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看見圖書
人氣:62

看見

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制作人 柴靜:十年個人成長的告白,中國社會變遷的備忘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學>中國現當代隨筆  
  • 作者:[柴靜]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49529322
  •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1
  • 印刷時間:2013-0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編輯推薦

“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柴靜

央視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首度出書講述十年央視生涯

個人成長的告白書,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1.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柴靜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本書告訴你柴靜何以成為柴靜,她經歷過什么,思考著什么,又記下了什么。

2.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在新世紀頭十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靜的身影,通過她在新聞熱點線的真實記錄,我們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讀懂中國,了解我們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與我們的命運休戚相關的大事,知道它們如何發生,我們又該怎樣面對。

3.我們自己的故事。采訪是生命間的往來,在柴靜的節目和文字中,無論是汶川地震、征地拆遷、家庭暴力,還是盧安克、藥家鑫,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到我們自己,他們的故事,某種意義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作者簡介

柴靜

山西臨汾人,1976年出生。

曾在湖南文藝廣播電臺主持“夜色溫柔”,在湖南衛視主持“新青年”。

2001年進入中央電視臺,先后在“時空連線”“新聞調查”“24小時”“面對面”等欄目擔任主持人與記者。

央視一套專題節目《看見》主持人。

公益紀錄片《穹頂之下》制作人。

目錄

及時章 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心什么?”他開了口。“我關心新聞當中的人。”

第二章 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

在線預覽

十年前,當陳虻問我如果做新聞關心什么時,我說關心新聞中的人------這一句話,把我推到今天。

話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識,做起這份工作才發覺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概念化,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已也熟視無睹。

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里的壩。

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我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已。

陳虻去世之后,我開始寫這本書,但這本書并非為了追悼亡者------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說過,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于死。他所期望的,是我能繼續他曾做過的事-------就象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

十年已至,如他所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

及時章 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二○○○年,我接到一個電話。“我是陳虻。”

說完他意味深長地停頓了一下,可能是想給我一個發出仰慕尖叫的時間。

“誰?”

“我,陳虻……沒給你講過課?”

“你哪個單位的?”

“嘎……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的,找你合作個節目。”

我們在央視后面梅地亞酒店見了面。

我打量他,中長頭發,舊皮夾克耷拉著,倒不太像個領導。他翹著二郎腿,我也翹著。

他開口問的及時句話是:“你對成名有心理準備么?”

喲,中央臺的人說話都這么牛么?

我二十三四歲,不知天高地厚得很:“如果成名是一種心理感受的話,我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有過了。”

“我說的是家喻戶曉式的成名。”

“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

他都氣笑了:“你再說一遍?”

“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

……

“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心什么?”他開了口。

“我關心新聞當中的人。”

他在煙霧里瞇著眼看了我一會兒:“你來吧。”

“我不去。”

我有我的節目,湖南衛視的“新青年”,人物采訪,很自在,又用不著簽約,我住在北京,每月去一趟,錄完拿現金。“體制里的工作我干不了。”

他也不生氣,把煙頭按滅了,站起身:“這樣,你來參加一次我們評論部的年會玩玩吧。”

年會上來就發獎,新聞評論部十大先進。

這十位,長得真是……頭一位叫孫杰,歪著膀子上了臺,手里拿一卷衛生紙,發表獲獎感言:“感冒了,沒準備,寫在這紙上了,我講幾個原則啊……”講完把紙一撕,擤擤鼻涕下臺。

當時正是評論部拆分的階段,接下去放的是崔永元改編配音的《分家在十月》:“運動啦,七八年就來一次……兄弟們,搶錢搶女編導,一次性紙杯子也要,手紙也要……”領導們坐及時排,在片子里被挨個擠兌。

“李挺諾夫硬挺著入睡的夜晚,氣恨地說:‘《痛并快樂著》,這書只配用來墊腳。’……”坐在及時排中央的新聞中心主任李挺正被群眾搶錢包,現錢全部被撒向空中,大家哈哈大笑。其中一百塊紅艷艷,飄啊飄,飄到了我手里。

