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覓宗記:佛教八宗一派遺跡尋訪圖書
人氣:43

覓宗記:佛教八宗一派遺跡尋訪

序本書是韋力“傳統文化遺跡尋蹤”書系中一部。佛教入華,經歷了從排斥到接納的多次往復,逐漸地調整與借鑒,而后根植于中華沃土,成為華夏文明體系的組成部分。韋力按照八宗一派框架,以一宗一派為單元...
  • 所屬分類:圖書 >哲學/宗教>宗教>佛教  
  • 作者:[韋力]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韋力·傳統文化遺跡尋蹤系列
  • 國際刊號:9787532161812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11
  • 印刷時間:2016-1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純質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韋力“傳統文化遺跡尋蹤”書系中一部。佛教入華,經歷了從排斥到接納的多次往復,逐漸地調整與借鑒,而后根植于中華沃土,成為華夏文明體系的組成部分。韋力按照八宗一派框架,以一宗一派為單元,實地尋訪重點遺跡,梳理廓清中國佛教的脈絡與理念。

前2000套贈送藏書票

作者簡介

韋力,著名藏書家、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憑個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萬冊,四部齊備,被認為是中國民間收藏古善本最多的人。

著有《古書之愛》《古書收藏》《芷蘭齋書跋集》《得書記》《失書記》等。開有一個中國古籍界罕見、時時更新的“芷蘭齋”微信公眾號?!兜脮?bull;失書記》(2冊)獲第十一屆文津圖書獎。

在線預覽

山家山外之爭 知禮 延慶寺 諦閑 觀宗寺

在天臺宗史上,宋代曾經發生過一件大事,那就是“山家山外之爭”。這件事影響之大,已經超過了本宗內部學術爭論的范疇,震動了整個宗教界?!吨袊鸾掏ㄊ贰飞险f:“山家山外之爭看似宋代臺宗內部的宗義辨析、抉擇,實是宋代臺宗與禪宗、華嚴諸宗之競爭在己宗內部的反映。由于在宋代新型社會體制下佛教生存境遇的改變,佛教諸宗必須為獲得存在的合法性而努力,故佛教諸宗在融通的同時,相互的競爭亦趨于激烈,且呈現出新的形式。這突出表現在,對宗義的論辯乃是與對宗教實踐形式合法性的辯護緊密相連的。具體到山家山外之爭,則懺法的合法性實乃整個宗義論爭的核心,而義學主題的深入展開乃是圍繞此點而進行的。”這個事件涉及一個最關鍵的人物,那就是知禮。《中國天臺宗通史》對此有明確的說法:“四明知禮是天臺之學的中興者,一部山家山外之爭史其實就是圍繞知禮而展開的。”

我們先聊聊“山家山外之爭”的起因。從唐代中期開始,大唐盛世逐漸衰落下來,而后產生了安史之亂、會昌滅佛等等,這些動蕩使得佛教各個宗派的文獻資料都受到了很大的損失,當然,天臺宗也難以幸免。到了五代時期,吳越王錢俶偶然讀到了《永嘉集》,他對此書中的一些文句感到費解,于是通過人找到了天臺宗十五祖義寂。義寂告訴錢椒說,這幾句話的出處是智顗的《法華玄義》,但此書的原本在中國失傳了。錢俶通過了解得知,日本和高麗仍有保存,于是就想辦法將其弄回來,楊億在《楊文公談苑》中記載了這件事:“吳越錢氏多因海舶通信,天臺智者教五百余卷,有錄而多闕,賈人言日本有之,錢俶置書于其國王,奉黃金五百兩,求寫其本,盡得之,訖今天臺教大布江左。”

這段話說,吳越王聽商人們說,日本藏有天臺宗文獻,于是他就給日本國王寫了封信,同時奉上五百兩黃金,讓他們把這些請回來,請回來之后,才使得中國佛教界又多了天臺宗的文獻。但是,吳越王從海外征集回天臺宗文獻,也有的記載稱不是從日本,而是從高麗弄回來者,此事記載于《佛祖統紀》卷十中:“初,吳越王因覽《永嘉集》‘同除四住’之語,以問韶國師。韶曰:‘此是教義,可問天臺義寂。’即召問之。對曰:‘此智者《妙玄》‘位妙’中文,《妙玄》既失不存,未審何緣知之,必寂師先曾見殘編耳,唐末教籍流散海外,今不復存。’于是吳越王遣使致書以五十種寶,往高麗求之。” 這里寫明是從高麗國找回了天臺宗文獻,然而究竟是從日本還是高麗找回了文獻,我沒有找到確切的說法,但無論怎樣吧,就是從海外費了很大力氣,又花了很多錢,把天臺宗文獻又弄了回來。

