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沉思》是臺灣美學大師蔣勛先生在美學領域的經典代表之作,被譽為“臺灣版《美的歷程》”,暢銷20年;
瑩潤斑駁的玉石,繡綠的青銅器,夭矯蜿蜒的書法,縹緲空靈的山水畫…… 蔣勛梳理中國藝術脈絡,以美學視角詮釋從上古到明清的藝術之美;
此次,全新修訂彩色珍藏版,增錄圖片、年表、索引,增加了本書的性;為讀者提供更賞心的視覺經驗,更悅目的美的探索;
隨書附贈的精美敦煌彩塑菩薩圖案藏書票,具有收藏欣賞價值。"
特別推薦:
舍得,舍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蔣勛暢銷新作)
蔣勛,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長于寶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后,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并先后執教于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蔣勛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并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蔣勛先生多年來著有:《蔣勛說》《孤獨六講》《生活十講》《漢字書法之美》《美的曙光》《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美,看不見的競爭力》《蔣勛說中國文學之美》《吳哥之美》等書。
目 錄
作者序 / 1
引言 / 3
及時章初民之美──巖石與泥土
一、形狀的辨別、利用和創造 / 002
二、石器時代的感官經驗 / 005
三、泥土與手──物質、技術、觀念 / 007
第二章安土敦仁──史前陶器的種種
一、中國史前陶器的造型與紋樣 / 014
二、圍繞圖騰符號的一些問題 / 020
第三章青銅時代
一、青銅器的起源 / 026目 錄
作者序 / 1
引言 / 3
及時章初民之美──巖石與泥土
一、形狀的辨別、利用和創造 / 002
二、石器時代的感官經驗 / 005
三、泥土與手──物質、技術、觀念 / 007
第二章安土敦仁──史前陶器的種種
一、中國史前陶器的造型與紋樣 / 014
二、圍繞圖騰符號的一些問題 / 020
第三章青銅時代
一、青銅器的起源 / 026
二、青銅器的分期 / 029
三、青銅器的成分 / 034
四、關于“饕餮” / 034
五、從巫術之美到理性人文精神的建立 / 036
第四章民之初生──人像背后的美學觀念
一、人像藝術的萌芽──幾個古老民族的例子 / 040
二、人像藝術的萌芽──關于中國 / 047
第五章龍蛇相斗的戰國之美
一、春秋工藝的主題 / 054
二、工藝上的地方色彩 / 060
第六章“水平”與“波磔”──漢代隸書與建筑上一條線的完成
一、關于“文化符號” / 066
二、“文化符號”的形成 / 066
三、“文化符號”的舉證 / 067
四、漢代隸書的“水平”與“波磔” / 069
五、橫向水平結構的強調,有沒有審美上的特殊意義? / 076
六、書法上的“水平”“波磔”與建筑上的“反宇”“重檐” / 079
第七章天圓地方──漢代的形上美學
一、天圓地方──漢鏡的世界 / 084
二、再論“方”與“圓”──基形的尋找 / 088
三、庶民世界 / 092
第八章唯美的時代──魏晉名士風流
一、文人藝術的勃興 / 098
