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年齡為主線,對0—12歲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了而深入的介紹。本書部分綜合性地介紹了兒童心理發展的概念、理論、遺傳學和孕期發展,闡釋了畢生發展觀、可塑性、天性與教養和多元文化觀等具有啟發性的重要議題;第二部分重點介紹在嬰兒期、幼兒期和小學期,兒童的生物社會性、認知和心理社會性的發展情況。
讀者不單能在本書中了解兒童心理學的經典理論及神經科學等前沿研究的發展,還能了解食品安全、生育技術、兒童精神疾病與藥物、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幼兒第二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同伴欺凌、蒙臺梭利教育的發展、家庭結構的變化等與兒童的健康及心理發展息息相關的現實議題。
本書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無論是將本書作為教材的學生讀者,還是希望了解兒童心理學知識的普通讀者,都會喜歡上這本書。
伯格爾教授不但是一位發展心理學專家,還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工作者,曾做過幼兒園園長,在聯合國國際學校做行政管理,在福特漢姆大學給研究生講授兒童與青少年發展心理學,在新澤西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和康涅狄格州昆尼皮亞克大學給本科生講授發展心理學,也曾在紐約州新新監獄講授社會心理學。她帶著身為人母所特有的細膩與睿智,憑借20余年的教學和實踐經驗,將兒童心理學的前沿知識與當代世界的社會熱點及父母和兒童教育與服務等從業者的實際需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對于各類讀者倍加關心和備感困惑的問題分別給予了回答。
對于學前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的學生來說,本書不僅能吸引他們投入到當前的學習中,更注重激發他們對未來職業發展的積極思考和大膽展望。
作者簡介
Kathleen Stassen Berger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布隆克斯社區學院教授,著有《人的畢生發展》(DevelopingPersonThrough theLifeSpan)、《畢生的邀請》(Invitationtothe LifeSpan)等多部重要的發展心理學教材,并被全世界700多所高等院校使用。
譯者簡介
陳會昌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現任國務院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展專家,東南大學、沈陽師范大學兼職教授。
及時部分開端
及時章概論
一、理解發展的機制與原因
(一)科學方法
(二)天性與教養之爭
(三)關鍵期與敏感期
研究個案:可塑性與戴維
二、研究各種各樣的人
(一)性別差異
(二)文化、族群和種族
(三)社會經濟地位
(四)尋找平衡
三、觀察隨著時間發生的變化
(一)動力系統
(二)歷史背景
(三)三個領域
科學觀點:鏡像神經元
四、采用科學方法
(一)觀察法
(二)實驗法
(三)調查法
(四)研究發展
五、科學的警示與挑戰
(一)相關關系與因果關系
(二)量化與質化
(三)科學研究的倫理
第二章理論
一、理論的作用
(一)問題與回答
(二)事實與標準
二、經典理論
(一)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二)行為主義:條件反射與社會學習
(三)精神分析理論對行為主義理論
(四)認知理論:皮亞杰與信息加工
批判性思考:如廁訓練——怎樣訓練和何時訓練
三、更新的理論
(一)社會文化理論:維果茨基與后維果茨基
(二)普遍性理論:人本主義與進化論
科學觀點:如果你的配偶不忠誠
四、理論的貢獻
第三章遺傳與環境
一、遺傳密碼
(一)基因是什么
(二)變異
二、 生命之初
(一)基因匹配
(二) 是男還是女?
批判性思考:男孩太多了?
