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大藏經精華·圣嚴法師講佛經圖書
人氣:69

大藏經精華·圣嚴法師講佛經

張國立推薦。圣嚴法師講《法華經》、《華嚴經》、《心經》、《地藏菩薩本愿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經》、《八大人覺經》
  • 所屬分類:圖書 >哲學/宗教>宗教>佛教  
  • 作者:[圣嚴法師]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67517547
  •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6
  • 印刷時間:2014-04-01
  • 版次:1
  • 開本:大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圣嚴法師講《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心經》、《地藏菩薩本愿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經》、《八大人覺經》、《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愿品》等的講經記錄,這些經典在佛教都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圣嚴法師通過淺顯明白的語言,讓人對佛教經典有了深入的了解,對修生養性很有幫助,非常值得閱讀。

編輯推薦

著名演員張國立:法師的心語,猶如智慧的明燈,清心的甘泉,點點滴滴滋潤著我的心靈

圣嚴法師透徹、通俗易懂、的講經說法

一本書直入佛藏,輕松理解佛經佛法,時常誦讀,少走彎路

修持戒定慧,解脫生死煩惱,洞徹生命無常、無我的真相

修身養性,增長智慧,凈化人心,和美社會,提高人生的品

作者簡介

圣嚴法師(1930—2009),出生于江蘇南通,世界著名的佛學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臺灣著名道場法鼓山的創辦人。

他以中、日、英三種語言在亞、美、歐各洲出版著作近百種,發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近四百萬冊;譯本最多的是《信心銘》,已有十種語言。還有《佛學入門》、《學佛群疑》等影響深遠的著作,均受廣大讀者歡迎。

圣嚴法師被譽為臺灣及時高僧,穩定人心的力量。門人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既有政界人物,也有活躍在海峽兩岸的著名藝人、學者等,確為近幾百年對臺灣影響的人物之一。

