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與朝鮮戰爭》依據確鑿的史料,嚴肅地探討了中蘇同盟和朝鮮戰爭之間的廣泛聯系。作者是國際學術界冷戰史研究領域最受人們關注的學者之一。他以中俄兩國的大量及時手資料為基礎,對朝鮮戰爭起源及中國參戰問題作了縝密的思考和探討,不僅顛覆了曾為人們所熟知的種種敘述與結論,也在一個更為深入的層次揭示了中蘇同盟及中國入朝參戰這兩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邏輯。
1.《、斯大林與朝鮮戰爭》是著名歷史學家沈志華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國內研究朝鮮戰爭的一個新的起點。
沈志華以中俄兩國現存的大量珍貴資料為基礎,對朝鮮戰爭起源及中國參戰問題作了縝密的思考和探討,不僅顛覆了曾為人們所熟知的種種敘述與結論,也在一個更為深入的層次揭示了中蘇同盟及中國入朝參戰這兩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邏輯。
2.沈志華在充分掌握并比較分析近年披露的多國檔案的基礎上,對朝鮮戰爭的起源等問題進行了認真深入的描述、梳理和研究。嚴肅地探討了中蘇同盟和朝鮮戰爭之間的廣泛聯系。
3.本書是迄今為止朝鮮戰爭的歷史敘事!
觀察當下半島局勢的一面鏡子!
友誼還是利益,朝鮮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歷史宿命嗎?、斯大林、金日成三人的糾纏與博弈,孰是孰非?
歷史學家沈志華的解讀!
沈志華,1950年4月出生。現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冷戰史、蘇聯史,特別是中蘇關系與朝鮮戰爭。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已出版的學術專著有《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中蘇關系史綱(1917—1991)》、《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運動》等,并主編34卷本《蘇聯歷史檔案選編》、3卷本《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8卷本《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1948—1976)》等文獻資料集。
及時版序 齊世榮
第三版序 陳兼
導言 從中蘇關系角度考察朝鮮戰爭的歷史
及時章 重溫遠東夢:蘇聯在亞洲的目標及政策趨向
一、蘇聯戰后的對外政策及其轉變
二、蘇聯對朝鮮半島的戰略和策略
三、蘇聯在中國的目標和政策轉軌
第二章 走近莫斯科:中蘇同盟的建立及其內在沖突
一、中蘇同盟條約談判的艱難歷程
二、斯大林被迫再次做出重大讓步
三、中蘇同盟面對現實利益的考驗
第三章 越過三八線:斯大林決定為金日成開放綠燈 及時版序 齊世榮
第三版序 陳兼
導言 從中蘇關系角度考察朝鮮戰爭的歷史
及時章 重溫遠東夢:蘇聯在亞洲的目標及政策趨向
一、蘇聯戰后的對外政策及其轉變
二、蘇聯對朝鮮半島的戰略和策略
三、蘇聯在中國的目標和政策轉軌
第二章 走近莫斯科:中蘇同盟的建立及其內在沖突
一、中蘇同盟條約談判的艱難歷程
二、斯大林被迫再次做出重大讓步
三、中蘇同盟面對現實利益的考驗
第三章 越過三八線:斯大林決定為金日成開放綠燈
一、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的堅定信念
二、莫斯科背著做出了新決定
三、斯大林同意發動戰爭的決策動機
第四章 跨過鴨綠江:力排眾議決心出兵朝鮮
一、斯大林一再阻止中國參與戰爭
二、中國出兵朝鮮決策的曲折過程
三、決意入朝作戰的深層考慮
第五章 邁上新臺階:中蘇同盟在戰爭中鞏固和發展
一、在北朝鮮上空作戰的蘇聯航空兵
二、戰爭期間蘇聯對中國的援助
三、面對中朝分歧斯大林的“一邊倒”
余論 一場早該結束的戰爭
附錄一 征引和參考文獻目錄
附錄二 外國人名譯對照名表
及時版后記
第三版修訂說明
及時章 重溫遠東夢
中蘇結成同盟和朝鮮爆發戰爭這兩個重大歷史事件得以產生,其關鍵性的主導人物是斯大林。由于長期以來蘇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影響,特別是戰后蘇聯國際地位的提高,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而這兩個事件本身則標志著斯大林從根本上改變了蘇聯自1945年確定的在遠東的戰略方針和政策。戰后蘇聯對中國的政策和對朝鮮的政策都是從穩定東方局勢、維持雅爾塔體系這一基本點出發的,而這兩方面的政策之間本來是沒有必然聯系的。然而,當斯大林認為“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以后,其相應政策的變化就使這兩者之間產生了內在的聯系。所以,有必要首先對斯大林戰后的遠東政策進行考察。
一、斯大林對外政策的目標及其演變
