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南懷瑾的16堂佛學課》主要從這“八苦”著手,結合一些幽默詼諧的小故事,在理性的佛學思想研究與感性的宗教信仰之間找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并立足于此點,詳細敘述了南懷瑾先生科學的佛學觀,力求將南先生心中生動、簡單、真實的佛的真義傳達給世人。
南懷瑾精研儒、釋、道,將中國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可謂一代宗師。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南懷瑾先生出版了大量著作。在他眼里,儒、道、佛的經典學問為我們提供了人生的指引,從中我們可以獲得逾越障礙的技巧,掌握擺脫煩惱的智慧。
南懷瑾的16堂佛學課》總結了南懷瑾先生的學術理論和研究成果,向讀者介紹了一個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佛學文化的廣闊世界,其內容深入淺出、觸類旁通,文筆流暢,毫無古板的學究氣。讀者在輕松閱讀的同時,可以獲得無窮的智慧感悟。
張笑恒,暢銷書作家。其豐富的個人閱歷、縝密細膩的筆法和一針見血的筆觸,總能給讀者帶來欲罷不能、直呼過癮的閱讀體驗。目前已經出版了《北大哲學課》《北大人文課》《季羨林大師的人生哲理課》《南懷瑾大師的24堂國學課》《李叔同大師的人生歷練課》等。
及時課 慈悲心是修行的根本
1.佛本多情
2.為天下蒼生而忙
3.“婦人之仁”是真正慈悲的表露
4.同情弱者是天下較高的學問
5.沒錢也一樣能布施
6.樂施還要善施
第二課 佛在平凡人間
1.在“家”修行才最難
2.吃飯穿衣也修行
3.神仙也要凡人做
4.平平凡凡才是真
5.佛就在你心里
6.一臉佛氣絕非佛
第三課 人生在世,只為“執念”而苦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2.萬事不執著
3.一切眾生的“我執”
4.執著是一種妄念
5.執著佛法是虛妄
第四課 忍耐一切不如意
1.向人叩頭,反被打,不生嗔恨
2.忍辱波羅蜜
3.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4.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5.不受磨煉不成佛
6.忍辱負重不覺苦
第五課 不過于追求圓滿
1.有缺陷才是圓滿
2.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3.把缺陷當做動力
4.永遠保持“初心”
第六課 學佛是為了修必
1.始終保持內心的和諧
2.心不正,心不凈,人身就多病
3.心境是沒有界的
4.順境不沉迷,逆境能忍受
5.去除傲慢心
第七課 放下得自在
1.放得下難,難得放下
2.上岸何須回頭
3.萬緣放下自逍遙
4.放下一切,是開始處
第八課 做人做佛兩不誤
1.先學做人,再學做佛
2.肉眼、心眼、天眼
3.心佛眾生無差別
……
第九課 在福報好的時候慢慢用
第十課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第十一課 只有學問,沒有門派
第十二課 自由自在佛,逍遙人世間
第十三課 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第十四課 真正的信仰是心靈的恭敬
第十五課 解脫和悟道
第十六課 參透生死,生命只在呼吸間
南先生還告誡我們說:“學佛的人不應該犯這個錯誤,因為是無有定法可說,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不過他認識真理的一點,認為這一點才是對的,其他錯的,其實是他錯了。真正到達佛境界的是包容萬象,也否定了萬象,也建立了萬象,這是佛境界。”
唐朝一位禪師帶著兩個弟子到山上參禪,山上有兩棵樹,一棵茂盛,一棵已經枯萎。
禪師想要借此點化他們,就問道:“這兩棵樹是榮的那棵好,還是枯的那棵好?”兩個弟子各執己見,一個說:“榮的好。”另一個說:“枯的好。”禪師聽后只是搖了搖頭。
這時又來了一個小和尚,禪師又問他同樣的問題,小和尚回答說:“榮有榮的好,枯有枯的好。”禪師笑著點點頭說:“我們平常所指的是非、善惡、長短,都是從常識上去認識的,都不過停留在分別的界限而已。而小和尚卻能從無分別的事物上,去體會道家的無差別性,所以榮有榮的道理,枯有枯的理由。”
南懷瑾先生說:“有些人學了佛以后,非常小氣,皈依佛,不拜邪魔外道。我有時候到鄉下去,看到土地廟,那個土地公是用泥巴捏的,我也很恭敬地行了個禮。人家說你學佛的人,何必呢?我說我不管那一套,活著做好人,死后還做個土地公,我還不一定是好人,死后土地公還可能管到我呢!我先結個善緣不是蠻好嘛!你們學了佛,皈依三寶,就了不起了,你自己才是活寶呢!這是真話。”
人一旦有了差別之心,就會在心里為事物下一個定義,從而影響客觀的判斷。
……
大師作品,贊!
