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的人文背影:中國私立大學史鑒》系統地梳理了中國私立大學從萌芽、勃興,到壯大、遷徙,再到調整、裁撤乃至終成絕響的歷史進程。既有對其發展的歷史梳理,亦有對其著名師生的簡要介紹,更有對其歷史經驗的扼要總結。全書敘述史傳結合,文筆沉越跌宕,譜寫了一曲中國私立大學百余年歷史變遷的悲壯之歌。
本書首次系統梳理、研究晚清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私立大學的創建與發展變遷歷程,具體選取了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朝陽大學等私立大學做樣本,采用史傳結合的春秋筆法,既有對私立大學發展歷史的梳理,又有私立大學發展過程中相關人物的傳記,史為骨架、傳為血肉,史傳一體,相得益彰,為總結中國教育的歷史經驗做出了大膽有益的探索。是一部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品位的高等教育類著作。
李秉謙,陜西渭南人,教育史專家,地方史和民俗專家。現任深圳市新世紀浪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市南山區新世紀交響樂團理事長。兼任深圳市福田區總商會副會長、深圳市市長質量獎評審、遼寧省阜新市人民政府顧問、陜西師范大學等校客座教授等。長期從事非公立教育機構及文化現象的研究。
及時卷 萌芽(1840—1911)
及時章 鴉片戰爭前西方傳教士的辦學嘗試
及時節 馬禮遜牧師2
第二節 英華書院5
第三節 馬禮遜學堂7
第四節 西醫和新豆欄醫局10
第二章 西方教育在中國的起步
及時節 “條約”為傳教士清路14
第二節 徐匯公學18
第三節 博濟醫學堂23
第四節 中西書院27
第三章 自強旋律下新式教育的嘗試
及時節 京師同文館32
第二節 留學教育新模式40
第三節 上海格致書院47
第四章 “ 變法”與“ 新政”重造教育環境
及時節 “變法”時期的教育變革56
第二節 赴日留學的大潮58
第三節 “新政”下的教育體制變革61
第四節 “庚款”留美開啟新紀元70
第五章 教會學校向大學進發
及時節 東吳大學88
第二節 齊魯大學111
第三節 文華大學117
第四節 圣約翰大學121
第五節 金陵大學138
第六節 華西協合大學157
第七節 銘賢學校162
第六章 其他外來機構創辦的學堂
及時節 同濟德文醫學堂174
第二節 焦作礦務學堂188
第七章 國人創辦私立大學的嘗試
及時節 心遠學堂和明德學堂192
第二節 南開中學堂202
第三節 震旦公學227
第四節 復旦公學240
第五節 中國公學266
第六節 光華醫學院284
卷后語291
第二卷 勃興(1912—1927)
及時章教育進入民國時代
及時節私立大學的新環境2
第二節私立大學發展狀況3
第二章國人創立的私立大學
及時節武昌中華大學18
第二節大同大學30
第三節朝陽大學39
第四節明德大學和心遠大學46
第五節上海美術專門學校 48
第六節中國大學59
第七節中國公學67
第八節復旦大學84
第九節南開大學92
第十節中法大學104
第十一節廈門大學115
第十二節上海大學126
第十三節大夏大學130
第十四節上海法政大學136
第十五節光華大學140
第十六節廣東國民大學149
第十七節私立青島大學151
第三章北洋時期創辦的教會大學
及時節震旦大學160
第二節滬江大學165
第三節之江大學172
第四節福建協和大學179
第五節燕京大學183
第六節嶺南大學194
第七節教會女子大學204
第四章晚清成立的教會大學
及時節東吳大學214
第二節齊魯大學221
第三節圣約翰大學229
第四節金陵大學236
第五節華西協合大學250
第五章其他的外國背景的大學
及時節倉圣明智大學258
第二節銘賢學校和福中礦務大學263
第三節同濟大學269
第四節湘雅醫學專門學校282
第五節協和醫學院289
卷后語297
主要參考資料299
第三卷 黃金十年(1927—1937)
及時章 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
及時節 對教會大學政策的變化2
第二節 對私立大學的調整與整頓4
第二章 教會大學的變化發展
及時節 東吳大學10
第二節 齊魯大學22
第三節 圣約翰大學30
第四節 金陵大學36
第五節 華西協合大學51
第六節 震旦大學57
第七節 燕京大學61
第八節 滬江大學84
第九節 從之江大學到之江文理學院90
第十節 嶺南大學95
第十一節 福建協和大學104
第十二節 輔仁大學108
第十三節 天津工商學院124
第十四節 華中大學130
第十五節 女子文理學院141
第十六節 銘賢學校和文華圖專150
第三章 醫、工院校的發展
及時節 湘雅醫學院162
第二節 協和醫學院165
第三節 雷士德工學院和醫學院170
第四節 私立焦作工學院174
第四章 國人辦私立大學的黃金歲月
及時節 大同大學182
第二節 中國大學188
第三節 復旦大學195
第四節 南開大學203
第五節 中法大學211
第六節 廈門大學218
