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議你們有時間可以去看看《烏合之眾》、《狂熱分子》和《群氓之族》這三本書。這對了解群體心理很有幫助,從中可以了解為什么群眾會因為一個很小的事情把政府砸了。政府在工作也要運用社會心理的原理,這可以用來防范很多社會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嶸)
狂熱分子》這本書主要探討群眾運動的一些共有特征,重點是陷入狂熱的烏合之眾的人格。
長期與下層民眾打交道的生活經歷使作者發現,積極投身群眾運動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已無可救藥地失敗,渴望逃離自我,尋求重生,將生命托付給某項神圣偉業讓他們感覺不錯,整齊劃一的集體生活令個人的責任、恐懼、無能得以掩埋。運動的領導者則刻意培養參與者的罪惡感,號召自我犧牲以獲救贖。
狂熱分子》自1951年出版至今,已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行銷50萬冊以上,譯成10余種語言,為多所大學政治系的必讀書。《紐約時報》評此書“閃耀著冷雋的機智,滿是一針見血的比喻……它是一帖澀口而來勁的醒神劑”。書中俯拾皆是充滿智慧的思想火花與一針見血的比喻,警句仍不斷被引用、輯錄。
1.風行全球半個世紀的暢銷書——美國國家圖書獎傳奇得主霍弗,里根總統曾頒贈獎章,一生代表作《狂熱分子》,風格酷似蒙田與帕斯卡爾的隨筆,堪稱法國《烏合之眾》的兄弟篇。自1951年出版后,即被視為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短期內行銷50萬冊以上,被譯成10余種語言,是多所大學政治系的必讀書,暢銷全球半個世紀。
2. 社會心理、群眾運動的圣經——對“群眾運動”一詞,霍弗采取廣義的理解,他用來舉證和議論的例子包括了宗教改革、清教徒革命、早期的伊斯蘭教、初期的基督宗教、納粹主義、法國大革命、太平天國、印度獨立運動、猶太復國運動……“我并不是要主張這些運動都一模一樣,而只是想指出,它們所共有的一些特征讓它們長得像一家人。”
3. 東西方都為之一驚的精煉警句——失業者寧愿追隨販賣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隨施予救濟的人。在一個行將被同化的少數民族里,容易被群眾運動吸引的,是有成就和沒成就的兩類人。如果狂熱者是魚,混亂就是水。在群眾運動中,我們獲得了“干下流勾當的權利”。愛國主義是歹徒的后歸宿。等等。
4. 美國《狂熱分子》、德國《我的奮斗》、法國《烏合之眾》——群眾運動圣經《狂熱分子》指出,大部分的納粹頭子都有藝術和文學上的野心,卻沒有實現的能力。不過,也許希特勒是將《烏合之眾》個對群眾運動進行實踐的人。
作者
埃里克 霍弗(Eric Hoffer, 1902?—1983)的一生十分傳奇,7歲失明,15歲復明,父母早逝,靠自學成就學問。長年從事碼頭搬運工作,1964年成為加州伯克利大學高級研究員后,仍未離開碼頭,其許多觀念都是在碼頭工作中形成,因此他也被稱為“碼頭工人哲學家”。1982年獲里根總統頒贈總統自由獎章,生平著作超過10部,包括《激情心靈狀態》《變遷的磨難》《我們時代的脾性》等,曾多次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狂熱分子》是他及時部和最著名的作品。
譯者
梁永安,臺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譯有《永恒的哲學》、《耶穌行蹤成謎的歲月》、《隱士》、《在智慧的暗處》、《施尼茲勒的世紀》、《文化與抵抗》等。
碼頭工人哲學家——霍弗其人及其書
序 言 狂熱分子的心靈
及時部] 群眾運動的吸引力
及時章 對改變的渴望
第二章 對替代品的渴望
第三章 群眾運動間的可替代性
第二部] 潛在的皈依者
及時章 不受歡迎者在人類事務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 窮 人
第三章 畸 零 人
第四章 極端自私的人
第五章 面對無窮機會的野心者
第六章 少數民族
第七章 煩 悶 者
第八章 罪 犯
第三部] 團結行動與自我犧牲
及時章 前
第二章 促進自我犧牲精神的方法
第三章 團結催化劑
第四部] 始與終
及時章 言辭人
第二章 狂熱者