二、書法、繪畫、美學 / 106
第九章石塊里的菩薩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藝術
一、五胡亂華 / 118
二、北朝石窟 / 119
三、云岡 / 120
四、石雕藝術在中國的歷史 / 123
五、菩薩之笑 / 127
第十章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畫
一、敦煌的開窟 / 132
二、北魏壁畫的特征 / 133
三、激情與悲愿 / 135
四、流動飛揚的西魏風格 / 140
第十一章大唐世界
一、敦煌彩塑──菩薩、迦葉與阿難 / 148
二、規則與叛逆──大唐美學 / 152
三、色彩的迸放──唐三彩器 / 158
四、肖像畫的高峰 / 162
五、奉御畫家──閻立本、張萱、周昉 / 166
第十二章山高水長
一、山水的初始 / 176
二、荊、關、董、巨 / 181
三、筆墨與詩意 / 185
第十三章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
一、繪畫升高為哲學 / 190
二、色彩褪淡的歷史 / 193
三、南宋繪畫與墨的解放 / 196
四、前衛的水墨革命者──梁楷、牧溪、玉澗 / 198
五、無色之色 / 199
第十四章中國藝術中的時間與空間(一) ──長卷與立軸繪畫的美學意義
一、繪畫形式的省思 / 206
二、移動視點與卷軸畫的發展 / 212
三、中國繪畫卷收與展放中的時空意義 / 217
四、幾件唐、五代長卷的形式分析 / 220
第十五章中國藝術中的時間與空間(二) ──“無限”與“未完成”
一、莊子哲學中的時空觀 / 230
二、章回小說與戲劇的結構形式 / 234
第十六章中國藝術中的時間與空間(三) ──“無限”與“未完成”
一、“空白”的哲學內涵 / 240
二、建筑與舞臺中的空白 / 243
三、宋元以后繪畫中空白的發展 / 246
四、卷軸中的“詩堂”“引首”與“跋尾” / 251
第十七章文人畫 ──意境與書法
一、趙孟頫與元四大家 / 256
二、意境與書法的結合 / 262
三、院體與文人畫的激蕩 / 264
第十八章市民繪畫的迂回之路
一、宋代城市風俗畫的發軔 / 272
二、明代市民繪畫的曲折發展 / 278
三、揚州畫派到海上畫派 / 284
附錄
自信與自省的起點 / 293
關于美的沉思 / 295
藝術的原始公式 / 297
中國美術簡表與圖片索引 / 304
參考書目 / 310
第十章 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畫
北朝的壁畫中有一種獷悍悲烈與靜定之美的矛盾組合。一方面是人體處理的公式化,使畫面產生靜定與肅穆的效果,另一方面隱藏在那靜定之下,經變故事本身的悲劇激情,摻雜著強烈煽情的色彩視覺,使中國的藝術經歷了一次悲劇性浪漫風格的洗禮。
一、敦煌的開窟
敦煌開窟的年代目前一般所用的資料大都依據唐武周圣歷元年(公元698年)的“李懷讓重修莫高窟碑”,開窟的時間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目前整理出的洞窟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涼,此后歷北魏、西魏、北周、隋、曹、宋、西夏、元、明,延續了一千年,是規模較大,歷時最久的佛窟臺,也是中國中古美術史最重要的數據薈萃之地。
莫高窟在敦煌市南約16公里的鳴沙山下,現已清理出的洞窟有480多個,計魏窟20,隋窟95,唐窟213,五代窟33,宋窟98,西夏窟3,元窟9,時代不明者7;保存壁畫,尚有45000余平方米,彩塑2500多件。