目錄

編者序

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緒論

一、《法華經》與《普門品》

二、觀世音菩薩的因行與果德

三、《法華經》的翻譯者

四、觀世音菩薩的性別

五、觀世音菩薩住在何處

本論

一、為何名為觀世音菩薩

二、如何游化娑婆世界

重頌問答觀音圣德

一、為何名為觀世音

二、觀音無處不現身

三、贊嘆觀音圣德

結論

一、持地結贊觀音

二、大會眾生普得法益

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心經的內容

序論

本論

結論

三、地藏菩薩的大愿法門

一、地藏的意思

二、地藏菩薩是誰

三、地藏法門的三部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

一、地藏菩薩的本誓愿力

二、修行占察法當發種種愿

三、《占察經》的基本法門是十善

四、《占察經》的離怯弱法

五、空無自性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講記

一、地藏菩薩的功德

二、地藏無盡誓愿

三、地藏菩薩循聲救苦

地藏菩薩本愿經講記

一、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說法

二、地藏誓愿與稱名功德

三、度盡眾生方成佛道

四、孝女度母因緣

五、光目女發大愿度脫其母

六、一王發愿永度眾生

七、病亡讀經利益

四、普賢菩薩行愿贊講記

一、普賢行愿在《華嚴經》中的地位

二、普賢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

普賢菩薩行愿贊講記

一、“禮敬諸佛”贊

二、“稱贊如來”贊

三、“廣修供養”贊

四、“懺悔業障”贊

五、“隨喜功德”贊

六、“請轉法輪”贊

七、“請佛住世”贊

八、“功德回向”贊

九、“學佛回向”贊

十、“利益眾生”贊

十一、“大行利生”贊

十二、“恒順眾生”贊

十三、“同行善友”贊

十四、“持法修行”贊

十五、“重重無盡”贊

十六、“十種威力”贊

十七、“圓滿七海”贊

十八、“盡學普賢”贊

十九、“學文殊行”贊

二十、“行愿功德”贊

二十一、“滅罪生福”贊

二十二、“善根回向”贊

二十三、“往生極樂”贊

二十四、“利樂有情”贊

二十五、“結歸極樂”贊

后記

普賢菩薩十大愿

及時大愿:禮敬諸佛

第二大愿:稱贊如來

第三大愿:廣修供養

第四大愿:懺悔業障

第五大愿:隨喜功德

第六大愿:請轉法輪

第七大愿:請佛住世

第八大愿:常隨佛學

第九大愿:恒順眾生

第十大愿:普皆回向

五、四十二章經講記

緒論

釋經文

六、佛遺教經講記

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

——《佛陀遺教》導讀釋常延

緒論

一、有關《佛遺教經》的注釋

二、內容大要

三、釋經題

四、譯者

釋經文

一、緣起

二、以戒為師

三、所持戒相

四、持戒功德

五、當制五根

六、當好制心

七、誡多求供養

八、誡多睡眠

九、對治瞋恚

十、對治驕慢

十一、少欲生善

十二、知足安樂

十三、遠離憒鬧

十四、策勉精進

十五、常當攝念

十六、修習禪定

十七、智慧明燈

十八、離諸戲論

十九、反覆叮嚀

二十、真實四諦

二十一、兩類弟子

二十二、開示無常

二十三、勉求出離

七、八大人覺經講記

緒論

釋經題

釋經文

一、誦念本經

二、修四念住

三、少欲無為

四、常念知足

五、常行精進

六、增長智慧

七、怨親等施

八、不染世樂

九、代眾生苦

十、總結全經

十一、勸誦滅罪

八、佛經精選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地藏菩薩本愿經

普賢菩薩行愿贊

四十二章經

佛遺教經

佛說八大人覺經

中阿含八念經

在線預覽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心經》在所有的佛經之中,是文字最精簡、組織最嚴密、內容最豐富的一部經,我們既可以因它而理解佛法,深造自得,也可以把它當成修行的法門來用功,更可以為求感應而虔心持誦。

心經》是大乘佛法的心要,也可以視為一部很好的佛學概論。不過要把它解說得深入淺出,卻是很不容易的事。

首先看這部經的結構。它可分成三個段落:

及時段是“序分”,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序言”或“序論”,一共有四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段是“正宗分”,一般稱為“本文”或“本論”,即本經的主要內容,它分述五個觀點:

一、人類觀:指出人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是空的,因此,人的本身就是解脫自在。共七句:“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二、宇宙觀:包括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講的是人在宇宙之中就是解脫自在。共十一句:“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三、人的三世因果觀:解釋人在生來死去之中就是解脫自在。共六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四、菩薩的境界:這是解脫自在好的范例。共八句:“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五、佛道:這是菩薩的理想和目的,也就是解脫自在的終極圓滿。共三句:“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段是“流通分”,即一般所稱的“結論”。共十四句:“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在所有的佛經之中,是文字最精簡、組織最嚴密、內容最豐富的一部經,我們既可以因它而理解佛法,深造自得,也可以把它當成修行的法門來用功,更可以為求感應而虔心持誦。原因是這部經主在開顯大乘的“空”義,深廣而微妙,我們可以由此而理解深究佛法。而我們自己若能了解“空”義,信受奉行,也可離卻煩惱;而且持誦本經,使鬼神了知“空”的道理,又能度鬼神得解脫,所以,持誦《心經》可以自利利他,冥陽兩利。

下面簡單介紹《心經》的來歷。根據印順老法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說:“此經本是《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的心要,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里,有《學觀品》,此品有與本經幾乎相同的文句,不過不是觀自在菩薩說的,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說的。此經應該是《大般若經》里的精要部分,古德為了易于受持,特地摘出來單行流通,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東初老人著的《般若心經思想史》也說:“《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也是《大般若經》的結晶體。《心經》雖不攝于《大般若經》內,但在《大般若經》第二會第二分《觀照品》第三之二,其異譯為《大品般若?習應》第三的一段,頗與《心經》類似。有說這段原文該為《心經》的原型,或說《心經》是根據這段文而組成獨立的經典。于此不特可觀見《大般若經》的精要,亦可窺見《心經》組織的來源。”

