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海關密檔·民國海關事件掠影圖書
人氣:22

海關密檔·民國海關事件掠影

前言 海關視野里的歷史鏡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統一臺灣后,開放海禁,設關征稅,先后開設江、浙、閩、粵海關,此為清代海關之嚆矢。雖制度落后,關政不修,但仍屬獨立。自此一百五十余年以來,關稅主權始終由清...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專業史  
  • 作者:[楊智友]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308109499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2
  • 印刷時間:2013-02-01
  • 版次:1
  • 開本:異形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民國以降,外籍稅務司海關制度依然尾大不掉。中國的國門不是中國人看守,而是外國人把持!

從晚清政府削弱海關權力,到孫中山南方革命政權與洋人叫板;從地方軍閥動搖海關根基,到北洋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海關權益逐步回收,外籍稅務司制度日趨式微,直至在天安門廣場開國大典的禮炮聲中隨風而逝。但是,那曾經激蕩在歷史天空中的一幕幕海關風云,卻永遠不會湮沒……

本書以六位民國風云人物參與的重大海關事件為切入口,在全景展現收回海關主權艱難歷程的同時,折射出海關視野里斑斕多彩的民國歷史鏡像。

編輯推薦

海關秘辛,承載多少屈辱與抗爭

真實檔案,直叫人為之拍案震驚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景平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王奇生教授,《看歷史》雜志唐建光主編,聯袂強力推薦!

一部海關檔案,半卷民國通史!

作者簡介

楊智友,1968年生于江蘇省南京市。廈門大學歷史學碩士,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副研究員,江蘇省第四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海關史。出版合著、參著作品多部,在核心、知名刊物上發表民國史研究論文、文章數十篇。尤擅以雋永文字表現嚴肅歷史題材,其在臺灣《傳記文學》上發表的多篇文章,對促進兩岸文化學術交流不無裨益。

目錄

看歷史》―藍獅子新歷史記錄者寫作計劃總序

前言 海關視野里的歷史鏡像

引子: 赫德和他的海關帝國

及時章 孫中山與"粵海關事件"

關山重重

關余事件

黑云壓城城欲摧

壯志未酬

第二章 唐紹儀的海關因緣

赫德的對手

總理的得失

中山模范縣

南方巨大良港

未了的心愿

第三章 顧維鈞與"安格聯事件"

外交報國

巴黎和會

導火索

出人意料的罷免令

第四章 張福運與海關自主

哈佛同窗

初出茅廬

關務署長

海關自主

緝私風云

第五章 閻錫山與"津海關事件"

山西王

中原大戰

和平接管

圖窮匕見

喋血天津海關

第六章 丁貴堂的海關傳奇

華洋平等

抗日的烽火

虎口脫險

大結

參考文獻

后記

在線預覽

及時章 孫中山與"粵海關事件"

民國鼎革,共和肇建;洋關制度,尾大不掉。為了對抗北洋軍閥的倒行逆施,孫中山在廣州發起"護法"運動。其領導的南方革命政權自1918年至1924年,先后發動了爭撥關余的斗爭并將其推向高潮,爆發了 "粵海關事件"。

在呼嘯而至的時代大變局中,轟轟烈烈的收回粵海關運動,卻戛然而止。長久以來,或歸咎于孫中山力有不逮,面對海關堡壘無功而返;或定性為國民黨幻想和平,懾于列強聯手知難而退。打開海關密檔,拂去歷史塵埃,便是"粵海關事件"的來龍去脈。

關山重重

1912年的及時場雪雖已消融,但南京煦園的寒氣,逼人依舊。

2月20日上午,一封來自重慶軍政府的電報讓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本已冰冷的心情跌至谷底。

南京大總統武昌黎副總統鑒:

稅關抵押賠款雖系戴在約章,其匯解款向歸我有,茲據重慶稅司稱:奉總稅司札開,所有各省海關稅餉不如交上海匯豐銀行,存儲在總稅司名下作為賠款之用。以總稅司為擔保賠款之人……各省海關所收全數稅項應由各稅司匯交總稅司……事關全國各省辦法,應取一律。稍不審慎即有財權操諸外人之慮。請速詳復以便交涉。

渝軍政府張培爵、夏之時叩。刪。印。

財權操諸外人之手!