本宗的文獻又征集回來了,這對天臺宗當然是一件大喜事,于是本宗的許多高僧開始研究這些文件,這時又產生了一個版本問題。因為歷史的原因,很多佛教典籍都失散了,雖然從海外征集回來一些,但這些經典因為來源不一,同一部書就產生了不同的版本,究竟哪個版本才是真正作者的本意,這自然也就引起了爭議。這件事很像秦朝焚書坑儒,到了漢代之后,征集回來的各種儒家經典就有了異本,究竟哪個才是作者的本意,這樣的爭論有些延續了兩千多年。

五代到宋初這個階段,雖然距現在也就一千年,但那時佛教的版本就產生了類似的大爭論,其中之一就涉及了智顗的《金光明玄義》。我們知道,天臺宗的最重要著作,是“天臺三大部”,余外則是“天臺五小部”,而《金光明玄義》是“五小部”之一,所以也是天臺宗很看重的本宗經典之一。

從海外征集回來的該書與國內流傳的殘本之間,在內容的多少上差異較大。該書在五代時期出現了兩個版本,原本流傳的,因為歷史的原因,產生了殘缺。該書原為兩卷,當時流傳的只有上卷而無下卷,而后經過征集,《金光明玄義》一書又發現了上下兩卷的全本,那么這個全本究竟是真是偽,在業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該書的兩卷本被稱為“廣本”,而只存上卷者被稱為“略本”。當時的天臺宗分為了三派,其中的正統派或說主流派被稱為“錢塘派”,這一派當時的大師是慈光晤恩。這位晤恩倒確實是名師之后,我們前面談到了吳越王錢俶無法理解天臺宗經典時,就命人向義寂請教,而這位義寂的同門志因大師,就是晤恩的師傅。晤恩在他的那個時代,也是名氣很大的高僧,他針對《金光明玄義》一書的兩個不同版本進行了比勘研究,然后寫出了《金光明經玄義發揮記》,晤恩的結論是:后發現的兩卷本的“廣本”是后人偽造,而只殘存上卷的“略本”才是智顗的原作。晤恩在文中闡述了自己作出這個判斷的理由,因為爭論的焦點是天臺關心的問題,為什么爭論這個問題,在這里就不再展開敘述。

晤恩這部著作的出現引起了爭論,義寂的弟子義通分別寫了兩篇文章來反駁晤恩的結論,而晤恩的弟子源清和洪敏又作了《難詞二十條》進行反擊,就在這時,知禮出場了。這位知禮屬于天臺宗三系之一的四明系,四明系屬于天臺宗的旁支,所以,有人認為“山家山外之爭”就是旁系挑戰正統系的一個故事。是否如此,我們暫且不論,總之,在此之后,知禮用了幾乎一生的時間進行這場爭斗。

我們在這里先作一段插敘,那就是,吳越王為什么要下這么大力氣從海外征集這些經典?同時,天臺宗內部為什么要為《金光明玄義》爭斗幾十年?這件事要從《金光明經》講起。此經的全稱是《金光明最勝王經》,該經是在武則天時期由義凈譯出,此經對唐之后的佛教界影響很大。從內容上講,該經主要是講一些鬼神,其實這些鬼神的名稱,我們大多數人,或者說至少是我,都是從金庸的武俠小說中知道的,比如《天龍八部》,同時我們進入寺廟時,彌勒佛左右的四大天王也是出自該經。從《金光明經》排列的系統來說,天帝釋的手下就是四大天王,而四大天王的手下就是天龍八部,天龍八部的手下則是二十八部鬼神。

