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4年-1905年,為爭奪中國東北地區的控制權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主導權,腐朽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俄國與新崛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發生了一系列激烈的海陸大戰。這場激烈的戰爭對后世的軍事思想、政治局勢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日軍的旅順要塞攻堅戰,后世軍事家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要塞攻防戰術。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對馬海戰的勝利,也標志著日本將在窮兵黷武的道路上越行越遠。而在政治局勢方面,在軍事上失敗的俄國,陷入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中,國內不滿的聲音年開始高漲,共產主義革命開始醞釀,由此引發的歐洲格局變化也即將開始。在本書中還有大量的篇幅介紹了當時雙方主要人物的活動和舉措,包括沙皇尼古拉二世、東鄉平八郎等。
這是一本國內少有的完整論述日俄戰爭全景的專著,書中描述了110年前在中國土地上,兩個帝國帝國主義強盜因利益關系大打出手的整個場景,詳細剖析了新老帝國主義國家在勢力擴張進程中走過的每一段歷程。 對軍事愛好者來說,本書中描述的旅順要塞攻堅戰、對馬海戰都是近現代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對步兵戰術和海軍戰術的研究有極大的幫助。對歷史愛好者來說,書中兩國的一系列動作帶來的歷史進程演進也是尤為值得考究的,歷史的偶然和必然在本書中也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查攸吟,上海人,擅長海軍史、日俄戰爭史、美國建國史,撰寫過多篇軍史類文章,曾經出版過《與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水面艦隊的巡洋作戰》、《日俄戰爭:開戰背景與海戰始末》、《血腥的民主》等書籍,并在《兵器》、《現代艦船》等刊物與文集發表過大量文稿。
及時章 去東方
第二章 太陽帝國的興起
第三章 戰爭前夜
第四章 緒戰——從旅順口到仁川灣
第五章 沉沒的希望
第六章 跨過鴨綠江
第七章 遠海上的戰斗
第八章 兵臨城下
第九章 黃海與蔚山
第十章 遼陽與沙河
第十一章 旅順陷落
第十二章 遙遠的航程
第十三章 奉天會戰
第十四章 對馬海戰(上)
第十五章 對馬海戰(下)
第十六章 終戰
參考書目
跋:歷史是一場充滿偶然和必然的連鎖反應
俄羅斯對清帝國的東北疆域窺覷已久,其甚至有連朝鮮也一并吞下的興趣。所以,俄國斷然不能容忍日本在南邊插上一杠子。而對新皇帝尼古拉二世個人而言,他也一直希望日本能為砍在額頭上的那一刀付出足夠“回報”。早在清日于日本馬關談判之時,俄國就多次通過外交渠道暗示日本不得染指清國東北疆領土。而公布的《馬關條約》中,盡赫然列出了將清國領土遼東半島割讓于日本的條款。俄國對此自不能坐視。
1895年4月23日,《馬關條約》墨跡未干,俄國即拉攏了其傳統盟友德國與法國,以向日本提供“友善勸告”的形式,建議其將遼東半島歸還清國。遼東是日本幾乎已吃進口中之肉,又怎肯輕易吐出?仍竭力希望能保住這一條約所得。為此,日本提出了只占領旅順與大連灣地區的折中方案。但三國寸步不讓,最終迫使日本放棄了對遼東的占領,只以白銀三千萬兩作為補償。這一結果使日本深感屈辱,從此對俄國充滿了警惕與仇視。至此以后,俄國便取代了清帝國成為了日本國家政策中的頭號假想敵。而為了對付這個遠比清帝國強大得多的對手,日本舉國開始了持續近10年的“臥薪嘗膽”歲月。
由于干涉還遼行動的成功,俄國挾恩圖報,向清國開出了價碼。
1896年6月,頭上還帶著《馬關條約》談判期間日本“愛國者”留下的新愈槍傷的李鴻章,作為清帝國特使參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前往圣彼得堡。在俄期間,他與俄國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外交大臣洛巴諾夫簽署了非常著名、同樣也臭名昭著的《中俄密約》(正式名稱當為《御敵互相援助條約》,法文本稱《防御同盟條約》)。
這一條約規定“如果日本侵占俄國遠東或中國、朝鮮領土,中俄兩國應以全部海、陸軍互相援助”,作為代價——為使俄國便于運輸軍隊,中國允許俄國通過黑龍江、吉林修筑一條鐵路至海參崴。鐵路的修筑和經營,交華俄道勝銀行承辦;無論戰時或平時,俄國皆可在此路運送軍隊和軍需物資。條約的有效期為15年,“期滿前雙方可商議是否續約”。這里允許俄國通過黑龍江、吉林修筑至海參崴的鐵路被稱為“東清鐵路”,也就是之后幾十年內在中國東北造成一系列沖突的“中東路線”。
東清路實質上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一條支線。其橫穿中國東北地區,西起滿洲里,東接綏芬河。以哈爾濱為中心,并修了一條支線由哈爾濱經長春到達旅順。這一鐵路的價值在于大幅度縮短了從西伯利亞腹地通向海參崴的里程,避免了繞行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大圈子,且其全線基本處于有人煙的半開墾地區,便于就地吸納勞動力迅速建成通車。這就使得俄國期望能夠“在滿洲大展拳腳”的愿望能夠更快付諸實施。
而李鴻章之所以會簽署這一條約,是其從政以來一直堅持的“以夷制夷”策略的延伸。
當時的清國,“洋務運動”數十年的成果已經毀于一旦,已經占據朝鮮的日本也必將會繼續將手伸向滿洲,而此時的清帝國已經無力抵御日本勢力的繼續侵入。所以在這個時候,李鴻章乃至清廷認為比較合乎邏輯的對策是引俄國勢力進入日本試圖染指的滿洲地區,使這兩個對自己包藏禍心的強鄰在彼此爭奪勢力范圍和控制區的沖突中相互消耗。“以夷制夷”是李鴻章一生與西人周旋的經驗之談,也是當時處境下清帝國的惟一選擇。關于這份密約的主旨,李鴻章也曾和友人黃遵憲談起過。后者在他的詩集自注中這樣敘述道:“公之使俄羅斯也,遵憲謁于滬上,公見語曰:連絡西洋,牽制東洋,是此行要策。及膠州密約(指中俄密約)成歸,又語遵憲曰:二十年無事,總可得也。”
李鴻章從俄國圣彼得堡返回的時候是帶著一紙密約與200萬盧布巨款的,后者是俄國保障的有關東清鐵路收益和清政府的分賬——“無論盈虧,年付二十五萬,先行支付二百萬”。也許是中國傳統觀念對割地賠款、出賣主權特有的憎恨,這筆繳納給朝廷的巨款在之后人們的口口相傳中,居然成為了李鴻章收受巨額賄賂出賣了東清鐵路的明證。固然,從后來的史實看,李鴻章確實是小看了俄國人的野心并高估了他們的能力,但對于當時清帝國的現狀,又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呢?