在這料峭的春寒里,左支右絀的財務難關本就令孫中山難以應付,但雪中送來的卻不是炭,這樣的壞消息,分明就是寒霜。

不名一文

孫中山似乎總是缺錢。

"在孫博士壯年的絕大部分時間里,募集革命資金的工作,明顯地成了他的主要職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家韋慕庭(Clarence Martin Wilbur)的總結非常貼切。但孫中山一開始并不是一個吸金高手。

辛亥前,自稱"專任籌款,以接濟革命之進行"的孫中山長年在海外奔走,"周游世界,為革命尋求金錢,他總以為金錢就在眼前,但是,他弄到的一點錢往往僅夠他的食宿和購買下一站的車票和船票。"但孫中山并不沮喪,為了籌集起義所需的資金,他在歐美各國和東南亞的華僑當中宣講革命精神,與保皇黨勢力進行激烈爭論。由于海外僑胞對孫中山了解不多,加上保皇黨的蠱惑,很多人不相信他的革命宣傳,把他看成是講大話的騙子。

在南洋的一家華僑餐廳里,一位僑胞問孫中山:"推翻滿清,你有多少兵力啊?"

孫中山微笑作答:"我們的軍隊多著呢。"

"那你的軍隊呢,怎么只有你一個人在這吃飯?"

孫中山正色道:"清朝的軍隊就是我們的軍隊,滿清皇帝在給我們訓練軍隊呢!"

眾人捧腹,于是戲謔地稱他為講空話的"孫大炮"。

"大炮" 系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中山言辭夸大卻不實在。但正是孫大炮持之以恒的四處奔走游說,最終贏得了海外華僑的支持。武昌首義革命成功后,孫中山并沒有立即回國,而是從美洲繞道歐洲,兩個半月之后才回到上海,力圖爭取列強在外交與財政上的支持。

當孫中山從"地灣夏"號郵輪走下舷梯,蜂擁而上的記者紛紛詢問,因為之前《申報》幾次登載孫先生購買兵艦帶回的消息。

孫中山坦然道:"予不名一文也,所帶者革命之精神耳!"

這番表白自然讓廣大民眾深受鼓舞,但非凡的革命氣魄背后其實是無奈。就在從法國馬賽啟程返國的前24小時,他受到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總裁西蒙的宴請。賓主言談甚歡,但當孫中山提出借款要求時,西蒙卻以四國銀行團已達成協議嚴守中立等理由婉拒。盡管孫中山的外交借款努力全部落空,但在席間他發表談話,稱海關稅收關乎中國財政,革命黨人因列強控制海關而深受其害,并發出了要"重新掌握海關及其稅收"的豪言。

革命精神固然是個好東西,但畢竟不能當飯吃,更不能生出錢來。南京臨時政府匆匆建立后,為了換取列強的同情和承認,在《宣告友邦書》里主動接受清朝"遺產",承認條約和債賠。但如此示好,孫中山也沒有盼來外國銀行的貸款復電。而當時聚集在南京準備發動北伐的各路民軍多達二十萬人,連軍餉都發不出,"嗷嗷待哺,日有嘩潰之虞"。

何至于落到如此山窮水盡的地步?

