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世世未了緣
我們小學好的朋友在哪里?我們還記不記得彼此的名字?我們初戀的情人在哪里?為什么早已失去了感覺?我們的家人在哪里?我今晚能不能與他相聚?何必問前生與來生,僅僅在今生就有多少前世與來生,就有多少定了的約,等我們去履行?多少斷了的緣,等我們去重續?就有多少空白的心版,等我們用明天,去寫一個緣的故事……
書中一個個真實的故事,都蘊藏著深刻的寓意,正如作者所說“看這本書,不必討論不必爭議,只是用心去感覺——那是不是真的。” 這本書就是以一連串的掙扎與感動,累積成的!
愛何必百分百
人生不滿百,相愛幾十年,我們何必用許多假設,甚至設計各種方法,去驗證自己的愛人?我們可以心里知道,愛情有深淺,性格有剛柔,每個人看待生死的態度也不同,所以到了生死關頭,身邊人可能棄我們而去。但是今天,現在——他閃亮,他堅強,他溫柔,如同百分之百的真鉆。就當他是真鉆吧!就在太平歲月,快快樂樂、相依相偎過一生吧!
抓住心靈的震顫
暢銷千萬冊,影響數代青年,華人世界首席勵志大師劉墉經典代表作!這是一本極短篇小說集,是劉墉在《我不是教你詐》之后,所寫的一本在微妙處,表現愛情、親情和友情的作品。這里的每個故事都能讓你感覺很親切,因為,它可能就發生在你周遭,或許你曾聽說過、目睹過,更或許就發生在你的身上。或喜或悲,悲喜之間,深悟得失。故事沒有結論,如同人生,本來就沒有結論,每個人自己過自己的日子,自己發展出自己的人生哲學,也可以沒有人生哲學,卻充充實實地過一輩子。或許在過去你從未發現,或許只是聽聽卻從沒有用心想想背后的涵義,在看完這本書后,你會發現,其實社會上的故事都不只是故事。只要你用心,它可以是一個警惕、一個模范。只要用心看,用心聽,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次心靈的震顫。
那條時光流轉的小巷
雖說人能忘情,雖然許多人在追求“了卻塵緣”的境界,但這世間,有幾人,能平平安安,一無牽掛地離開?像是遠行的人,他們回頭,回頭,又回頭。如果車能等,飛機也能等,你再給他十天八天,他仍然有做不完的事,他仍然舍不下那個家。
我又想,絕大多數的教徒,不都這樣平平靜靜地過一生?沒有生死的考驗,也就見不出誰是“誓死不渝”“生死與之”。難道一定要過那長矛的一關,才能見證百分之百的真誠嗎?
人性是這個世界上讓人難以捉摸的東西,人的感情則是人性中復雜,真摯的。每次聽到感人的故事,我們都會感慨,會悲傷,甚至會哭泣,這就是人性的特點,是感性的,當然人群不同,所具有的感情也大不相同。父母具有的是父愛與母愛,是奉獻與無私;孩子們具有的是童真和快樂,是無憂無慮;少年們具有的是青春與活力,是不羈與自由。在這本書中的每個故事都能讓你收獲一份感動。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事情需要我們用眼睛去看,用心去體會,才能看到人們心靈微妙的地方。
劉墉,著名作家、畫家。籍貫北京,生于臺北,現居美國。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圣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圣文森學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文學、藝術作品八十余種,被稱為“溝通青少年心靈的專業作家”。應邀在世界各地舉行畫展近三十次。
創作的原則是“在感動別人之前,先感動自己”“為自己說話,也為時代說話”。
處事的原則是“不負我心,不負我生”。現主持水云齋,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
生死一念間
人死有兩個階段,及時個是人的意識,第二個是動物的肉體。
許多尋死的人,常用他及時個意識選擇死亡,
卻忘了征詢他肉體的意見。
生死渡
一個在醫院照顧重病老人的朋友對我說:“我不但得喂公公吃東西,還要照顧他大小便,最糟的是,當他神智不清的時候,一面大便,一邊自己用手去抓,然后把手舉到臉前,或許被臭味熏醒了,又突然覺得不好意思,怎么光著屁股讓兒媳婦伺候,于是慌慌張張地拉被單,要把自己蓋上,弄得一床都是大便……”朋友像是若有所悟地說:“我發現當人瀕臨死亡的時候,常就不再是一個人,他要求生、要掙扎,他成了一只動物。但是只要稍稍清醒,又立刻有了人的尊嚴!”
