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池塘高效養殖案例的分析的形式,在闡述每種模式的基本特點和生態學原理的基礎上,詳細介紹了每種模式中所涉及養殖品種的生物學習性養殖方法。本書層次清晰,內容具體,閱讀本書養殖戶能從中學到典型經驗,掌握基本原理,并結合實際,靈活運用于實際操作。
池塘養魚是選擇致富好項目之一,案例分析是快速致富的好幫手!
全書重點介紹了池塘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成魚養殖等各環節的技術操作要點、難點,以便讀者在無公害養殖生產中能因地制宜,盡快掌握關鍵技術,不斷提高養殖水平,以達到品質高效的目的。
湖南省水產研究所,總工程師,具有較強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
及時章緒論
及時節漁業的特點
第二節池塘養殖必須走品質高效環保的生態漁業之路
一、池塘生態養殖的產生背景
二、漁業、水生態系統和池塘生態養殖
第二章池塘生態養殖的基本技術
及時節漁場建設與改造升級
一、養殖場地選
二、養殖場規劃與布
三、配套設施建設
四、管理體系
五、漁場和池塘的改造升級
第二節合理放養技術——池塘生態養殖的生物學基
一、養殖動物的營養生態型
二、養殖對象食物類型
三、養殖對象的生態位
四、養殖對象生物學介紹
(一)初級濾食者——鰱、白鯽
(二)草食者——草、鳊、魴
(三)次級濾食者——鳙
(四)底棲雜食者——鯉、鯽
(五)次級攝食者
(六)上層掠食者
(七)中下層掠食者
(八)新型養殖品種
第三節科學培水技術——池塘初級生產者與關鍵控制因子
一、藻類——初級生產者和池塘溶氧生產者
二、光合細菌——初級生產者和有害物質轉化者
三、水草——池塘初級生產者和名特水產品養殖的附著物
四、溶氧——池塘生態養殖的關鍵控制因子
第四節池塘水質調控技術
一、微生態技術——養殖水體有益微生物種類及其作用
二、理化類水底質改良劑
第五節養殖動物免疫技術
一、草魚出血病活(弱毒)疫苗
二、草魚出血病組織漿疫苗
三、魚嗜水氣單胞菌敗血癥滅活疫苗
第六節池塘精細管理——"看水養魚"與測水養魚技術
一、池塘精細管理的主要內容與要求
(一)池塘水質要求
(二)池塘底部環境及底質要求
(三)微生態制劑在水底質管理中的作用
(四)根據天氣條件確定管理方案
二、看水養魚技術——水色及調控
三、測水養魚技術
(一)常用檢測項目
(二)常用水質因子的快速測定
第三章池塘生態養殖模式與案例
及時節大宗淡水魚池塘生態養殖模式與案例
模式一:池塘主養長豐鰱模式
模式二:池塘主養鳙魚
模式三:池塘主養草魚
(1)免疫接種一年兩茬池塘主養草魚模式
(2)純系草魚苗種養殖
模式四:池塘主養青魚模式
模式五:池塘主養團頭魴
(1)池塘無公害高效養殖團頭魴
(2)池塘主養團頭魴"浦江1號"
模式六:池塘主養鯽魚新品種
(1)池塘主養異育銀鯽"中科3號"
(2)池塘主養芙蓉鯉鯽
模式七:池塘主養鯉魚技術
第二節名優魚類池塘生態養殖模式與案例
模式八:翹嘴鲌的池塘專養模式
模式九:池塘主養黃顙魚(全雄黃顙魚
(1)廣東惠州博羅黎老板池塘主養黃顙魚
(2)江蘇省湖州市南潯區建強特種水產養殖場池塘高效
養殖黃顙魚
(3)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磯山湖水產場池塘主養黃顙魚
模式十:池塘主養鱖魚
模式十一:池塘主養鯰(本地鯰、大口鯰)
(1)池塘養殖鯰魚技術
(2)大口鯰池塘精養技術
模式十二:池塘烏鱧生態養殖模式
(1)池塘主養烏鱧技術
(2)池塘主養雜交鱧"杭鱧1號"
模式十三:池塘主養斑點叉尾技術
模式十四:池塘主養羅非魚(全雄羅非魚)
模式十五:池塘主養鲴魚技術
模式十六:池塘主養錦鯉
模式十七:池塘主養匙吻鱘
模式十八:池塘主養加州鱸
第三節特種水產池塘生態養殖模式與案例
模式十九:烏龜池塘生態養殖技術
模式二十:中華鱉池塘高效生態養殖技術
模式二十一:池塘主養泥鰍
模式二十二:池塘黃鱔高產高效綜合養殖新模式
模式二十三:池塘主養小龍蝦
模式二十四:池塘主養河蟹
模式二十五:池塘立體生態養殖青蝦模式
模式二十六:池塘養殖珍珠蚌
模式二十七:池塘養殖田螺
模式二十八:河蜆生態養殖技術
第四節池塘生態養殖新模式
模式二十九:池塘魚鴨生態養殖技術