為什么要敘述這么一段話呢?是因為該經中說,只要國王信奉《金光明經》,那么四大天王將帶著他的手下天龍八部等“當與眷屬無量百千鬼神,隱蔽其形,為作護助,令彼怨敵自然退散”,這么多的天兵天將來保護國王及其臣民,即此可知帝王是何等地喜歡這部經。比如到了南宋建炎三年,高宗趙構就在臺州遇到了一位老僧,高宗向他請問解困之法,老僧回答說:“護國金光明三昧懺”,高宗聽后,龍顏大悅。除了高宗之外,隋唐間的不少帝王都很喜歡該經,因為該經能驅敵、消災、護國,正因為這種社會的原因,才促使天臺宗內部為了這部經書,展開了一場大爭論。

我們上面說到,經過幾個回合的爭論,四明系的知禮經過了一段沉默之后,終于出山了,他寫了一部書,名叫《釋難扶宗記》,從這個書名就可看出,該書的內容就是為這場爭論。知禮在這部書中,堅稱兩卷本,也就是廣本才是該書的正版,他在序言中說:“《金光明玄義》,早歲聞浙陽慈光恩師,專守略本,非觀心等義,謂后人擅添。受其旨者,則有奉先清、靈光敏,皆廣構難詞,形乎篇卷,謂觀心等文文理乖舛,私欲廢之。近胥山學友善信上人,傳二師之義,復制長箋,請余詳廣略之真偽,定存廢之損益,俾后人無猶豫兩楹之間也。”

知禮在這里敘述了《金光明》一書爭議的來由,他談到了晤恩認為略本是真本的這個判斷,而后又談到了相互之間的爭論,然后晤恩說他是受弟子之請,決定要給這個廣本和略本,作出最終的真偽判斷。這部書出來之后,引起了錢塘系很大的反擊,這場相互之間的爭斗,及時個階段就進行了七年,這七年中間,雙方大約有五個回合。

這場爭論到了第五個回合之時,錢塘系的孤山智圓請出了錢塘太守,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來干涉此事,并且,錢塘系的主戰人物慶昭給自己的對頭知禮寫了封信,這封信較長,在這里就不再引用了。

總之,慶昭在此信中委婉地表達了要求和解之意,當然,他也不承認自己錯了,在信中,慶昭用了這樣一句話:“然亦各言其解,顯其所承,斯何傷乎?”總體的意思就是說,您知禮知識果然淵博,我很佩服,但是我們對一些觀念的見解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傳承體系,我們不必要相互傷害。到此為止,四明系取得了這場爭論的階段性勝利。

從爭斗雙方的地位來看,錢塘系為天臺宗正宗,四明系為旁支,正因如此,有些學者認為,知禮經過深思熟慮參加這場爭論,其目的是為了給四明系爭得正統地位。當然,知禮絕不承認他有這個目的,他反而說,自己是為了維護祖師真正的學說被迫迎戰:“余報之曰:夫評是議非,則近于諍競,非我志也。矧以二師學解有聞,蓋吾宗之先達,焉可率爾而拒之哉?信復抱曰:且聞弘贊理教,宜令允愜,法鼓競鳴,何先何后?夫當仁不讓于師,豈況與人乎?堅讓不免,遂抽毫釋二師之難詞,救一家之正義。知我者,無以貶量得失之為誚。” 這場爭論的結果,無論從哪個角度說,知禮都達到了他預期的目的。

