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傳世勵志經典:人生須自重·黃宗羲勵志文選圖書
人氣:35

傳世勵志經典:人生須自重·黃宗羲勵志文選

人生須自重——黃宗羲勵志文選》一書,擇取黃宗羲的勵志作品,主要從三個方面表現了其勵志精神,如下:及時,經國濟世的東林黨人精神;第二,慷慨從容的豪杰精神;第三,經天緯地,經世致用的治學精神。讀者通過閱...

內容簡介

人生須自重——黃宗羲勵志文選》一書,擇取黃宗羲的勵志作品,主要從三個方面表現了其勵志精神,如下:及時,經國濟世的東林黨人精神;第二,慷慨從容的豪杰精神;第三,經天緯地,經世致用的治學精神。讀者通過閱讀可以提升自我素養,怡悅情志。 作者對此進行題解、注釋,使讀者在學習時更容易掌握。題解通俗易懂,注釋中有對生僻字的注音標示。

編輯推薦

古往今來,所有的成功者,他們的人生和他們所激賞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勵志并非粘貼在生命上的標簽,而是融匯于人生中一點一滴的氣蘊,后成長為人的格調和氣質,成就人生的夢想。無論從是哪一行,有志不論年少,無志枉活百歲。

這套《傳世勵志經典》共收輯了100部圖書,包括傳記、文集、選輯。我們想為勵志者提供心靈的營養,有如心靈雞湯那樣鮮美;有如粗茶淡飯卻為生命所需。無論直接或間接,我們定會從先賢們的追求和感悟中收獲一份驚喜。

黃宗羲(1610~1695年),明清之際思想家,字太沖,號南雷,世稱梨洲先生,與顧炎武、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家。黃宗羲的人生共經歷三次重大轉變:初錮之為黨人,繼指之為游俠,終廁之于儒林。明朝滅亡以后,黃宗羲避居鄉野,潛心著書立說,著述頗豐,其在經學、史學、文學、天文、地理、歷算、算學等領域都有不朽的成就。

黃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轉型時代,"閹宦"專權,黨爭不絕,明朝政治腐敗;天災人禍交疊,民生多艱;外族入侵,百姓抗爭,內憂外患中明朝政權在風雨飄搖中走向滅亡。正是這種紛亂復雜的社會環境激發了有遠見卓識的思想家反思現實與歷史的潛力,造就了黃宗羲偉大的人格與的才識。黃宗羲的勵志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首先,經國濟世的東林黨人精神。從孔子周游列國到孟子游齊說梁,古代中國士人的殷殷救世之心可謂源遠流長。顧憲成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可謂一語道出了東林黨人憂國憂民之情。黃宗羲父親是著名的東林黨人,后因黨派斗爭被閹黨迫害致死。他為報父仇,草疏申冤,錐刺仇敵,震驚朝野內外。黃宗羲繼承了東林黨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救世精神,勇于同社會黑暗勢力抗爭,以"冷風熱血,洗滌乾坤"的大無畏精神,博得了當時正直之士的敬仰。

其次,慷慨從容的豪杰精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內圣"而達至"外王",是傳統士人所一貫抱有的人生理想。明朝政權先被李自成推翻,后被清朝所屠戮,在國家民族處于此等危難時,黃宗羲沒有選擇退隱山林,獨善其身,更沒有變節投降,屈服于清朝貴族,而是積極投入到反清復明的時代潮流中去,主動肩負起反清復明的歷史使命。他在血雨腥風、刀光劍影中經歷了長達十余年的游俠生活,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百折不撓精神彰顯了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期的人生追求和民族氣節。

后,經天緯地,經世致用的治學精神。黃宗羲一生始終致力于學術研究,從不懈怠,從未間斷。黃宗羲所處的時代,盛行空談,一些人沉溺于用"陳言套話,移前攝后",拼成文章、博取功名。尤其是那些理學末流學者,平日高談性命、窮究義理,而真正到了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卻無所作為。黃宗羲深感這種學風的貽害之深、之大。為了扭轉這種迂腐的學風,他以"經天緯地"、"經世致用"為治學的根本目的,反對盲從、空談,力倡經世應務,告誡學者讀書治學的本源在于"辨明國家治亂之源","提出生民根本之計"。黃宗羲的思想在當時和以后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治學精神對于當今學術界也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作者簡介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世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和史學家。明亡后,一直堅持抗清斗爭,失敗后隱居著述。