歷來《心經》的譯本很多,自姚秦鳩摩羅什翻譯之后,一直到宋朝的施護為止,可以查考的,一共經過十一次的漢譯工作,前后經過的時間約六百年。現在我們一般講誦流通的是由唐朝玄奘大師所譯的《心經》,全部為二百六十個字。心經的內容

現在我就前面所分的段落,依次來講述《心經》的內容。

序論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在中文佛經中的譯名則有好幾種,大家最熟悉也最常稱的就是鳩摩羅什的舊譯——觀世音,玄奘則新譯為觀自在。

前面說過,《心經》的原型,在《大般若經》里本來是佛陀向舍利子說法,可是到了公元四五世紀《心經》成立之時,密教正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各地,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廣大靈感,應化無礙的威神之力,早已成為密教信仰的中心,所以就把觀世音,即觀自在菩薩,奉為《心經》的說法主了。

菩薩是依德立名的,依般若觀慧而已得自在的菩薩,即名觀自在菩薩。這位菩薩以甚深的般若(智慧)來觀照五蘊,知道五蘊本就是空的。由于證悟了空性,一切的苦難對這位菩薩而言都超越了。我們佛教徒有很多人會念《白衣大士神咒》,此咒的后面是這樣說的:“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怎么有這樣大的力量呢?是因為咒中稱念了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緣故。本經的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所以我們一心念《心經》也能夠“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念的人未能徹底了悟空義,那么災難只是暫時離開,以后難保不會再來。

觀自在,觀什么自在?只要用修行的方法觀照,就能夠得自在。從《楞嚴經》里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是耳根圓通,也就是因聽聲音而入三昧,因聽聲音而解脫自在。這個“觀”,可以用耳朵、眼睛、鼻子,也可以用身體。不過從修行的方法來講,用耳朵來“觀”,最容易讓我們去煩惱證菩提。

我在指導禪七的時候,如果有人打坐著魔,不由自主地哭笑吵鬧,通常我都教他躺下來,把眼睛合上,心里什么都不要想,只用耳朵靜靜地聽,聽四周的聲音,遠處近處各種聲音,不需多久,他就會安靜下來。所以用耳朵聽,是最容易使心安定的修行方法。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中文的意思是“覺有情”,又譯為“大道心眾生”,即“已發了大菩提心的眾生”。菩提心有大有小,發小菩提心是但求自了,只求自己解脫的小乘人;而發大菩提心,則是發廣度一切眾生的愿心,以助眾生得解脫、成佛道為目標,并非是只求個人解脫的大乘行者。

事實上,唯有不顧自己,只關心別人,只度眾生,不為自利,才是真正自在解脫的法門。為什么呢?因為他去除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人的煩惱都是從自我中心的意識而產生的。真正發大菩提心,不為己而為眾生的人,才能真正得到解脫,而且是得大解脫。所以諸位要學佛,就要發大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這兩句經文是說:修行甚深的般若法門之時,照見我及我所的五蘊法,畢竟是空的。梵語“波羅蜜多”,是“超度”、“到彼岸”的意思,用現代語來講,就是“超越”。“般若”也是梵語,中文譯為“智慧”。“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以深廣的智慧來超越煩惱的障礙。

智慧可分三等:1.世間的智慧,2.出世間的智慧,3.世出世間的智慧。

世間的智慧,系指凡夫的聰明才智,亦即以自我為本位而發展出的各種學識經驗和價值判斷。這種出于“我執”的產物,不能徹底究竟,也無法獲得解脫。

出世的智慧,是指小乘圣者的智慧。能證人無我,能出三界苦,已得解脫樂;不過尚未證得法無我,所以執著離世間而入涅槃,只能自求了脫,不能普度眾生。

至于世出世間的智慧,乃是大乘菩薩的智慧。既證人空(即人無我),也證法空(即法無我),得大解脫而不離世間,這才真是大智慧、深智慧,這也才能稱之為“般若”。

菩薩修行,有所謂“六度”法門,又稱作“六波羅蜜多”。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這六度里,若無智慧度(即般若波羅蜜多)貫串其間,其他五度便不得究竟,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就是此意。故智慧為菩薩修行的終極目標,唯有修得智慧,才能度脫一切苦厄,而這個智慧的著眼處,就是先要把五蘊看空。