模式三十:青蝦、泥鰍、水生經濟植物生態種養模式
模式三十一:魚菜共生池塘生態養殖技術
模式三十二:稻、鱉生態養殖模式
模式三十三:鱉蝦高產高效混養模式
模式三十四: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養殖
模式三十五:河蟹池塘微孔增氧生態高產技術
模式三十六:漁、林、果、牧養殖模式
模式三十七:人工濕地—池塘改造升級養殖模式
及時章緒論
及時節漁業的特點
漁業是從獵捕業發展而來的,淡水養殖業是從江河捕苗發展起來的,并需要不斷地從天然水域更新種源、挖掘養殖新品種。近年來,由于青魚、草魚、鰱、鳙、鯉、鯽、鳊(魴)等傳統養殖品種種質退化,養殖病害增多,養殖效益下降,依托天然種質資源庫,進行了水產原種的更新換代,育成了浦江系列團頭魴、中科3號異育銀鯽、長豐鰱、杭鱧系列烏鱧等眾多性狀優良的水產養殖新品種,并從天然水域陸續開發出了湘華鯪。中華倒刺鲃、光倒刺鲃、巖原鯉、翹嘴鲌、黃金蜆等養殖新品種,取得了較好的養殖效益,豐富了水產品市場。
漁業和農業的其他產業相比,既有農業的共性特點,即通過特定的生物獲取人類所需要食品和生產資料等,又有其特殊性,了解并充分理解漁業的特殊性,對于開展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提升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養殖效益,構建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甚至對美化城鄉環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漁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漁業的溶氧限制性。水產的養殖對象,與陸生動物、陸生植物不同的是魚類等生活在水中,其生存介質是水。首先,水中氧氣含量僅為百萬分之幾,而陸地上氧氣含量僅次于氮氣,達21%,相差5萬~10萬倍,水中的魚類等水生動物時刻生活在溶氧不足的環境中;其次,由于水體的透光能力遠不如空氣,加上水面對光線的折射作用,水中光線不充足,也就是說水中的白天遠不如陸地的白天長,魚類又長期生存在黑暗的環境里,池塘中由于透明度較小,更是如此;其三,水中氧氣的形成又與水中光線的透射量相關,在營養條件一定時,透光量越大,則水體產氧能力越大,沒有光線的黑暗層不具備產氧能力,僅靠水體層流和水生動物活動輸送氧氣。因此,漁業與農業的其他產業相比,水體溶氧是水產養殖的關鍵制約因子,生態(健康)養殖應時刻關注水體溶氧,特別是陰雨天和底層、淤泥層的溶氧。
漁業的兼容性。種植業是耕地施肥,畜牧業是投飼喂養或放牧,而水產養殖則是培水和投餌相結合的一種產業,只有把培水和投餌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把魚養好,不了解這一點就不可能把魚養好,也就不可能有池塘生態養殖。
漁業是一門生態產業,是自然界循環經濟的典型代表。農業的其他產業都是經營某一個特定對象的產業,如養豬的只養豬,養牛的只養牛,種稻的種稻,種菜的種菜,而漁業則不同,它經營的不是某個或某類特定的對象,養魚首先得"養水",好水養好魚,另一方面,水中的各類營養物質,只有通過食物鏈傳遞到大型的水生動物才能形成有效輸出,魚可養水,漁業是自然界中一種典型的循環經濟產業,魚類等水生生物是維持水體自凈功能的基礎。因此,漁業是一種生態產業,養魚務必要有"生態"的概念。
弄清漁業以上特點對于開展生態養殖是十分必要的,發展現代漁業,首先應該對漁業的這些特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在理論和技術上取得進展和突破。本書就重點從漁業與池塘等養殖水體的特點出發,簡要介紹池塘生態養殖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術,并重點通過一些養殖模式和案例的分析來幫助讀者理解他們,以期能靈活運用。
第二節池塘養殖必須走品質高效
環保的生態漁業之路
