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世界七大宗教傳統,包括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種原初宗教。作者透過個人的觀察,以理性與感性、傳統與現實的態度,以及深入淺出的語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傳達給大眾。書中匯集了作者三十余年教學與研究的新成果,特別是在對兩性觀點與語言的運用、各宗教的內在層面分析,以及藏傳佛教、蘇菲教派與歷史上的耶穌等方面做了詳細述說。
這部被稱為“世界宗教部可用的教科書”,其特點在于史密斯嘗試用個人的親身體驗,以說故事、講歷史與哲學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傳達給大眾,環繞宗教所引發的價值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奧秘。書中的內容豐富而精彩,語言生動流暢、通情達理,這也是其暢銷、長銷的秘密所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宗教》總銷量超過200萬冊。
人群聚居之處,必有宗教痕跡。宗教不只是外顯的跡象,它是人類生活的核心本質。要了解一個民族,必認識其信仰。探討各大宗教,發掘人性的奧秘。
本書內容的重點既不是宗教史,也不是對宗教作全盤或平衡的論述,更不是比較宗教之優劣,而是環繞著宗教所引發的“價值”,“生命取向要高;生命體驗要深;生命能量要強”這種價值,就是促使人性趨于的力量。
本書內容實為知識分子所必備者,但愿我的導讀能促使更多的人一探究竟,共品智慧傳統所廣施的喜悅。
——臺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
休斯頓 史密斯(HustonSmith),出生于一個來華傳教的傳教士家庭。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求學,先后到華盛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任教。被公認為宗教史,也是比較宗教哲學的領袖人物。1958年出版的《人的宗教》總銷量超過200萬冊。
序
宗教的面貌
臺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
"宗教"作為客觀存在的事實,無論就時間的綿延或空間的廣袤來看,都是人類現象的首要特征。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群聚居之處,必有宗教痕跡。然而,宗教不只是外顯的跡象,它其實是人類生活的核心本質。要了解一個民族,不能不認識其信仰;正如要明白一個人的真相,不能不知道他相信什么。既然如此,借著探討世界各大宗教,不是可以而深入地發掘人性的奧秘嗎?
基于此一理念,史密斯教授在《人的宗教》一書中,依序談到了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與原初宗教。這八派宗教可以用"源遠流長"來形容,因為其中最年輕的也歷時將近14個世紀了。在漫長的年代中,宗教所啟發的善行固然使人景仰,但是假宗教之名而犯下的錯誤、不義與罪惡,其數量之多與情節之嚴重,也同樣讓人不敢恭維。史密斯教授的寫作策略很清楚,就是要展現宗教的面貌。因此,本書內容的重點既不是宗教史,也不是對宗教作全盤或平衡的論述,更不是比較宗教之優劣,而是環繞著宗教所引發的"價值"。這種價值,簡而言之,就是促使人性趨于的力量。
人性若要趨于,就須解除其限制、厘清其定位,并且安頓其過程。說得淺顯些,人性原本是不的,因為人生苦多于樂,又難免于死亡;那么,人性的潛在能力究竟是神還是魔?要如何使個人定位得恰到好處?然后,落實在具體人生中,應該怎么活出意義?本書所強調的"價值",正是為了答復這一類重大問題所提供的智慧索引。我們可以從三方面進行解讀。
首先,宗教提醒人類:生命取向要高。取向是指目標而言,宗教無不涉及超越的力量或境界,其目標在于使人與此超越者建立關系。步驟有二:一是在程度上超越凡俗,譬如舍棄世間的享樂與成就,不受人群恩怨利害所牽絆;二是在種類上超越凡俗,亦即在小我中發現真我,從變化生滅中走向永恒本體。這種高遠的目標所產生的效果是立即而明顯的,足以使宗教信徒與凡俗價值分道揚鑣。典型的例子當然是由宗教的創始者所示范的。佛教看來溫和,而釋迦牟尼對于當時的印度教而言,無異于"眾人皆醉我獨醒",并且醒得十分徹底:不要與儀式,排除理論與傳統,不談超自然,解脫則以自力為主。耶穌與凡俗的決裂,更是毫無妥協余地,以至親自成為犧牲祭品,印證了"道成肉身"的奧跡,開創了規模宏大的基督教。
即使是力圖入世淑世的孔子,也與"不義而富且貴"厘清界線,絕不允許有同流合污的嫌疑。本書多次引述一句話:"世界是一座橋,走過去,不要在上面蓋房子。"以生動的比喻來描述信仰的超越態度。但是,"橋"應該是連接兩岸的,我們身在此岸的人如何確知彼岸存在,并且肯定彼岸是今生一切缺憾的滿全?由這個問題必然引致各大宗教如何創立的過程,亦即如何取信于人。
其次,宗教不離修行,因此生命體驗要深。印度教的"瑜伽"包括身心的操練與實際的作為,在此提供了完整的參考架構,就是"知的、愛的、業的、修的"這四種瑜伽。顧名思義,這四條路徑是指智慧、情感、工作與苦修。只要運用合宜,都可以助人覓得真我,不再迷失于大梵之外。