自此,天臺宗的領導權轉到了四明系這里,因為這種正統被稱為“山家”,而錢塘系則由正統體系反而變為了異端,所以被稱為“山外”,這也就是后世所說“山家山外之爭”。

雖然經過了七年斗爭,知禮給自己爭得了正統地位,但錢塘系也并不會就此甘心認輸。此后過了一些年,孤山智圓帶著眾多弟子,又開始了對四明系的新一輪進攻,這場爭斗的時間比及時階段要長許多,歷時將近二十年。及時階段的爭斗,雙方的主帥是錢塘系的晤恩和四明系的知禮,而第二輪錢塘系換將為孤山智圓,四明系知禮則老當益壯,重新披掛上馬,同時他的手下多了一位重要干將,那就是凈覺仁岳。這次雙方爭斗的起因,是孤山的著作《金剛顯性錄》。我們知道,《金剛》是湛然的重要著作,孤山就是通過闡述這部著作,來批判四明系的妄心觀,孤山是想從思想體系上來駁倒四明派,而后孤山又寫出了《釋請觀音經疏闡義鈔》,通過此文,他提出了“理毒非性惡”的論點。總之,這兩部書里所提出的觀念,都是對四明系觀念的貶低。于是知禮又寫出了相應的著作予以駁斥。雙方又經過幾個回合的爭斗,雖然沒有明顯的勝負,但結果反而更堅實了四明系的正統地位,為此,知禮也基本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曾其海在《天臺宗山家山外之爭》一書中說:“知禮的一生,為救天臺宗‘一家之正義’,幾乎一直與山外派、后山外派(雜家派)論戰,直到耗盡一口氣。”這里又出現了“后山外”這樣一個詞,“后山外”的來源,恰恰是知禮著名的弟子仁岳。我們前面提到過,在第二階段爭斗中,仁岳幫著師父進行爭斗,知禮指揮仁岳去撰寫批駁錢塘系的文章,但是仁岳向知禮請教一些觀念時,知禮的一些看法讓他覺得不能盡意,于是這位弟子就對知禮的觀念提出了異議,這個結果導致了山家派的分裂。正因如此,志磐在《佛祖統紀 知禮傳》中,對仁岳的這個行為提出了指責:“前輔之而后畔之,其為過也,與學者何異?”這里的“畔”字通“叛”,而所說的“學者”,則是指的佛教其他宗派。但是平心而論,仁岳的這個做法,應當屬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可是,他的行為卻導致了內部的進一步分裂,這分裂出的體系則被稱為“后山外”。那么這場爭論究竟有沒有價值呢?朱封鰲在《天臺宗》一書中給出了如下的結論:“山家、山外的論爭,是宋代天臺宗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平心而論,知禮是為了維護天臺宗的正統,而晤恩、慶昭等因其受華嚴、禪宗等影響,而對觀心問題有不同看法,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三宗同屬大乘,可以求同存異。”

但無論怎樣,經過這場爭斗,天臺宗就徹底分裂了,對于分裂的原因,曾其海先生歸納為四點。首先他認為,是禪宗在宋代的發達,因為禪宗是把日常生活都融入了修行之中,所以宗教變為了世俗化和市民化,山外派正是受這種影響,然而山家派的知禮卻想把天臺宗恢復到智顗創宗時的形態,以抽象理論來匡正天臺宗的世俗化。

天臺宗分裂的第二個原因,其實早在湛然時代就埋下了隱患。我們在湛然一文中曾經講到,當年湛然為了對抗華嚴宗的澄觀,就把《大乘起信論》的理念引起入天臺宗,湛然用《起信論》中的“真如隨緣”來解釋天臺宗的“性具”說,這樣做的結果,就等于把智顗的“性具”說變成了“心具”說,讓山外派找到了破綻,所以,“山家山外之爭”的真正起源,在湛然。對此蔣維喬先生在《中國佛教史》中也有這樣的認定:“山家山外二派之爭,具體事情,始自何人?

其所由來,頗極復雜;考其近因,似在荊溪。天臺以‘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為教義;而心佛眾生,皆與三千三諦無違;然就事實言之,觀法常以心為主,則明甚。荊溪因與華嚴宗對抗,故用起信論解釋天臺教義,既取真如不變隨緣之說,勢必分不變真如與隨緣真如二

方面,以區別事理二種。但荊溪為努力發揮天臺教義之人,尚未判然為此說;若以傳于日本之傳教大師之說為真心觀;則于其所承之師,如道邃、行滿輩,已發其萌芽矣;道邃、行滿,為荊溪之親弟,故山外之說早已存在。”事情究竟如何?或者說起因究竟如何?我覺得對知禮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給四明系爭得了正統地位,為此,他圓寂之后,被列為天臺宗第十七祖。其實,“山家山外之爭”看似內部爭斗,反而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點,這使得天臺宗擴大了在各個宗派中的影響,站在這個角度來說,知禮更應當是天臺宗在宋代的中興之祖。

