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及時大互聯網市場,擁有高達6.5億網民,并且成為很多互聯網創新的發源地。但我仍然會時常想起美國教授的那個問題——“Do you have computers in China”,它至今仍然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之一。
——李彥宏
讓我放棄來之不易的成功、放棄眼前那么多名利的初衷,就是想要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我希望能夠學有所長,能夠更加深入到媒體的策劃和制作中去。這種簡單、強烈的想法讓我邁出了人生的那關鍵一步。
——楊瀾
今天我再回想一下,回答開始時提出的問題:如果我沒有去留學,如果我一直留在臺灣,我沒有得到上面的這些禮物,是否還能成為我今天成為的人?我想,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李開復
在國外長年生活,到我覺得還是有歸屬感的問題。在留美十年之后我就已經想好:我不準備退休后才回國,而要在事業活躍時期對中國有所貢獻,其實在沒有回國時就可以做些事情;而如果要回國,就一定會是在50歲以前。
——饒毅
這本書是歐美同學會2005委員會成立10周年的一本特別紀念圖書。書中的很多知名海歸都是首次披露個人早年的留學經歷。這些由2005委員會的理事們親自撰寫、基于真實經驗的留學小故事,合在一起,可以說就是一本改革開放后中國當代留學運動的大歷史。
在歷史細節的深處,也許你也可以讀出一代人的曲折心路歷程:有震撼、有迷茫、有掙扎、有探索,也都有通過持續努力而取得的巨大輝煌。
我們從一滴水就可以看到時代的陽光,讀出我們國家逐漸走向開放的宏觀進程。
歐美同學會2005委員會10周年特別紀念版
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
聯袂作序推薦
聽楊瀾、李彥宏、毛大慶、鄧亞萍、吳曉波等32位創造時代的人
共同講述:留學如何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
歐美同學會2005委員會
脫胎于具有百年歷史的中國留學生組織——歐美同學會。她得名于自身成立的2005年,是中國影響力的海歸精英組織之一。發起者為王輝耀、王波明、田溯寧、王維嘉、湯敏、傅軍、趙民、李山等人。
2005委員會的組織使命可以概括為“聯誼海歸精英,融匯全球智慧,推動社會進步。”歷任理事長依次為王輝耀、王波明、王維嘉、鄧鋒,本屆理事長為萬科董事局主席王石。
2005委員會的理事名單幾乎囊括了中國當代影響力的海歸領袖級人物,他們包括:王石、李彥宏、李開復、楊瀾、王波明、田溯寧、鄧鋒、徐小平、沈南鵬、呂思清、鄧亞萍……這些理事,不僅是各自領域里當之無愧的領袖,更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見證人。
2005委員會第五屆常務理事會理事名單
王石(理事長) 楊 瀾 成長青
徐小平(秘書長) 鄧 鋒 毛大慶 田 薇
陶景洲 王雁南 王 冉 王 煒 王衛東(監事)
序一 海歸精神的薪火相傳/王 石 4
序二 十年回望,不負初心/徐小平 10
001 歸去來兮/ 楊 瀾 17
002 難忘留學歲月,激發我心底夢想/ 李彥宏 26
003 留學改變了我的人生/ 王輝耀 33
004 夢想與現實:我的海外經歷與海歸之路/ 毛大慶 45
005 三十年前留學/ 饒 毅 54
006 硅谷的文化基因/ 王維嘉 58
007 圓夢劍橋,對話世界/ 鄧亞萍 64
008 一個“知法派”的成長記:法國人怎樣用文化魅力做全民外交/ 成長青 71
009 法國版“中國夢”:時間的玫瑰終會綻放/ 蔡明潑 79
010 我在音樂世界的愛與奇遇之旅/ 程 琳 87
011 在日本讀醫學博士,對我更大的影響在醫學之外/ 何 偉 94
012 我們家族的四代留學生/ 黃 節 105
013 音樂教育的使命從我開始/ 黃 錚 112
014 異國留學的三個故事/ 金玉丹 120
015 斯坦福留學改變了我的一生/ 闞凱力 128
016 把足球熱潮燃遍整個加州海岸/ 闞堅力 139
017 查爾斯河畔/ 郎 華 143
018 留學修身,創業報國/ 李 山 148