敦煌的發現豐富了中國的中古美術,以燦爛多彩的壁畫泥塑、云岡的石雕、南朝的書法與繪畫,共同構架起中古美術鼎足而三的重鎮。 中國的中古美術圍繞著外來的佛教美術作為中心。云岡等地的石雕是較純粹的外來經驗,敦煌的壁畫和彩塑在技術上可以承接部分的本土傳統。
二、北魏壁畫的特征
從目前保留較早的北魏壁畫來看,與中土魏晉以前的繪畫傳統有幾點不同,可堪重視:
1.背景的涂滿處理法:
傳統中國繪畫無論是戰國楚的帛畫,漢和林格爾墓的壁畫,或魏晉嘉峪關的壁畫,背景皆為留白,并不涂滿。
2.對于色彩的重視:
魏晉以前的中國繪畫仍以線條為主,并且由于線條的高度成熟發展,色彩常常成為線條的附屬。色彩的斑斕強烈成為敦煌美術提供給中土的一項珍貴獻禮。
3.對于體積與光影的興趣:
中國的繪畫由于線條(即畫論中之“筆”)的高度發展,線代替了對體積的表達。光影的暗示在敦煌壁畫中十分明顯,亦即當時所謂的凹凸畫法或暈染畫法。 中國原有飛揚流動、頓挫疾徐的線條,忽然在北魏的敦煌壁畫中遇到了靜定沉穩的筆觸。第二七二窟的供養菩薩壁畫,雖然各個姿態殊異,卻是在同一種近于公式化的輪廓配置上完成了一種靜定統一的感覺。由于年代久遠,原來硫化汞及碳酸鉛的部分氧化變黑,看來仿佛是粗獷的黑線,事實上仔細辨認仍可看出暈染的層次差別,是為了處理體積的光影。
三、激情與悲愿望
北魏的壁畫中有一種獷悍悲烈與靜定之美的矛盾組合。一方面是人體處理的公式化,使畫面產生靜定與肅穆的效果,另一方面隱藏在那靜定之下,經變故事本身的悲劇激情,摻雜著強烈煽情的色彩視覺,使中國的藝術經歷了一次悲劇性浪漫風格的洗禮。
這種繪畫上強烈的浪漫風格自然導源于原始佛教的性格。 我們目前想到的佛教,一般說來傾向于內修的、靜定的、沉思默想的精神狀態;但是,原始佛傳故事及本生經變故事中其實充滿了對生命極悲慘強烈的敘述與描寫。有些部分十分近似于希伯來的《舊約》,借助著非理性的忍辱、犧牲,來完成宗教的崇高之感;而這種為信仰受苦到非人地步的強調,確實是原來中國本土所沒有的。
從北魏的壁畫來看,主題就集中在表現釋迦牟尼佛傳故事。如二七五窟的“出游四門”,及本生故事中的“尸毗王本生”(二七五窟),“鹿王本生”(二五七窟)及“薩.那太子本生”(二五四窟)都是敦煌前期壁畫最常見的主題。 二七五窟的“出游四門”描寫釋迦牟尼少年時走出城門,一門見“生”,一門見“老”,一門見“病”,一門見“死”。靜定公式化的人體,背后飽含著對生命的悲苦之情,一種獨生的殘酷現狀所產生的人的靜定,與漢魏美術中漢族在儒學影響下產生的對生活喜悅的歌頌是大大不同的了。 “尸毗王本生”是流通甚廣的本生故事的一部分。描寫尸毗王端坐宮中,飛鷹啄鴿,鴿子躲入尸毗王懷中,戰栗恐懼。尸毗王心生憐憫,愿以自身與白鴿等重的一塊肉來替換白鴿的生命。侍者取 來天秤,一端置鴿,尸毗王從腿股上割下一塊肉放置秤之另一端。但是,直到尸毗王割到臀股皆盡,一身鮮血淋漓,卻仍無法達到與白鴿同等的重量,尸毗王于是領悟,大喝一聲,全身投于天秤之上,大地震動,鷹鴿皆不見了。二七五窟的這幅壁畫,把一段極其悲愴錐心的生之慘苦畫面,用靜定公式的方法處理出來。侍者一旁割肉,尸毗王卻保持著恒定的姿態,仿佛在生命的慘痛悲苦之中,這靜定是救國的機會了。在北朝前期戰禍頻仍,人命如草的年代,佛教藝術便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中國土地之上,安慰和鼓勵著那黑暗年代苦難的百姓。
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是中國最早的橫卷式故事連環畫。構圖的方式十分特別,是由兩端發展到中央結束。印度經變故事對中國的長卷性繪畫的影響,雖然沒有對戲劇、小說的影響明顯,但是從這件作品來看,應當也是可以重視的課題。“鹿王本生變相圖”中對鹿和馬的描寫非常生動,混雜了外來的強調光影畫法及類似漢畫像磚的優美造型,是本土藝術與外來藝術并行的例證。而背景部分的山水描寫也已經具備了早期山水畫的雛形了。
