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國史話:農業改進史話圖書
人氣:22

中國史話:農業改進史話

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農民通常是用祖輩相傳的老方法種田,它雖然不像西方的種田方法那樣顯得很科學,但傳統的農業種田方法畢竟是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所以基本上還是與科學道理暗合的。19世紀后期,中國的...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專業史  
  • 作者:[章楷]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中國史話
  • 國際刊號:9787509716304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01
  • 印刷時間:2012-01-01
  • 版次:1
  • 開本:大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農民通常是用祖輩相傳的老方法種田,它雖然不像西方的種田方法那樣顯得很科學,但傳統的農業種田方法畢竟是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所以基本上還是與科學道理暗合的。19世紀后期,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指出:西洋各國的農業技術有些方面比我國傳統的農業技術更合理,故應該取法他們,把其先進的農業科學知識用到我們的農業生產中來。所以從那時起,我國在農業生產上開始效法西方。《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系列:農業改進史話》就著重介紹了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糧食作物品種、經濟作物、林業、農具等方面的改進情況。

編輯推薦

中國史話》的目的在于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較為完整、地介紹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普及類系列叢書,從而使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能夠了解自己祖先的歷史,在東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愈來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與特色,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永遠發揚下去。

章楷所著的《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系列:農業改進史話》為《近代經濟生活系列》之一,著重介紹了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糧食作物品種、經濟作物、林業、農具等方面的改進情況。

目錄

一 從農學會說起

1 農學會的創立

2 《農學報》及《農學叢書》

3 中華農學會

二 農業教育的興辦和發展

1 最早的高等農業教育

2 民初的高等農業學校

3 農業學校的師資和教材

4 國民政府時期農業教育的發展

三 農業機構的建立

1 清末中央及各省籌建農事試驗場

2 北洋政府時期的農政機關和農林試驗場

3 抗戰前十年的農業試驗改進機構

4 抗戰期間農業機構的調整變革

四 糧食作物品種改良

1 作物育種技術的進步

2 小麥品種改良

3 水稻品種改良

4 玉米良種的引種和選育

5 其他幾種糧食作物的良種選育

五 經濟作物的改良

1 引種美棉和棉作改良

2 煙草種植業的改進

3 油料作物的點滴改良

4 兩種糖料作物的引種和選育

六 園藝業的發展

1 園藝教育

2 果樹業的改進

3 蔬菜品種的引進和改良

七 墾殖業略述

1 清末東北地區的放墾

2 蘇北鹽墾

3 抗戰期間后方各省的墾殖事業

八 林業改進

1 國家規定植樹節

2 三千里行道"左公柳"

3 調查考察樹木森林和水杉的發現

4 "江蘇教育林"

5 森林資源橫遭掠奪破壞

6 茶業改進

九 農具、施肥、病蟲防治的改進

1 從"火犁"、電灌說到農機教育

2 施用肥料的進展

3 作物病蟲害防治

十 畜牧獸醫業的改進和發展

1 家畜的品種改良

2 乳牛業的發展

3 獸疫防治和獸疫血清等的制造

十一 蠶業的改進和發展

1 浙西嘉湖地區蠶桑業

2 從生絲外銷到興辦蠶業教育

3 蠶種改良

4 "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

5 蠶業慘遭挫折

6 柞蠶業概況

十二 養蜂新法引進和海洋捕魚

1 養蜂新法的傳入

2 20年代后期的養蜂熱潮

3 抗戰前的漁業改進

4 抗戰期間及戰后的漁業改進

十三 農村合作事業的興起和發展

1 合作思想的宣傳和最早的合作社

2 "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

3 經營農村放款的金融機構

4 農業貸款銀團和棉花運銷合作社

5 江蘇的蠶絲合作社及皖贛等省的茶業合作社

6 信用合作社

十四 農業推廣事業的發展

1 兩類農業推廣

2 抗日戰爭前的農業推廣

3 風行一時的"鄉村建設實驗"

4 抗戰期間及戰后的農業推廣

在線預覽

1 農學會的創立

提到《農學報》和《農學叢書》就必須從"農學會"說起。

1895年,孫中山由檀香山回到廣州。他在廣州一面籌劃反清的革命活動,一面打算在廣州成立農學會。他計劃中的農學會,主要任務是創辦農業教育,編譯農桑新書,講求作物栽培方法,籌集資金開墾荒地等。他在報紙上刊登《擬創立農學會書》,征求會員。但在這篇征求會員的文章登出不過幾天,他便因反清武裝起義失敗而被迫逃亡日本。以后他長期在海外奔走革命,再沒有機會回到國內來組織農學會。