目錄

原君

明夷待訪錄·原臣

原法

學校

明夷待訪錄·取士

取士(上)

取士(下)

留書·封建

明儒學案序

詩之道也大

兵部左侍郎蒼水張公墓志銘(節選)

朱岷左先生近詩題辭

李杲堂文鈔序

陳葵獻偶刻詩文序

先師蕺山先生文集序

明儒學案·發凡

萬里尋兄記

柳敬亭傳

陸周明墓志銘

王征南墓志銘

謝時符先生墓志銘

陸文虎先生墓志銘

082王義士傳

085忠端劉念臺先生宗周

095姚江學案·前

098破邪論·地獄

101東林學案·總論

104作文三戒

106縮齋文集序

109馬雪航詩序

112萬貞一詩序

115陸俟詩序

118曹實庵先生詩序

121山翁禪師文集序

傳世勵志經典

人生須自重--

124陳葦庵年伯詩序

127明名臣言行錄序

130明文案序(上)

133董吳仲墓志銘

138李因傳

141錢忠介公傳

148碩膚孫公墓志銘

152周子佩先生墓志銘

157兩異人傳

160惲仲升文集序

163留別海昌同學序

166念椿許公《霍丘名宦錄》序

168汪氏三子詩序

170張仁庵古本大學說序

陳叔大四書述序

沈昭子庚巖草序

李杲堂先生墓志銘

金介山詩序

今水經序

姚江逸詩序

靳熊封詩序

萬悔庵先生墓志銘

論文管見

高旦中墓志銘

與李杲堂陳介眉書

庚戌集自序

余姚縣重修儒學記

念祖堂記

天一閣藏書記

傳是樓藏書記

與康明府書

學禮質疑序

答惲仲升論子劉子節要書

贈編修弁玉吳君墓志銘

萬充宗墓志銘

進士心友張君墓志銘

張南垣傳

周云淵先生傳

陳令升先生傳

朱人遠墓志銘

257兵部尚書李公傳

260胡玉呂傳

263廣師說

266左副都御史贈太子少保謚忠介四明施公神道碑銘

270征君沈耕先生墓志銘

276桐城方烈婦墓志銘

280唐烈婦曹氏墓志銘

283節婦金孺人墓志銘

286余恭人傳

289御史余公墓志銘

292董巽子墓志銘

296蔣萬為墓志銘

299國倪君墓志銘

302文淵閣大學士文靖朱公墓志銘

在線預覽

題解]本文旨在從理論上對理想的君主做出描述。"原",即本原,"原君",就是要追問君主本來應該是什么,它所產生的原因及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作者認為,所謂君主,最初是為了興公利、除公害而產生的,其責任就是保護民眾的利益,只有盡到這一責任的君主才算做真正的君主。在闡述了君主的社會責任以后,作者筆鋒一轉,直接指向了秦以后的君主專制政治,深刻揭露了秦漢以后歷代專制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的本質。

原文]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于天下之人。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②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豈之人有所異哉?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后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傅之子孫,受享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③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于辭矣。此無他,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④無稽之事,使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⑤。豈天地之大,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于小儒乎!雖然,使后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產業,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既以產業視之,人之欲得產業,誰不如我;攝緘縢,固扃⑥,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遠者數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潰在其子孫矣。昔人愿世世無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⑦痛哉斯言!回思創業時,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廢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⑧,人人能讓,許由、務光非絕塵也;不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市井之間,人人可欲,許由、務光所以曠后世而不聞也。然君之職分難明,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