什么是“五蘊”呢?簡單地說,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吾人身心的總和。色蘊是指生理的、物質的現象,受、想、行、識四蘊是指心理的、精神的活動。

五蘊皆空的“空”是什么意思呢?中國人常把佛門叫做“空門”,出了家就叫“入空門”,但許多人不了解“空”的意義。

就如一首《醒世歌》,開頭是“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冥在其中”,然后說什么“夫也空,妻也空,大限來時各西東”,“母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末了說:“人生好比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老辛苦一場空。”這樣子看人生是多么失望,多么空虛啊!

佛法的“空”絕不是教人消極、逃避和否定一切的;相反地,它是從空性中教人正視生命的意義,不斷地努力向上。以下從三個不同層次的比較來說明大乘佛法的“空”:

一、頑空:虛無主義者認為世間沒有真實的事物,沒有因,也沒有果;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一切都是現成,所以不需要努力,也不必害怕,反正有的一定會有,沒有的就算再努力也不會有;而該來的一定會來,即使不努力也一定會來。而且有與無,來與不來,皆無實在的價值,生時感到空虛,死后一切歸于幻滅。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思想。

二、偏空:是指小乘的圣者所證的“空”。他們觀察思維世間所有的現象,都是暫生暫滅,不停地遷流變化,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絕沒有什么不假因緣、永恒不變的事物,特別是對人的身心現象——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體證深刻,所以舍離五欲,勘破自我而得到了解脫。由于他們對世間有著很強的厭離心,認為世間充滿顛倒、污濁與苦痛,不愿留下來受苦,證人空而未達法空,便急急趣入涅槃,了生脫死。這種偏空的思想中,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是對立的,離了生死才能證得涅槃,斷了煩惱方可獲得菩提,明顯表現“獨善”、“出世”的精神。

三、畢竟空:是指大乘菩薩所證的“空”。已發菩提心的菩薩,雖知道世間是無常、空幻的,可是他們不忍心任由廣大無邊的眾生貪著五欲,沉淪于生死苦海,所以發愿度眾生。這些菩薩,本身對于世間的五欲已不執著、不貪求,所以對這世間也無須逃避,依然生生世世留在世間關懷眾生、幫助眾生,讓所有眾生都能證得無余涅槃。這種“空”,是空去對自己身心的執著,也空去了對一切現象的執著,轉生出救濟眾生、無我無私的悲心與愿力。

度一切苦厄

菩薩用甚深的般若智慧來觀照五蘊,如實證見自己的身心是空的,當下就能夠度脫一切苦厄。

何謂“一切苦厄”?我們先說“苦”。苦有三大類:一是身體的苦,二是心理的苦,三是身心交織的苦。身體有生、老、病、死四種苦,這是從生到死之間的四個現象。人,出生了以后就會病、會老、會死,過去生我們記不得了,今生我們還沒有死,可能不知道死苦是什么滋味,但當我們看過別人死的情況,就可明白死亡不會是一件快樂的事。

至于心理的苦也有三種:即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例如世人求升官發財、求婚姻美滿、求子孝孫賢等,能有幾人如愿以償?這就是求不得苦。再如世間的事很奇怪,自己所討厭、不喜歡的人,在甲地避不見面了,偏在乙地碰了頭,而且常因情勢所逼,非在一起不可。俗話說“冤家路窄”,這便是怨憎會苦。至于愛別離苦也是人間常有,其中最痛苦的,莫過于親子之愛、夫妻之情,因為生離死別而腸斷心碎,魂牽夢縈。由于凡夫眾生把身心的現象與活動執著為我,在自我意識的驅動下,生生世世地造業,再生生世世地受報。這種生命輪回,不斷地造業、受報,稱為“五蘊熾盛苦”,這是身心合起來的苦。