知禮俗姓金,本就是四明人,在二十歲時,出家于寶云寺,跟著住持一同學習天臺教義。知禮學習佛法極為勤奮,趙抃在《寧故明州延慶寺法智大師行業碑》中稱贊他:“凡三主法會,唯事講、懺,四十余年,脅不至席,當時之人,從而化者以千計;受其教而唱道于時者,三十余席。”知禮為了弘揚天臺教義,確實是盡心盡力,他一生共講了《法華玄義》七遍、《文句》八遍、《止觀》八遍等等,《佛祖統紀》上還說他“印寫教乘,滿一萬卷”,這“一萬卷”可是個很大的數量,一部完整的大藏也達不到這個數,但是,這里用了“印寫”兩種方式,不知道他是印還是寫。為了顯現自己對教義的虔誠,知禮還曾“燃三指以供佛”,到了晚年,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跟山外派的爭斗,令身心疲憊,他曾經跟十位僧人共同約定,一起來修《法華懺》三年,到期時,他們十一人共同自焚,后來經過一些大臣及他的同門遵式等人的再三勸阻,他才同意不自焚。而知禮的弘法道場,就是四明的延慶寺,四明就是今天的寧波,因此我來到寧波,前往尋找延慶寺,以此來探尋知禮的遺跡。

延慶寺位于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解放南路12 號。此趟來到寧波,正是初春,在酒店的地圖上查詢一番,看到延慶寺位于延慶巷內,于是打車前往此處。出租車司機卻不知這個地方,轉了幾圈,只把我放到大概的位置,我不確定延慶寺是不是就在這一帶,于是沿途打聽延慶巷,好在沒費多大的周折就到了。

在海曙區的鬧市中找到了延慶巷,沿著窄窄的小巷邊走邊看,一直走到了盡頭,在盡頭的位置上,有一家賣香燭的小店,店主是一位老太太,我注意到小店的對面有個寺廟,然而門口卻沒匾額,我問老太太里面是不是延慶寺,她意外地告訴我說不是,說延慶寺在另一條街上。我謝過老人,返回到了延慶巷巷口,又在路口看到了延慶巷的銘牌,正猶豫間,巷口一家店鋪門口有位女子正在開鎖,我跑上前向她請問,她告訴我,里面確實是有個寺廟,但叫什么名字,她就記不準了。停頓了一下,她又說:“可能以前叫延慶寺,你可進去問問。”我正準備離去,她又喊住我,讓我進她的店,我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她向我解釋說,因為她的店里有一個后門,由此門即可進入寺內。我感謝了她的好心,于是跟她走進店里。她的店竟然是賣古董,這跟我的喜好頗為契合,于是很有興趣地觀看她所擺放的古董。她笑著跟我說,不是讓你買東西,只是想讓你走捷徑,你不用看了,我帶你出去即可??磥磉@位女子誤會了我,她誤以為我觀看這些物品,是把她想成拉客的,而我又裝模作樣地擺出感興趣狀,這個誤會我不知怎樣解釋,張了張嘴,竟然沒說出話來,于是跟著她穿過了大堂,轉到此院的后門,她把門打開,示意我由此出去,我連謝意都沒說出口,就走入了一個幾十平方米大小的花園內。

在花園的側邊有個仿古的門樓,從門樓下穿過,就看到了寺院。眼前所見者,是院中擺放的大量建筑材料,看來這個寺正在大搞建設,我看到兩位僧人正跟工頭講解著建筑上的要求,似乎所聊都是關于如何施工的話題,見我從里面走出,僅看了我一眼,繼續著他們的談話。從他們的神態看,沒有制止我的意思。寺院不大,僅兩進大殿,感覺寺廟的格局不完整。我從后門倒著向正門走去,在正門的位置,看到了藥師殿,此殿竟然是用彩鋼蓋的簡易棚,看

上去像個臨時倉庫。我走進藥師殿內,看到里面的臥佛體量巨大,佛的身上覆蓋著紅絨布,看上去的確安詳,然可惜跟這個簡易棚的體積不成比例。

走進正殿,里面有三四個婦女正在折銀元寶,已經折出了許多筐,我不懂金元寶與銀元寶在供奉上有什么特別的講究。大殿內的功德箱上有個裝置,我也是及時次見,樣子像個搖號機,側旁還有手搖柄,機器上貼著說明:請滾動。我正想上去試試如何操作,在一旁折元寶的婦女,一邊手不停歇地飛快折紙,一邊斜眼望著我,她的眼神打消了我好奇的念頭,我注意她的手,看她嫻熟地做著功德,三秒鐘就能完成一個,這讓我想起了賣油翁。

