么,上師卻一句話道破了,安樂,并非貶義。它在心里,不在身外。所以,我明白了,內心的安寧是根本。
佛教心靈雞湯!奔著法王的光輝買的,反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要信廣告,關鍵看療效!
內容好少,不值得買紙質版。下電子書吧。真心覺得有點兒坑。性價比不高。
“別人有福報,一定要隨喜”是這本書里的一句話,雖然是佛學教言,但對我們做人做事一樣有指導意義。做人嘛,不能太狹隘,別看見別人有點兒喜事,或者比自己好,就嫉妒、痛苦,沒必要,獻上你的祝福,這是才明智豁達的做法。
很高興能買到這本書,據說是法王晉美彭措唯一的漢文書。而且很高興是由索達吉堪布上師編著的。我的佛法啟蒙者就是索達吉堪布上師,而對于這位上師的老師,原本我很遺憾已經沒有機會聽到他傳播佛法,沒想到還能有這本書傳承,愿佛法世世不離,普度眾生。
這本書是大寶法王教言集略,尤為殊勝難得!每篇都短小精干,淺白易懂但是義理深奧,非常好讀好理解,適合反復翻閱思辨修習,猶如法王時時在耳邊教誨叮嚀。感恩上師感恩法王感恩釋迦佛。
傳奇的作者,尊敬的譯者,生而有緣才得來這樣一本珍貴的人生開示錄。從索達吉堪布的《苦才是人生》系列一路追過來的,這次的作者是索達吉堪布和當今眾多高僧大德的根本上師,傳世之作這個詞實在是太到位了,當今社會就是需要這樣的好書啊!
真正的慈悲,對人間的苦難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情感,是哲人以大智大慧的胸懷來憐憫同情苦海中的世人。當悲憫之心能夠不只針對人類,而能擴大涵蓋一切萬物生命時,才能到達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輝。法王的身上就閃耀著這樣的光輝。
慈愛眾生并給與快樂(與樂),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亦謂給諸有情快樂與快樂之因,并將彼等從苦難與苦難之因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慈悲與同情的區別:因為恐懼而憐憫是同情,因為愛而憐憫是慈悲。
最近書荒,同事推薦我看索達吉堪布的書,說看了之后能讓人心態平和,我就挑了一本最新的書來看,買來后發現原來是他編譯的書,作者也是一位上師,還很有名。大致看了幾節,短小精悍,內涵深刻,確實不錯,準備再買幾本索達吉堪布的書感受一下。
以前讀過幾本索達吉堪布上師的著作,寫得都很不錯,對人生的思考和開悟有很大的幫助。這本是他為他的上師作的一本譯作,寫得也非常好,其中還有一些從來沒聽過卻令人大大受益的教言,對人生很有幫助,得好好收藏,慢慢領悟。
索達吉堪布編譯的《不離》皆是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的金剛語,讀此書能得法王的慈悲加持,開智慧,度迷離,離苦得樂。文章篇幅不大,讀誦如意,但字字珠璣,能在佛陀末法時期得聞書中章句,皆是有福之人,愿法王如意寶的金剛語能化作眾生段無明苦惱的利劍,指引眾生得大自在。感恩上師,感恩我佛慈悲護佑,南無阿彌陀佛。
上師的書我每本都買,這本書是上師編譯的法王晉美彭措講授的佛法,凝結了兩位上師的智慧,自然要買回來好好看看。剛看了一章,覺得真是受益匪淺,就像上師說的:“一滴水,可以品嘗出大海的味道;一句話,也可以折射出佛教的精妙。”這本書值得反復讀。
“不離”一詞出自《圓覺經》上卷:“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做夢。”是說真相與妄相有區別,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顯現,即不離。后指若合若離,即不接近也不疏遠,也作若即若離。 《不離》是晉美彭措藏傳佛教大師的語錄集。它以簡明扼要,生動深刻的語言,從九個章節,把佛教的深奧道理和大眾的人生結合起來,以振聾發聵的教誨,讓我們認清自己,認識世界,看破虛妄,消除煩惱,解除縲紲,生起歡喜心。從而,活出一個淡定、豁達的自我。 讀過幾本佛教書,但讀藏傳佛教,還是第一次。萬法歸一,佛教的教義、理念基本是一致的。如果說不同,那…
法王晉美彭措,舉世公認的大成就者,蓮師二十五大弟子之降魔金剛化身,開創了藏傳佛教的再弘時代,被十世班禪大師尊稱為“圣者法王”。他親手創辦了是世界上最大佛學院——喇榮五明佛學院,現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是當今眾多極具影響力的高僧大德的根本上師。佛弟子如潮水般涌入,眾多極具影響力的堪布、活佛,都是他座下的上首弟子。上世紀90年代起,法王開始環球弘法之旅,足跡遍及歐亞大陸,無數有緣人受到佛法的饒益。因其不可思議的加持力,祈禱他的人都能獲得相應益處,故又被尊稱為“如意寶”。 而本書的譯者索達吉上師。而正值法王如意寶圓寂十周年之際,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