我國有淡水水域面積174713萬公頃,淡水養殖面積700萬公頃。改革開放30多年來,淡水漁業發展迅速,從水產品供應緊張到供應充裕,2012年,我國淡水產品產量已達到28743萬噸,占我國水產品總量的487%,其中淡水養殖產品26445萬噸,占淡水產品總量的92%,過去的可養水面大都發展成為了養殖水面,但同時又帶來一系列的環境或生態問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有的水域即使有較高的魚產量,如南縣三仙湖漁場、沅江市白沙漁場、赫山區來儀湖漁場,池塘養殖畝產量過噸,水質仍然較好,絲毫沒有藍藻暴發,而有的水域,魚產量很低,或根本沒有進行水產養殖開發,則環境很糟糕,藍藻暴發流行,一遇天氣驟變則好幾千米都能聞到腥臭味,許多公園的水體則與整體環境極不協調,水花暴發,腥氣襲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怎樣調節這些水體,消除水域污染,為人類創造出一個和諧美好的水體環境呢?對于養殖水體又怎樣構建一個既有高效產出,又環境優良的水生態系統呢?所有這些,都有待對水生態系統的、系統而科學的了解,研究水生態系統的組成,能量、物質的流轉規律以及水體自凈的機理等。只有通過對水生態系統運行規律的研究,用生態養殖學的基本原理與技術才能輕而易舉地解決這些問題,真正引導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水域污染,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養殖效益。
一、池塘生態養殖產生的背景
傳統漁業存在諸多認識上的誤區,導致出現了養殖病害多、養殖效益低、養殖及周邊環境差、水產品質量安全隱患等多方面的問題。目前,傳統池塘養殖的認識誤區及所存在的主要問題簡要歸納如下:
一是"池塘"一直沒有一個較為科學的概念,認為池塘就是人工開挖的用于養魚的水體;二是"漁業"或"水產業"沒有一個比較科學的概念;三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水產養殖、水環境保護領域存在著許多認識上的誤區,如水產養殖就產生污染,水體不養魚就沒有污染;"單養"與"主養"概念模糊;鰱魚就是低值魚;一提到環境治理首先想到的就是工廠的化學治理和物理治理,好像只有這些方法才是好的治理污染的方法。由于"池塘"概念的模糊以及一些認識上有誤區,導致了水域生物多樣性功能的破壞,水生生物資源衰退;滇池、太湖、淮河等天然水域,公園等小水體藍藻暴發流行,造成沿湖沿江居民飲水困難;也由于這些認識上的差異,許多養殖水體,特別是名特優水產品養殖水體養殖環境惡化,水花暴發,疾病流行,導致用藥頻繁;近年來,一些漁民片面追求產量、效益,如養殖烏鱧、南美白對蝦,動不動就是畝產(1畝≈667平方米,下同)4000千克、5000千克。試想:這樣的環境中養殖出來的對蝦、魚、甲魚、烏龜等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嗎?能放心地吃嗎?養魚和養水難道就不能統一?就不能和漁民居住環境相協調?池塘生態養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著重解決水產養殖"品質、高效"的問題,并把池塘生態養殖和城鄉美居、休閑結合起來,做到"品質、高效、美居",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二、漁業、水生態系統和池塘生態養殖
Nielsen LA(1993)將漁業定義為魚類群體、生境和人三個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組成的一個復合體,GertMarmulla(2007)進一步解釋到"如果這些組成部分中的任何一個缺失,也就沒有漁業了"。因此,我們不能離開生境或生態來談漁業或水產業,也不能離開人類的需求來談漁業或水產業,當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漁業、對水產品的需求也不同,這種需求應該包括"文化"、"量"與"質"三個方面的內涵。水產業與農業的其他產業不同,水產養殖不是單純的某種或某類養殖對象喂養、施肥和用藥,必須包含有"生態"的概念,因此,其養殖必然是"生態養殖"了。人們常把"池塘養魚"或"魚類養殖學"、"魚類增養殖學"與"水生態學"分離開來,以至于在水產養殖實踐中產生了眾多誤區,雖然也認為水產養殖的環境條件也很重要,但并未把二者理解為一個有機的復合的整體,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并付諸養殖實踐。