我在大雄寶殿的側墻上看到一塊石碑,碑額上寫著:天臺教觀第四十三祖諦公碑,在旁邊的介紹欄中看到幾張復制的老照片,其中有諦閑法師肖像,我覺得這就是碑上所說的那位諦公,而諦公則是近代天臺宗名僧諦閑的尊稱。諦閑為天臺宗第四十三祖,也是我的尋訪對象,沒想到在這里無意中找到了他的遺跡,這個意外收獲讓我很是高興,這也讓我更加好奇:進入的這個寺廟,真的就是我要尋找的延慶寺嗎?

在另一個布告欄中詳列出了維修大雄寶殿認捐明細表,列在及時項的是“大雄寶殿匾額”,數量1 塊,價格卻是39 萬;而第二項的“金絲楠主棟梁”,一根的價格是36 萬;金絲楠如此珍貴,整個的大梁則更為稀見,如何價格還比不過一塊匾額,也許是位置重要吧。

在大殿的側面無意中看到有個小院,門匾上寫著“四明書院”。門兩旁的抱柱上,也說明了此地正是當年的證人講會所在地:景仰先賢猶憶南雷傲骨,宏開講舍再承東浙學風。根據資料記載,當年的證人書院就開在延慶寺內,如此看來,正如那位女子所說,這個寺院真的就是延慶寺,可惜院中無人,我無法證實自己的猜測。進入四明書院小院,整個院落是重新翻蓋的仿古建筑,院中側墻邊立著一塊新刻的石碑,中間大字刻著“入唐著岸圣跡碑”,碑的背面刻著說明文字,題目為“傳教大師最澄上岸紀念碑記”,底下密密地刻著一些小字,然而此碑距后墻的距離不足半米,拍照很是困難,我難以拍清楚后面的文字,書院的正堂鎖著門,無法看清里面的究竟,我覺得還是應當先找一位同仁請他給我解惑。

進入側殿,一位僧人正在讀書,我先向其請教及時大疑問:貴寺叫延慶寺嗎?他回答說,延慶寺在隔壁。同時告訴我,從延慶巷內進不了延慶寺,需回到解放南路上,才能找到入口。我感謝他的指教,于是從本寺的正門退出,在正門的旁邊,無意間看到了文保牌,

上面寫著“觀宗寺”,直到這時我才明白,自己剛才參觀者乃是本打算尋找的觀宗寺。

觀宗寺原本是延慶寺的一部分,延慶寺始建于五代后周廣順出門時才看到的觀宗寺文保牌,然而頒發者卻是寧波市革命委員會三年,當時名叫報恩院,到北宋大中祥符三年,改名為延慶寺,成為了天臺宗著名的講寺。此寺到了宋代元豐年間,知禮的五世宗孫介然在延慶寺的東北角,建立了“十六觀堂”。到了乾隆末年,這十六觀堂從延慶寺獨立了出來,成為了一個單獨的寺院,名字就叫十六觀堂。1912 年時,十六觀堂的方丈犯規,被鄞縣主事驅逐,經過當地的宗教人士商議,從上海請來了諦閑做此堂的住持。諦閑根據知禮所言“三觀為宗,說法為用”,將這個觀堂改名為“觀宗講寺”, 簡稱為“觀宗寺”。即此可知,觀宗寺是由諦閑所建造者。

諦閑本名朱古虛,他是浙江黃巖人,父母過世之后,諦閑跟著舅舅開藥店,后來領悟到“藥但醫病,不能醫命”,于是就想出家。光緒三年,諦閑二十歲時,就出家于臨海的白云山,二十四歲時,在天臺山國清寺受具足戒,但是他極其聰明,在聽《法華經》時:“未及終卷,已領一心三觀,一境三諦之妙旨”,因此他在二十八歲時,就做了杭州六通寺的住持,而后他大開講習,弘傳天臺宗教義。因為諦閑聲名遠播,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曾請諦閑到京弘法,因此結識了許多著名居士。