注釋]①原:推原,推求。②許由、務光:許由,傳說中上古時期的高士。相傳堯想把帝位讓給許由,而許由視不問政治為"清高",不但拒絕了堯的請求,并且連夜逃進箕山,隱居不出。當時堯以為許由謙虛,遂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請他,說:"如果堅決不接受帝位,則希望能出來當個`九州長`。"不料許由聽了這個消息,更加厭惡,立刻跑到山下的潁水邊去洗耳。務光,商湯時期的隱士。相傳湯建立商朝后,想讓位給務光,務光認為"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土",不僅堅辭不受,還因為覺得羞恥,負石自沉于廬水。③某業所就,孰與仲多: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后,在未央宮前殿宴請群臣,在為太上皇敬酒時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即父親大人時常說我是無賴,不會操持家業,沒有二哥劉仲的本事大,你現在比一比,是二哥的家業多,還是我的多?④伯夷、叔齊:傳說是殷商貴族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為讓王位先后投奔到周國。當周武王揮軍討伐商紂王時,伯夷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動戰爭,這叫作孝嗎?身為商的臣子卻要弒殺君主,這叫作仁嗎?"周武王滅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自己歸順西周而感到羞恥。為了表示氣節,他們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以山上的野菜為食,餓死在山中。⑤腐鼠:腐爛的老鼠,比喻毫不足惜的廢物。⑥攝緘縢,固扃:縢(téng),繩子;扃(jiōng),門窗上的插關;(jué),箱子上用以加鎖的環紐。此句大意為:君主們想盡辦法,如同用繩子把箱子捆得很嚴實、用鎖把箱子鎖得很牢固那樣來保住天下。⑦若何為生我家:見《明史·公主列傳》。傳載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時,崇禎皇帝入壽寧宮,長平公主拉住他的衣服啼哭,崇禎皇帝說:"汝何故生我家!"說罷揮劍砍斷長平公主左臂。⑧唐、虞之世:堯舜時代。

明夷待訪錄·原臣

題解]本篇旨在描述理想的大臣的具體做法。主要強調天下治亂的根本在于民眾的安樂與否。因此,臣下的主要職責也不應該是一味地迎合與奉承一家一姓的皇帝而在于跟君主共同管理天下。本文從君臣關系的視角,指出古代暴君的典型——夏桀商紂等的大臣即便輔佐君主取得天下,也不能得到天下百姓和后人的贊揚。評判臣下行為是否適當的"道"在于萬民的憂樂。作者能在專制統治的環境下做出這樣清醒的判斷,為后人所敬仰。

原文]有人焉,視于無形,聽于無聲①,以事其君,可謂之臣乎?曰:否!殺其身以事其君,可謂之臣乎?曰:否!夫視于無形,聽于無聲,資于②事父也;殺其身者,無私之極則③也。而猶不足以當之,則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緣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冶,而分冶之以群工④。故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吾以天下萬民起見,非其道,即君以形聲強我,未之敢從也,況于無形無聲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許也,況于殺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見,君有無形無聲之嗜欲,吾從而視之聽之,此宦官宮妾之心也;君為己死而為己亡,吾從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昵⑤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世之為臣者昧于此義,以謂臣為君而設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⑥之,視天下人民為人君橐中之私物。今以四方之勞擾,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講治之牧之之術。茍無系于社稷之存亡,則四方之勞擾,民生之憔悴,雖有誠臣,亦以為纖芥⑦之疾也。夫古之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是故桀、紂之亡,乃所以為治也;秦政、蒙古之興,乃所以為亂也;晉、宋、齊、梁之興亡,無與于治亂者也。為臣者輕視斯民之水火,即能輔君而興,從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末嘗不背也。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⑧。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執紼⑨,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娛笑于曳木者之前,從曳木者以為良,而曳木之職荒矣。嗟乎!后世驕君自恣,不以天下萬民為事。其所求乎草野者,不過欲得奔走服役之人。乃使草野之應于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時免于寒餓、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復計其禮之備與不備,躋⑩之仆妾之間而以為當然。萬歷初,神宗之待張居正,其禮稍優,此于古之師傅未能百一○11 ;當時論者駭然居正之受無人臣禮。夫居正之罪,正坐○12 不能以師傅自待,聽指使于仆妾,而責之反是,何也?是則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謂臣者以為鵠矣!又豈知臣之與君,名異而實同耶?或曰:臣不與子并稱乎?曰:非也。父子一氣,子分父之身而為身。故孝子雖異身,而能日近其氣,久之無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遠日疏,久之而氣不相似矣。君臣之名,從天下而有之者也。吾無天下之責,則吾在君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為事,則君之仆妾也;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師友也。夫然,謂之臣,其名累○13 變。夫父子固不可變者也。