池塘養殖生態系統是養殖動物及與其密切相關的藻類、微生物、底棲生物所組成的生物群落與水、底質環境所構成的半人工或人工生態系統。生產效率較高的池塘生態系統必然物質循環、能量流轉暢通,通量較大,自凈化能力較好。
"池塘"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池塘"就是傳統意義上所理解的"池塘",即人工開挖的用于水產養殖的水體,對"池塘"尚無科學的定義,至少可以說傳統意義上的"池塘"不具備有生態學上的涵義。根據生態學原理,池塘應定義為半人工或人工構建的能量流轉、物質循環渠道暢通,且通量較大的水生態系統。這種人工或半人工構建的水生態系統則稱之為水產養殖生態系統,簡稱養殖生態系統。根據這一概念,近年來一些小型湖泊、小一型、小二型水庫也在開展水產養殖,有人為的干預,也屬于"池塘"范疇,也應該或必須用池塘生態養殖學原理開展水產養殖,這樣的理解才科學,才能較好地在"池塘"這一新的定義的前提下,推行生態養殖。
第二章池塘生態養殖的基本技術
第二章池塘生態養殖的基本技術
池塘生態養殖必須走"品質、高效、生態"的現代漁業發展之路。為了達到此目的,及時,必須將池塘養殖與周邊環境,包括池埂岸邊、宅基地、道路等統籌考慮,不能只考慮或只關注池塘里面的幾條"魚";第二,必須理解到,池塘生態養殖的核心是"好水養好魚",即池塘能量流轉、物質循環渠道必須通暢;第三,必須精細了解和把握養殖對象的生物學特點,以及池塘各類生物的生物學特性,科學構建池塘養殖生態系統;第四,必須掌握好池塘生態養殖的基本技術,本章將重點介紹漁場建設與改造升級、合理放養、科學培水、水底質生態調控、動物免疫、池塘精細管理等基本技術;重點是把握好池塘生態養殖的關鍵控制因子。
及時節漁場建設與改造升級
漁場建設主要是根據養殖水域特性和水產養殖對象的生物學及生態習性,進行整體規劃,科學合理地布局進排水系統、池塘、生態凈化系統及池塘配套設施,在主體工程布置上達到"品質、高效"的養殖目的;同時,又要在人文地理上合理布置宅基地、道路等岸基工程,綠化美化漁場生態環境,達到"生態、美居"。總之,漁場建設布局,應科學規劃、合理布置、整體協調,使之達到"品質、高效、生態、美居"的多重目的。
一、養殖場地選
水產養殖動物對自然環境條件要求較高,選擇符合養殖用水標準的水源水和水質,選擇適合特種水產動物養殖的土質、地形、氣候條件以及交通方便的地方進行養殖場建設,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氣候條件
適宜溫度范圍內,動物攝食量、生長速度隨生存環境溫度的升高而加快,生長周期變短。因此,選址時要向當地氣象部門了解氣候狀況,例如全年低、較高氣溫,平均氣溫,降雨量,日照時數,陣雨、臺風等發生的時期,全年無霜期等。
2場址選擇
水產健康養殖場應選擇在取水上游3千米內無工業企業、無污染源,生態環境良好的區域建場。
3水源
水源包括江河、溪流、湖泊、地下水等,只要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不受旱、澇影響,符合《漁業水質標準》要求的水源水均可作為水產動物養殖場水源。同時還須查閱當地歷年的水文記錄,考察工業、農業和生活排污情況,遠離洪水泛濫地區和污染源。
4水質
水質優劣直接影響水產動物的生長、發育與繁殖,是養殖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淡水水產動物養殖用水要求水質清新,無異味,無有毒有害物質,水質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要求。同時養殖水體理化因子,如氨氮、溶解氧、硫化物、pH值等各項水質指標均能滿足飼養的水產動物生長發育的需要。養殖后的水體須無害化處理后才能排放,排放水應符合《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生活污水應經無害化處理后再排放,排放水符合《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的要求。