北魏諸窟中最值一提的是二五四窟的“薩.那太子本生”壁畫。薩.那太子本生也是當時流傳最廣的壁畫主題之一。二五四窟以集中的效果使時間在同一畫面上重疊,造成了極為強烈的印象。正中央是薩.那太子與兩位哥哥出游,站在懸崖邊,下方是一只餓到奄奄一息的母虎與七只甫出世嗷嗷待哺的小虎。薩.那太子心生舍身之情,圖的右方,薩.那太子連續三個動作,從發愿舍身、投崖,到橫身崖底,在同一個畫面上大膽地重復同一人物,造成驚心動魄的悲劇的壓力,實在是中國繪畫史上數一數二的杰作,可以媲美于晚它一千年的米開朗基羅的壁畫《審判》。
北朝壁畫中浪漫與悲劇混雜的激情之美在二五四窟的“薩.那本生圖”中達到了最強的高音。那種在視覺上動用各種色彩與造型來引發人的宗教悲愿的藝術風格,在漢魏以前,在隋唐之后都不多見,是中古北朝美術的較大特色。
中國本土經過這樣一次心靈上的大震撼,經歷了空前的忍辱、犧牲、悲苦,甚至自我殘虐的過程,來認識生命要怖懼、顛倒、非理性的部分,產生了北朝壁畫激情壯烈的畫面。而中國原來太過人間現世的生命哲學,也自此染上了仿佛地獄煉火的血質,要經由這慘苦的鍛煉,升華出隋唐的華麗、燦爛與崇高。 “舍身救鴿”“投身飼虎”,北朝的壁畫,描寫了又痛厲怖懼又崇高莊嚴的生命情態。人不再只是放在人的世界里討論,而是放在“生物的”“動物的”世界來討論。這里哀憫的人生,不再是漢代在儒家人情之常中的人生,而是與虎、鷹、鴿、鹿并列,等同看待的“眾生”。儒家的人倫世界被擴大了,人被放置在所有的生命中來重新考察,老莊的逍遙與豁達受到了阻礙,生命不再是肯定與喜悅,而是隨伴著無盡的災難、痛苦。這些形彩斑斕的壁畫,是用最慘厲的方法直指生命的有無,是在大悲哀與大傷痛中要人頓悟生命的空無與幻滅。
中國原有的藝術中很少有這樣對生命不安的表達,漢代的美術中大多洋溢著現世的安樂,五代以后,中國的藝術又逍遙于山水之間去了,唯有北朝的壁畫,給我們不安、使我們戰栗發抖,戟刺我們生命最困暗的底層,要我們迸發生命最慘烈又最華麗的光焰。
四、流動飛揚的西魏風格
西魏壁畫明顯地流動起來了。
二八五窟與二四九窟的窟頂,在覆斗一般的頂壁四面繪制了本土及佛經的各種神異傳說。明度及彩度皆極亮麗的藍紫色,構成幾乎不附著于形體的飄帶、塊狀、流云,間歇在朱紅的色調之中,仿佛一種興奮與歡樂的合唱。是外來民族年輕而新鮮的血液,在感官的亢奮歡快下的合唱。伏羲、女媧、西王母與佛經的阿修羅、天龍八部,加上“山海經”的九頭雄虺,一同飛翔于中國的靈異世界,原始佛教的慘苦與凝重被沖破了,單一印度西域式的佛教藝術被混亂了,一個新的、混雜著各民族異彩的神話構架了西魏的壁畫。
二四九窟的一頭野牛,用極流暢的線勾出活潑的動態神情,是漢代壁畫一脈相承的傳統。二八五窟的伎樂天也不再是北魏前期呆板木訥的V字形,夸張了飄帶,扭曲著身肢,與背后的流云、散花糾纏,構成極為流動飛揚的優美畫面。這些伎樂天已不再是印度的天女,而是中國美術新的寵兒,懷抱了月琴、箜篌,流蕩飛翔于石窟四周。
西魏敦煌是壁畫轉變的關鍵時期。“北魏晚期:特別是西魏時代,出現了民族傳統神話題材等新的內容也進入了石窟,突破了土紅涂地所形成的濃重淳厚的色調和靜的境界,出現了爽朗明快、生機勃勃的生動意趣。”
這種“民族傳統”的復活,在二八五窟一件供養菩薩像上可明顯看出。供養菩薩已不再是原來公式化的靜定形貌,而成為眉目清秀,褒衣傅帶,瀟灑自在的南朝文士)了。漢族吸收外來美術,融合、消化,再創民族風格,敦煌壁畫提供了中國美術史強韌的生命力。