注釋]①"視于"二句:語出《禮記·曲禮》。原指做兒女的侍奉父母,在父母還沒有表現出臉色或者說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明白了父母的心意,這里是說以對待父母的態度對待君主。②資于:用于。③極則:猶言較高準則。④群工:群臣。⑤私昵:指所親近、寵愛的人。⑥牧:統治,管理。⑦纖芥:細微,細小。⑧"夫治"三句:《淮南子·道應訓》。曳,拉,牽引。邪、許,集體勞動時的號子聲,指相互配合、前后呼應。⑨紼:古代出殯時拉棺材用的大繩。⑩躋:置身,置于。○11百一:百分之一。○12坐:出于,源于。○13累:多次。

原法

題解]這是一篇深刻批判中國古代君主專制政治的檄文。中國古代思想家通常把夏商周三代作為理想社會的原型,其對"三代"社會政治生活的認識和理解難免有理想化的成分,古代思想家之所以推崇"三代",主要是為了表達其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政治追求。作者開宗明義地指出:"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無法。"揭露了秦漢以后歷代王朝制定的法律都是"一家私法"的本質。視法律為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的工具,是中國傳統的法律觀念,黃宗羲《原法》一文實際上否定了這一傳統觀念。

原文]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無法。何以言之?二帝、三王①知天下之不可無養也,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無衣也,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無教也,為之學校以興之;為之婚姻之禮以防其淫;為之卒乘之賦②以防其亂;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嘗為一己而立也。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③之不長也,子孫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為之法。然則其所謂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變封建而為郡縣,以郡縣得私于我也;漢建庶孽④,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鎮之兵,以方鎮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謂之法乎?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澤之利不必其盡取,刑賞之權不疑其旁落,貴不在朝廷也,賤不在草莽也。在后世方議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見上之可欲,不見下之可惡,法愈疏而亂愈不作,所謂無法之法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篋者也;利不欲其遺于下,福必欲其斂于上;用一人焉則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則慮其可欺,而又設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篋之所在,吾亦鰓鰓然⑤曰唯筐篋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亂即生于法之中,所謂非法之法也。論者謂一代有一代之法,子孫以法祖為孝。夫非法之法,前王不勝其利欲之私以創之,后王或不勝其利欲之私以壞之;壞之者固足以害天下,其創之者亦未始非害天下者也。乃必欲周旋于此膠彼漆之中以博憲章之余名,此俗儒之剿說⑥也。即論者謂天下之治亂不系于法之存亡。夫古今之變,至秦而一盡,至元而又一盡,經此二盡之后,古圣王之所惻隱愛人而經營者蕩然無具,茍非為之遠思深覽,一一通變,以復井田、封建、學校、卒乘之舊,雖小小更革,生民之戚戚終無已時也。即論者謂有治人無治法,吾以謂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終不勝其牽挽嫌疑之顧盼;有所設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茍簡,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間;其人是也,則可以無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羅綱,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注釋]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堯、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②卒乘之賦:即軍賦,征集士兵和戰車的制度。卒,士兵;乘,軍車。③祚命:政權的命運。祚指皇位。④庶孽:皇帝的妃嬪生的兒子。這里指的是漢高祖統24小時下后,實行郡縣和分封并存的制度,分封同姓諸侯以便用親族關系來鞏固皇權。⑤鰓鰓然:恐懼的樣子。⑥剿說:抄襲別人的言論。00學校