第三章 務實的行動人
第四章 良性與惡性的群眾運動
譯名對照表
企圖改造一個國家或整個世界的人,不可能單靠培養和利用不滿情緒成事,單是展示變革的合理性或訴諸強制手段亦不足以為功。他們必須知道怎樣在人們心中燃起一個極不切實際的希望,至于這個希望是一個天上的王國、地上的天堂、聞所未聞的財富還是統治世界,都無關宏旨。
你無法用理性或道德上的理由去說服一個狂熱者拋棄他的大業。他害怕妥協,因此你不可能讓他相信他信奉的主義并不。但他卻不難突然從一件神圣偉業轉投另一件神圣偉業的懷抱。他無法被說服,只能被煽動。對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依附的大業的本質,而是他渴望有所依附的情感需要。
不同類的狂熱者看似南轅北轍,但他們事實上是一個模子出來的。真正南轅北轍的是狂熱者與穩健派。……要一個狂熱的共產者轉變為狂熱的法西斯主義者、沙文主義者或天主教徒都不難,但要他們轉變為冷靜的自由主義者卻是難上加難。
任何崇高的宗教必然會讓信徒產生強烈的罪咎感。這是因為高不可攀的理想必然會帶來實踐上的落差。由此看來,一種宗教愈崇高,它孕育出的恨意就愈兇猛
那些抱有希望的人——不管是熱情的知識分子、渴望取得耕地的農民、追逐暴利的投機家、頭腦清醒的工商業者、普通的工人還是達官貴人——只要他們被一種遠大的希望所攫住,就會斷然前進,對現在無所顧惜,有必要時甚至會把現在毀掉,創造一個新世界。
一頭栽進某種變革大業里的人,都必然懷有極度不滿情緒而又不是一貧如洗,都必然相信某種萬能的教義、某個永遠正確的領袖或某種新技術已給了他們所向無敵的力量。另外,他們必然抱有極不切實際的憧憬,深信未來具有無限可塑性。,他們對他們要做之事所涉及的困難也必然一無所知。經驗是一種障礙。發起法國大革命那些人都是全然沒有政治經驗的。
教義不是讓人去理解的,而是讓人去信仰的。只有對我們不理解的東西,我們才會有百分百的信仰。一種能理解的教義會缺少力量。
虔誠者總是呼吁別人應該用感覺而不是腦子去理解真理。
如果一種教義不是復雜晦澀的話,就必須是含混不清的;而如果它既不是復雜晦澀也不是含混不清的話,就必須是不可驗證的;也就是說,要把它弄得讓人必須到天堂或遙遠的未來才能斷定其真偽。……即使最有學問的忠實信徒也會有點文盲的味道。他喜歡罔顧一些字段真意使用這些字,并養成詭辯強扯、吹毛求疵、鉆牛角尖的愛好。
一個群眾運動會吸引到一群追隨者,不在于它可以滿足人們追求自我改善的渴望,而在于可以滿足他們自我否定的熱望。
覺得自己人生已敗壞到無可救藥的人,不會認為自我改善是值得追求的目標。個人前途的考慮不足以激發他們拼搏,也不足以讓他們產生信仰或作出一心一意的獻身。他們把自利心理看成是墮落邪惡的,是不潔不祥的。任何出于為己謀的行為在他們看來都是注定失敗的。他們最深的渴望是過新生活,是重生,要是無法得到這個,他們就會渴望通過認同于一件神圣事業而獲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感和價值感這些他們本來沒有的元素。一個積極的群眾運動可以同時提供他們這兩樣東西。
“對群眾運動而言,戲劇元素大概能比其他任何方法發揮更持久的作用。毫無疑問,通過舉辦游行、檢閱、儀式和典禮之類的活動,一個群眾運動可以引起每一個心靈的共鳴。哪怕最冷靜的人也會因為看到壯觀的群眾場面而動容。”
當一個群眾運動開始吸引有事業野心的人加入,就是該運動已過了全盛時期的征兆;它不再以創造新世界為務,而只求掌握和保有現在。因此,它不再是個運動而是一項事業。
希特勒就指出過,一個運動提供的崗位和職位愈多,“它吸引到的劣質人才就愈多,到頭來,這些政治攀緣者會充塞于一個成功的黨,致使其昔日的忠誠戰士再也無法認出它的本來面目。……這樣的事情發生時,一個運動的‘使命’就壽終正寢了”
信仰一項神圣事業,相當程度上是替代已經失去了的自信。
一個人愈是沒有值得自夸之處,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國家、宗教、種族或他所參與的神圣事業。
一個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會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會丟下自己那些沒意義的事,轉而去管別人家的事。
這種人喜歡搬弄是非、打聽試探、越俎代庖,同時對國家和種族事務表現出熾烈興趣。在逃離“自我”的同時,我們不是依偎著鄰人朋友的肩,就是掐著他們的咽喉。