西魏到北周,造型色彩愈趨華麗。北周到隋,稍稍抑斂了西魏近于眩暈流動的視覺效果,代之以另一種獷烈的色塊處理。北周四二八窟的“涅.變”,獷烈的筆觸構成凝重悲哀的氣氛,佛弟子表情各異,十分像意大利喬托(Giotto)的《圣芳濟之死》一幅壁畫。
四○四窟隋代的飛天,以俯身下翔的身姿,拖帶著如火焰一般的飄帶,紅藍與金色強烈耀眼,已經預示了大唐光輝燦爛的佛畫新的變局了。
北朝的敦煌壁畫為中國美術提供了一嶄新的異族經驗,通過這次從內容到技法,從色彩到造型全新的洗禮,隋唐美術有了擴展視野的機會。北朝的壁畫一直未受合理的重視,中國近代的美術也總在隋唐宋元的圈子中圍繞。宋元的山水已成熟到近于定型,因是北朝的壁畫,原始拙樸中還有無限發展的可能,無論從藝術思想的研究角度,或是對新的中國現代繪畫的創作上,相信都能提供更豐富的靈感。
第十五章 中國藝術中的時間與空間(二)──“無限”與“未完成”
時間無限,一切未完,中國的長卷、章回小說、組重性建筑、戲劇,都在指向一個『未完』,希望即使個人生命有限,但文明還可以延續。
一、莊子哲學中的時空觀
蔣勛是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引路人。他為我們開啟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門窗,而是文化與歷史長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時光終將流逝,然而,美的記憶長存。
——席慕蓉
石器、青銅器、壁畫、石雕、繪畫……蔣勛在藝術與歷史之間漫步,傳達給我們一種生機勃勃的大美。
——王躍文
挺好的,以前不知道積分可以抵現,現在知道積分有多重要了,來寫一些長評。這本書自己覺得很不錯,書的質量很好。圖文很精彩,可以豐富知識,關于美的解釋,很有趣。了解許多有趣有又精彩的故事,值得購買,推薦。
知名作者的書,每看一本,都有相當的收獲,信賴當當網,書的品質一如既往,有塑封包裝,發貨及時,物流快,下雨天依然按時送過來,感動,當當服務非常贊,這次活動買了幾十本書都不錯,劃算,滿意,好評!
通過美術來了解中國歷史,又通過歷史了解美術的發展特點。很受啟發。每種文化現象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它與其歷史背景息息相關,如何演變的蔣勛先生講述的很清楚。
蔣勛是美學大師,他說:一個人必須得到了審美的自由,他才是哥獨立和完整的人。生命一旦脫離了生存階段,就會對美有了渴望。蔣勛是這樣一個領路人,告訴你什么是美。
受到美學的熏陶是生活觀念的升華,也引起了我們發現美的眼睛,于是生活便增添了很多意外的驚喜和絢麗的色彩…激活我們內心各種影藏著的美學細胞,這本書還是有些啟發的……
很喜歡蔣勛老師的從漢字之美到美的沉思,蔣勛老師一一道來
蔣勛先生的又一本經典之作,內容和以前的作品一脈相承,但角度不同,他站在一個名學者的角度,一位老師的立場,試圖把中國歷史的卷頁展現在所有讀者的面前。這本書的邏輯性很強,同時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是蔣勛對中國美術自己獨到的思考,很慶幸看到了這么好的一本書。
送貨及時,風里雨里依然準時,包裝妥善沒有淋濕。感謝配送大叔們的辛苦。最早接觸蔣勛是在喜馬拉雅,溫婉細膩婉婉到來,講述美深思美。讀完《西方美術史》后續上這本中華美學。
最初知道蔣勛老師是在學期末的時候,老師給我們放了他關于講述初民之美和《仕女圖》的視頻,聽了以后驚奇的發現,以前覺得明明是那么野蠻的人自他說出卻變得那樣的可愛與美好,我想他真的是中華文化杰出的傳播人。將文化知識深入淺出的傳授給人,感恩感謝,亦要用一顆虔誠的心去對待這本書!