1945年8月9日,蘇聯150萬大軍進入中國東北,圖為蘇軍坦克部隊正在通過大興安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20世紀歷史的發展便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可以說,戰后初期的幾年是歷史上的一個轉折時期。所謂歷史轉折時期,從世界范圍來看,就是國際政治力量的重新組合,就是各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新定位。而這種組合和定位也就確定了未來世界歷史的格局,確定了各主要國家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是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發生根本變化的時期。因此,對戰后斯大林對外政策及其戰略目標的總體分析,將有助于理解蘇聯對華政策和對朝政策的基礎和出發點,也有助于了解中蘇雙方結成同盟的客觀條件和主觀動機。
長期以來,各國學者對于戰后斯大林的對外政策已經進行過廣泛的探討,總的來說,存在兩種互相對立的觀點:或者認為斯大林具有野心勃勃的侵略計劃,追求控制和擴大其勢力范圍;或者認為斯大林所采取的只是溫和的、謹慎的和防御性的政治對策。參見Robert Conquest,Stalin,Breaker of Nations,London,1991,p.271;R.C. Rack,Stalins Drive to the West 1938—1945.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Stanford,1996,p.166。然而,在蘇聯解體以前,代表上述兩種觀點的研究著作——無論是傳統學派的還是修正學派的,都很少能接觸到蘇聯的檔案材料,其結論主要是依據對蘇聯領導人公開言論及其行為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做出的推斷。隨著俄國檔案逐步對外開放,研究者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重新審視。有人認為這一時期斯大林的外交行為是古怪的和反復無常的,蘇聯的對外政策沒有明確的目標,是無所作為的;斯大林的遠東政策與歐洲政策一樣,都是“盲目的”,“毫無內在聯系的”。也有人認為,斯大林的對外政策的政治目標是保護其既得利益和勢力范圍,他并不想煽動世界革命,不愿直接與西方對抗,而且一度相信依靠雅爾塔和波茨坦原則,蘇聯的安全目標就可以與西方協調起來。面對
與西方關系日益緊張的狀態,斯大林甚至不知所措。中國革命的勝利對斯大林產生了重大影響,蘇聯與中國的聯盟才真正導致了蘇美之間的對抗。Odd Westad,Cold War and Revolution: Soviet-American Rivalr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New York,1993,p.118;Vladislav Zubok,Stalins Goals in the Far East: From Yalta to the Sino-Soviet Treaty of 1950,Pap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Hong Kong,January 1996.
這些說法似乎還不能或地反映出戰后初期蘇聯對外政策的戰略目標,特別是沒有勾勒出這一時期斯大林對外政策變化的軌跡,從而難以正確地理解蘇聯對外政策的實質,也無法說明中蘇結盟的真正原因和基礎。
透過錯綜復雜的歷史迷霧,可以看到戰后蘇聯對外政策的戰略目標實際上有三個方面,或者說是三個層次,首先是和平共處。斯大林在戰后說過,“在戰時最緊張的時候”,不同的制度沒有阻礙美、蘇兩國聯合起來并戰勝共同的敵人,“在和平時期,維持這種關系就更加可能了”。斯大林還表示,蘇聯“是有合作愿望的”。《斯大林文選(1934—1952)》下冊,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84、493頁。斯大林這種想法的基點在于戰時的盟國合作關系,特別是美、蘇等大國在戰爭即將結束時共同構筑的雅爾塔體系。所謂雅爾塔體系,得名于1945年2月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雅爾塔的尤索波夫宮召開的一次美、英、蘇三國首腦會議,會議最主要的結果就是通過協議的方式確定了戰后的世界格局。德國投降后,于7月召開的波茨坦會議對此又進一步做了確認和補充。于是,幾個大國按照各自當時政治、軍事力量之所及,劃分了戰后蘇聯在東方和美英在西方的勢力范圍。關于雅爾塔及波茨坦會議有關文獻的中文本見方連慶等編:《現代國際關系史資料選輯》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正如許多學者看到的,斯大林對于戰爭后期建立的雅爾塔體系是滿意的,無論就其形式還是內容來說,這一體系的構筑都符合俄羅斯傳統的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國家安全戰略——以國家周邊的廣闊緩沖帶來保障一旦受到戰爭威脅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回旋和準備。
格魯吉亞共產黨中央及時書記姆格拉澤(Mugraze)和外交部長莫洛托夫(Molotov)都講起過這樣一件事:戰后,一份標明蘇聯新疆界的地圖被送到斯大林的別墅。斯大林用圖釘把它按在墻上,對周圍的人說:“咱們來看看,我們都得到了些什么。……北方一切都好,正常。芬蘭對我們是犯有嚴重罪過的,所以我們把國界從列寧格勒向前推進了。波羅的海沿岸,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的土地!現在重歸我們所有。咱們的白俄羅斯人現在都集中居住在一起,烏克蘭人居住在一起了,摩爾達維亞人也集中住在一起了。西方的情況正常。”說著,他轉而指向東方世界:“這兒情況如何呢?千島群島現在已歸我們,薩哈林島屬于我們所有,你們看吧,這有多么好!旅順港是我們的,大連也是我們的。”斯大林邊說邊用煙斗在地圖的中國一帶畫圈,“長春鐵路也是我們的,中國、蒙古——這都沒問題,……可這兒的邊界我不喜歡!”斯大林說著指向了高加索以南的地方。費?丘耶夫:《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談話》,王南枝等譯,新華出版社,1992年,第15—16頁。斯大林的這一番表白很說明問題。
