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全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不僅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
1937年抗戰爆發,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學校南遷,組建為“長沙臨時大學”。后內遷昆明,更名為“西南聯合大學”。這所只存在8年,堪稱史上“Z窮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短短8年時間,西南聯大雖然只畢業了3882名學生,但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ZUI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西南聯大的自由與獨立的精神光輝耀眼,雖如曇花一現,卻值得后人銘記與傳承。
紀念西南聯大成立80周年。
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的,文有陳寅恪、聞一多、錢穆、馮友蘭等,理有華羅庚、楊振寧、李政道等。
短短8年時間,西南聯大雖然只畢業了3882名學生,但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ZUI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任繼愈(1916—2009)
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曾長期擔任國家圖書館館長、名譽館長。1939年考取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DY批研究生,師從湯用彤和賀麟教授。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先后講授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問題、朱子哲學、華嚴宗研究、隋唐佛教等課程,并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課程。1964年,負責籌建我國DY個宗教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并任所長。著有《中國哲學史論》《老子全譯》等,主編有《中國哲學史簡編》《中國哲學史》《中國佛教史》等;此外,還主持《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中華大典》等的編輯出版工作。
序一 西南聯大與“五四”傳統............................................................. 1
序二 關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9
輯1
聯大永存
抗日戰爭時期的北京大學........................................................................ 21
抗戰時期西南聯大散記............................................................................ 44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57
回憶西南聯大............................................................................................. 65
抗戰時期西南聯大散記
日寇侵占華北,“七七”抗戰開始。原在北平的北大、清華和天津的南開大學,奉命遷往湖南長沙,成立“臨時大學”,臨時大學在長沙駐有半年,又奉命遷往云南昆明。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一直到1946年夏聯大宣布結束,北方三所大學分別回到原來的校址辦學,雖只有短短八九年的時間,它在中國教育史上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的一段歷史。
西南聯大與我國抗日戰爭相始終。這所大學在顛沛流離中創建,在日寇飛機轟炸的間隙中上課,以極其簡陋的儀器設備從事研究工作,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不但辦下來了,而且辦得有聲有色。這個大學在短短八九年中為中國革命鍛煉了大批革命骨干,為新中國的建設造就了大量人才。西南聯大的成就,在國內外各學科前沿開拓了新領域,在國際上也處在世界前沿地位。聯大師生們的成績是在半饑半飽的狀態下完成的。
及時流的大學,教學與科研并重,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西南聯大不僅做到了,而且這兩方面都處于各個學術領域的前沿。當時選送出國的留學生,到了國外也是尖子,這說明西南聯大早已與國外大學接軌。
1943年12月,林語堂從美國回來應邀在西南聯大講演,題目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他對聯大艱苦的師生生活為之感動,說“不得了”。同時對聯大師生戰勝困難取得的成績連稱“了不得”。
西南聯大理工科的成就,早已引起廣泛的注意,很多人耳熟能詳。像我國兩彈一星的研制開發群體,聯大人占了相當高的比例。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楊振寧,當年青年數學明星陳省身、許寶騄、華羅庚,物理學領域的周培源、吳大猷、趙忠堯,化學領域的曾昭掄、楊石先,植物學領域的湯佩松、吳征鎰、戴芳瀾,農學領域的俞大紱、婁成后,等等,已為人所共知,不必一一舉例。
