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讀書計劃——組織國內著名作家和學者,為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閱讀需求的讀者,從不同角度量身定做針對性極強的私家書架,每排書架為你推薦那些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你的人生也許會因一本好書而改變
一個人的知識構成、價值判斷、審美習慣,多來自于閱讀。讀書,是美好的生命舉止。
讀書不為別的,是讓書里的那些精神光線或美學營養,照亮我們,提升我們的心靈視力,滋養和愉悅我們的人生。
閱讀是的投資,它的收益你將享用一生。
總序
四年前,這套書的策劃者孫軼女士跟我探討是否有這種可能,像搞一個圖書超市或圖書館那樣,里面分門別類擺放著若干書架,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想看什么看什么,廣告語似乎可以是:只要抽出你想看的,其余由我們來做。當然這是戲說,后來的廣告語那要精彩得多。
開始,我覺得這個想法有點像讀書指南,好像別人有搞過的。但是孫女士堅持她的想法,且讓我聽來和以往那些讀書指南很是不同,尤其她把這套叢書命名為“一生讀書計劃”,不僅僅是讀書,還涉及人生、涉及人的一生該如何度過。這可不是一個讀書范疇的問題了。
想想,人生和讀書還真是一個越來越掰不開的事兒。現代人如果從七歲讀書算起,這是晚的,許多孩子兩三歲讀書都不稀奇。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博士后,成人教育,個人愛好,一直到七老八十老眼昏花,皓首窮經、手不釋卷,人之一生何其短暫,而讀書生涯又何其漫長。說一生讀書,一點都不夸張,孫女士要把一生讀書做個規劃,不是件容易的事。
轉眼間,這套叢書已然堂皇矗之,付梓而出。對此讓人不禁肅然起敬。當初孫女士熱情邀請我做主編,我很是惶然,因為我只是個褊狹的讀者,最多能在有限范圍內說點話。好在有諸位學者和專家的參與,他們以專業眼光和判斷力遴選出各類佳作,毫不吝惜貢獻出自己的學識和睿見。
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大致分為兩大系列,縱向看有“小學生書架” “中學生書架” “大學生書架” “女性書架” 等,橫向看有“經濟書架” “國學書架” “法律書架” “文學書架” 等,且可以一直繁衍下去。其縱橫交錯,編織細密,既像一張大網,把茫茫書海里有價值的真金白銀撈取上來,又像一張巨細無遺的地圖,古今中外、東西南北無不覆蓋,給讀書人以路標和方向,亦使胃口不同的讀者擁有了可選擇的佳肴。
中國古代有成語曰: “汗牛充棟” “學富五車”,以謂書之多,其實就是一堆刻了字的竹片兒,放到現在,大概連一個小芯片也存不滿。多即是少,少即是多,少有少的難處,多有多的麻煩。“” 期間書遭劫難,我曾連夜手抄一本借來的詩集,不知東方之既白。現在多少人卻在書市中四顧茫然,面對滾滾書海不知所措。套用莎士比亞的話,選擇,還是選擇,是個問題。
我是一個褊狹的讀者,誰都可能是褊狹的讀者,這是人的個性使然。書也有書的個性。把這么多的個性統一起來,然后各取所需其樂融融,難于蜀道之難。比如有人喜歡“經典”、有人為了“實用”、有人貪圖“好看”,怎樣在三者上找到平衡點,始終讓編者們頗費踟躕。有本書給了編者很好的啟示,這本書叫《蘇菲的世界》,你可以說它是小說,也可以說是哲學。人們想象中,哲學該是多么枯燥乏味,許多讀者為此卻步。但這本書里,從古希臘哲學到西方的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等等,都通過一個小女孩愛麗絲漫游仙境般的故事娓娓道來。作者喬斯坦 賈德是挪威一個高中哲學教師,大概他對中學生講授哲學之難有深切體會,所以寫出這樣一部融藝術與哲學、通俗與深奧為一體的書來,他也因此成為一位知名作家。此書自1986 年出版以來,銷量達幾百萬冊,成為全世界的暢銷書。
比如,在“文學書架” 里,人們耳熟能詳的《紅樓夢》等未選入,而入選了一些不那么艱深、名氣也不夠大的書,它們可能是一般讀者更感興趣的。按照法國符號學家羅蘭 巴特的觀點,供市場消費的通俗小說應該排除文學之列,我個人同意羅蘭 巴特的說法,但在編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還是贊同那種更寬泛的做法,即將很多通俗小說之類也擺進了文學書架。我們最終還是要相信讀者,經典不會因為通俗而消失,陽春白雪和市場并非不能共存。
我的一位朋友曾在文章里問:閱讀是一種生活嗎?他說不知道。其實很多人愿意在書齋里度過一生,只是沒有這種幸運而已。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八歲時寫出及時篇神話故事,此后一生都在讀書和寫書中度過,當他成為國家圖書館館長時已經雙目失明,這是他的宿命。盡管如此,他仍然繼續買書,充實他的私人書架。他甚至斷言:世界就是一本書。
我個人覺得,閱讀起碼是一種生活方式。人生雖然短暫,但消磨起來,也有許多空虛,讀書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再者,中國人一向注重傳統,書本中盡是前人的經驗和智慧;中國人注重人際關系,讀書恰恰可以調整和疏離過于親密和庸俗的人際來往;中國人向往城市化和現代化,豈不知在行囊里夾帶一本書正是一個現代人和都市人所必備的。讀書往小里說是一種個人生活方式,但連鎖起來就可能成為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而且可能內化為民族性格和精神。
閱讀為什么不能成為一種生活呢?雖然它可能是奢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