她的這段話,使我想起多年前,讀到有關梁實秋先生臨終報導時的震撼,當我看見梁教授的筆跡,顫抖得幾乎不可辨認地寫著“救我!”“我還需要更多的氧”時,立刻想到他以前談笑風生、豁然達觀的樣子。連他的遺囑,即使流露了將逝的悲哀,仍然文筆爽利、帶有幾分瀟灑。
怎么在生命的一刻,竟不再瀟灑起來?
這也使我記起川端康成在《葬禮的老手》那篇文章里,寫他祖父在咽一口氣時,因為痰阻塞了氣管,雙手亂抓胸口的痛苦表情。旁邊一位熟識的老太太不解地說:“他在世的時候像佛一樣,但臨終為什么這樣痛苦?”
我想,不論川端或那位老太太,他們的“不解”,正像是我看到梁教授臨終報導時,所有的疑惑一般。
直到在醫院照顧老人的朋友,說了那段話,我終于有了領悟。
于是,我也為小時候埋藏至今的一件事,得到答案:
◎ 心靈求死與肉體的求生
初記事不久,聽大人說有一位名電臺主持人,因為婚姻受到阻撓,帶著女朋友一起投水尋死。結果女孩子死了,主持人卻游上了岸。
當時輿論對他都有苛責,連我家里的大人們也一個勁兒地罵他不義,所以能留給我這么深的印象,我常想:“他是跳下去又后悔,還是存心把女朋友害死?”
后來到高雄玩,當地一位朋友指著“愛河”,笑道:“你曉得嗎?前些時有人跳下去自殺,立刻后悔了,是被水臭得后悔,所以打消了自殺的念頭,寧愿歹活著,也不要被臭死!”
到紐約之后,又聽見一個相似的新聞報導:有人在深秋跳下哈德遜河尋死,剛下水就大喊救命,上岸之后說:“好冷啊!好冷啊!這樣死不舒服!”
死,居然還要求舒服!他們真是為怕臭、怕冷而打消死念嗎?當然不是!正如我朋友說的那段話,瀕死時,人不再是人,成為了一只動物,本能則是求生。尋死的念頭,常禁不起這個臨死掙扎的考驗,那容許掙扎或改變心意的時間愈多,愈不會想死。
所以,投水尋死的人,常死于不會游水,否則多半會游上岸。如此想,那投水而死的人,在經歷“動物本能”的掙扎時,將是何等地痛苦!?他多半悔了,只是已經來不及。
◎無悔的死
當然,也有那死意堅定,就算把頭扎在水缸里,也絕不抬頭的人。
讀歷史,最感動于中日甲午戰爭時,中國北洋艦隊“致遠號”的艦長鄧世昌,當他落水時,總是跟在身邊的一條狗泅水過去救他,鄧世昌卻拼命用力,把狗頭壓在水里,帶狗一起殉國了。
“男兒當戰死疆場,以馬革裹尸還故鄉!”小時候背的句子,在鄧世昌身上找到了答案。
這也使我想起三島由紀夫小說中,對切腹的描述,那由自己身體里面,所產生向外推阻的力量;當刀子從腸胃間劃過時,那種內臟的滑動與彈性。
只有切腹者本人能夠用自己的雙手感覺,三島是怎么去揣測的呢?難道后來他親自以切腹結束生命,正是想驗證一下這種感覺?抑或在升平時期,他仍然有“男兒當戰死疆場”的理想?
我忘了為三島完成切腹儀式的“介錯人”是誰,只知道那是個非常光榮的工作,由切腹者付托,在切腹后把頭砍下來,目的在減少痛苦。
只是,那痛苦中是否也有著悔恨?而悔已經來不及了!
三島會不會在死前發表軍國主義?(愛國主義?)演說時,已經悔了呢?但是一切都已安排,于是被自己原先的沖動、造成的“非死不可”的情勢,逼上了切腹!
◎死后的悔悟
十幾年前,翻譯了一本瑞蒙模第(Raymond A.Mppdu)的《死后的世界》(Life after Life),里面描寫人死后,都先以飛快的速度,回憶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然后,就有一個無比溫馨的“神光”出現,問:“你是不是決定死了?”如果表示自己在“凡間”還有丟不下的事,神光就會把靈魂推回軀體,許多人則因此復生。
但我一邊翻譯,一面想:如果三島由紀夫或被砍頭的犯人遇到神光,它還會不會問同樣的問題?不想死,又能如何?