這里只憑回憶,說說西南聯大文科的一些片段往事。
人文勝況
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方面,西南聯大教師們的成就當年在全國也是經驗豐富的。這一點似乎人們注意得不多,現在補充說一說。比如聞一多研究《詩經》《楚辭》,文獻考證功力深厚,他后來利用西南地區民族、民俗的活化石,為他的學術造詣開了新生面。
語言學大師羅常培,利用西南地區的特殊條件(云南省就有22個少數民族)開辟了少數民族語言新領域,為我國培養了新一代的民族語言研究人才,如馬學良、傅懋績等人都成為國際知名的專家。新中國成立民族語言研究所,這些青年學者成為骨干,為少數民族創制新文字,這批專家成了主力軍,我國少數民族學的基本隊伍是在聯大時期培養的。
“西洋哲學編譯會”,主持西洋哲學名著翻譯工作,造就了不少哲學翻譯人才。新中國成立后,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西洋哲學名著系列叢書,主要是西南聯大時期的一批青年學者完成的。他還系統介紹了黑格爾哲學,新中國的黑格爾研究,賀麟有開山功勞。
金岳霖的《知識論》是他在聯大的講稿,他的哲學著作《論道》是他跑警報時在山坡上構思完成的代表作。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出版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還沒有一部著作可以取代它的地位。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語體文本)是這一時期完成的。洪謙是向國內學術界介紹維也納學派的及時人。
錢穆的《國史大綱》出版的扉頁上寫著“謹以此書獻給抗戰的百萬將士”,這部中國通史成為各大學的教材。歷史系雷海宗講授中國通史,他上課只帶幾支粉筆、不帶講義書本,能將歷史事件、年代講授得無誤。結合他豐富的世界史知識,把中國古代史放在世界歷史的大范圍內來觀察,使學生增加了知識、開拓了眼界。陳寅恪講“佛典翻譯文學”選修課,上課時帶了一包袱書,從不翻看,娓娓講來,令聽者忘倦。西南聯大不采用當時教育部規定的作為全國通用的政治課《黨義》教材,以《倫理學》取代國民黨的“黨義”課的大學,全國只有西南聯大一家。
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成為西南聯大的學風。北大中文教授羅庸講“唐詩”課,第二年清華中文系教授聞一多也開“唐詩”課。聞一多講選修課《楚辭》,第二年羅庸也開了《楚辭》課。兩人講授的風格、內容各異,同學受益很多。沈有鼎為哲學系開《周易》課,聽講只有三五個學生,聞一多也雜坐在學生中聽講。鄭昕開“康德哲學”課,數學系教授程毓準也來聽課。陳寅恪講“佛典翻譯文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的助教、講師都來聽課,本科生反倒不多,陳遂有“教授的教授”之稱號。院址在昆明東南部、聯大校本部,文、理、法各科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聯大工學院的學生有的走好幾里路聽文科的課。學生中跨系聽課現象蔚成風氣。一年級國文課,全校文理及工科共同必修,共十多個班,講課的教師中有李廣田、沈從文、余冠英等十來位教師,講課各有特色,這種氣氛也只有在西南聯大才能見到。
百家爭鳴,學術民主——不但在同輩中盛行,師生之間也不鮮見這種寬容求是的事例。歷史系王玉哲在北大歷史系二年級時,對傅斯年研究《齊物論》的觀點提出不同意見,在刊物上反駁。傅斯年在西南聯大擔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招研究生,王玉哲想報考研究生,又怕傅老師對他有芥蒂,后來壯著膽子報考了,并被錄取,師生相處得好。
楊振聲指導大學本科四年級學生寫論文,這位學生寫的是研究曹禺的題目,遲遲寫不出,楊約學生談話。原來學生的觀點與楊先生不盡一致,怕導師通不過。楊振聲告訴他,只要認真研究,掌握原始材料,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盡可寫成論文,師生一個樣,學術怎能發展?學術面前,只重證據,不論資格。聽說這位青年后來成了中山大學的名教授,并經常以此精神教導下一代。
北大文科研究所一年級青年研究生楊志玖研究元史,看到歐洲一位著名漢學家著文說“馬可•波羅沒有到過中國”。楊志玖用過硬的原始材料駁斥了這位漢學家。迄今為止,關于馬可•波羅在中國的活動,楊志玖的觀點在國際上已成為定論。
作為當當的老讀者、老客戶、老朋友,多年來一直在當當享受發現好書的驚喜,購買好書的快樂,閱讀好書的愉悅和收藏好書的滿足。感謝當當,為當當點贊!人生路漫漫,當當常相伴!
西南聯大哦!!!最佩服的院校!!!
Satisfied
值得閱讀和收藏。
很好的書 值得看
超級喜歡,書很好,物流也超快哦
真的真的真的真的是很好的一本書!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大力推薦!!
當天下午送達,送貨上門,服務好
終于收到了,還沒看,包裝很好。
極力推薦,!!值得看的一本書!!!
很好, 沖著標題來買,很不錯~!!!
很勵志,正能量,放在床頭,有空看看,感覺不錯!
書是正版的,還不錯,極力推薦!!
排版不錯!! 內容不錯,推薦購買!!
發貨速度,書是正品,包裝不錯,整體感覺不錯
書不錯1慢慢看。在當當網上買書很好。
自由與包容:西南聯大人和事
一直想了解
很好的一本書,內容豐富,史料翔實,閑來看看。
挺好的一本書
很好質量很好
西南聯大人和事很有趣的一本書,值得一讀。
還沒看,應該不錯
好,裝幀精美
還可以吧,主要是內容。
很好看的呀
還行,還行
一本用來了解西南聯大歷史的書
任繼愈先生的著作我讀過哲學史,這種類型的我還是第一次讀
很早就想找一本關于西南聯大的書來看,這次終于如愿了。
很經典,西南聯大的精神值得繼承與學習,紙張也還可以,內容也還不錯
都是節選!一段一段的文章,出處不一。而不是任繼愈的專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