這本書很精美,包裝漂亮,內插圖也很精致,可算得上是一本欣賞美學的好書。蔣勛的講授也是非常精彩的,強烈推薦朋友們讀一讀蔣勛的這本書,你或許對很多你看似非常遙遠的東西感到細微的感動。
這次一并買了蔣勛的《美的沉思》和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兩本書的風格不太一樣。本書有很多圖片,引人入勝,《美的歷程》則是學術氛圍更濃。都是很不錯的書
紙張不錯,印刷精美,蔣勛的文筆簡潔流暢,推薦。內容上在再聽聽蔣勛講的美的沉思就更完善了
蔣老師寫得真好,非常細膩的從建筑 繪畫 工藝雕塑 書法等多角度的引導我們對美的理解和認識,把幾個領域融匯一起來了。太棒了!比起一般書本的艱澀 僵硬 刻板 程式不知道要溫情多少倍。大愛。
蔣勛《美的沉思》,希望能從蔣勛這里獲得美的不同的體驗,感受。
做了床頭讀物,很適合對藝術有興趣但了解得少的普通人,尤其配圖豐富,這些是文字無論如何表達不出來的,《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竭盡筆力也不能給人這樣直接的美的感受,裝訂品質好,內容翔實,唯一不足是文言文的引用沒有注釋不夠易懂
一直在聽蔣勛的細說紅樓夢,我知道網友有很多評價蔣勛不愛查證歷史,不尊重史實,愛自己發揮。但我真的很喜歡他知性的聲音和獨到的眼光。在他溫柔的聲音伴讀中,我又一次重溫了紅樓夢,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發現過的細節。所以我又買了這一本,希望能給我又一次美的享受。
美的沉思將我們引入對美的表象特征與本質的深層次的認識與思考,它使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美的事物有了直觀的解讀,對于我們文化的傳承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為蔣勛老師的努力與堅持點贊,希望有更多有良知的學者作這樣的引路人。
蔣勛的文字還是很具煽動性的,怎是一個美字了得~臺灣版《美的歷程》倒還蠻中肯的,兩相比較各有千秋,李澤厚先生的文字偏學術一些,因此更加嚴謹。蔣勛的這個更像是散文,閱讀體驗會更好,也因此不能過于計較準確與否。
蔣勛的經典,聽著美的沉思,看著蔣勛老師的文字,接受美的熏陶,也是一種幸福吧。書籍質量很好,紙張厚實顏色看著也舒服。
蔣勛的書有溫度!這本書堪比李澤厚的《美的歷程》。蔣勛能夠備受林青霞推崇,還是有道理的!點贊!
美學入門級別的讀物,本以為會生澀空泛,沒想到竟然一口氣看完,一部大框架的中國美術史。蔣勛的特點就是能夠把美學理論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表達出來,引經據典,娓娓道來,尤其是他在古典文學上造詣頗深,兩者相輔相成,美感頓生。
喜歡蔣勛從他的細說紅樓開始,蔣勛老師的書總是讓人覺得喜歡,這本書還沒看,但是相信會讓人喜歡。這次當當書香節搞活動,趕緊下單,把沒看過的蔣勛老師的書都買了,細細品味,想想都是幸福的事情。
聽完了蔣老師的美的沉思講座,大愛,再買來珍藏的好書!與中國美術史的序言一樣:“深入淺出,絕不故作高深,不炫耀專業知識的虛榮,因為傳統/必須活在眾人百姓當中,而不是用傳統壓死下一代活潑的生命力。”而蔣老師的書大都有次風格,當然也包括了我最愛的戲說紅樓夢!這類書值得一再推薦。
書包裝得很好,送到我手里的時候也很完整,黑色的封面很具有視覺沖擊力。 之前沒有看過蔣勛的作品,一直覺得他是個很細膩、很有擔當的作家,敘事內容也很符合讀者閱讀,很適合大家閑下來的時候閱讀放松,這本書尤其適合大家在茶余飯后去補充能量。
書法圖畫之美,藝術之美,文字之美,歷史之美,生命的豐饒與深厚,其實是奠立在審美的基礎上。我喜歡一切美的……
美的沉思,生活需要美,尤其是文學文化文明之美,我們需要發現美的眼睛,這本書應該就屬于讓我們擁有美的眼睛去發現屬于我們自己國家的文明之美吧,這是一種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