除了斯大林不喜歡的高加索以南的邊界問題——這一點在下面將會提到,總的說來,從芬蘭經波羅的海三國到東歐,從近東經蒙古、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到日本北方諸島,蘇聯通過戰爭和雅爾塔體制獲得的政治權益,實現了俄國長期以來追求的建立廣闊的環俄羅斯安全緩沖帶這一戰略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是與西方盟國建立合作和協調關系的結果。因此,斯大林首先需要保持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實現和平共處,惟有如此,才能以最小的代價保障蘇聯的既得利益。
然而,對于世界革命這一蘇聯發展的宏大戰略目標來講,和平共處只是一種手段,或者說是暫時的、短期的目標。斯大林相信,社會主義的蘇聯最終是要消滅資本主義世界的,這是蘇聯和人類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而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方式只能是暴力革命。斯大林在戰前就說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出現說明“資本主義的穩定就要終結”,“群眾革命運動的高潮將更加猛烈地增長起來”。“資產階級在對外政策方面將從新的帝國主義戰爭中尋找出路”,“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剝削、制止戰爭危險時,將從革命中尋找出路”。《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222、223頁。戰后,斯大林更提出了資本主義總危機的理論,他認為,“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包藏著總危機和軍事沖突的因素,因此,現代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并不是平穩地和平衡地前進,而是要通過危機和戰禍”。“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經濟影響在經濟方面的最重要的結果,應當認為是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的瓦解。這個情況決定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總危機的進一步加深。”這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總危機,是既包括經濟、也包括政治的危機”。《斯大林文選(1934—1952)》下冊,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41—442、593、616頁。危機導致戰爭,戰爭引起革命,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世界,這就是斯大林總危機理論的邏輯。在這種思維方式的指導下,蘇聯對外政策的制定便應納入世界革命的目標體系,至于外部世界是處于戰爭還是和平狀態并不重要。所以,在斯大林看來,和平共處要服從于世界革命,它只是世界革命總目標當中局部的和暫時的目標。
不過,對于國家安全利益這一蘇聯對外政策的根本目標來講,世界革命又成為一種手段,或者是對外戰略中一種局部的和暫時的目標。如果說在列寧時期,俄共(布)以世界革命為己任,企盼在世界革命的洪流中解放全人類,甚至沒有國界的概念,那么到了斯大林時期,大俄羅斯主義已經在蘇聯黨內根深蒂固。把蘇聯的國家安全利益置于其對外政策戰略中的較高地位,這是斯大林的一貫方針。這一方針的理論基礎就是斯大林的“一國社會主義論”。斯大林在戰前就認為,在蘇聯處于資本主義國家包圍之中的時候,維護蘇聯的國家安全利益不僅是蘇聯對外政策的根本目標,也是世界各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奮斗目標。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斯大林才心安理得地與希特勒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毫不留情地再次瓜分了波蘭,與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并建立起“東方陣線”,強詞奪理地發動了對芬蘭的戰爭,并通過一紙命令解散了“共產國際”。既然斯大林認為蘇聯的利益就是社會主義的利益,就代表了人類最根本的利益,所以世界革命的利益便應
當服從蘇聯的國家安全利益。一個國家的人民是否應該起來革命,什么時候起來革命,對于民族解放運動是否給以支持和援助,要看這種革命行動是否有利于維護蘇聯的國家安全,這是斯大林心目中毫不含糊的又一個邏輯。
總之,在戰后斯大林對外政策目標的三維結構中,蘇聯國家安全利益始終處于較高地位。在處理戰后國際關系的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斯大林或者把維護和平共處作為調整對外政策的標尺,