書很好 很滿意
看得云里來霧里去 不過慢慢看還是有收獲的
南禪七日,看南師喜笑怒罵,尤如昨日爾,然彈指之間,察斯人不在,覺往事已過,不禁滄桑。故人已去,徒留彷徨余眾。燈已滅,路又暗淡幾許。唯以此心續佛燈,他朝有緣定能逢。一笑相逢印此心,才知塵塵人世皆是空。慈悲攜手還再來,度盡娑婆世界無數眾。
非常喜歡!
簡單易讀,感覺很不錯
南師的書,要收藏的。
非常非常非常好
這本書作為業余讀物,感覺它給我提供了一些精神上的支持,指明了一些我的疑惑,非常好,當當送貨速度很快,質量很好,非常感謝當當!!!!!!!!
整體感覺不錯
品質不錯,可讀性強,內容扎實。
當當包裝好爛,書都損壞了
《南懷瑾的16堂佛學課》主要從這“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著手,結合一些幽默詼諧的小故事,在理性的佛學思想研究與感性的宗教信仰之間找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并立足于此點,詳細敘述了南懷瑾先生科學的佛學觀,力求將南先生心中生動、簡單、真實的佛的真義傳達給世人。
這不是南師的書,通篇都是佛教的典故或者公案,然后是南師的見解。這樣寫書也太蒙人了。。。。
讀完這本書要修煉自己的內心'修身養性'淡然面對
每次拜讀有關南師的書籍,心靈如同被洗滌過一般,好書值得我們好好學學!
看了也學了,的確是可以學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觸類旁通,文筆流暢,毫無古板的學究氣。讀者在輕松閱讀的同時,可以獲得無窮的智慧感悟
苦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萬8事不執Z著一切眾生的我執執著是一種妄念
南懷瑾,很早就聽過,一直沒看過他的作品,有幸看到,不錯
這本書開始時以為是南懷瑾老師寫的,后來發現是其他作者引用了一些南老師的話語,再添加了自己的講解編著而成。書里主要是引用南老師的一段話,然后作者再引用個小故事,再總結下道理。總體來說覺得編寫的一般,有些地方有些牽強附會,可能還是直接去看南老師的書會更有收獲。
南老的書一直都有看,學習了解佛學文化,可以先看下這本書。
很好。看完后感覺內心是充實的,平靜的。用最簡白的語言為初學者講解。。
書挺不錯的!只是,當當的快遞員能否不要在午休時送貨。剛剛睡下,下午事又多,快遞要收貨,真的好難受
非南懷瑾自己的著作,作者對南懷瑾的言語做了發揮,感覺有些論調斷章取義,與佛教本意相矛盾。
南懷瑾的1語音樸實易懂,用最樸實的語言講最全的知識
南懷瑾精研儒、釋、道,將中國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可謂一代宗師。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南懷瑾先生出版了大量著作。在他眼里,儒、道、佛的經典學問為我們提供了人生的指引,從中我們可以獲得逾越障礙的技巧,掌握擺脫煩惱的智慧
通過作者對南師16堂佛學課內容的解析,使之更為清晰和深入了解南師的佛學思想,造詣頗深!細細品讀和研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