題解]學校是人類社會里最早出現的社會組織之一。人類社會是靠文化來規范和維系的群體,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從野蠻走向文明,主要是因為學校的存在。學校的功能在于探求真理、傳承知識與文化,而在中國的商周時代,學校還兼有議政的功能,人們聚集在學校里,對統治者的治理行為展開議論,從而對國家的治理過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這就是黃宗羲在這里所說的"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然而,秦漢以后,隨著君主專制政治的日益強化,學校逐漸淪為專制統治的工具,專制君主的個人意志成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天下因此也就沒有了是非。在《學校》一文中,黃宗羲在論述了學校對于國家政治事務的真實意義之后,尖銳批判了秦漢以后歷代王朝以君主之是非為是非的弊端,強烈主張設學校以公是非,從而改變中國古代社會權力就是真理的現實,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批判精神和敢于向君主專制政治挑戰的勇氣。

原文]學校,所以養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而后設學校之意始備。非謂班朝,布令,養老,恤孤,訊馘①,大師旅則會將士,大獄訟則期吏民,大祭祀則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②也。蓋使朝廷之上,閭閻③之細,漸摩濡染,莫不有詩書寬大之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學校。是故養士為學校之一事,而學校不僅為養士而設也。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榮之,則群趨以為是;天子辱之,則群擿④以為非。簿書、期會、錢殼、戎獄,一切委之俗吏。時風眾勢之外,稍有人焉,便以為學校中無當于緩急之習氣。而其所謂學校者,科舉囂爭,富貴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勢利一變其本領;而士之有才能學術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間,于學校初無與也,究竟養士一事亦失之矣。于是學校變而為書院;有所非也,則朝廷必以為是而榮之,有所是也,則朝廷必以為非而辱之。偽學之禁,書院之毀,必欲以朝廷之權與之爭勝。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學校與朝廷無與,其繼也朝廷與學校相反,不特不能養士,且至于害士,猶然循其名而立之,何與?東漢太學三萬人,危言深論,不隱豪強,公卿避其貶議;宋諸生伏闕槌鼓,請起李綱⑤;三代遺風,惟此猶為相近。使當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為非是,將見盜賊奸邪懾心于正氣霜雪之下,君安而國可保也。乃論者目之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黨人,編管⑥陳、歐⑦,正坐破壞學校所致,而反咎學校之人乎!嗟乎!天之生斯民也,以教養托之于君。授田之法廢,民買田而自養,猶賦稅以擾之;學校之法廢,民蚩蚩⑧而失教,猶勢利以誘之;是亦不仁之甚。而以其空名躋之曰"君父,君父",則吾誰欺!郡縣學官,毋得出自選除;郡縣公議,請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謝事者,皆可當其任,不拘已仕未仕也。其人稍有干于清議,則諸生得共起而易之,曰:"是不可以為吾師也。"其下有五經師,兵法、歷算、醫、射各有師,皆聽學官自擇。凡邑之生童皆里糧從學,離城煙火聚落之處士人眾多者,亦置經師。民間童子十人以上,則以諸生之老而不仕者充為蒙師。故郡邑無無師之士;而士之學行成者,非主六曹⑨之事,則主分教之務,亦無不用之人。學宮以外,凡在城在野寺觀庵堂,大者改為書院,經師領之;小者改為小學,蒙師領之;以分處諸生受業。其寺產即隸于學,以贍諸生之貧者。二氏⑩之徒,分別其有學行者,歸之學宮,其余則各還其業。太學祭酒,推擇當世大儒,其重與宰相等,或宰相退處為之。每朔日○11 ,天子臨幸太學,宰相、六卿、諫議皆從之。祭酒南面講學,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無諱。天子之子年至十五,則與大臣之子就學于太學,使知民之情偽,且使之稍習于勞苦。毋得閉置宮中,其所聞見不出宦官宮妾之外,妄自崇大也。郡縣朔望○12 ,大會一邑之縉紳士子。