原來,大清王朝在武昌烽火中土崩瓦解。短短的一個月內,南方十三個省和較大的城市上海紛紛宣布獨立,清廷所派的海關監督或逃、或降。由于列強截奪了中國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海關稅款,革命黨人失去了原可指望的關稅這一項比較可觀和穩定的財政補充渠道,遂使南京臨時政府從一開始就陷入財政危機的困擾之中。

但各地戰事未斷,軍費開支浩大。當時的秘書長胡漢民在自傳里記述,一次安徽前線告急,軍餉糧餉皆缺。孫總統大筆一揮,撥款20萬,不料胡漢民手持總統手批前去財政部撥款時,才發現國庫內只有區區10枚銀元。

如今,三個月前"重掌海關"的豪言壯語言猶在耳,但眼前這封電報卻清清楚楚地表明,列強對中國海關稅款實施的"乾坤大挪移",已從各口岸蔓延到內地,即將大功告成。

對于海關,孫中山并不陌生,既有流亡海外時遭受的難言屈辱,也有首義未遂痛失手足的錐心創痛……

起義未遂

多年以后,孫中山在《建國方略》里回憶了這段沉痛往事。

慘淡經營已過半載,籌備甚周,聲勢頗眾。本可一擊而生絕大之影響,乃以運械不慎,致海關搜獲手槍六百余桿,事機乃泄,而吾黨健將陸皓東殉焉。此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及時人也。

這里的"海關",指的是粵海關。所描述的事件,是廣州起義。被孫中山贊為"吾黨健將"的陸皓東,是他心中永遠的痛!

1894年甲午中日戰事發生,孫中山"以時勢可乘,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于乙未孟春抵香港,與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黃詠商、楊衢云、謝纘泰諸人,策劃進行,欲襲廣州以為根據。" 然而,這耗時半年、精心策劃的及時次反清武裝起義卻一槍未發即遭鎮壓,功虧一簣!

乙未廣州之役計劃不可謂不詳:香港會黨乘夜輪到廣州,埋伏在水上及附城的會黨分路響應,約定以青天白日為旗、用紅帶纏臂作標志,于次日10月26日(重陽節)起事。

重陽節向有登高習俗,起義選在這天,是否有"登高一呼,應者云集"之意,已無從可考,但顯然"雙九"( 農歷9月9日)也沒有帶來好彩頭。這24小時,各路人馬都到達了廣州,然而作為主力的香港隊伍遲遲未到,等了幾個小時,始得楊衢云發來的密電,說香港主力部隊及軍械不能按期到達,要推遲兩天才到,原來的起義計劃被全盤打亂。

孫中山考慮到誤期可能導致消息泄露,于是立即用暗語復電楊"貨不要來,以待后命",并迅速與陳少白等先后離開廣州。但此時起義消息已經泄露,清朝廣州海關(粵海關)搜獲了起義軍偷運的左輪手槍600余支!兩廣總督譚鐘麟接到密報,急調1000多名清兵回城防范,并四出搜捕革命黨人,起義流產。

陸皓東本有機會逃生。他在撤離后,發現革命黨人名單留在機關,便不顧個人安危和黨人勸阻,毅然返回銷毀,不幸被捕。在清廷大獄中,陸皓東受到嚴刑審問,"彼叱令使跪,其堅不屈膝。彼氣急敗壞,以釘插其手足,鑿其牙齒,極盡嚴刑酷法之能事",而終未能使之屈服。1895年11月7日,陸皓東被綁赴刑場,年輕的大好頭顱就此落地。如果不是起義槍械被海關查獲,又怎會手無寸鐵,以致束手就擒?

作為孫中山的發小與忠實助手,陸、孫兩人感情深厚,"飲食起居必與共焉。"陸皓東的英年早逝讓孫中山有斷手失足之感,痛徹肺腑,直到他的晚年,還念茲在茲,稱譽他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犧牲者之及時人"。

陸皓東們的事泄并非運氣不好。辛亥革命前,清廷通過海關抵制革命,各地海關稅務司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充當清政府的守門員。早已布下道道關卡,嚴陣以待,企圖把"謀反"扼殺在襁褓之中。