019 留學這面鏡子所映照出的幾件小事/ 李 文 157
020 留學紐約時的那些記憶/ 李 曉 166
021 站在巨人肩上:我與六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人生交集/ 涂志云 176
022 海外經歷讓我能不斷“從0 到1”,獲得連續創業的自信/ 王 煒 182
023 留學經歷帶給我的啟發和感悟/ 王 陽 189
024 劍橋,劍橋/ 吳曉波 195
025 一場車禍摔出的不一樣人生軌跡/ 謝 204
026 留學二三事/ 閻 蘭 212
027 留學為我帶來一生中不盡的美妙邂逅/ 喻 恒 220
028 早稻田春季選舉會上的“阿里郎”/ 章 弘 229
029 我在美國法學院的學習生活/ 張利賓 236
030 由幾件舊物所引發的思緒/ 張建力 245
031 圣誕夜闖入我生活的不速之客/ 張醒生 251
032 美國留學生活雜憶/ 趙久蘇 255
附錄1 2005委員會歷任理事長 264
附錄2 2005委員會歷屆常務理事名單 265
附錄3 2005 委員會理事名單 266
海歸精神的薪火相傳 王石 在哈佛,我脫胎換骨 2011 年春節前,我來到了冰天雪地的波士頓,開始了哈佛游學生活。
喝洋墨水首先要過語言關。語言學校在公寓和校區之間,分初、中、高、較高四個等級。入學考試根據測試水平分班,我進了中級班。去語言學校報到那天,周圍同學看到我,誤以為是來了一位上課的老教師。
上午在語言學校,下午在哈佛聽講座,晚飯后做語言學校布置的作業,包括語法、造句和一篇作文,臨近深夜,還要開始翻哈佛講座的英文筆記。選擇講座時,我的是演講者使用PPT 的講座,這樣就可以通過閱讀來彌補聽力的不足,當然英文筆記上的一些單詞術語,不要說英文了,一開始就是翻譯成中文也很令我費解。
其次是過生活關。在國內時我的日程、事務由秘書打理,出門有司機接送,這些是工作效率的要求。到美國之后,發現必須面對生活里的一切細節,比如做飯、交通以及辦理信用卡。因為我在美國沒有信用記錄,所以不能直接開辦信用卡,要先辦理借記卡來過渡,一共花了三個月,才拿到了美國銀行的信用卡。在美國生活,沒有汽車非常不方便,我又去考了美國的駕照。筆試并不難,難的是路上如何向美國人那樣遵守交通規則,體現對每個生命的平等尊重。
離開學校多年,重拾學術不免生疏。不過美國的教學法是在課程之前下發閱讀資料,課上由教授講解,課后繼續閱讀,再寫每天的作業。我及時次經歷這種閱讀節奏,要快速讀大量論文書籍,常常讀到第二天凌晨還沒有結束。學習生活的節奏太緊張,精神壓力巨大,每天我感覺都像是在地獄中煎熬。
當然,在哈佛不僅要過語言、生活和學術三關,作為萬科的董事長,我還要承擔起作為一個董事長的職責,如經常要閱讀公司簡報,主持董事會、股東大會、經營例會等會議。身在美國又怎么管理萬科呢?萬科很早就建立了視頻會議系統,我的個人電腦上也有視頻軟件,我還可以通過酒店商務中心的遠程視頻系統同公司連線。在哈佛的兩年半時間里,公司的重要會議我一場也沒有落下,這多虧了技術的進步,當然也緣于萬科管理團隊的成熟。
由于學業已經很緊張,再加上要參與萬科的日常管理,所以我不得不放棄了第三次登頂珠峰的想法。自己身為董事長,不可能既游學又管理公司還要去登山,必須有所取舍,我的選擇就是:放棄登物理上的山峰,改登知識上的山峰。
這個過程中,我有幾次想中途放棄,或者是想干脆挑個熟悉的選題,輕輕松松完成學業,何必如此苛求自己呢?但慶幸我沒有放棄。已經過了60 歲,到哈佛進修的機會對我來說只此一次,一旦輕易放棄,就不會再有第二次了。熬得住才會有收獲,漸漸地,我的語言掌握了,生活適應了,研究的課題也選定了,雖然身體還是很疲憊,但內心深處對哈佛的感覺已由最初的畏懼變成了熟悉,后來還申請了延長一年訪學時間。
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我較大的感受是:雖然我在這里受到了基本的西方邏輯、哲學、宗教、歷史學的訓練,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還非常不夠,本來留學是要去了解別人,但如果連自己都沒弄清楚,如何能了解別人?于是,我開始選修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系統地比較東西方文化的源流,尤其專注對東西方契約精神的比較。