總計上述有八種苦,我們叫它作“八苦”。

至于“厄”,則是執著五蘊所招感的一切災難。例如:水災、火災、風災、地震、毒蟲猛獸等天災以及刀兵、盜賊、惡政等人禍。刀兵是指戰爭,惡政是指昏暗殘暴的政治,像中國歷史上的夏桀、商紂、秦始皇以及西方的羅馬皇帝尼祿等所施行的暴政。古人說:“苛政猛于虎”,苛暴的政治比老虎還可怕,以致在亂世里,許多人寧可冒著被老虎吃掉的危險而躲到深山里,也不愿意留在平地受官吏的迫害。我們把身心的現象計執有我,就難免要受這些天災人禍的恐懼和痛苦。

但愿大家能常念“觀世音菩薩”,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得身心放空,念得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觀念不再生起,那么就一定可以“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了。

本論

一、人類觀——五蘊→五蘊皆空——人的本身即解脫自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即《阿彌陀經》里面所稱的“舍利弗”。“弗”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兒子”的“子”。“舍利”原本是印度的一種鳥,這種鳥眼睛非常明銳,舍利弗的母親眼睛明銳得像舍利一樣,所以取名為“舍利”。她這個兒子從母得名,所以叫“舍利子”。

人是由五蘊所成,我們若能如實觀照五蘊本空,那么,雖有身心的現象,也能夠生活得解脫自在。然而要把五蘊看空,必須用智慧。用智慧看五蘊怎么看法呢?觀世音菩薩對釋尊的弟子,被稱為智慧及時的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子啊!色之于空,并沒有不一樣;空之于色,也沒有不一樣。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

這里的“色”,就是五蘊中的“色蘊”,屬于生理的、物質的現象。其余受、想、行、識四種,是屬于心理的、精神的活動,它們與空的關系,和色蘊一樣。也就是在本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下依式寫成“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識即是空,空即是識”。不過為免繁贅,只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一句概括了。何謂“色不異空”呢?“色”在這里是指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互為因緣和合而成。一般不懂佛法的人,聽到“四大”就以為是指酒、色、財、氣,其實這是牛頭不對馬嘴。四大乃指地、水、火、風,是物質界的四種特性,因為這四種特性在世間極普遍而作用又極大,所以稱為“四大”。

地大表現的是堅硬性,如身上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經、皮膚、毛發、指甲等;水大表現的是濕潤性,如血液、淋巴液、唾液、汗、尿等;火大表現的是溫熱性,就是我們的體溫了;風大表現的是流動性,如呼吸和血液循環。

由這四種特性的物質和合而成的色身,必須每天攝取食物、補充水分,經過消化、分解、吸收以維持體力,而體內的廢物則以糞、尿、汗水的形態排出體外;這些新陳代謝的活動都是一刻不停地進行著。根據生理學者的研究報告:每六至七年,我們身上總數約六十兆個細胞就全部更換一次。也就是說六七年之間,我們身上的所有細胞至少經過一次生死。像這樣剎那剎那不停地變化,幾十年之間,身體組織就變老了,今天生這個病,明天鬧那個痛。當有24小時,救治不了,這條命便報銷了。所以凡夫眾生執為實有的這個身體,殊不知從因緣的觀點來看,它是四大和合,一息不停地變化,根本沒有獨存性、不變性與實在性,只是“假有”——暫時的有,空幻而不真實,一旦和合的關系結束了,身體也就隨之死亡、朽壞、消失。這就是“色不異空”的道理所在。

可是,倘若僅僅抱持一味“色不異空”的觀念,三世論者會流于小乘聲聞的“偏空”思想,而一世論者則會墮入可怕的虛無主義了。因此下文要緊接上一句“空不異色”。前句以因緣滅故,色不異空;后句以因緣生故,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所以能見有如空,在生死不異,住解脫自在;空不異色,所以能住解脫自在,但不離現實生死界,這就是大乘菩薩了。