"大清郵政官局",這個國字號的郵政機構居然由海關辦理。總稅務司兼任總郵政司,各關稅務司兼任郵政司。他們濫用職權扣留信件、起獲情報,協助清政府逮捕從海外歸來的革命黨人,搜查革命黨進口的軍火。非但粵海關,其余九龍關、潮海關、瓊海關、江門關、三水關,都接到清廷"切實查禁香港武器銷售,以杜絕革命黨人活動而遏其起事"的札文。黃花崗起義前夕,總稅務司飭令各海關"認真稽查,無使私運軍火入境。" 起義被鎮壓后,粵海關稅務司梅樂和(F.W.Maze)不僅將詳細情報呈送總稅務司以制定對策,還協助搜查出入境的革命黨人。"以遏亂萌",不舍晝夜。

F?W?Maze,這個用英文鐫刻的名字,在今天的上海海關大樓401房間的窗玻璃上,仍然清晰可辨。那是1927年,調任江海關稅務司的梅樂和搬進剛建成的江海關大樓401室,洋洋得意地揚起右手,用鉆戒在窗玻璃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這個帶有孩童心理的不經意間的舉動,成為了洋人把持中國海關近百年歷史的最為形象的見證。

倫敦蒙難

鎮壓起義后,清政府把孫中山看作心腹大患,以1000兩花銀的重賞通緝。不到30歲的"匪首孫文"不得不放眼世界,開始流亡海外。按孫中山自述,自1895年以后"便環繞地球,周游列國,一面考察各國的政治得失和古今國勢強弱的道理,一面做我的革命活動,約計每年繞地球一周,到武昌起義前,大概繞過了地球六七周"。

流亡生活尤其是剛剛出逃的日子充滿驚險,絕沒有自述文字那般輕描淡寫。孫中山先是易裝,"換上苦力的衣服,專走人多的地方,經順德乘小船至香山的唐家灣。通知家人盡速逃離之后,轉赴澳門、香港"。 接著輾轉流亡日本和美國等地。

再是易容,他剪辮留須,化妝得自信滿滿,殊不知清廷密探一路跟蹤,他人還沒有到英國,但行程、船號甚至登陸地點,早就通過海底電纜,被清廷駐英公使館了如指掌,于是他接下來的倫敦蒙難也就順理成章。

1896年10月11日上午,孫中山去拜訪他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的老師康德黎(James Cantlie),被清公使館的鷹犬誘騙劫持,立刻關進了公使館三樓的一間密室。

誘捕孫中山后,公使館根據清政府的密電,用7000英鎊的高價租了一條兩千噸的輪船,還造了一個大木箱,陰謀幾天后以"遣送瘋子"為名,把孫中山裝在木箱內秘密押解回國處死。

其時清政府在英國本土并無引渡條約,加以孫中山身份特殊,英國外交部拒絕代行拘捕,此行動經過孫之業師康德黎博士向媒體及外交部披露后,旋即輿論嘩然,掀起軒然大波,群眾聚集千余人包圍清使館,在輿論壓力下,清使館不得不在10月23日釋放孫中山。

孫中山終于從囚禁地走出,劫后余生的感覺真好。一向陰霾的倫敦街頭陽光燦爛,許多英國人微笑著向他揮帽致意。英國社會各界全力幫助他轉危為安的傳奇經歷,促使孫中山確信立憲政治之優越。他在《致倫敦各報主筆函》中深有感觸地說:"最近幾天中所發生的實際行動,使我對充溢著英國的寬大的公德心和英國人民所崇尚的正義,確信無疑。我對立憲政府和文明國民意義的認識和感受愈加堅定,促使我更積極地投身于我那可愛而受壓迫之祖國地進步、教育和文明事業。"

顯然,30歲的孫中山還太年輕,對這個老牌帝國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英國人營救孫中山,多半是出于法律和道義的緣故,并不意味著英國政府會冒與清政府對抗的風險去支持他的反清事業,因為英國在中國有著巨大的利益。我們不妨來聽一下一個19歲就來華的英國人是怎樣評價孫的倫敦奇遇。

他在廣州密謀與發動叛亂,并利用英國的領土(指香港)加害于一個友好的鄰國,所以他不值得同情。他如果在中國被捕,很可能已被絞死、剖腹挖心和肢解。

真不愧是一個中國通,十年后劊子手不正是用鐵錘將睪丸砸碎,再活活剖開胸腔,從而將反清志士徐錫麟處死的嗎?

