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除導論外,共分十一章:、二章分別對19世紀美國內需主導型工業化道路和美國學派的產生背景、形成與發展過程進行討論,第3-5章是對美國學派基本經濟理論的研究,第6-10章則是關于美國內需主導型工業化道路對中國直接具有借鑒價值的問題研究,后一章則結合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挑戰,對美國學派和美國工業化道路從借鑒的角度做出總體評價。
賈根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特聘A崗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6)和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首批(2004)獲得者,2005年作為引進人才從南開大學調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擔任經濟思想史學科責任教授(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經濟思想史、演化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西方政治經濟學、中國經濟、經濟史、比較經濟學和科技管理等。
目前已出版獨立著作4部,主編和作為及時作者合著11部,主譯學術專著6部,在《中國社會科學》等雜志200多篇,大量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和摘要轉載。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共6項,目前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中國人民大學重大規劃項目。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出于兩個動因。及時個動因是:美國經濟崛起是如 何通過內需主導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的?對于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從出 口導向型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經濟的戰略大轉型來說,這些歷史經驗可以為 我國提供哪些重要的理論和政策借鑒?與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出 口導向型經濟不同,美國的經濟崛起是通過典型的內向型經濟實現的,這 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從南北戰爭到1914年,美國的外貿依 存度一直很低,長期保持在12%至14.1%之間。其次,國內消費是經濟 增長的引擎。在及時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歲月里,英國出口了1/4的工業 品,但美國出口的工業品還不到1/10。 ① 再次,企業存在嚴重的內向傾 向,美國公司只是在建立起全國性的銷售分配網絡之后,才對國外市場感 興趣。 ② ,美國經濟崛起是通過“銅墻鐵壁”般的高關稅保護實 現的。 ③ 實際上,本課題的這一研究動因可以遠溯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 發后筆者對東亞模式危機的研究上。當時,筆者就對美國的大國崛起模式 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對當時的課題組成員多次談到美國的經驗值得深入 研究,這種看法在該課題出版的著作中得到了表達:東亞模式的出口 導向型戰略并不適合于發展中的大國,“大國國內市場規模的發展足以使 企業生產達到規模經濟,分工和專業化的深化可以靠國內市場的擴張實現。因此,僅靠出口導向,中國將無法實現跨越式發展,在這方面,美 國19世紀的發展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① 。由于筆者當時在完成該課題的研 究后一直忙于演化經濟學研究和演化經濟學譯叢的翻譯等工作,直到 2008年才騰出時間重新回到早先的這個夙愿上。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 來,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擴 大內需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轉向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路也 就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贊同。因此,筆者希望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對目前 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重大調整能夠起到啟迪和借鑒作用。 本課題研究的另一個動因則來自對經濟思想史中失蹤的美國學派的興 趣。研究美國學派的意義主要是為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提供可供借鑒 的思想資源,并恢復該學派在經濟思想史中的歷史地位。按照邁克爾?赫 德森的看法,貫穿于19世紀的“政治經濟學的美國學派”指導了美國經 濟的崛起,該學派經濟學家提出了與政治經濟學的“英國體系”相對立的 “美國體系”,制定了美國經濟崛起的大政方針并為之提供了理論基礎。但 奇怪的是,在目前的西方經濟思想史教科書中,美國學派卻幾乎被人 們所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