(三) 新細胞,新機能
(四)雙生子
(五)輔助生育
批判性思考:為了要一個孩子而生出兩個嬰兒的代價
三、從一個細胞到多個細胞
(一)環境遺傳學
(二)基因與基因的相互作用
(三)其他復雜的情況
四、基因型與表型
(一)目前的共識
(二)酗酒
(三)近視
(四)實際應用
五、染色體與遺傳問題
(一)染色體數目不是46
(二)基因異常
(三)遺傳咨詢和檢測
科學觀點:心理障礙的遺傳檢測
第四章孕期發展與出生
一、孕期發育
(一)胚種期:前14天
(二)胚胎期:第3—8周
(三)胎兒期:從第9周到出生
二、出生
(一)新生兒的前幾分鐘
(二)醫療輔助手段
(三)備選的醫療技術
批判性思考:家庭分娩
三、問題與解決辦法
(一)有害物質
(二)危險分析
(三)研究結果的應用
研究個案:人活著要做什么?
(四)低出生體重
(五)出生并發癥
四、新家庭
(一)新生兒
(二)新父親
(三)新母親
(四)建立紐帶
第二部分人生的前兩年
第五章0—2歲的生物社會性發展
一、身體變化
(一)身高體重
(二)睡眠
批判性思考:嬰兒該在什么地方睡覺?
二、腦發育
(一)腦中的聯結
(二)經驗塑造著腦
科學觀點:面孔識別
(三)嬰兒腦損傷
(四)對養育者的意義
三、感覺與運動
(一)感覺
(二)動作技能
(三)文化差異
四、健康地生存
(一)免疫
(二)營養
研究個案:母乳喂養的吉亞娜差一點死了
第六章0—2歲的認知發展
一、感覺運動智力
(一)階段一和階段二:一級循環反應
(二)階段三和階段四:二級循環反應
(三)階段五和階段六:三級循環反應
(四)皮亞杰與當代研究
二、信息加工
(一)可供性
(二)記憶
三、0—2歲的語言發展
(一)普遍次序
(二)說出的詞
(三)文化差異
(四)語言學習理論
批判性思考:嬰兒能閱讀嗎?
第七章0—2歲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一、情緒發展
(一)嬰兒的情緒
(二)學步兒的情緒
(三)自我覺知
(四)大腦成熟與情緒
(五)氣質
科學觀點:還在害怕嗎?
二、嬰兒心理社會性發展的理論
(一)精神分析理論
(二)行為主義
(三)認知理論
(四)社會文化理論
研究個案:“一起去奶奶家”
三、社會紐帶的發展
(一)同步性
(二)依戀
(三)社會參照
(四)嬰兒日托
第三部分幼兒期
第八章幼兒期的生物社會性發展
一、身體變化
(一)生長模式
(二)營養
二、腦發育
(一)思維的速度
(二)大腦兩半球的聯結
(三)計劃和分析
(四)情緒與大腦
三、動作技能的改善
(一)大動作技能
(二)精細動作技能
(三)藝術表現
四、受傷與受虐待
(一)避免受傷
(二)預防措施
研究個案:“我的孩子吞下了有毒物質”
(三)兒童不當對待
科學觀點:情緒問題難治愈
第九章幼兒期的認知發展
一、皮亞杰和維果茨基
(一)皮亞杰:前運算思維
(二)維果茨基:社會學習
科學觀點:犯罪目擊者
二、兒童的理論
(一)理論—理論
(二)心理理論
三、語言學習
(一)詞匯量激增
(二)基礎語法的學習
(三)雙語學習
四、幼兒教育
(一)家庭與幼兒園
(二)以兒童為中心的項目
(三)教師指導項目
(四)干預項目
第十章幼兒期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一、情緒發展
(一)主動性對內疚感
(二)動機
(三)尋求情緒平衡
二、游戲
(一)玩伴
(二)游戲的文化差異
(三)活躍游戲
三、對成人的挑戰
(一)家庭教養方式
(二)新媒體
四、道德發展
(一)天性和教養
(二)共情和厭惡
(三)紀律
科學觀點:文化與懲罰
五、成為男孩和女孩
(一)生物性別與社會性別
(二)性別角色發展理論
批判性思考:凱斯琳 伯格爾與弗洛伊德
第四部分小學期
第十一章小學期的生物社會性發展
一、一個健康的時期
(一)發育放慢,力量更強
(二)身體活動
二、小學期的健康問題
(一)兒童肥胖
(二)哮喘病
研究個案:兩個患哮喘病的8歲兒童
三、腦發育
(一)協調的聯結
(二)心理測量
四、有特殊需要的兒童
(一)注意缺失多動障礙、雙相障礙和破壞性心境調節異常障礙
科學觀點:兒童藥物
(二)學習能力低下
(三)泛自閉障礙
(四)特殊教育
(五)超常兒童
批判性思考:這公平合理嗎?