這個60多歲,對大清律有著如此深刻理解的英國老頭,就是梅樂和的舅舅,大清國的海關總稅務司——赫德。

盡管從未謀面,但這個被孫中山稱為"在中國最有影響的外國人"和他開創的海關帝國,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如影隨形,始終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關卡!

就像眼前這封電報,又在不動聲色地挑戰著孫中山的神經。

可就在8天前,清帝宣布接受優待條件,正式退位。孫中山遵守諾言,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現在已是名副其實的"虛位以待"袁世凱。

即將讓位而去的孫中山,面對列強"以挖家底的暴力方式把關稅剝奪凈盡",除了默默吞下苦果,也只有等待時機,新帳舊仇一并勾銷了。

關余事件

1917年7月1日晨,北京。警察挨家挨戶地命令,懸掛黃龍旗。停業五年多的黃龍旗店重操舊業,一時供不應求。"沒有朝服的人就急忙到舊衣鋪去搶購朝服,沒有發辮的人就到戲裝店定做用馬尾制作的假發辮,他們穿上長袍馬褂,晃著真真假假的大辮子招搖過市。"

幾天后,南苑航空學校派飛機向紫禁城投下三枚炸彈,宮中就像炸了鍋,從太妃到太監,亂成一團。段祺瑞組織的討逆軍擊敗張勛的"辮子軍",進入北京。

"辮帥"張勛逃往荷蘭公使館。

歷時12天的張勛兵變、溥儀復辟的鬧劇結束了。

爭撥關余

安格聯勾結公使團奪取中國關稅保管權,致使南京臨時政府陷于軍費無著的境地。且不論袁世凱的手腕,單是財政匱乏就足以使南京臨時政府夭折。

1912年4月,孫中山辭去了臨時大總統職,打算從此投身于修筑鐵路、興辦實業的社會活動,同時對袁世凱也心存幻想。他哪里想到,袁世凱作為一個從前清走過來的舊官僚,堅持使用集權式的傳統政治手法,來治理中華民國,早把共和理念遠遠拋在了腦后。

宋教仁被袁世凱刺殺后,雙方惟有兵戎相見。袁世凱的北洋軍編制整齊兵強馬壯,孫中山領導發起的二次革命,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失敗了。袁獲勝后,把北洋集團軍官派往南方各省擔任都督,全國各省的軍政大權,相繼落入袁世凱的手中,他朝思暮想的,凌駕于全國的中央集權初步形成,為他的進一步專制打下基礎。而此時的孫中山,卻不得不再次流亡日本,積蓄力量,準備發動新的革命。

時機終于到來。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僅僅做了八十三天的洪憲皇帝,就因尿毒癥不治,死于北京。原及時副總統黎元洪依法上位,繼任大總統。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掌握軍政大權。由于《臨時約法》的缺陷,黎、段之間的"府院之爭",劍拔弩張。

袁世凱稱帝失敗后,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6月,安徽督軍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辮子軍"入京,解散國會并將黎元洪趕出總統府,公然擁廢帝溥儀復辟。段祺瑞聞訊,旋即自任總司令,組織"討逆軍"于天津馬廠誓師,將六千"辮子軍"殺得片甲不留。他重執北京政府牛耳后,為把持朝政,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

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將自己主持制定的這部《臨時約法》視若生命,因為它是共和的象征,是被迫出讓政權后的底線。面對段祺瑞蹂躪約法、破壞民國,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號召擁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得到了西南軍閥某種程度的支持,海軍總長程璧光也率及時艦隊脫離北洋政府,擁護孫中山的護法主張。