第七節 大夏大學227
第八節 光華大學237
第九節 廣州大學和廣東國民大學251
第十節 中國公學259
第十一節 南通大學265
第十二節 私立馮庸大學271
第十三節 上海法學院276
第十四節 私立福建學院286
第十五節 北平新聞專科學校290
卷后語297
附錄299
主要參考資料301
第四卷 浴火重生(1937—1945)
及時章 私立大學大遷徙
及時節 日寇對私立大學的毀壞2
第二節 南開與西南聯合大學6
第三節 焦作工學院的西遷與西北工學院的組建16
第四節 復旦大學20
第五節 東吳大學29
第六節 滬江大學39
第七節 之江大學49
第八節 武昌中華大學53
第九節 金陵大學57
第十節 燕京大學64
第十一節 齊魯、華西和金陵女大82
第十二節 光華和朝陽102
第十三節 銘賢學院114
第十四節 入滇的中法大學和華中大學123
第十五節 遷黔的大夏和湘雅131
第十六節 廣東私立大學的遷徙145
第十七節 福建私立大學的遷徙161
第十八節 東南聯合大學與上海美專170
第二章 淪陷區高校的堅持與反抗
及時節 日偽在淪陷區的奴化教育180
第二節 持志學院的“淪陷”188
第三節 中國大學195
第四節 輔仁大學203
第五節 大同大學218
第六節 圣約翰大學222第七節震旦大學與女子文理學院228
第八節 天津工商學院239
第九節 協和醫學院242
第十節 雷士德工學院短暫的絢爛247
第三章 抗戰時期建立的私立大學
及時節 晏陽初和鄉村建設學院252
第二節 黃炎培和中華工商專科學校272
第四章 國民政府戰時教育政策及效果
及時節 戰時教育方針的確定286
第二節 國民政府恢復和穩定教育的政策289
第三節 抗戰時期的高等教育改革294第四節抗戰時期高等教育的碩果300
卷后語311
主要參考資料313
第五卷 絕響(1945—1953)
及時章 國民戰后教育政策及其后果
及時節 戰后教育資源平衡政策2
第二節 戰后收復區甄審政策6
第三節 東北光復區的教育整理12
第二章 新中國成立后的知識分子改造運動
及時節 知識分子改造運動的動因18
第二節 知識分子改造運動的過程19
第三節 知識分子改造運動的結果20
第三章 接受外來津貼的私立大學
及時節 燕京大學24
第二節 輔仁大學38
第三節 中法大學47
第四節 協和醫學院53
第五節 津沽大學57
第六節 齊魯大學60
第七節 東吳大學64
第八節 金陵大學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67
第九節 震旦大學和震旦女子文理學院77
第十節 滬江大學80
第十一節 之江大學84
第十二節 圣約翰大學88
第十三節 嶺南大學96
第十四節 華西協和大學104
第十五節 銘賢學院107
第十六節 福建協和大學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110
第十七節 華中大學116
第十八節 焦作工學院118
第四章 國人創辦的私立大學
及時節 大同大學122
第二節 武昌中華大學127
第三節 朝陽學院132
第四節 南開大學135
第五節 大夏大學139
第六節 光華大學143
第七節 廣東國民大學和廣州大學148
第八節 南通學院151
第九節 中華工商專科學校156
第五章 抗戰后留在大后方的種子
及時節 相輝學院160
第二節 成華大學164
第三節 川北大學169
第四節 正陽法商學院173
第五節 其他學校175
第六章 抗戰勝利后新設高校
及時節 江南大學180
第二節 求精商學院 185
第三節 勉仁文學院186
第四節 其他私立院校190
第七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院系調整
及時節 院系調整的特點194
第二節 院系調整評述196
主要參考資料199
后記201
秉謙書的全名是《一百年的人文背影:中國私立大學史鑒》。可以看出,他在回望古代之后,更想在近百年中為中國教育尋找希望。
秉謙飽含熱情地為每個近世私立教育的先行者立傳,歷數他們在培育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其用意是想借此鼓勵當下私立學校的發展,指望通過公私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來扭轉中國高等教育長期落后的困局。對秉謙的想法,我十分贊成。
中國當下私立大學的舉辦者多數則是通過辦學掙錢發財。由于義利觀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所以這些民辦大學大都不設或少設專職教師,更不在教學、科研及設備建設上增加投入,以至于目前一般都停留在“三本”院校的水平上,絕少有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
我奉勸大家都讀讀秉謙的書。當您凝望近世賢哲們漸漸遠去、卻又仍然高大清晰的“人文背影”時,誰能無動于衷?我和秉謙都對民族教育的振興滿懷期待。
——趙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