第十二章小學期的認知發展
一、小學期的認知理論
(一)皮亞杰的小學期認知理論
(二)維果茨基的小學期認知理論
(三)信息加工
批判性思考:球滾了下去
二、語
及時部分開端
本書及時部分描述了多種開端:及時個定義、研究設計和理論,這些逐漸變成了人類發展的科學;人的生命開端,從兩個細胞變成一個合子,變成了一個嬰兒(當然,有時會變成幾個嬰兒)。
具體來說,及時章概述了人的發展研究要研究什么、為什么要去研究、怎樣進行研究,并介紹了一些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第二章回顧了幾種發展理論,既有經典理論,也有新理論。第三章介紹了基因與周圍化學物質的相互作用,它們影響著身體的一切特征,從腳趾甲的薄厚到腦電波的波動快慢。第四章描述了生命的早期發育,從單個細胞的分裂到出生那一刻。
我們就要開始探究兒童的發展了,在這四章里,你將看到學科和理論的多樣性,以及人們怎樣給新生命的降生創造條件。
概論
概論
你將學到什么?
1. 什么讓對兒童(差異巨大且難以預料)的研究成為了一門科學?
2. 文化怎樣改變了兒童發展的方式?
3. 為什么說發展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
4. 為什么拿不同年齡的人進行比較并不是理解人如何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的好方法?
5. 以科學方法研究兒童是不道德的嗎?
2010年12月26日,一場暴風雪襲擊了美國的大西洋中部各州。你的及時反應可能是認為這只是一種與人的發展無關的自然力。但很快,你就會發現,年齡不同、經歷不同、來自不同的家庭和社會環境的人會對這場暴風雪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
工作場所關閉了,五金店賣出大量鐵鍬,手套丟失在冰雪中,掃雪車卡在雪中動彈不得,轎車和公交車在街上拋錨,政治領袖的支持率飆升或暴跌。紐瓦克市市長(科里 布克爾,41歲,未婚)在推特[1]上對選民做出回應。他給一位困在雪中的市民帶去了紙尿褲,批評了一個罵人者,羞辱了一個讓母親和妻子出去掃雪、自己卻待在家里發推文的人。而新澤西州的州長(克里斯 克里斯蒂,48歲,已婚,4個孩子的父親)卻飛到佛羅里達,因為他答應要帶全家去迪士尼樂園。他回復一個記者說,如果他妻子去了,而他沒去,他的婚姻就要亮紅燈。在河那邊,紐約市市長(麥克爾 布隆伯格,68歲,離婚)未發出大雪緊急警報,導致多條街道幾天不通車。布克爾受到稱贊,推特上跟帖上百萬;克里斯蒂受到了抨擊,但也有人為他辯解;布隆伯格受到的全是批評,他的副市長因此辭職。
與此同時,不同年齡的孩子們卻欣喜若狂。我那正學走路的孫子急切地戴上手套,穿上靴子,來到哈德遜河公園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于是把孫子放在潔白的雪地上,為他做了個雪地小天使,還堆了個小雪人。但是他不在乎什么天使之翼或雪人;只顧著把雪團扔進河里。
一位父親在附近堆了個大雪人,用松針當頭發,用雪雕出鼻子。他那6歲的兒子對此也不關心,雪人剛堆起來,他就過來打算把雪人推倒。他爸爸希望保存自己的作品,說要“讓別人欣賞”;兒子爭辯道:“要是一個惡霸過來就會把它打倒。”此時,發展心理學來救援了:我正好剛讀過中國人是怎樣教育孩子的——表揚要在行為之前,而不是之后。
“你不是個小惡霸,而是個好孩子!”我跟他說。
后來,這個雪人在原地矗立了5天,直到化掉。
發展就像天氣。出生、成長、死亡,人人如此,而個人會對此做出反應。本章將描述發展的共性和特性,首先介紹科學規律和普遍適用的定義,之后會介紹具體的研究方法和應用。
一、理解發展的機制與原因