1917年7月17日,孫中山率領兩艘軍艦到達廣州,正式揭起護法旗幟。多數國會議員不滿于段祺瑞的毀法專擅,亦紛紛南下追隨。

8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成立與北洋政府對峙的護法軍政府,任海陸軍大元帥,南北戰事重開。

南京政府時期 "金庫僅存十洋"的財政窘況令孫中山記憶猶新,但廣州政府仰西南軍閥鼻息,其情形甚至比五年前的南京政府更糟,"政令不出士敏土廠"。 這廂帥府辦公,那邊生產水泥,就連3個平方大的衛生間墻壁上,也掛著一幅世界地圖。

如此窘迫的處境并沒有動搖孫大元帥東山再起的意志。

這個世界從來也不太平,如火如荼的及時次世界大戰終于將中國也卷了進去。津海關加班加點,20萬華工從大沽乘船駛向生死未卜的歐洲戰場。西線有戰事,無數華工異鄉埋骨,換來法國福熙元帥的一句表揚—— "(華工們)在現代武器的炮火下仍能保持良好隊形。"

盡管協約國出爾反爾,讓北京政府借參戰換取修訂海關稅則的希望化為泡影,但那些永遠無法返回家園的華工冤魂,換來了德、奧兩國的賠款取消。再加上銀價上漲,中國進出口貿易發展,致使"稅收愈旺,余額愈多",關余數目大大增加!

由于關余不在擔保債、賠范圍之內,"總稅務司乃于1917年以關余規元1000萬兩,提供北洋政府作為普通行政費用。"因為在安格聯的心目中,北京政府方為正統。

這一舉動引起了孫中山的異議。

不知他是否想起了5年前那份雪上加霜的電報。孫中山認定,護法軍政府也應該堂堂正正地索要中國海關收入——關余。

何謂"關余"?

原來,列強剝奪海關稅款保管權的較大理由,就是用來撥付外債和賠款。到了1917年,因為"商業漸復舊觀",關稅征收激增,所以除了償還當年應付的債賠兩款份額以外,尚有剩余,這就是所謂的"關余"。

按理說關余不在償付債賠之列,如何使用應悉聽中國政府尊便,列強無置喙余地。但公使團"頗認為中國關稅之安全、關政之完整,與各國有深切之影響,故聲言中國政府應經過征求公使團同意之正式手續,方可動用關余。"

惜乎公使團的袞袞諸公長于清談不擅業務,"一切都得征詢總稅務司的意見",安格聯既保管全國海關稅款,又經理外債包攬內債,如今趁勢控制關余,儼然已成為北洋政府的太上財政總長,一言九鼎,真可謂"金口玉言"了。千家駒在《舊中國公債史資料》一書中,對于安格聯壟斷北洋政府財政權力,作了這樣生動的敘述,"安格聯成了中國的太上財政總長,北洋政府的財政總長要經常奔走于總稅務司之門,他的一言一笑都可以決定中國財政總長的命運,也可以影響公債的價格。"

1918年9月,徐世昌就任總統,標榜"偃武修文",主張南北休戰。在此和風輕拂的背景下,廣州軍政府向公使團提出分享"關余"這個大蛋糕的想法顯得合情合理。

盡人皆知,北京政府曾提關余甚鉅。今使護法各省,亦得提用關稅余款,照北方之數相等或至少依照比例之數,以作地方行政之用,方覺合于公理。

軍政府財政總長伍廷芳通令安格聯,"如分撥之議不成,則該政府不問公使團是否同意,將執總稅務司以負此項失敗責任。" 表明必得此款之決心及倘若事敗必究其責的嚴正態度。

安格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自有海關以來,總稅務司及時次收到的嚴厲命令。時值巴黎和會召開前夕,到處都彌漫著一團和氣,列強借機敦促中國南北方舉行和談。盡管安格聯狡辯"鄙人不過為稅收之會計員耳,"但他迫于壓力不得不進行疏通。而北京政府面對列強的施壓,被迫同意南方政府有權攤分關余,經雙方博弈,得出一個的結果,即按照1918年軍政府管轄下各口岸關稅和全國海關稅收總數比例核算,軍政府分得13.7%的關余。截止1920年3月為止,廣州軍政府先后六次收到"共規平銀三百九萬五千六百一兩。"