5土質
建池的土質以黏壤土為好,沙壤土次之,其他的土質則不適宜,酸性土壤或鹽堿地也不宜選建水產動物養殖場。黏壤土保水性和透氣性好,滲透性差,有利于池中有機物分解和浮游生物繁殖和池塘水位的穩定,能創造良好、穩定的養殖水質環境。池底土質條件符合《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磚砌水泥池,地理位置適宜,一般不計較土質條件。
養殖池選址時,土壤的肥瘦、土壤透水性大小、有毒有害物質等具體指標均須采樣送往具有相應檢測資質的檢測部門進行分析。而有關土壤種類的判定可用肉眼觀察和手觸摸的方式進行初步判定。
(1)重黏土:土質滑膩,濕時可搓成條,彎曲不斷;
(2)黏土:土質滑膩,無粗糙感覺,濕時可搓成條,彎曲難斷;
(3)壤土:濕時可搓成條,但彎曲有裂痕;
(4)沙壤土:多粉沙,易分散板結,用手摸如麥面粉的感覺;
(5)沙壤土:肉眼可以看到沙粒,手摸有粗糙感;
(6)砂礫土:有小石塊和礫石。
6四周環境
水產動物養殖場須選擇安靜、陽光充足的區域建場,避開公路、喧鬧的場所、噪聲較大廠區及風道口。周圍無畜禽養殖場、醫院、化工廠、垃圾場等污染源,具有與外界環境隔離的設施,內部環境衛生良好,環境空氣質量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各項要求。
生活垃圾分類存放,可降解有機垃圾應經發酵池發酵后循環利用。廢塑料、廢五金、廢電池等不可降解垃圾應分類存放,集中回收。
7交通設施及能源
選擇交通方便,供電充足,通訊發達和有充足餌料來源的區域進行水產動物養殖,以便苗種、飼料、養殖產品等暢通運輸,保障養殖生產正常運行和及時了解市場行情,以獲得較好經濟效益。
8資質條件
水產健康養殖場應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域灘涂養殖使用證》,符合區域產業規劃,通過無公害產地認證。
二、養殖場規劃與布
養殖場的規劃與布局需從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效益等多個方面綜合考慮,因地制宜地布局好養殖場,創造良好生態環境,保障其較大限度地生長與繁殖,突顯出養殖場的協調性、高效性、無公害性和經濟性。
1符合生態習性
合理設計養殖池的形狀、走向、面積大小、水深等各方面的環境條件,滿足水產動物健康生長的生態習性需求,提高水體的生產力,創造較好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布局合理
根據水產養殖動物習性、養殖模式、疫病防控和便于管理的原則,對養殖場進行合理布局。做到生產基礎設施、苗種繁育、養殖生產、質量安全管理等一體化。同時就當前生產及近期打算,對養殖場投資規模和經營內容進行合理布局,并考慮今后生產發展需要,為長遠規劃留有余地。
3經濟實用
本著經濟實用的原則進行養殖場的設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減少生產費用,不求奢華,只求實用。
4池塘設計
池塘宜東西向,長寬之比為3∶2左右。池塘要有較好的光照條件。商品魚池面積以134~200公頃為宜,魚種培育池面積以02~05公頃為宜。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傾斜。塘埂坡比宜為1∶(2~3)(砌石、水泥板坡除外),可根據其土質狀況及護坡工藝作適當調整。池塘有效蓄水深達到20米以上。
水產健康養殖場應建造凈化塘,塘中種植水生植物用于凈化養殖水體(種植面積不小于養殖水面的10%)。
5道路設計
水產健康養殖場主干道寬應不低于4米,支道寬2~3米,干、支相連。并配置相應的綠化及必要的照明設施,陸地綠化率應在8%以上。
三、配套設施建設
1進、排水系統
進排水系統必須嚴格分開,以防自身污染。進排水系統由水源、水泵房、進水口、各類渠道、水閘、集水池、分水口、排水溝等部分組成,進水水源經過蓄水池、凈化池后才進入養殖水體。進水口常高出水面,產生迭水,自動增加水體溶氧,進排水口常對角設置。排水口以排干底層水為宜,位置相對較低。養殖廢水必須經過處理后才能排放。進、排水口都安裝攔網,防止魚類逃逸,同時進水口的攔網可以阻攔雜草、雜物和敵害生物的進入。