熱烈相信我們對別人負有神圣義務,往往是我們遇溺的“自我”攀住一艘流經的木筏的方法。我們看似伸手助人一臂之力,實則是在拯救自己。若把神圣義務拿掉,我們的生命即陷于貧乏和無意義。毫無疑問,在把自我中心的生活換成無私的生活以后,我們會得到的自尊是龐大的。無私者的虛榮心是無邊無際的。
當我們個人的利益與前途看來不值得我們為之活下去時,我們就會迫切需要為別的事物而活。所有形式的獻身、虔誠、效忠和自我抹殺,本質上都是對一種事物牢牢攀附——攀附著一件可以帶給我們渺小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東西。因此,任何對替代品的擁抱,都必然是激烈和極端的。
除非準備好為某種東西而死,我們不會有把握自己過的是有價值的生活。這種赴死精神可以作為一種證據,向自己和別人顯示,我們的選擇是好的。
群眾運動也有比較安全的替代品。一般而言,任何足以壓抑個人主義或助長自我抹殺情緒或提供行動機會的安排,都有抵制群眾運動興起與傳播的功效。這些替代品,我們稍后再行探討。
一個群體的性格和命運,往往由其低劣的成員決定。
心懷不平者雖然到處都有,但卻最常見于下列幾類人:(一)窮人,(二)畸零人,(三)被遺棄的人,(四)少數民族,(五)青春期的少年,(六)有野心的人(不管他們面對的是不可跨越的障礙還是無限的機會),(七)被某些惡德或偏執挾制的人,(八)無能者(身或心方面的無能),(九)極度自私的人,(十)對生活厭煩的人,(十一)罪犯。
凡是從早到晚都要為最起碼生活操勞的人,不會有時間、心情去悲憤或造夢。中國民眾不易造反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們得花很大力氣才賺得到一點點維生之資。
不同類的狂熱者看似南轅北轍,但他們事實上是一個模子出來的。宗教狂熱者的對立面不是狂熱的無神論者,而是溫和的憤世嫉俗者。……同樣道理,沙文主義者的對立面不是賣國賊,而是理性的公民,他們愛戀現實世界,對殉道和英雄姿態毫無興趣。
狂熱者若是拋棄了他信奉的大業,或是突然間變得沒有大業可以信奉,他能否重新適應一種自律自足的個人生活,這頗有疑問。他會變成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站在世界的高速公路邊,只要有任何群眾運動馳過,他都會舉手攔車。獨立自主的生活在他看來是瑣碎、徒勞和邪惡的。沒有了可供熱烈獻身的對象,他感到漂泊和被遺棄。在他看來,寬容是一種軟弱、輕浮和愚昧的象征。他渴盼那種來自順服的心安理得感,渴盼全心全意依附于一種信仰和主義。對他而言重要的不是一個運動的主張和目標,而是它可以讓他獻身,并與一個集體發生聯系。他甚至會愿意參加一個反對他前一個信仰的群眾運動,但前提是那必須是個真正兇猛的運動——不妥協,不寬容,聲稱占有和獨一的真理。
要讓我們自己痛恨一個人,最有效的方法大概莫過于去傷害他。這是因為,別人對我們有合理的悲憤,要比我們對他有合理的悲憤,更能引發我們對他的恨意。在我們揭發別人過錯使對方羞愧時,他更可能的反應并不是變得謙卑和柔順,而是變得咄咄逼人和火氣十足。死不認錯是一種響亮的噪音,可以把我們罪惡感的發聲給淹沒。
去傷害我們恨的人,會讓我們的恨火上加油;反之,寬大為懷地對待一個敵人,會削弱我們對他的恨意。
邪惡者可以活到身后——這句話之所以是真的,部分是因為那些有理由恨邪惡者的人大都會模仿他,使他的邪惡長存下去。
當我們拋棄自我,成為一個緊密團體的一部分時,我們不僅拋開了個人利益,同時也拋開了個人責任。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恐懼、猶豫、懷疑和是非感,他會變得有多殘暴和冷酷,令人不敢想象。
領袖必須是個務實者和現實主義者,但說起話來又得像個夢想家與理想主義者
“踢正步讓人心無二用。踢正步可以扼殺思想。踢正步可以泯滅個性。”
一個鼓勵行動的群眾運動可以喚起失意者的熱烈反應。因為失意者把行動視為醫治他們煩惱痛苦的良方。行動可以讓他們遺忘自我,讓他們有一種目的感和價值感。事實上,失意者的失意感很可能主要是源于缺乏行動的機會,而失意感最深重的就是那些才具與性情都足以過一種行動性生活,卻為環境所囿,只能在閑散中虛耗人生的人。要不是這樣,你又怎樣解釋以下這件令人驚訝的事實:列寧、托洛茨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大半輩子都只是在咖啡館或會議中放言高論,卻在一夕間變成他們時代最能干和最不知倦怠的行動人?