這里我們要注意到,“空”是因為有“色”才知道有“空”,離開了“色”來說“空”,不是真的“空”。例如農禪寺的大殿,本來空無一人,現在卻有這么多人。農禪寺真的有這么多人嗎?其實本來沒有,待會兒又不見了。也就是說,本來沒有人,而現在卻有人了,當它有人的時候,的確是真的有人。但是我們知道,等一會兒這些人會散去不見的,由此可見,“色”與“空”本來就是相即而不相離的。同理,我們的色身在母親懷我們之前是沒有的,是在“空”中,而現在是活生生的軀體,其實它本不自有,而將來死了,又消失不見了,像這樣即“色”而顯“空”,才是“真空”。

如果只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可能有些人聽了,以為色與空雖不相離,可是色是有,空是沒有,色與空畢竟是有別。所以觀世音菩薩接著告訴舍利子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說:我們的色身,無非是以四大為因緣而起生滅變易的延續現象,真觀色身的本身就是無常(非不變的)、是無我(非獨存的),合而言之就是空的(非實在的)。反過來說,這無常、無我的空相,絕非一無所有的空,而是因緣而生,宛如存在的身體。如此,色與空,空與色,只是一體兩面的說法,彼此是沒有分別的。

可惜世俗凡夫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執“色”為有,亦即執著自己實有這個身體,因而纏縛了種種的煩惱不得自在。為什么呢?例如:我的太太跑掉了、我的錢被盜了、我的房子被燒了、我患了高血壓、我挨了別人一拳、我被毀謗了、我要死了……也許有人認為毀謗是名譽受損,與身體無關,其實人的名譽還是需要有身體作為對象。總之,如果你執著這個身體,放不下、看不透,這些就成了你的煩惱和痛苦。所以這種人被稱為“具縛凡夫”。

至于小乘行者也是未了達即色即空、即空即色的大乘空慧,固然體證了色身是空,放下了對色身的執著,卻沒有放下對法的執著。所以急欲出離世間,趨入涅槃,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后,再也無須也不想接受另一個色身。這種一味“耽空滯寂”,我們稱之為“偏空”。

講完了“色蘊”,接著我們講另外四種屬于心理的精神活動,即“受、想、行、識”四蘊。這四蘊也莫不一一皆如色蘊,是如幻不實,緣起而性空,性空而緣起的。

受蘊——“受”是領納的意思,是我們身體的官能,即眼、耳、鼻、舌、身五根,與外在的環境(色、聲、香、味、觸)接觸所產生的種種感覺,可分三種:苦、樂、舍。苦受是不舒服的感覺;樂受是舒服的感覺;舍受則是不苦不樂,純粹是感覺而已。

想蘊——是與外境接觸而產生的認識作用,即對于外境的了解、聯想、分析和綜合等心理活動。

行蘊——是與外境接觸之后,心理所起的對策。例如你搭乘公車,車內很擁擠,突然被人踩了一腳感覺很痛,這個痛覺,就是“受”。于是你趕緊抬起頭看是誰踩了你,噢!是個急著想找座位的胖婦人,這是“想”。這時,你決定瞪她一眼,還是埋怨她一句了事,或者向她說:“對不起!我的腳把你嚇了一跳。”這種決定處理事情的意志、意愿,叫做“行”。

識蘊——是指對外境(色)以及因外境而起的感覺(受)、認識(想)、意志(行)等活動能起了別識知作用的心之本體。所以“識”統攝了一切心理的活動。由于無明所覆,凡夫對于身心自體以及身心所依的外境,有著強烈的愛執染著,而造作種種善惡行為,積聚成為業識,由是依業受報,生死死生不得解脫。所以這個“識”是連貫凡夫生命之流的主體,這個主體絕非如一般神徒所相信的那種永恒不滅的“靈魂”。它不停地積聚業種,也不停地隨緣現行,好比棧房一樣,貨物搬進搬出,變動不已。不僅前生與今世,今生與來世識蘊質量彼此不同,即使一念之間也前后不一了。所以,凡夫眾生的心理的、精神的活動——受、想、行、識四蘊,也和色身—樣是如幻不實,緣起而性空、性空而緣起的。