“富國強兵”和“以夷制夷”曾是貫穿李鴻章政治生涯的兩大“法寶”。但在甲午戰敗以后,既然前者已經淪為鏡花水月,后者自然也就成了一根稻草。在清帝國武備具廢的狀態下,這一所謂的“互助條約”本質上是許可俄國軍事力量任意進入滿洲的特別通行證。其算盤不可謂不實惠,既利用地理上的捷徑大大加速西伯利亞大鐵路全線的貫通時間,又可以使俄國的力量名正言順地進入滿洲北部。也許,俄國會在滿洲和日本西進的力量發生爆發一場戰爭——但這絕不會是為了清帝國的利益。但是,即便過往的一切已明白無誤地展示俄羅斯帝國的本性,可對于當時已處風雨飄搖狀態的帝國而言,縱使這是一杯毒酒,饑渴難耐的清國政府也只能一飲而盡。
5折試買的,現在電商活動沒有以前給力了。。。書不錯
日俄戰爭改變了日俄兩國,也進而改變了20世紀的歷史走向。
一段對中國來說的沉痛歷史,我們應該銘記歷史。
聽說是,目前國內最完整,描寫 日俄戰爭史的書,所以特購之一看。
書很好,寫的很全面,就是包裝保護不是很好,運輸途中導致破碎,希望下次有待提高!
日俄戰爭是聯合艦隊的第二次考驗,書比較全面
比較好的全面了解日俄戰爭的學術專著,可讀性強,大贊
半價買的,作者的文筆很好,是軍史里文筆很好的,很詳細
日本是亞洲的德國,這句話在20世紀上半頁表現十分明顯
一段經常被歷史教科書一筆帶過不愿回首的近代屈辱史,卻值得當下的國人詳細深刻的牢記,本書即彌補了之前出版物的空白。
每次都對自己說,再買剁手。可是面對好書,實在是忍不住啊。
相當不錯的一本書,史料詳實,敘述客觀。和《清日戰爭》連起來讀的。再現了百年前那段發生在遼東半島的屈辱往事!
很長一段時期,國人無日俄戰爭全史可讀,難以知曉這一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詳細戰爭經過。本書的出版,彌補了這一空白。須知,只有熟知有關外軍的詳盡戰史,國人才能夠得到真正軍事意義上的知己知彼。
這次購書總的講,還是比較滿月的。就是覺得/慢了點。過去武漢發書,次日就收到了。送書同志不錯,送到樓下了。點贊!
一本國內少有的完整論述日俄戰爭全景的專著
終于等到了5折。這么專業細致的戰爭史,一定要收入囊中。不時的翻閱。日俄雙方的細節很多可以挖掘
一個多世紀前發生在東北土地上的那場戰爭,是每一個國人必須了解的歷史!
質量不錯,應該是正版,總體很滿意。尤其這本書,是我本次購買的印刷質量最好的一本,價格雖說偏高,但物有所值,值得購買!
這部應該算是國內關于這次戰爭比較全面的書了,研讀研讀。這次當當的物流值得贊一個。
之前就看過在《突擊》上發表的文章,一直想收藏一本,結果這次還出新的版本,加厚了不少,喜歡這段歷史,雖然從外地發來等了九天,不過預計到達時間還是很準的,滿意。
一位臺灣80后寫的書,如此認真深入研究祖國一段痛史,非常感佩。可惜書的錯別字較多,影響了閱讀。再版的話建議作者換一家出版社吧。
找不到日本或俄國方面寫的相關專著,退而求其次看看中國學者寫作的,這位學者還是有相當的功力。
好厚的一本書,如果分裝成兩冊更便于閱讀一些。內容很充實,特別是對中、日、俄、歐、美在戰前的各種折沖樽俎寫得比較細致,讓人真正領會到什么是“廟算先勝”,“戰爭是政治的暴力延續”。海戰部分比較詳盡,陸戰部分相對單薄。書的價格較貴,但一分錢一分貨,內容還是很充實、算物有所值了。
書本沒有破損。對于書的內容來說,作者的立場偏向俄國,而且對于戰爭中兩國均有主觀的認定,作為一本歷史說來看,應該著眼于更多的史料和從史料出發的符合邏輯的推論。在細節資料上有些小紕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