2增氧設備
養殖過程中,一般放養密度較大,對水體溶解氧要求較高,應補氧、增氧。因此,根據養殖規模和飼養動物特性,常配備足夠數量的增氧設施。
3飼料和藥品倉庫
根據養殖生產需要,選購飼料粉碎機、攪拌機、絞肉機及各種容量的冰箱,混拌飼料的盤、缸等容器。存放飼料的倉庫保持清潔干燥,通風良好。投喂飼料必須來自經檢驗檢疫機構備案的飼料加工廠,飼料質量符合《飼料衛生標準》和《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的各項要求。藥品專用倉庫,主要用于漁藥的保管和配制。
4實驗室
設有實驗室2~3間,配備顯微鏡、多功能水質分析儀、pH計、高壓滅菌鍋、培養箱、無菌室等相關儀器、設備,進行養殖水質常規分析和魚病檢測。
5檔案室
生產管理檔案室,用于保存相關的生產和技術檔案資料,檔案室面積12~15平方米,并配備必要的檔案柜、干濕度計和吸濕機等設備。
6值班室
設立值班室,供養殖值班人員專用,值班室面積10~15平方米。
7電力配置
必須保障養殖場正常生產所需用電,電力設施為380伏,專門設有變電站,線路安全。
四、管理體系
1工作人員
水產健康養殖場主要負責人應具有4年以上水產養殖及管理的經驗,并持有漁業行業職業技能培訓中級證書,并配備2~3名水產養殖質量管理員,2~3名持有漁業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初級證書的檢測人員,主要負責檢測和病害防治實驗室工作和若干名養殖工人。
2管理制度
所有養殖業副產品、生產生活垃圾應分類收集,并進行無害化處理。每個養殖戶應建設一個面積5~10平方米大小的發酵池,發酵和循環利用有機垃圾。
3安全生產制度
水產養殖應符合其池塘養殖技術規范的要求;配合飼料的安全衛生指標應符合國家和農業部有關標準的規定,鮮活飼料應新鮮、無腐爛、無污染;嚴禁使用農業部的禁止添加和使用的藥物。
4可追溯制度
按農業部和地方省市的有關標準建立養殖生產檔案,記錄水產品的投入,養殖生產管理,疾病防治途徑、用藥處方、防治效果、水產品銷售等過程,有利于水產品溯源。
五、漁場和池塘的改造升級
目前,一些建設時間較長的漁場和池塘普遍存在水源水質的問題,水源不足或受到污染,一些水源的水質遠不如池塘的水質;池塘陳舊,淤泥較深,標準程度不高;還有部分漁場建設時布局就不合理,沒有考慮到養殖對象的需求;再有用原有池塘若進行新品種養殖,對其養殖池塘及周邊環境又有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對這些漁場或池塘進行改造升級,使之符合養殖對象的生態習性和現代漁業發展的要求。漁場或池塘的改造必須做到既要高標準,又要經濟適用。
1通過改造,解決水源問題
作為漁場,關鍵是要有好的水源,一些漁場建設之初有較好的水源條件,隨著社會的發展,其水源被擠占或受到污染,已不再適用于養殖用水水源,必須對其漁場的水源進行改造,解決漁場水源問題。有條件的漁場可以新建引水工程引水,從根本上解決漁場水源問題;受條件限制的漁場,只能因地制宜,在漁場內部進行水系配套,設置沉淀池、過濾池和人工濕地,建立生態溝渠,對原有進排溝水渠進行生態護坡,種植水草,放養少量魚類等水生動物,采用工程設施與生物的方法,通過人工濕地,凈化水質,循環利用,從而解決漁場水源水質問題。近年在江蘇蘇州、湖北荊州公安等地采用人工濕地的方法對漁場進排水系統進行了改造升級,較好地解決了漁場水源問題。
2池塘標準化升級改造
一些池塘年久失修,水深不夠,淤泥加深,池塘水底質條件惡化,必須對池塘進行標準化改造升級。改造后的池塘應達到水深25~30米,淤泥少于10厘米,有條件的池塘還可配套少量人工濕地、10~20平方米發酵池等設施,提高池塘的使用效果,方便使用。
3根據新品種生態習性改造池塘
通過水產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已研究開發出湘華鯪、中華倒刺鲃、光倒刺鲃、黃
很好
書內容不錯
好
??,?
不錯!
非常實用的書,值得一看
書很實用,希望以后能有幫助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概述籠統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