所以這世上沒有比已經造成“死的必然”,卻又后侮,來得更悲哀的事。
吞下難以挽救的毒藥、燒灼整個胸臆的腐蝕劑、舉槍對著太陽穴,轟!
這種人多半已經沒有悔的機會,即使悔了,能夠有時間撥求救的電話,留下的卻是殘障的人生。
◎已死的存活
童年時,常跟母親去菜場,印象最深的,是看殺雞。販子把雞抓出來,毛都不拔,斜斜對著頸子一刀,再把雞頭往翅膀底下一彎、一夾,扔進旁邊的大木桶。
便聽見那桶中劈劈啪啪,許多雞振翅掙扎的聲音……
到美國之后,看教育臺一系列中國報導,有了更殘酷的畫面。炸西湖鯉魚,端上桌,賓客紛紛下箸,那魚的嘴居然一張一合,瞪著大大、黑黑的眼睛,仍然是活的!
也聽人說,好吃的烤羊腿,是拉著一只活羊的腿去烤,羊身是活的,腿卻焦熟了。說者口沫橫飛:“多過癮哪!再新鮮不過!”
至于中國古代的腰斬,就更是殘酷了!據說腰斬臺前,先準備澆了桐油的鐵板,一刀將犯人攔腰斬斷,立刻把上半身移到鐵板上。由于桐油阻擋了空氣流入、血液流出,犯人還能活上片刻。
這許多已經死了的活,是何等地悲哀!怪不得以前死刑犯,在求得一個“痛快的”時候,還要千恩萬謝。死的恐懼,常比死來得更可怕!
◎死的恐懼
多年前,韓國航空客機從紐約起飛,載了滿滿的客人,在蘇聯上空被擊落,里面有好幾位舊識都喪生了。
在華埠的一所小學禮堂,舉行對華籍旅客的追悼儀式,大家舉起布條,向著電視公司攝影機,表示對蘇聯不人道舉動的憤怒。
憤怒早平息了,蘇聯也解體了,大家似乎已經把這事淡忘,我卻清晰地記得,當時新聞報導中所說:
“飛機被火箭擊中后,由失速下墜到解體,可能有好幾分鐘的時間,使那些當時還活著的乘客,遭受無比恐懼的痛苦。”
去年十二月七號,珍珠港事件五十周年紀念,電視臺紛紛推出特別節目,家屬也依然痛哭,而我永難忘懷的,竟是當時一位生還者所說:
“我們聽到沉船中不斷傳來敲打船殼的聲音,知道是困在其中的人,求救的訊號。那叮叮的敲打聲,整夜持續著,但我們沒有能力去救,漸漸地,聲音微弱了、消失了……”
我可以想象那求救者在神智已經昏迷時,依然靠著一股求生力量敲打的情景,一下、一下、又一下,直到死亡。那失去生存希望的恐懼,或將有過于韓航客機的死難者吧!
死,不足懼,可懼的是對死的反省!可悲的,是已經選擇死之后,又產生了悔悟。
◎死的尊嚴
如同我那朋友說的:人死有兩個階段,及時個是人的意識,第二個是動物的肉體。許多尋死的人,常用他及時個意識選擇死亡,卻忘了征詢他肉體的意見。有些醫院,看的死人多了,只把病人當動物看,卻忘了他還有人的尊嚴!
每個人在生命的一刻,都將經歷這兩個階段。如果能夠沒有悔恨、減少恐懼、得到尊嚴,該是何等地完滿!
薄薄的一層透明膠。新書,臟了,這個還能忍,破了我就忍不了。
很喜歡讀劉墉的書,感覺讀來深入人心,極富感染力!
整體感覺很好
趁活動買了很多書,包裝很好,沒有損壞,每一本都有單獨的塑封,印刷也清晰,都是正版書。睡前讀物大補貨,慢慢看吧……
書籍質量很好,搞活動時買的,很實惠,孩子很喜歡。
《劉墉經典(臺灣引進版)(愛·責任·生活珍藏本)》的出版得到劉墉先生的大力支持,他為《劉墉經典(臺灣引進版)(愛·責任·生活珍藏本)》專門撰寫了前言,“情種鐘情”展現了劉墉博愛的胸懷。親情、友情、愛情,由劉埔娓娓道來,著實令人感動。
小小的一本,很喜歡劉墉的書,包裝也挺好的
值得一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