或者把鼓動世界革命作為發起外交攻勢的目標,但這些都是暫時的,易變的,其根本目的還是保障蘇聯的國家安全利益,一切都要服從蘇
聯對外政策的這一終極目標。從這一基點出發,戰后斯大林的對外政策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即從維持大國合作出發同時進行有限擴張的政策,逐步發展到實行兩大集團對抗的政策。
戰后初期,斯大林的愿望是維持與西方盟國在戰時結成的伙伴關系,通過與西方國家的合作鞏固和發展蘇聯在雅爾塔和波茨坦體系中所獲得的政治權益。
蘇聯在1945年處理希臘革命、中國革命以及歐洲共產黨活動等問題的消極態度充分反映了這一點。斯大林堅持這一外交方針的基點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及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使蘇聯在政治和軍事上成為了一個世界大國,然而,由于戰爭的極大破壞和損失,蘇聯的經濟恢復和發展卻面臨著極其艱巨的任務。這自然就需要蘇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保持一定的合作關系,以求得國內經濟建設有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就蘇聯的經濟實力而言,當時也無法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抗衡。
第二,斯大林認為戰后一段時期沒有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是蘇聯確立外交合作方針的前提。按照斯大林的說法,新的戰爭有兩層含義,即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和資本主義國家與蘇聯的戰爭。斯大林認為,爆發前一種戰爭的可能性要大于后一種戰爭,因為資本主義國家相互之間戰爭的目的是要取得對其他國家的優勢,而與蘇聯的戰爭則涉及資本主義自身的存亡問題。但是,蘇聯不會進攻資本主義國家。《斯大林文選(1934—1952)》下冊,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86、597—598頁。所以,在這種國際形勢下,蘇聯保持與西方的合作是有基礎的。
第三,雅爾塔體系的建立使蘇聯戰后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安全利益得到了保障,至少在斯大林看來,蘇聯在戰后世界的勢力范圍是通過與西方盟國的國際協議的形式固定下來的。出于維護雅爾塔體系的考慮,蘇聯對外政策也有必要建立在與西方合作的基礎之上。
總之,只有采取合作的方針才能維持雅爾塔體系的存在,而維持雅爾塔體系就能保障蘇聯的既得利益。
然而,這種合作中已經隱含著分裂的因素。除了在國家利益上存在著根本的對立和沖突以外,還有以下的原因:
首先,由于不同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蘇聯與西方大國本來就是敵對的。戰爭期間結成的同盟關系是建立在共同反對法西斯侵略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戰爭結束、共同的敵人消失后,這種同盟也就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其次,雖然羅斯福(Roosevelt)與斯大林同樣主張戰后實行大國合作主宰世界的政策,但羅斯福看到了及時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凡爾賽體系的弊病,他的本意是通過幾個大國掌管聯合國這樣的國際性組織,在協調大國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安排國際事務,以求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至于美國的利益,羅斯福相信憑借美國的經濟實力和門戶開放政策就可以得到保障。但其他西方大國首腦,如丘吉爾(Churchill),卻沒有羅斯福那樣的政治實力和新的思維,羅斯福可以對斯大林容忍和忽略的事情,他的繼任者和其他西方領導人卻一定要針鋒相對。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羅斯福的去世已經預示了大國合作的暗淡前景。
1945年2月,美國國務卿斯退丁紐斯與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在雅爾塔機場。
、斯大林與朝鮮戰爭》一書對于中國參戰決策過程中態度一次次變化的解釋和前后經過的描述,不僅到位、合理,而且相當生動、具體。作者將所掌握的大量俄國檔案與中方的文獻及其當事人的回憶相互比照參考,將整個過程寫得細致深入,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楊奎松(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志華兄的這本新著,則再一次將這一切呈現在人們面前,促使人們在閱讀歷史的同時,也不能不對一些涉及過去、界定今天并將影響未來的“基本問題”再作深入的思考。像這樣的一本書,當然是值得一讀的。
——陳兼 (美國康奈爾大學中美關系史研究講座教授)
資料翔實,立場客觀,不粉飾,不掩飾,朝鮮戰爭資料里首屈一指!