看了另一本《烏合之眾》來的,因為買房子,很是為當下的風氣所惱,于是購置了這兩本書,也為了滿足期待。
研究社會學必讀,人性復雜,在自處與他處之中人的心理狀態是不一樣的,可以更透測的看待集體活動是怎么運行的。
久聞大名,這個領域的經典名著,不能不看,雖然隨著社會發展,會產生一些新的問題,形成一些新的課題和觀點,但基礎不可廢
非常不錯的社會學著作,很值得一看,配合烏合之眾看效果更佳。
三本群眾運動中感覺最好的值得存留的一部。文字平實閱讀不費力。
狂熱分子(精)獲P得了干下流勾當的權利。愛國主義是歹徒的后歸宿。等等。《狂熱分子》、德國《我的奮斗》、法國
大多是作者深入觀察群眾運動或研究群眾運動歷史所得出的經驗。大多是挺有道理的 但是不一定準確 因為并沒有經過嚴密的實驗論證。
跟群氓之族一起買的,之前看過烏合之眾,感覺還不錯,果斷買了這兩本
盡管在狂熱的基督徒、狂熱的民族主義者、狂熱的共產主義者和狂熱的納粹分子之間有顯著不同,但鼓動他們的那股狂熱,卻可以視為同樣的東西。
《狂熱分子》、《烏合之眾》這兩本可互相參看,與烏合之眾一般堪稱經典,研究大眾心理群眾運動的經典讀物。
上個月買了《烏合之眾》,看后感覺受益匪淺,于是決定把《狂熱分子》和《群氓之族》一塊收了,花些時間認真讀讀,在大眾心理學方面大大收獲一次。謝謝工作人員,包裝很好。
狂熱分子(精)狂熱分子(F精)群眾運動的N圣經——8對8X群眾運動一B詞,霍弗采取廣義的理解,他用來舉H8證和議論的例子包括了宗教改革、清教狂熱分子(精)十分傳奇,歲失明,歲復明,父母早逝,靠自學成就學問F。長年從事碼頭搬運工作,年成為加州伯克利大學6高級研導者L則刻意培養參與者的罪惡感,號召自我犧牲以Q獲救贖。《狂熱分子》自8年出版至今G,已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國國家圖書獎,《狂熱8分子》是他第一部和最著名的作品。譯者梁永安,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F學碩士。譯狂熱分子(精)都為之一驚L的精煉警句——失業者寧愿追隨販賣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隨施予…
很喜歡這類能夠給人醒腦的智慧之作。因為人性是共通的,所以人類的陰暗面都是共有的,只不過表現形式不一樣罷了。防止被別有用心的陰謀家所利用,使自己不要成為野心家烹制人肉宴席的一根柴薪,時刻對狂熱保持警惕,這是這本書給我們的最大教益。
《我的奮斗》,《烏合之眾》,《狂熱分子》 。對比古今中外的群眾運動,別有感慨。
《狂熱分子》:自由是一種壓力和負擔。《狂熱分子》和《烏合之眾》這類書似乎某種程度與《我`的`奮`斗》相通。若真有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些書中論述的人性弱點來鼓噪什么心懷不軌的運動的確挺可怕的呀!
狂熱分子是研究群眾運動心理的經典之作,可以說是《群氓的時代》這本書的姊妹篇。在中國,作為一場史無前例的群眾運動,最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研究這個過程中的群體心理,可作“后事之師”。
狂熱分子,烏合之眾,群氓之足,大眾心理學以及群眾運動研究三部曲。封面很好看,內容很棒,值得一看。
對群眾運動而言,戲劇元素大概能比其他任何方法發揮更持久的作用。毫無疑問,通過舉辦游行、檢閱、儀式和典禮之類的活動,一個群眾運動可以引起每一個心靈的共鳴。哪怕最冷靜的人也會因為看到壯觀的群眾場面而動容。一個群體的性格和命運,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員決定。 真是太棒了!好書推薦!
用一個觀察的角度去闡述了群眾運動的特征,有動機但是沒有對動機進行深入的剖析。比起勒龐的烏合之眾,我還是更喜歡霍弗的筆觸。至少不像勒龐那樣,用狂熱的口吻去思考狂熱的群眾運動。
何為群眾運動,群眾運動有何特點,如何發起一個群眾運動,如何扼殺一個群眾運動,作者給了我們既淺顯又深刻的回答。看這本書,你總會不自覺地把書中的內容與我們的社會現實放在一起比較、揣摩,不管你報著何種動機,看這本書都會對你有益處。
作為社會科學極為重要的書籍,這本書向我們解答了群眾運動中狂熱分子的特性,及引起他們運動的緣由,極大的拓寬了我們對于群眾運動的認識
作者長期從事碼頭搬運工作,以此長期細致地觀察社會底層人士,以大量的事例說明各種群眾運動,無論是宗教\\民族運動\\社會革命等中社會底層人士及言辭人和行動人以及狂熱者的作用,以此觀照各國的群眾運動,的確是所言非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