但勁吹的和風顯然沒有光顧廣州護法軍政府,由于西南軍閥和直系軍閥勾連擠兌,迫使孫中山離粵赴滬。1920年3月,軍政府發生分裂,伍廷芳攜"應用文件、印信及關稅余款"步孫后塵。見此情形,北京政府請求安格聯停止給南方撥付關余,"現值彼方局勢又有變動,應請貴總稅務司于該(關)款提出后暫交廣東稅司先行保存。" 公使團也借口南方政府內部分裂,權力所及僅廣東一隅,不能代表西南諸省,為此停止撥付關余,交由總稅務司暫代保管。

得而復失

1920年10月,盤踞廣州的桂系軍閥被"救粵軍"所敗,孫中山從上海返回廣州,重組廣州軍政府。為完成北伐大業,遂向公使團提出繼續依前例撥付關余,并要求發還積欠的250萬兩關平銀,以解燃眉。但這一正當要求卻遭到了公使團的斷然拒絕,非但不同意"將屬中央政府之全部關余,攤交未經正式承認之政府",還"南水北調",將應當撥付給南方政府的關余全部劃給北京政府。

很顯然,安格聯和北洋政客們沆瀣一氣,抱成了一團。這激起了孫中山的憤慨,也激怒了廣東的民眾。

南方天空陰云密布。再不采取行動,無疑坐以待斃。

1921年1月1日,廣東各界群眾數萬人在廣州舉行游行示威,要求繼續討伐桂系,逼迫北洋政府和外交使團交回應撥關余。經過軍政府時,孫中山親自接見游行隊伍,表示"余可答應,但諸君亦須合力相助乃可"。不久,軍政府再次向北洋政府和北京外交使團提出交涉,外交使團以孫中山主持的軍政府權利只及廣東,屬非法政府為借口,拒不撥付關余,并將保管的250萬兩關平銀撥歸北洋政府使用。

孫中山得知消息后,于 1月21日指示伍廷芳向各國駐粵領事團提出嚴正抗議并命令:"凡在軍政府所屬各省海關,須自2月1日起,服從軍政府之訓令,聽其管轄。"但也同時強調"各省關稅仍照前盡先攤還外債,絕不欲稍有妨害債權人之利益。"

盛怒之下的孫中山還是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既措辭強硬態度鮮明,又給了列強轉圜余地。

但這一紙命令,顯然還是觸到了列強的痛處。

一直以來,公使團不遺余力地強調海關行政的"完整性",而該命令卻無視海關自詡的所謂"國際性"、"中立性",并觸及到海關外籍稅務司制度,因此列強萬萬不能接受。及時個跳將出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安格聯。

他致電粵海關稅務司魏阿蘭(C. Wilfred Allan),指示他"可以承認當地政府并執行其命令,但廣州政府不能有任何影響關稅的行動,否則,英國政府將立即做出反應。"同時警告伍廷芳要三思而后行。

28日,軍政府外交部照會廣州沙面各國領事,決定:

軍政府委任魏阿蘭為海關副總稅務司,管理南方省份內各海關的行政和稅收,聽取軍政府的訓令和指示;

轄區內海關征收的全部關稅,匯給副總稅務司,分別存入外國銀行和華資銀行,存入外行的金額約為償付外債所需數目,存入華行金額約為"關余"部分。

"副總稅務司",這頂金光燦燦的頭銜幾乎已逼近海關這個帝國大廈的金字塔頂部,但魏阿蘭沒有勇氣接過軍政府拋來的橄欖枝。在安格聯的授意下,他忙不迭趕緊下令將粵海關的稅收及海關印章分別存放沙面匯豐銀行和英國領事館,又火速請求英國炮艦支援。只是不知道一旦軍政府接管粵海關,他有沒有勇氣呼喚"向我開炮!"