到了第五學期,我漸漸有了脫胎換骨的感覺,登珠峰都沒有讓我有這種感覺。置身于高強度的學習環境中,我每天都需要動腦進行學術訓練,封存的思維被重新打開了,就像給生銹的機器齒輪加入了潤滑油,激發出了新的活力。后來再到劍橋繼續讀書,我更是如沐春風——這并不是說哈佛不好,而是因為在哈佛度過了留學中的最難關,到了劍橋自然輕松許多。
結緣2005,海歸精神的薪火相傳 有了海外留學的經歷之后,我加入了2005 委員會。在2015 年3月,我又通過競選,成為了2005 委員會的新任理事長。作為一名并不博學的海歸,通過理事大會的投票,去競選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海歸組織的理事長,可謂充滿挑戰,我接受了這一挑戰。
在海外的學習生活經歷,讓我深信弱聯系的魅力,希望同一個原本并不熟悉的高端海歸群體建立聯系,使這個群體的智慧經驗與其他企業家組織共享,也把企業家組織的知識與資源,引入2005 委員會。我跟2005 委員會的相識,起源于在紐約偶然遇見徐小平,他邀請我加入2005 委員會。我當時的及時反應是,我是你們圈子里的人嗎?雖然我當時人在國外,可是沒想過自己是這個圈子里的人,我知道美國有個華人組織叫“百人會”,2005 委員會也是一個這樣的精英組織,但是他們在國內。小平當時向我解釋了2005 委員會的章程:不管有沒有博士或院士的頭銜,有海外教育或工作經歷,就具備了加入的資格。加入2005 委員會,只要有兩個內部理事的聯名推薦,再通過常務理事會的批準,假如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的話,就可以加入進來。我就這樣加入了2005 委員會,當然很開心,同時也有一些忐忑不安。
我為什么加入2005 委員會,并且通過競選成為理事長?及時,當然是因為“虛榮心”;第二,我是一個很喜歡面對挑戰、愿意學習的人,我需要新的經驗;第三,因為對這個組織的認可,個人在這里能找到價值上的認同感。以前,我在中城聯盟、阿拉善SEE、亞布力論壇等組織接觸的都是企業家群體,大部分跟我背景相似,但是在2005 委員會,理事是來自各個方面的精英,這是不一樣的。
我發現在2005 委員會里面,大家做事情的效率非常高,從想法到實現很容易,大家基本的價值觀很接近,判斷事情的邏輯都非常清晰,溝通成本低,自然做事情更有效率。
2005 委員會的理事們,大部分是受過系統國外教育、在中國各個行業中發展的佼佼者,他們不僅每個人都有極強的溝通學習能力,同時又都胸懷著推動社會進步的熱忱。翻開2005 委員會的理事名單:這里有中國寬帶網絡的搭建者、中國較大互聯網公司的創建者、中國證券市場的創設者、中國投資銀行的先驅人物、中國風險投資的代表性人物、中國創業者的導師級人物、幾乎所有大型跨國公司的中國區負責人、最博學的律所合伙人、具影響力的學術精英、中國當代最知名的藝術家、運動員和主持人……他們不只是這個時代里代表個人成功的典范,他們更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奇跡的創造者和見證人。
2005 委員會已經成立10 周年了。我們通過舉辦論壇和慶祝晚會的方式,做了一系列的紀念活動,而這本書《留學改變我的世界》,也是我們系列活動的一部分。你也許讀過很多留學的故事,對那些世界名校的掌故,也有如數家珍般的記憶,但這本書還是會給你不一樣的感覺。
這些由2005 委員會的理事們親自撰寫、基于真實經驗的留學小故事,合在一起,就是一本改革開放后中國當代留學浪潮的大歷史。在歷史細節的深處,也許你也可以讀出一代人的曲折心路歷程:有震撼、有迷茫、有掙扎、有探索,也都有通過持續努力而取得的成就。我們從一滴水就可以看到時代的陽光,讀出我們國家逐漸走向開放的宏觀進程。
當然,沒有這些“留學生前輩”蹚出來的一條路,也就不會有國外大學對中國學生的足夠認知,甚至不會有我后來出國游學的那種順暢和便利——留學讓我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確實要感謝這些在前面鋪了路的過來人。
我們也希望用自己的經歷,給未來的留學生,給更多的中國年輕人傳遞一種價值、一種社會責任感,希望你們在這本書里可以感受到海歸留學生精神的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