孫中山創立農學會雖然沒有成功,但一年后羅振玉等卻在上海創立了農學會。羅振玉字叔言,祖籍浙江上虞,出生于江蘇淮安,在淮安長大。初有維新思想。1896年來到上海,便和吳縣人蔣黼等發起成立農學會,得到維新人士譚嗣同、梁啟超等人的贊助,也得到兩江總督劉坤一等人的支持。

農學會又稱"務農會",稍后其他地方也開始成立農學會。上海的這個農學會有時便稱"上海農學會"或"江南農學會",以與其他地方的農學會相區別。據梁啟超的解釋,"學會"就是士大夫集會起來的組織。上海農學會的會員當然也都是士大夫。據羅振玉說,當時的士大夫"多浮華少實,顧過滬時無不署名于農社以去"。這里說的"農社"就是指上海農學會。看來當時農學會的會員大多只是在會中掛個名而已。真正參加會務活動的只有羅振玉等很少的一些人。

羅振玉等成立農學會之初,曾想開展一系列工作,如編譯出版農業書刊、興辦農業學堂、發售各種農業生產物資如種子、肥料、農具和殺蟲藥劑等。辦事要有經費,為了積集一筆經費,該會曾計劃在上海市郊開辟荒地作為農學會的公產,栽培某些作物,以其所得作為農學會的基金。這一計劃經過試行,結果失敗。以后該會便集中力量只做編譯出版農業書刊一件事。

梁啟超在一篇介紹農學會的文章中說:農學會"志愿宏大,條理萬端,經費綿薄,未克具舉。既念發端經始,在廣開風氣,維新耳目,譯書印報,實為權輿"。這是說上海農學會創辦之初,只從譯書印報做起,其他想做的事情,因限于經費,不能一一實行。該會后來做出成績的,也就只有譯書和印報兩件事。其他各項,有的試行失敗而作罷;有的只是設想,根本沒有動手進行。事實上,當時士大夫最擅長的也就是譯書、印報等工作。"譯書"就是編譯"《農學叢書》","印報"就是出版《農學報》。

2 《農學報》及《農學叢書》

農學報》創刊于1897年4月,初為半月刊,1898年起改為旬刊,至1906年停刊,前后出報315期,是中國最早的農業定期刊物。《農學報》的內容大體分兩類:一類是各級地方官員關于農業方面的奏折、公牘、規劃,以及各地農政消息和農學會的工作報導;另一類是從東西洋農業報刊上翻譯的文章。從1900年起,《農學報》中不再登載農政消息和農學會工作報導,大概從這年起農學會以編譯書刊為工作,不再從事其他活動了。

農學叢書》的內容很龐雜,包括農業各學科,都是從外國農業書籍上翻譯過來的;有10萬余字的長篇,也有一二千字的節譯短文,其中大部分是從日本農業書籍上譯來的;同時也翻印了若干中國古農書。這表明羅振玉等既要引進國外的農業科學知識,對本國的傳統農業也不偏廢。《農學叢書》先后出版7集約600余萬字。

農學會編譯出版《農學報》和《農學叢書》,組成了一個班子,設理事二人,管理庶務的理事為蔣黼,負責編輯的理事為羅振玉。1898年,蔣黼病故,庶務、筆政全由羅振玉一人承擔。日文書的翻譯以日本人藤田豐八為主,并由藤田培訓了數名中國青年譯員,著名學者王國維,就是當年藤田培養的譯員之一。西文翻譯似未聘專人,以外又雇用司賬、抄寫、雜役等數人,用人很少,他們的工作效率很高。

……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薔薇次**的評論:

這套書很好,能從中了解很多歷史知識,如果家中有孩子,建議買上一套,因為不知什么時候會用上,哪怕隨手翻一翻,都是知識。

2012-06-11 21:11: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作品還不錯,我比較喜歡。抽空時好好讀一讀。每當我提交買單時,要開發票是肯定的。但是,當當網總是自動將默認開發票趁你不注意時擅自改為不要發票。可能是為了少交稅吧,每次都害的我去費心修改。有時甚至再重新費心向當當網索要發票。

2014-11-26 18:45:42
來自a011382**的評論:

2015-05-20 14:22: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套200本的書,內容涉及面很廣,淺顯易懂。作為普及性讀物真的很好。終于在幾個網站將200本都買齊了,雖是是搞活動時購進的,也花了不小一筆錢。看書的速度總趕不上買書的速度。

2015-11-19 11:23:1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這套書我買了很多冊,雖然是不同人編寫的,但是奇怪了,每本的水平都差不多,主要問題是信息不明確,觀點不明確,看了很難讓人記住,現在我還在看,因為這類專業史書在市場上確實很難買到,所以編寫難度肯定也會很大,作者要提供的信息量比一般書都多,還是很喜歡

2017-05-28 11:34:15
來自hudali**的評論:

小題材才見大學問,科技進步不是只見開發,更主要是推廣應用!

2014-08-20 08:26:4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