人類發展科學試圖理解人們——各種類型、來自世界各地、各種年齡的人——是怎樣隨著年齡而發生變化的,以及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這個定義中有三個要點:科學、人和變化。
人類發展科學 (science of human development):探索不同年齡、來自不同環境的人怎樣隨著時間而變化或保持不變,以及原因是什么。
發展研究是一門科學。它和其他學科一樣,依賴于理論、數據、分析、批判性思考以及完整的方法論。發展學家提出問題,做出回答,查明個中機制和原因——即探索發展過程以及這些過程的原因。為了尋找答案,科學家要收集在研究中掌握的證據(例如,化學元素和光線),在本學科中,證據則是兒童行為。多學科性是人類發展科學的特點之一;就是說,來自許多學科(如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歷史學等)的科學家都會為我們對人類發展的理解做出貢獻。
研究人尤其需要科學,因為生活依賴于科學的回答。在一些問題上,人們的意見往往截然不同,如孕婦應該吃什么,應不應該讓嬰兒哭,應該怎樣懲罰孩子,教師該不該給學生講性知識。在這些問題上的主張通常依據情感、文化和教育,而不一定是根據科學證據。科學工作者就是要把主張變為真理,把主觀的東西變為客觀的東西,把愿望變為結果。
科學探索獲得的知識會指導實際應用。早期研究兒童的專家們開辦了學校,給父母提出建議,創建了社區中心,用法律的武器來反對虐待兒童。科學家劃分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認為不管基礎研究的結果是否能在不遠的將來得到應用,其本身都是有價值的。但多數發展學家都渴望用科學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一位學者指出:
40多年來,兒童早期發展科學取得了巨大進步,在21世紀的及時個10年即將結束之際,政策制訂者面對的挑戰很明確,是時候利用新的科學知識來構建新的干預策略了。
Shonkoff, 2010, p. 361
但是,事實可能被扭曲,應用所依據的可能還是假設而不是確鑿的數據。由于發展研究是一門科學,因此它基于客觀證據,例如,腦活動的神經科學機制、關于家庭結構的數據、學習的特性等。同時,因為它考察的是人的生命與成長,也難免帶有主觀性,從而帶來偏差。客觀與主觀、事實與可能性、普遍性與特例間的相互作用,給發展科學帶來了挑戰、質疑甚至是變革。
(一)科學方法
為了避免接納未經檢驗的觀點和個人偏見的加深,研究者提出科學方法的五個步驟:
科學方法 (scientific method):用實證研究和以數據為基礎的結論來回答問題的方式。
■及時步:從好奇開始。以理論為基礎(將在第二章闡述),進行預研究或個人觀察,并提出問題。
理論 (theory):一整套思想觀點。
■第二步:提出假設。用假設來反映問題,假設是可被檢驗的特定的預測。
假設 (hypothesis):一個可被檢驗的特定預測。
■第三步:檢驗假設。設計并完成研究,以收集實證性(可觀察、可證實的)證據(數據)。
實證性 (empirical):以觀察、體驗或實驗為基礎,而不是以理論為基礎的研究。
■第四步:提出結論。用證據來支持或拒絕假設。
■第五步:報告結果。分析數據、結論及其他可能的解釋。
1. 可證實性
發展學家最初受好奇心驅使,然后會去尋找事實,在謹慎考察之后得出結論。重復——在不同的參與者身上用相同的研究程序和方法重復研究——往往是第六步。人人都想了解關于自己的更多情況;正因為如此,對人的生活的研究才充滿魅力。但是我們需要的答案是超越個人的有效的答案,這些答案也不一定與我們的預感和假設相一致。進行重復研究,不論是地復刻還是略作修改,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