民國七年,諦閑再次來到北京參加徐文蔚在京所辦的講經會,在此會中,諦閑認識到當時的鐵道督辦蒯若木和交通總長葉恭綽,這二人都是著名的居士,他們對諦閑很是尊重,同意出資幫助諦閑創辦佛學院。民國八年,諦閑回到寧波,在觀宗寺內設立觀宗學社,培養出了大量的弟子,從而使天臺教義在民國又得以中興。因此,《中國天臺宗通史》上評價說:“近代天臺佛教在教界的主要人物是諦閑、倓虛二位大師。其中諦閑大師為近代天臺的中興者,而倓虛大師則將天臺弘化于北方居功至偉。”我在寧波無意間竟然探訪到了諦閑所建的觀宗寺,這真是令人欣喜的意外。但此行的目的之一,還是找到延慶寺,拍照完畢后,從觀宗寺大門走出,這就是我前來時首先走入的那條小巷。

退出延慶巷左轉,前行不到十米有一條并行的小巷,在巷口的左右各有一塊銘牌,分別寫著解放路12 號和14 號,右側立柱上掛著寧波市佛教協會的豎匾,這塊匾白底黑字,典型的機關制式,黑色的鐵柵欄門敞開著,我向內前行了20 米,又有一道大門,門楣變成了拱形,仍然是這幾個字,門口站著一位上了年紀的收發室人員,黑著臉冷眼看我,這神態告訴我想走進這個門拍照,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他的這種神態反讓我升起一股屢敗屢戰的斗志,我迎著他的冷眼,毫不膽怯的向他走去。

我走到他面前,直視著他的眼神,當然我說話的口氣一定是很和善的,正如我預期的那樣,我剛提出要進內拍照的要求,就被他一口回絕了。以我的個性,遇到這種情況,基本是掉頭就走,但這次我卻改變了策略:我把自己想象成羅家英扮演的唐僧,站在原地喋喋不休地解釋著自己來此尋找佛跡的偉大意義,至于他聽與不聽,或者他聽進去了多少,我不介意。這樣持續地嘮叨了幾分鐘后,老人冰冷的神態有所融化,他跟我解釋著不讓拍照的原因:去年有人來此拍照,然后把照片

媒體評論

“富而好書”的韋力,近些年來,書出了一本又一本,都圍繞著他所熱愛的古書展開:《古書之美》《古書之媒》《得書記》《失書記》……接下來,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國古代人文遺跡,靠著自己的雙腿,走遍全國,一一尋訪、記錄。其實,據他自己介紹,十多年前他最早出版的《書樓尋蹤》,就已經開始關注人文遺跡了,只不過集中于其中的特定部分——古代藏書樓。由此延伸開來,去尋訪古人墓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這一尋墓之旅當中,困難不斷,有的受自身學力所限:要補讀的中國思想、學術、文化方面的書太多;有的來自外界環境:城市化的迅猛推進、地方政府的官僚作風,都常常讓他敗興失望;更殘酷的是,一次偶然的意外,讓深山訪碑的他斷了一條腿。即便如此,他也并不氣餒放棄,而是努力將這一人文尋蹤之旅堅持了下去。對他來說,這不是自得其樂,而是有著大關懷與大抱負:保存、傳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澎湃新聞》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與***飛**的評論:

書還是不錯的,了解一下中國佛教。內容較多,慢慢品讀

2017-05-24 16:01:5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題材,立義,形式,都是好的,沒毛病,可文筆是真不行啊,藏書家,商人,可作家白搭

2017-11-11 23:59:4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大開眼界,圖文并茂,不愧是藏·書家的手筆……

2017-11-09 15:12:45
來自鶴壽堂**的評論:

書中的插圖,流暢的文字,讓人讀起來如臨現場,與作者一同尋覓。

2017-11-07 07:30:09
來自三次冪**的評論:

很期待這本書。今天剛收到,還沒細看內容,總體感覺不錯,只是定價貌似有點高。當然,我是活動買的,很合適。

2017-09-22 13:07:22
來自伊達**的評論:

“隨書附贈全行程與圖”,我把包裹拆了看了,并沒見到這個“與圖”。

2016-12-04 14:42:1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書是好書,包裝太敷衍了事了。袋子破了,書都露出來了。

2017-01-08 18:40:20
來自a***1(**的評論:

圖文并茂。裝幀之美,值得收藏。一版一印,當當讀書,非常值得。

2017-01-15 20:26:1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5折活動,忽然間會積分換錢了,換了2.30元,112.7元,4.9折,歐耶。

2017-01-12 16:03:33
來自愛***爸**的評論:

購物車存了好久,非常不錯,一直在當當購書!半價購入,超值!