朝鮮戰爭不錯的史書,可以再看看日本和美國的朝鮮戰爭總結
買給姥爺的書 姥爺看完說這本書是他看過寫朝鮮戰爭最真實的一本。
作者對于中國參戰決策過程中態度一次次變化的解釋和前后經過的描述,不僅到位、合理,而且相當生動、具體。值得一讀!
沈志華教授的代表作真是名不虛傳!讀此書讓人深刻地感受到求真、向善的精神,也讓人感受到做研究就應該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是一個做研究的人應有的品格。
沈志華先生的又一力作,認識朝鮮戰爭,不能僅僅憑借教科書上的言論
一直想了解一下毀譽參半的朝鮮戰爭,希望能從中找到答案。
沈老師是國內研究朝鮮戰爭最權威的專家之一……讓我們了解從教科書上看不到的真實一面。好書,值得推薦
全書看完,對朝鮮戰爭的了解更加深入。沈志華的分析絲絲入扣,每個敘述都有根據,歷史無論如何遮掩,總會留下蛛絲馬跡,歷史學家就像偵探,通過證據、邏輯,還原現場。另外,讓感慨的是,個人也好,國家也好,在它最有利的時候會膨脹野心,從而接下來失敗而喪失成果,不能見好就收啊,不能穩扎穩打地保住勝利果實
朝鮮戰爭遠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那么簡單和直接。讀這本書能從人性和國際政治等幾方面了解一場戰爭。作為現代人,了解這場戰爭的起始,能更清醒地認識到所謂的戰爭,到底是什么
學習冷戰史和國史,繞不過朝鮮戰爭;而了解朝鮮戰爭,當今又繞不過沈志華教授。
國慶這幾天就在家看這本書,作者從中蘇關系出發來分析朝鮮戰爭,光是看前幾章,都感覺在講中蘇關系而非朝鮮戰爭!但越往后看越引人入勝--并非戰爭的描述,而是戰爭背后原因的分析。個人認為,結合現在的世界局勢,更應該讀讀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現在的朝鮮局勢,以及各方的態度!
塑料膜撕壞了,里面還好,很干凈。拿著覺得很厚重
以史料為基礎,顛覆我們對朝鮮戰爭的了解和結論。
還未看,作者是經過認真嚴肅扎實的研究工作后成書的,應該不錯
揭示了中蘇同盟及中國入朝參戰這兩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邏輯。
沈志華的這本書,讓我們詳細的了解了朝鮮戰爭的來龍去脈
寫的不錯,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朝鮮戰爭。很很專業。
對于朝鮮戰爭大的背景進行了解讀,作者果然是這一塊歷史領域研究的專家,論點明確,論據詳實。推薦
非常優秀的歷史學作品。這本書應該是國人對于朝鮮戰爭的講述中最好的一本了,大量的史料和清晰的脈絡。
沈志華以自己的才華和對檔案的掌握,敢于突破,讓我們看到了不同于教科書的朝鮮戰爭的另一面。追尋真相援用是歷史研究的真諦。
此書利用大量的蘇聯解密檔案資料,描寫朝鮮戰爭的始末,其中很多觀點都是新的,讀完可以窺見當時社會主義國家間友好背后的暗流涌動。
沈教授的著作,不讀是非常遺憾的,讀下來你就會對朝鮮戰爭有了一個全新的了解。尤其是沈教授的觀點,非常新穎獨特,給人很大的啟發!
一部了解朝鮮戰爭來龍去脈的佳作。論證嚴謹,論據翔實。利用美蘇矛盾收復了東北的權益,同時惹惱了斯大林;金日成在斯大林縱容下貿然發動統一戰爭,中國被迫出兵相助,打亂了我們解放臺灣統一中國的步伐。今天的不少周邊問題,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這次店慶價格很低,果斷下手。店慶的活動果然給力。只是我的能靜居日記都自己去取了,外盒還是被壓壞了。真心希望當當能夠把客戶的意見放在心上,改善下包裝,紙盒里放幾個防震袋或塑料泡沫能增加多少成本?
心心念念好久了的書,對沈志華教授的名字聽聞已久,今日終于得以拜讀大作,細讀之下擊節贊嘆,資料翔實邏輯縝密,重新還原了當年朝鮮戰爭的前后始末。贊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