重復 (replication):對不同的參與者(如不同年齡的、來自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或文化背景的人們)重復進行研究。
科學家要研究其他科學家在考察同樣問題時的研究程序以及所報告的結果。他們閱讀出版物、參加會議、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有時還要從一個國家跑到另一個國家做合作研究。研究的結論被修改、完善和重復驗證。當問題涉及兒童發展時,其他人尤其要對研究結果加以分析和應用。
2. 嬰兒猝死綜合征——一個例子
本書討論的每個問題都基于以科學方法進行的研究。在這里,我會以嬰兒猝死綜合征為例說明這一過程。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嬰兒死于嬰兒猝死綜合征,它在北美被稱為猝死(crib death),在英國被稱為搖籃死 (cot death)。睡覺前,嬌小的嬰兒還沖養育者笑了,還在不停地揮舞著雙臂,他們小小的手指頭還抓不住東西,睡覺時一切還好好的,但他們再也沒醒過來。當父母為孩子的不幸而痛苦不堪時,科學工作者會問,這是為什么(及時步),并檢驗假設(貓?被子?天然蜂蜜?謀殺?變質的牛奶?),但均無結果——嬰兒猝死是一種神秘現象。
嬰兒猝死綜合征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本來健康的2~6個月大的嬰兒在睡眠時毫無前兆地突然停止呼吸并死亡。
一位名叫蘇珊 比爾(Susan Beal)的學者多年來在南澳大利亞研究嬰兒猝死綜合征,探索在各種情況下可能增加危險的因素。有些因素看起來與之毫無關聯(如出生順序),有些因素可能增加了嬰兒猝死的風險(如母親吸煙和蓋了羊皮毯子)。比爾取得了一個突破,她發現了一個族群變量:華裔澳大利亞人的嬰兒猝死的數量遠遠少于歐裔澳大利亞人的嬰兒。這是遺傳的原因嗎?很多專家認為是。但是比爾經過科學觀察發現,華裔嬰兒是仰著睡覺的,而歐美的習俗是趴著睡。她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設(第二步):猝死與睡姿有關。
為了檢驗這一假設(第三步),比爾說服一批非華裔父母,讓她們的新生兒仰著睡覺。這些新生兒幾乎無人猝死。根據她用了數年時間收集的數據,比爾得出了一個語驚四座的結論(第四步):仰著睡能防止嬰兒猝死,并且發表了她的報告(Beal, 1988)(第五步)。這引起了一些荷蘭醫生的注意:在荷蘭,兒科醫生一直告訴父母該讓嬰兒趴著睡。于是兩位荷蘭學者 (Engelberts & de Jonge, 1990) 向數千名父母建議,讓孩子仰著睡。一年之內,荷蘭的嬰兒猝死事件就減少了40%——一個絕佳的重復研究(第六步)。
重復研究與應用的結果被傳播開來。1994年,“仰著睡”運動戲劇性地大幅降低了許多國家嬰兒的猝死率 (Kinney & Thach, 2009; Mitchell, 2009)。在美國,1984年有5245個嬰兒死于嬰兒猝死綜合征;在1996年,這個數字降為3050;在過去10年,這一數字繼續下降,每年因此死亡的嬰兒大約為2000個(見圖1.1)。這一結果說明,僅在美國,當今在世上的兒童和青少年若生于1990年以前,大約有40 000人會早早夭折。這一場運動非常成功,就連行為訓練師都說,現在的嬰兒學爬行的時間應比過去晚些,他們主張增加俯臥時間——在嬰兒醒著的時候,讓他們的肚子朝下,以促進肌肉發育(Zachry & Kitzmann, 2011)。