因此,經文的“色不異空……亦復如是”,也可以并寫成四句,即“五蘊不異空,空不異五蘊;五蘊即是空,空即是五蘊”。既然五蘊是空,五蘊非我,那么其他的人,乃至一切眾生,也都無非是緣起幻現,了無真實的自性可得。從如此甚深的空慧之中即能發起大菩提心。

一位大乘菩薩持一切凈戒,修一切善法,度一切眾生,且如《金剛經》上所說的:“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造作如此大的功德,卻不覺得自己做了什么功德,為什么?就是因他具備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般若智慧。總而言之,心理的活動在凡夫來說叫做“受、想、行、識”,在佛、菩薩的境界則叫做“后得智”,是“大用現前”,是大慈悲、大智慧。而構成身心的“五蘊”在佛、菩薩的境界,就成了化身、神通、慈悲與智慧。

或許有人以為:我又不是菩薩,聽這些做什么?諸位居士,我們雖然不是大菩薩,但是既然信仰了三寶,希望將來成佛,就一定要先從學做菩薩開始,曉得菩薩是怎么看待五蘊的,對自己時存慚愧之心,對菩薩常生仰慕之心,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今生做不到像賢位圣位菩薩那樣,只要愿心不失,來生還可以繼續努力。所以我們要發愿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畢竟成佛的心。

……

媒體評論

本書結合了正信的佛法,圓融的世理,練達的人情,以一貫親切、明晰的方式,回應當代人的知性及心靈需求,處處表現出以佛法為依歸,以人生為訴求的人生佛教精髓。

:“老師”對佛教徒而言,非常、非常地重要,但名師只是一種世俗的尊稱。佛教并沒有什么名師、大德這種名相,講求的只是師徒間彼此的心心相印。所以不要執著名師,因為再有名的師父也不能把你變成佛,他們只能為我們指出心靈的路,但還是得靠自己的力量修行。

像我來見圣嚴師父,就是因為我修行了五年,我必須向一位有智慧的老師請益,看看我走的方向對不對?路對不對?師父能夠為我指引,哪里要注意、哪里要改變、哪里要做。

李連杰

我皈依圣嚴法師多年,受益匪淺。法師的心語,猶如智慧的明燈,清心的甘泉,點點滴滴滋潤著我的心靈。

張國立

圣嚴法師是一位偉大的禪師,我對他的學問與智慧具有信心。我很慶幸能身為他的友人,我也尊崇他在東西方為佛教所做出的貢獻。

一行禪師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對我這種正在入門階段的佛學愛好者來說,大藏經還是有些難讀,不過,我想先買下來收藏,以后慢慢學習,讀圣嚴法師的書讓人很快樂。

2014-04-28 15:32:04
來自小花匠8**的評論:

不錯,喜歡圣嚴法師的講解,很適合我這樣的初學者。

2014-05-21 16:29:19
來自特立獨**的評論:

對佛教產生了興趣,所以買了這本書,想深入得了解佛教的經典,增加一些認識

2014-11-29 15:47:26
來自鼠馬星**的評論:

非常喜歡圣嚴法師的講解,愿永聽教誨,永遠追隨!

2014-07-11 09:36:45
來自漢森的**的評論:

大藏經是佛經中的經典,大家都該好好讀讀,圣嚴法師的講義正宗。

2014-06-06 16:21:5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大藏經是佛教經典的總籍,能有圣嚴法師講解的大藏經感到太好了,要收藏,準備再買兩本送朋友。

2014-05-04 13:10:24
來自孫梅梅**的評論:

大藏經是佛教經典的總集,很早就想買解讀大藏經的書了,可巧看到是圣嚴法師的,我覺得機會難得,不能錯過。

2014-04-22 15:57:2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一直在當當上買書,質量一直很值得信賴。還沒來得及看,等看了后再追評看看內容怎么樣。

2017-01-17 08:30: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圣嚴法師的書向來都是通俗易懂、講解很透徹的,這本大藏經精華讓人理解起佛家經典精華來,非常輕松,少走了很多彎路。值得推薦!

2014-04-22 15:47:50
來自飛一飛**的評論:

圣嚴法師的講解很權威,是經典中的經典,值得推薦!