嘿,這個地方好。

陳虻拿了一張破紙,讓我在上面簽個字:“你就算進中央臺了。”我狐疑地看了一眼。這連個合同都不是,也沒有記者證,沒有工作證,沒有工資卡,連個進臺證都沒有。

“我們看中了你,這就夠了。”

瞧他的嘴臉。

他帶我去新聞評論部。我邊走邊打量,看了看部門口掛的牌子:求實,公正,平等,前衛。前衛……嗯,一個新聞部門,還想前衛?我左看右看。

他頭也不回地走在前頭,一邊敲打我:“你就是個網球,我是個網球拍,不管你達到什么高度……”

哦,這人挺記仇。

他轉過頭盯著我:“記住,我都比你高一毫米。”

切。

一進門,辦公室正中間放一把椅子,化妝師熟練地一甩,往我身上套了塊布:“來,把頭發剪了。”我一直披掛在半臉上的頭發落了一地,像個小禿鴨子。“這樣可以吹得很高了。”他滿意地撥弄一下我那劉海。

男同事們坐一圈,似笑不笑地看著我:“去,給我們倒杯水,主持人,我們一年到頭伺候你,你也伺候伺候我們。”我天生沒什么機靈勁兒,還在南方女權文化里待慣了,不知道怎么回應這種幽默感,只好呆呆地去倒了幾杯水。

他們跟我開玩笑:“柴靜,司長大還是局長大?”

我真不知道。

陳虻把我交給那個拿衛生紙上臺的家伙:“練練她。”這家伙看著跟那天不大一樣,嚴肅地看了一下我:“你寫一寫建黨八十周年節目的解說詞。”

這個……

我倒真敢寫,洋洋灑灑。

寫完給他,他真是特別善良,看了一眼,連嘆氣都沒嘆,誠懇地說:“你回家休息吧。”

我要做的這個節目叫“時空連線”,搭檔白巖松,每天十六分鐘的時事評論,連線多方專家同時討論當日新聞。我之前從沒做過新聞,陳虻也沒看過我在湖南衛視的節目,不過直覺告訴我好別問他是怎么發現我的,這種人絕不會按正常方式回答你,還是少說少問為妙,免受羞辱。他只說了句:“我們要給白巖松找個女搭檔。”

年會的晚上有人打電話來,聲音低沉:“巖松要跟你談談。”我一去,一屋子男同志,挺像面試。后來才知道,白巖松這個人什么都彪悍,就是不習慣跟女生單獨講話。

大家跟我聊,他只插空問了兩個問題:“你喜歡誰的音樂?”我好像說的是平克?弗洛伊德。他問:“華人的呢?”“羅大佑。”他沒再問什么,只說了一句:“這是條很長的路,你要作好長跑的準備。”

及時期節目就是慘敗。是關于剖腹產的話題,我自己聯系的嘉賓、醫生、生孩子的人、社會學家,約好演播室,化好妝坐進去,幾位臺領導正從玻璃外路過,看了一眼:“有點像小敬一丹。”陳虻給我打了一個電話:“這就代表認可啦。”

現場采訪只錄了三十分鐘,談完剖腹產怎么不好,就順利結束了。那會兒我不把電視當回事,在紙上編完稿子,讓同事幫忙剪片子去送審,自己去外地耍了。

放假回來,在辦公桌上掛只大畫框,是在西藏拍的照片,還弄個水瓶,插了些花花草草。

看辦公室人臉色,知道審片結果很不好。大家不好跟我轉述最狠的話,只說已經這樣了,你就把結尾再錄一遍吧。

陳虻公開在會上批評我:“你告訴人們剖腹產是錯誤的,自然生產如何好,這只是一個知識層面,你深下去沒有?誰有權利決定剖腹產?醫生和家屬。怎么決定?這是一個醫療體制的問題。還有沒有比這個更深的層面?如果你認為人們都選擇剖腹產是個錯誤的觀點,那么這個觀點是如何傳播的?人們為什么會相信它?一個新聞事實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識、行業、社會三個不同的層面,越深,覆蓋的人群就越大,你找了幾個層面?”