趴著睡已被反復證明是一種危險因素,但它并非的危險因素,嬰兒猝死仍會發生。目前,加拿大和日本嬰兒的猝死率遠遠低于美國,但是高于新西蘭,其原因尚不清楚。除國家與睡姿之外,其他危險因素還包括低出生體重、腦干畸形導致分泌的特殊化學物質(5–羥色胺,一種神經遞質)過少、家人吸煙、被子或枕頭太軟,以及與父母同床睡 (Duncan et al., 2010; Ostfeld et al., 2010)。多數猝死嬰兒都面臨著多種危險因素:如果沒有上述危險因素,就沒有嬰兒會猝死 (Ostfeld et al., 2010)。
(二)天性與教養之爭
嬰兒猝死綜合征的例子突顯出一個歷史性難題,即天性與教養之爭。天性指人的遺傳基因的影響。教養指環境影響,從懷孕母親的健康、飲食,到持續一生的影響因素,包括家庭、學校、文化和社會。對嬰兒猝死綜合征而言,天性包括腦部分泌的5–羥色胺和生理成熟性;教養包括父母吸煙和嬰兒睡姿等。
天性 (nature) :在發展過程中每個個體在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那一刻從父母那里遺傳而來的特質、能力和局限性。
教養 (nurture):在發展過程中,個體在其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結合之后所受到的所有環境影響,包括從母親孕期營養到文化影響在內的所有影響。
天性與教養之爭有多種說法,如遺傳—環境、成熟—學習、先天論—經驗論。不管怎么說,基本問題都是一種特征、行為或情緒有多少來自基因,有多少來自環境。注意,問題是“有多少”,而不是“是哪一個”。基因與環境都影響著人的每種特征。天性永遠影響教養,而教養也永遠影響天性。
給同桌買的,據說很好!
可以放心購買
不是很滿意主要是看書的內容不去計較那些包裝太次從里到外都破了
還不錯,老師介紹
恩好…………………………
很喜歡,送朋友的~^_^
看到有人推薦,應該還不錯
整體感覺不錯
很好很好很好在看中!!!?
好評,一向很好
性價比不高,不適合普通家庭看,對教育孩子幫助不是太大!想換貨,但拆開了嫌麻煩!就懶得找客服了!
這本書還沒看,也很不錯哦。
很好的一本書,值得購買
知識比較全面的,正在認真學習中。
很厚的一本書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還沒開始看,期待能有所收獲呀!
全國知名班主任、神經語言程序學推廣專家李進成老師,近年來運用西方心理學的邏輯思維和理論基礎,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學生管理與教育模式,取得了一系列優秀的成果。他撰寫的《教師怎樣說話才有效》和《不怕學生攪局——教師的教育機智修煉之道》都受到了讀者的廣泛好評。在此基礎上,李進成老師又傾情撰寫《班主任有效溝通的藝術與技巧》一書,希望能更好地為班主任與學生溝通提供指導。《班主任有效溝通的藝術與技巧》更細致地梳理了班主任與學生溝通的理論、方法與技巧,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來示范,具有更強的可讀性和指導性。該書也適合一線教師和學生家長學習借鑒。
強烈推薦!適合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閱讀!
書的封面到我手上就破了......
結合生活實際,書本讓我慢慢地了解了孩子。曾經總是抑制不住的不耐煩和無奈,現在已經被理解與平和替代。翻譯的得有些拗口,但詞虧理不窮。我希望解答的“為什么這小子變成了這樣?”,有了答案,“原來,這才是真實的孩子”。
比較專業,需要慢慢看。
內容專業,可讀性強~
要想了解孩子的心里,那么就得看兒童心里學
老師推薦的,終于買到手了。要好好讀!
很不錯的書
很詳細介紹兒童心理學發生的前后,編寫不冗余,可讀性強
陳老師翻譯的,很靠譜~內容詳盡,感覺非常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