進而言之,不論采行何種修行法門,"回歸自我"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這正是"退出與復返"的標準歷程。以佛陀為例,他在森林中獨自苦修六年,悟道后投入世間弘法四十五年;這段期間仍然按時"退出",就是每年有三個月雨季的休息與冥想;在積極傳教時,每日亦有三次退到靜處沉思。唯其能夠退出,在復返時才有源源不絕的活力與動力。宗教人物的充電是接上超越界或界的,其經驗之深刻只能以"神秘經驗"來描摹。這種經驗的特征之一是忘我或契合。
依此而論,道家的宗教性格并不含糊。當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時,他心中想的是自己體"道"之后的心得,亦即在心齋與坐忘之后的境界。問題在于這種經驗不可言傳也無法教導,一般信徒只能遵循"退出與復返"的原則,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一個神圣的領域。推而言之,猶太教徒謹守安息日不工作的訓示,基督徒望彌撒或做禮拜的規定,以及穆斯林每日五次朝麥加禱告的儀式等等,無不提醒人收斂心思,回歸自我,再上溯生命源頭。
第三點,宗教鼓勵我們活在世間時,生命能量要強。生命能量是指積極而樂觀地行善愛人。宗教徒的愛的較大特色,就是無私而普遍。其中道理很簡單。依穆斯林的說法,人應該只向神順服,一旦做到這一點,就可以擺脫世間一切局限,帝王將相與販夫走卒并無差異,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可以博愛眾人。
耶穌主張"要愛你的鄰人",那么"鄰人"是誰?不是專指我們熟識的親戚或朋友,也未必是指我們的同鄉或同胞,而是指所有"碰巧出現在我身邊,并且需要我幫助的人"。為什么應該愛這樣的鄰人?原因有二:一是人人皆是神之子女;二是信徒本身充滿愛心。我們談到宗教的社會效應時,最常聽見的說法是"勸人為善"。這是宗教的必然結果,但并非宗教的本質。宗教的目標在于上契超越者(神、力量或境界),以求得個體生命之解脫。行善愛人不論成績如何,只能訴諸機緣。這是基督教中的新教所堅持的"因信稱義"原則,足以說明信仰的單純性。唯其有單純的源頭,才能因應繁雜的事象,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即是此意。
傾聽了宗教所引發的價值,知道人生在世應該朝著"生命取向要高,生命體驗要深,生命能量要強"這三個目標前進,然后在閱讀本書時,將能獲得充分的資訊與資源。史密斯教授不談宗教史,但是對相關的歷史事件卻敘述得十分生動;他承認自己的論述未達全盤與平衡,但是卻稱得上豐富與精彩;他無意于比較各大宗教,但是行文中隨處引用不同教派的事例與格言來互相印證,使讀者自然體會到宗教的"價值"是相通的,宗教的"面貌"是神似的。
我國讀者看到儒家與道家的部分,也許會覺得意猶未盡,這是因為"宗教"的嚴整形式并非孔子與老子所在意,更不是他們立說的目的。史密斯教授談到儒家時,為"宗教"一詞提出最寬泛的定義:"環繞著一群人的終極關懷所編織成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不能脫離傳統的祖先崇拜與人際之間的禮儀。重要的不是信什么,而是如何信,以及如何以行動去實踐信仰,由此轉化自己的生命,成為博愛眾人的君子。孔子對祭禮的重視,并不止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更及于"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這種"每飯必祭"的做法,就是較之于其他宗教的規矩也不遑多讓。我的意思是,以宗教角度來理解儒家與道家,在西方是習以為常,在我們自己也不妨重新溫習一遍,或許能有新的領悟。
我初次接觸史密斯教授的作品是18年前,當時的《人的宗教》正是眼前本書的原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位作者竟是麻省理工學院人文學科的教授。理工科的及時流學生能聽這樣一位教授的課并且讀他的書,實在使人有"相得益彰"之感。現在這本名著譯為中文,則是我國讀者的福氣,值得珍惜。本書內容實為知識分子所必備者,但愿這篇短文能促使更多的人一探究竟,共品智慧傳統所廣施的喜悅。
用一本書了解世界七大宗教,這是一個好選擇。不過其中對于佛教的描述,由于真正的佛法是需要體驗的,佛教是指佛陀的教化,并不是宗教,宗教形式的佛教并不是真正的佛教,在這方面,作者的洞見不夠。
世界七大宗教,蘊含著幾千多年智人的智慧,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宗教會是怎么樣,也許這本書會提供一個歷史參考
近一年來對哲學宗教心理學特別感興趣。買了還沒看,看了再來評。
好書!世界7大宗教的核心內容的解讀都很準確、很到位!特別對印度教、佛教、儒家和道教等東方宗教哲學的解讀,有西方人的思維角度,而且精煉準確,直指核心,非常難得!相對對于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介紹,比較簡單,大概是因為關于這三個西方宗教的著作在西方已經太多了,所以限于篇幅,做了簡化吧。
很喜歡這本書看待宗教的角度,宗教是人類一種很深層次的精神產物
這本書充分體現了宗教的智慧,人性化。對于宗教,這是我之前從不曾理解的。看后的感覺是:只有滿懷敬畏之心,才能無限接近,才能理解宗教與人與生活的那份鏈接。
外國作者對宗教思想和宗教史的評價,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且對三大宗教的討論,很有記性啟發。
大致從歷史和教義兩個維度講述了世界上的各大宗教,對宗教感興趣的人來說不失為一本好的入門讀物。
不知道銷量為何這么高,書中對各教的介紹不清不楚,還一堆重復…或者我還沒達到此書高度!