學官講學,郡縣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師弟子各以疑義相質難。其以簿書期會不至者罰之。郡縣官政事缺失,小則糾繩,大則伐鼓號于眾。其或僻郡下縣,學官不能驟得名儒,而郡縣官之學行過之者,則朔望之會,郡縣官南面講學可也。若郡縣官少年無實學,妄自壓老儒而上之者,則士子華而退之。擇名儒以提督學政;然學官不隸屬于提學,以其學行名輩相師友也。每三年,學官送其俊秀于提學而考之,補博士弟子○13 ;送博士弟子于提學而考之,以解禮部,更不別遣考試官。發榜所遺之士,有平日優于學行者,學官咨于提學補入之。其弟子之罷黜,學官以生平定之,而提學不與焉。學歷者能算氣朔○14 ,即補博士弟子;其精者同入解額,使禮部考之,官于欽天監。學醫者送提學考之,補博士弟子,方許行術。歲終,稽其生死效否之數,書之于冊。分為三等:下等黜之;中等行術如故;上等解試禮部,入太醫院而官之。凡鄉飲酒○15 ,合一郡一縣之縉紳士子。士人年七十以上,生平無玷清議者,庶民年八十以上無過犯者,皆以齒南面,學官、郡縣官皆北面,憲老乞言○16 。凡鄉賢名宦祠,毋得以勢位及子弟為進退。功業氣節則考之國史,文章則稽之傳世,理學則定之言行。此外鄉曲○17 之小譽,時文之聲名,講章之經學,依附之事功,已經入祠者皆罷之。凡郡邑書籍,不論行世藏家,博搜重購。每書鈔印三冊,一冊上秘府,一冊送太學,一冊存本學。時人文集,古文非有師法,語錄非有心得,奏議無裨實用,序事無補史學者,不許傳刻。其時文、小說、詞曲、應酬,已刻者皆追板燒之。士子選場屋○18 之文及私試義策,蟲惑坊市者,弟子員黜革,見任官落職,致仕官奪告身。民間吉兇,一依朱子家禮行事。庶民未必通諳,其喪服之制度,木主○19 之尺寸,衣冠之式,宮室之制,在市肆工藝者,學官定而付之。離城聚落,蒙師相其禮以革習俗。凡一邑之名跡及先賢陵墓祠宇,其修飾表章,皆學官之事。淫祠○20 通行拆毀,但留土谷○21 ,設主祀之。故入其境,有違禮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懸無益之物,土留未掩之喪,優歌○22 在耳,鄙語滿街,則學官之職不修也。[注釋]①訊馘(guó):指詢問出征情況。馘,割取死敵左耳以計功。②辟雍:周王朝為貴族子弟所設的高等學府。③閭閻:泛指民間。閭,里門。閻,里中門。④擿(tī):挑剔。⑤宋諸生伏闕槌鼓,請起李綱:靖康元年(1126)金兵迫近汴京,兵部侍郎李綱竭力主戰,反對議和,勸阻遷都,結果被欽宗罷免職務。太學生陳東和進士歐陽沏率領太學生和汴京居民十萬余人伏闕上書,請求抗金。⑥編管:宋代官吏得罪,謫放遠方州郡,編入該地戶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謂之"編管"。⑦陳、歐:南宋太學生陳東、進士歐陽沏。他們用伏闕上書,斥責投降派,請求重用李綱抗金,結果被殺害。⑧蚩蚩:無知,癡愚。⑨六曹:在古代是中國的行政機構,有三公曹、吏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俗以六曹為地方胥吏之通稱。⑩二氏:指釋道兩家。○11朔日:農歷每月初一。○12望:農歷十五。○13博士弟子:漢武帝時設置博士官,博士官員教授的學生稱為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學習至一定年限,經考核,一般可任郡國文學的職務,優異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明、清用作生員的別稱。○14氣朔:指顯示吉兇的云氣和每月的朔日。○15鄉飲酒:鄉飲酒禮,漢族的一種宴飲風俗。起源于上古氏族社會之集體活動。○16憲老乞言:古代帝王及其嫡長子養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遇事時向他們請教。○17鄉曲:鄉里。○18場屋:科舉考試的地方,也稱考場。○19木主:木制的神位。上面寫著死者姓名以供祭祀,俗稱牌位。○20淫祠:濫設的祠廟。○21土谷:土地神和五谷神。這里指社稷壇,古代帝王、諸侯和州縣祭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場所。○22優歌:這里指一種揮霍無度的奢侈行為和不好的民風。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可以

2016-12-15 08:42: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喜歡很喜歡

2017-03-20 18:15: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賣家MM的水平很高人也很有耐心看到好多買家的評價都給的很高沒想到真的是這樣的

2017-09-07 20:03:1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