港英當局聞訊派兵200名趕往廣州西堤保護海關,公使團也慌忙命令各國駐華軍艦駛入黃埔示威恐嚇。

2月10日,伍廷芳打電報給公使團再次逼宮,明確表示"若不交款,必派人接管粵海關。"

總稅務司安格聯意識到軍政府的力量是無法抵擋的,擔心軍政府真的采取行動,將使形勢進一步惡化,影響海關完整,便用機要通令向粵海關稅務司傳授機宜:

在這個問題商討期間,我和伍廷芳博士的頻繁通訊中,確實感到從一種不堪設想的地位提供一個退卻的立足點,這是得策的。處在這種困境中的我本身和海關官員,向來總是承認事實上的政府的權力,而當它的命令不和中國的國際協定沖突時,總是遵循的。

從"未經正式承認之政府",到"事實上的政府",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彎。

經頻繁與伍廷芳接觸,討價還價,安格聯說服公使團同意撥付關余給軍政府,必須用于"廣東市政、幣制、蠶業之改良"及西江"河道之疏浚"。但美國政府卻立場異常頑固,美國公使聲言,只承認北京政府,不能考慮南方與北方之間的問題。主張公使團不和軍政府直接接觸,要"軍政府提請北洋政府同意",遭到孫中山的斷然拒絕。

最終,公使團為推卸責任,撕毀前議,悍然決定將西南關余交付北洋政府。

年關將至,此起彼伏的炮竹在羊城街頭炸響,這提醒孫中山,如果收不回"關余"這個大紅包,軍政府前途堪憂。在2月25日的廣州海陸軍警同袍社春節宴會上,孫中山食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玲子031**的評論:

珍貴資料

2013-03-24 10:38:17
來自貝雷帽2**的評論:

非常喜歡,就是封面設計需要改進

2013-04-19 12:37:38
來自褐色胡**的評論:

謝謝作者提供這樣詳盡珍貴的資料

2013-04-19 12:40:09
來自可愛貝**的評論:

看序里的“板凳一坐十年冷”,有點心酸

2013-04-19 12:42:07
來自諾亞的**的評論:

作者是位老先生吧呵呵

2013-04-19 12:43:37
來自最后的**的評論:

在和訊看過介紹來買的

2013-04-19 12:45: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喜歡,值得推薦的好書!!!!

2013-06-09 09:34:3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非常好看,非常滿意

2013-07-16 14:25:27
來自rickpan**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3-11-21 19:51:4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4-02-10 18:21: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當當的書正版 包裝也都不錯,挺好。

2014-05-12 22:51:06
來自dangdan**的評論:

當當很給力,折上折,相當實惠

2014-06-19 17:41:08
來自愛上老**的評論:

這個商品還可以

2014-06-24 20:26: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鮮為人知,但非常重要。

2014-08-14 12:58:57
來自每天好**的評論:

書不錯,比實體店便宜,收貨也很快,挺好的,一次愉快的購物

2015-03-27 09:52:1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不錯

2015-12-10 21:37:1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還好

2016-05-06 21:56:44
來自江***(**的評論:

包裝真是夠了,能不能上心一點。內容跟我想象的有一定出入,不過還是不錯。

2017-03-11 22:14:0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積分僅可在當當使用,可以用于支付當當訂單,這個你知道嗎?

2017-06-30 17:15: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讀了一點,感覺還不錯,挺有內涵,但是紙質真心一般,不知道是不是正版……

2013-08-18 12:50: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了解歷史,特別是民國時期的人、事等等一個很好的窗口。

2014-01-11 23:08:28
來自babbyhe**的評論:

一部海關檔案,半卷民國通史!海關秘辛,承載多少屈辱與抗爭,真實檔案,直叫人為之拍案震驚

2013-04-24 10:08:2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