我越聽心底越冰,把結尾一改再改,但已無能為力。

年底晚會上,同事模仿我,披條披肩,穿著高跟鞋和裹腿小裙子,兩條腿糾結在一起坐著,把垂在眼睛上的頭發用手一撥,摸著男生的手,細聲細氣地采訪:“你疼嗎?真的很疼嗎?真的真的很疼嗎?”底下哄笑,都認同是對我的漫畫像。

白巖松當時是制片人,壓力比誰都大,也不能拔苗助長,別人笑我的時候,估計他心里比誰都難受。有次我穿印花紗裙子到辦公室,他叫我過去,說:“回去把衣服換了。”

每天節目結尾主持人都要評論,我別扭壞了。按我原來花里胡哨的文藝路子,肯定是不行的,按節目的習慣寫,我又寫不來。一遍又一遍,都過不了關,到后來有一次沒辦法,白巖松遞給我一張紙,是他替我寫的。

每次重錄的時候,都得深更半夜把別人叫回演播室,燈光、攝像后來已經不吱聲了,也不問,沉默地隱忍著。錄完,我不打車,都是走回去,深一腳淺一腳,滿心都是對他們的愧疚。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vickies**的評論:

第一次看柴靜的書,感覺真正走近了新聞記者和主持人的世界。里面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唯有一點一滴的真情吸引著我。通過一個個采訪故事了解了很多新聞的內幕和社會的動態,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可以分享給讀者

2016-10-26 10:24:29
來自文科生**的評論:

買的第二本,第一本是三年前買的,三年重看了九次,已經脫頁了。這本書對我的人生影響非常大,正如穹頂之下對我的影響也很大。真實自有萬鈞之力、我只是討厭屈服、有些事情是要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這些句子我無數次咀嚼。感謝柴靜。

2016-10-03 09:46:44
來自***(匿**的評論:

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在新世紀頭十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靜的身影,通過她在新聞熱點**線的真實記錄,我們可以更真切、

2017-06-15 11:37: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看了柴靜關于霧霾的調查才買了這本書,雖然很早就知道她出版了,但我就是越熱門越不愿意跟趟。看了一遍,我覺得要多看幾遍才有發言權,這些時間都是我們所經歷的熱點,我們看到的是新聞人報導給我們的新聞,而沒有看到他們如何準備。柴靜加油!

2015-09-26 10:00:51
來自北有嘉**的評論:

較早之前就知道了她的《看見》但沒有想要購買的欲望,后來不知出于何故,神差鬼使的就買來了,有一位讀者說他,看了舍不得放下,我卻不是,這本書讓我覺得壓抑,喘不過氣,讓我思考,探索,我是一個感性的人,所以有關生老病死的文字都忍不住要流淚,我一會兒抬頭看看,一會兒喝水,最后忍不住去拿紙巾拭淚,通篇讀完,其實她并未教我們怎樣去做,只是讓你思考,下結論,推翻,重新調整,再推翻,直到最后你自己看到真相,認于事實,人是感情動物,所以會犯錯,想要掩蓋錯誤,上帝說過,只有完人才可以訓斥罪人,但誰是完人,沒有,所以在特定的環境里,我們不能原諒…

2013-11-14 15:34: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它是一個小女子把自己放在生活的油鍋里嗞嗞煎熬后的成長和思考。一氣呵成的看完。它吸引了我,吸引我的不是已經被時間淘洗的事件,而是事件中的故事脈絡、人物關系、語言張力、現實場景、濃烈氛圍,這是第一個層面。第二個層面是散落或說彌漫其中的強烈自省意識,倔強的叛逆與可愛的執著,尖刻的思索與真誠的感悟,調侃的溫馨與狂放的進取。它引領我展開了對人生與命運、性格與成長、理想與現實、社會與家庭、奮斗與友情、思維與方法的重新思考。她把骨子里的文藝氣息,在一件件添堵的事件和端坐的當事人面前,一層層剝下來,留給了犀利的追問和寬容的探討,然后落成了書中雨點…

2013-06-06 00:48:37
來自榕葉飛**的評論:

不另外評價了,直接摘錄我日記中的讀后感。 無意間看到某電視臺有一段關于讀書方面的調查新聞,說到現在人們比五年前更注重的是精神領域的內容,五年前那些所謂職場等等之類的書刊居榜前,而今年的調查《看見》居然居榜首。人文氣息終究是在慢慢滲入,看到這個調查,我有些高興,又有點自豪,我期待的一些東西在得到重視,很自豪的是我似乎一直沒有落在時代的后面。 無意間買了柴靜的《看見》,一種腳踏實地的文字帶給人對社會理性思考和認識。很久沒有看到這種文字,我喜歡這樣不做作不故弄玄虛的自然之作,同時又深入社會深處。三毛那是對現實生活的種感性認識,柴…

2013-08-10 14:12:00
來自張琪的**的評論:

對于作者,沒有過多的了解;從畫面上看是如此消瘦的感覺,而文字給人帶來的感受卻決然不同、隱忍而堅強,似乎歷經滄桑而積淀的那份厚實導致;作為調查記者敘述體裁接觸不多,但我相信如柴靜般十年堅守是不多的,柴靜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總結自己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成功并未偶然、付出和回報是平衡的;那些在書中險些失去生命的過往著實讓我們捏一把汗,生活中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一樣,但都有著為理想事業執著付出的人,柴是其中之一且做的不錯的也是比較成功的。我帶著幾分羨慕的姿態感受著她與不同層次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交流發…

2013-08-25 14:10:19
來自cyzqhr**的評論: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嗖的一聲,這句擲地有聲的話磁鐵般攫住了我的眼球,緊緊的攥動著我的心窩。由此,《看見》的序幕被徐徐拉開。“這是條很長的路,你要作好長跑的準備”,彪悍式機智的白巖松對初涉央視的柴靜說了這么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讓人不自覺的想起他的《痛并快樂著》。柴靜筆下的名播名記無不被冠以幽默、讓人捧腹大笑:戲謔風頭人物的如日中天的崔永元軟弱感性的一面;每天洗完臉對自己差點喊“大爺”的史努比;罵得讓人輕生的心都有的陳虻;不哼不哈像只秤砣般善良于訥的小項;自嘲為“三無”的天真老范;眼底無塵的“厲害”老郝。人物鮮明躍…

2013-07-11 12:00:21
來自Vicky蔚**的評論:

柴靜在出新書的時候,引用了陳虻的一句話“不要因為你走的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她的新書《看見》十年磨一劍,像一個旁觀者一樣一點一滴記錄著自己的蛻變,其中有酸楚有喜悅,亦有太多無法言說。從年少氣盛到如今32歲的淡定從容,從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到堅定活出自己,她在自省里進步。客觀誠實地看待過去的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在光環與榮譽之下,自省便愈發難能可貴了。思維本身是一種樂趣,深入地探究更是如此。誠如柴靜所言“我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些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有無數他人構成,…

2013-08-12 17:52:1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看柴靜,我也看到了她身邊的人,陳虻、老郝、老范、史努比、李威、小崔、白巖松、小宋、藥家鑫、非典患者和醫務人員......是他們,讓孤僻尖銳的柴靜收獲了友情學會了寬厚;是他們,讓涉世未深的柴靜認識了生活的本真和人性的復雜。在《看見》里,我看見的是:沒有他們,柴靜的生活沒有深刻。柴靜,她無比熱愛自己的工作,所以她無與倫比的勤奮和專注,無與倫比的勇敢和自信。文如其人。在《看見》中,我看見:教師和記者的職業特征是相似的:它們都需要工作者對其的熱愛,沒有熱愛,就不會有愛,就不會設身處地,就不會有他人(學生)對自己的信任,就不會促成他人(…

2013-06-11 16:26:27
來自王思凰**的評論:

著急著想看完一章接下一章,又希望緩一緩情緒,于是很糾結的看完。總是微微的鼻酸淚泛,但也不哭。就這么一點一點的,跟著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群與往事里穿行,看見。 書里大概集中寫了她從2000年至2007年,那短短的六、七年時光。論年頭,這個時間真不長,放在一般人的生命中,做不了太多的事。但于柴靜而言,這肯定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成長歲月。 柴靜寫道:”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當中,采訪是什么?采訪是生命中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因為她,我漸漸喜歡上記者這一職業,越來…

2013-08-02 21:10:1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本書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后,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道、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并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

2013-08-18 19:30:38
來自波波噠**的評論:

看見 自從在媒體上看了柴靜的穹頂之下后,慢慢地很想了解她的經歷之類的,很幸運發現了這本書,兢兢業業,一步一步地,從一個弱小的女子,變得堅強起來了,這是她的成長史,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看見,人心,你我。

2017-09-17 18:58:11
來自guaigua**的評論:

拿到手的時候是一口氣讀完的,夜深人靜泡一杯清茶,趴在床上一頁一頁的翻,時間就在指尖流淌,不知不覺窗外深沉的天空泛起了魚肚白。很少能有這樣能讓我一口氣讀完的書了。起身站在陽臺,看著逐漸光亮的天,微量的清晨,心里的燭光也慢慢點亮。我想從柴靜本人說起,忘了是什么時候知道有這么一個記者,好像忽然間闖入我的視線。那個有著消瘦面頰、大大腦袋的姑娘。在冷冷寒風中舉著話筒,好像忽然就會被風刮走一樣。風吹亂了她的頭發,可她仍然盡量保持鎮定報導著。這大概就是初次的印象。整本書的廢話很少,少到連最基本的情感詞匯都沒有。可你分明能覺得,好像你就…

2014-03-31 09:48:36
來自mischa**的評論:

《看見》的“序”里有句話打動了我,“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這個名叫柴靜的女孩子,從湖南電視臺《新青年》節目走到中央電視臺,從此成為家喻戶曉的主持人。“火柴的柴,安靜的靜”,一邊是跳動的火焰,一邊是靜止的平淡,這或許就是柴靜的兩面吧。她看見所能看見的地方,把目光聚焦在人性上面,讓新聞事件里的人性熠熠閃光。 作為一個新聞節目主持人,柴靜能夠在不斷的采訪中,反思所謂的“媒體正義”的局限性,盡可能給予雙方當事者的平等對話,這一點尤為重要。在許多新聞報道里,那些被公認為壞人的一方,幾乎沒有他們的聲音,僅僅成為走過場的背景…

2013-07-23 13:04:02
來自撫順讀**的評論:

明星的書一般都暢銷,但是即便暢銷內容也很一般,這是規律。相比之下主持人寫的書,總體上比影視明星的要高一個層次。不過還是缺乏一點深度,講的多數都是自己的故事。我很少看電視,不過還是知道柴靜這個人,但是一共也沒看過幾次她的節目。 柴靜的《看見》出版以后,我一直沒買,直到一次偶然間讀到了她的一篇文章名字叫《一百年前的領導干部》,是寫朱啟鈐和營造學社的,很震撼!驚嘆這個電視記者的文筆,驚嘆這篇文章的深度,了不起!她的書肯定值得一讀。 果然,《看見》是一本好書,和別的明星出版是書不一樣,別人的書看完就看完了,不過是多了解了一些故事,…

2013-12-22 12:25:1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柴靜很有才,但她呈現和評說的真實,已經如介入意識的薛定諤之貓,還是那有萬鈞之力的真實嗎?我參加過2008的抗震救災,那個救人得疝氣(柴靜所說的腸子掉出來)的戰士和在地下礦井172小時獲救的礦工,我都曾親密地接觸溝通過,抗震救災的故事既沒有柴靜說的那樣文藝,也沒有遍地哀鴻的悲愴。作為從國外匆匆趕回來的一批記者,到達震區已經是10幾天后了,因為172小時礦工是7天之后,5月19日送到戰地醫院的,柴靜他們來時,礦工已經恢復健康,狀態良好,真實已經離他們很遠。所以中間參雜了太多她個人的意見與態度,柴靜確實會講故事,我聽過她的《那些人那些事》,還…

2017-07-25 11:01: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看完這本書,可以看出,柴靜沒有刻意選取她這些年記者生涯的重大事件,而是更多地在寫那些曾經帶給她震撼、指引她向前、給予她方向的人與事,那些真正觸碰過她心靈深處的人與事,是非對錯,事件真假,都是對自己的一種思考和歷練。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柴靜對自己前半段人生和事業的小總結,每個人都應該思考,思考這個社會,思考自己與他人的社會關系。一個剛正、不愿屈服,不愿低頭的柴靜,便是一個偉大的中國記者形象。

2017-08-28 10:46:12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