2014-04-29 17:13:3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我最想要的書,但是發貨時本書缺貨,今天會發我,非常期待

2017-05-09 21:30:46
來自康康笑**的評論:

圣嚴法師的書不用多說,內容很好。語言通俗易懂,很喜歡。

2015-01-04 20:17:59
來自魅力鏡**的評論:

報了一個瑜伽班,班上的一起學瑜伽的朋友推薦我看看圣嚴法師的書,覺得這本設計字體等看起來都很舒服,先買來收藏,等把佛學基礎打好了,再好好看這本書。

2014-05-04 10:35: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一直喜歡看圣嚴法師講說的佛教書籍,這本大藏經精華剛一出版就買來一睹為快,覺得很通俗易懂,準備給同愛好佛學的朋友再買兩本。

2014-04-28 15:14: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設計很好,閱讀舒適感強,值得推薦和收藏!從中不僅能輕松地學習到佛教的知識,而且能從圣嚴法師的講解方式上學到很多技巧。

2014-05-04 10:49: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圣嚴法師是當代的佛教高僧大德,他對于佛教經典的解讀很全面、很細致,極具代表性,要推薦。

2014-04-25 15:23:5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覺得對我這種初學佛學的人來說,圣嚴法師的書是再合適不過了,大藏經據說是佛教中的經典的總集,希望能在平時練習完瑜伽之后看一看,好好修身養性。

2014-04-24 16:12:42
來自蘇菲的**的評論:

圣嚴法師講解了心經、地藏經、法華經、華嚴經等等的經典經籍,非常有收獲!

2014-05-21 16:15:24
來自嘩嘩的**的評論:

本書是圣嚴法師講法華經、心經、地藏經等多部佛教經典的講經記錄,在佛教界評價頗高,現在出版了趕緊買來收藏,準備給身邊學佛的朋友買幾本呢。

2014-04-22 16:03:22
來自了了空**的評論:

圣嚴法師的經典書,讓我去認真去學佛。阿彌陀佛。

2015-12-14 16:41:58
來自無間豪**的評論:

平常喜歡翻翻佛教的書,知道大藏經在佛教經典中的重要地位,圣嚴法師的書拜讀過多本,通俗易懂又很有智慧心得,這本精華書同樣非常精彩,喜歡大藏經的朋友可不要錯過。

2014-04-23 14:50:3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大藏經精華對佛教中的很多經典的講解是相當精辟的,看后非常有收獲,讓我覺得了解佛教是一件很有功德的事情,覺得圣嚴法師是值得人欽佩的高僧大德。

2014-04-28 15:03:0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真是好書,有緣得見三生有幸,必將認真學習,感謝圣嚴法師。

2017-03-14 12:53:51
來自沫念原**的評論:

本書結合了正信的佛法,圓融的世理,練達的人情,以一貫親切、明晰的方式,回應當代人的知性及心靈需求,處處表現出以佛法為依歸,以人生為訴求的人生佛教精髓。

2016-11-20 10:27:5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圣嚴法師的書,非常值得推薦。內容多,層次豐富。佛法博大精深啊

2016-11-23 16:35:42
來自亞當的**的評論:

這里面有圣嚴法師細致、深入淺出地講解的心經、華嚴經、地藏經、四十二章經等等。法師講解非常透徹、通俗易懂。對佛學的初步了解非常有幫助。書的設計很人性化,有收藏價值。

2014-04-24 16:18:41
來自地明**的評論:

好評!本書是圣嚴法師講解的大藏經,包括了《地藏經》《心經》等都各主要經典,講解內容很全面、深入淺出,容易讓讀者理解。本書的封面包裝也非常好,很讓人喜歡,值得收藏!十分推薦!

2015-12-11 12:42:5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難得。圣嚴法師講大藏經。太好了。找了很久,在當當請到。當當功德無量。看書是一回事。主要還在修持。愿佛開微密,眾生得利益。愿更多之人得加持。再一次謝謝當當。新年新面貌。新年新氣象。

2017-02-06 14:36:50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