2017-03-14 07:09:19
來自親***妍**的評論:

雖然有當當的實體書店 但還是不如網站滿減來得實惠

2017-03-15 09:48:4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一本不錯的書,對中國佛學想尋根溯源的可以買來了解一二。

2017-02-20 10:48:55
來自p***8(**的評論:

不錯的。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看了推薦才買的,慢慢看,活動期間入手,不到五折,性價比高。

2017-04-26 07:34:3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正在看 介紹宗教歷史部分 稍顯枯燥 不過作者的確是用心翻找了史料并有自己的解讀和判斷 訪古之旅好看

2017-06-12 09:54:05
來自陽禺凡**的評論:

新書套個封條仿佛成了慣例,其實完全無此必要。就是字體小了點,不便老年人閱讀,像領導人的文選字體就適中,也許出版者為了節省成本吧。

2017-01-08 18:27:1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中國的佛教極具中國特色,對外來文化融合顯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勢。

2016-12-07 11:16:4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韋力新作,圖文并茂。裝幀之美,值得收藏。一版一印,當當讀書,非常值得。

2016-12-05 11:47:58
來自t***5(**的評論:

半價買得,非常滿意。韋力學識淵博,文筆優美,令人閱不釋手。

2017-01-10 17:17:39
來自mingshu**的評論:

雙124.9折入手。內容好的暢銷書。韋力先生這兩年厚積薄發!

2016-12-16 12:15:1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韋力的書,基本上都會買。這一套定價有點太貴了啊。

2017-02-06 15:22:03
來自j***k(**的評論:

收藏了好久韋力的這套書。正好當當五折優惠,購下很值!書相當不錯,作者下了苦力,慢慢讀!

2017-06-21 09:43:25
來自zwz01**的評論:

難得作者能收集如此多的佛教知識信息,還實地探訪,很有意思的一部書。

2017-08-07 12:51:5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保存、傳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國人民不管信佛教與不信佛教的,都必須了解佛教的真相,這會大大地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2017-03-31 09:27:35
來自東萊書**的評論:

韋力的作品,值得一看,尤其是印刷質量更是值得稱贊。

2017-06-11 22:16:33
來自d***n(**的評論:

文字幽默,不顯過于學術枯燥,佛教的派系根據探訪的廟宇又梳理了一遍,就尋訪遺跡的意義,探古尋幽,也還是值得一看的。

2017-04-30 11:36:08
來自奶***豆**的評論:

韋力大神的這套書一直想收來著,對中國的佛教文化有興趣就想找一些資料來看看,這套正好打折,還有精美藏書票,簡直物超所值,猴嗨森的

2017-05-22 20:48:4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本來也是抱著有點一般的心買的這個書,拿到手一翻,沒有什么出彩的感覺,圖片嘛,該荒涼凄敗的也沒有這個估計,該金碧輝煌的也沒有看得出什么妙異??傮w來說是平常的感覺。沒有超出預想。訪者有心,辛苦!

2017-04-24 20:48:30
來自渝濱左**的評論:

覓宗記:佛教八宗一派遺跡尋訪 這套書一下子購買兩套,多余的一套作為禮品送人,書友應該高興還來不及呢……雖然對宗教不感興趣,但是作為了解,看看應該也不錯的。(另外需要說明,當當網絡可能有些技術問題,圖片始終掛不上去,故掛了一些不相干的圖片)

2017-10-24 11:22:3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中國著名藏書家韋力新作,“傳統文化遺跡尋蹤”系列之一,歷時三年,實地行走尋訪,覓宗洗心,以一己之力,記錄中國佛教文明存世遺跡

2017-06-13 13:56:33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