對于宗教,這是我之前從不曾理解的。看后的感覺是:只有滿懷敬畏之心,才能無限接近,才能理解宗教與人與生活的那份鏈接。不錯的一本書
人的宗教(世界七大C宗教的歷史與智慧) 全球銷量超過200萬冊 珍藏版克教的補充U第三章佛教 醒悟了的
這部書造就聽說了,簡要介紹七大宗教,感覺對有興趣了解宗教的入門者較有幫助。
詳細介紹了世界七大宗教,讓我們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
想了解其他宗教與佛教的同異,這本書應該能幫到我。中國有儒釋道,世界上各大宗教互相理解共創和諧,世界大同焉
對全球有代表性的七大宗教進行研究,揭示宗教的歷史與智慧,值得一讀!
人群聚居之處,必有宗教痕跡。宗教不只是外顯的跡象,它是人類生活的核心本質。要了解一個民族,必認識其信仰。探討各大宗教,發掘人性的奧秘。
如果你想了解世界宗教,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作者休斯頓史密斯是偉大的,書中充滿智慧,絕對值得一讀。在這個時間 在我們的世界里,我覺得它會有益于每個人尋求更了解所有主要宗教傳統。這是一個偉大的方式開始。
將個人的看法強加于各大宗教,評論乏味。有興趣的讀者不如讀宗教原著。
這個宗教分類,我不太贊同。不過讀讀增加見識也是不錯的選擇。
書有低級錯誤…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中,''知''是通''智'',書中卻寫是知道…誤導對國學沒什么基礎的人。
人的宗教(世界七大宗教的歷史與智慧) 全球銷量超過200萬冊...人的宗教(世界七大宗教的歷史與智慧) 全球銷量超過200萬冊...
這本書從宗教講起,講了世界幾大宗教,很有啟發意義,對宗教有深入的了解
當當沒問題,是書.什么翻譯,嚴重同意這個評價:我是懷著對宗教的好奇才買了這本書,但是翻譯爛到我看了一章就看不下去了。文不對題,前言不搭后語,不知道是怎么譯的。我只能承認我文化水平低,實在看不懂中文字!
對世界幾大宗教都做了較為詳細的解讀,其中還包括中國的佛教和儒教,從思維的另一個角度分析各國宗教。想了解世界宗教的初學者可以閱讀這本書
宗教對于人類之影響到底如何?包括中國儒家道家如何支撐起我們的精神世界?以往我們對宗教的認識是否膚淺了些?一本很好的宗教普及類圖書
對世界的宗教深入淺出。作者是外國人,卻對中國的宗教那么了解,讓人敬佩不已。而且文中的內容取到了各個宗教非常好的一方面講,讓我以后精讀更細的宗教書籍時應該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吧。
小時候我就希望能對世界三大宗教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接觸了其它的宗教,如猶太教,佛,道家儒家。等教派后我就更希望對宗教的整體性質和歧義一有更深刻的了解這本書正好能夠滿足我這一方面的需求。
在機場書店發現此書,但是塑封了,由于很想了解各種宗教——身邊有信基督的,有信佛的,在印度電影里有各種宗教看得云山霧罩,于是買此書來讀,還沒有細讀,但愿看完后能對七大宗教有個全面的的認識。
其中對于儒釋道的解讀,充滿了西方文化的邏輯思維和特點,但又不局限于某一哲學思想的詮釋,而是盡力展現其作為純粹宗教與信仰的方面,沒有了中國“官本位”的解讀味道,更貼近歷史原貌,值得一讀
在讀。臺灣傅佩榮推薦的。已經看完佛教、印度教和儒家,剛讀伊斯蘭。結合《神的歷史》看更有收獲。其中對儒家的表述此國內一些磚家更為準確明了,做為一很中國人,有孔子這樣一位“至圣先師”真的很自豪,其社會現實性本人認為能為七大宗教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