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美國著名藝術史家,視覺文化研究者。現為哥倫比亞大學現代藝術與理論夏皮羅講席教授。區域(Zone)出版社創始人。著有《觀察者的技術》《知覺的懸置》等,已被譯成近二十種語言。
譯者沈語冰,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兼浙江大學世界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著有《20世紀藝術批評》,并獲教育部第四屆人文社科科研成果二等獎。獨立或合作譯有《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等12部,其中《現代生活的畫像:馬奈及其追隨者藝術中的巴黎》獲第八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年度藝術類出版物最終提名獎。因“長期致力于系統翻譯介紹西方現當代藝術理論,為中國藝術研究做出重大貢獻,豐富了中文世界的學術視野”,獲第二屆當代藝術思想論壇藝術理論獎。賀玉高,1975年生于洛陽,文學博士,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從事文學理論和文化研究方面的教學與研究。發表相關學術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霍米•巴巴的雜交性身份理論研究》,參與翻譯《文化研究導論》《粉絲文化讀本》等理論著作。
致謝1 導論1
導論此書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之上:我們有意識地聆聽、觀看,或是將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物的方式,具有深刻的歷史性。無論我們在閃爍的電腦屏幕前工作,還是在一家歌劇院觀看演出,也不管我們如何完成某個產品,完成某種創造性的或是教導性的任務,還是更加被動地從事日常活動(例如駕車或看電視),我們都處于當代經驗的維度,要求有效地從我們的意識中取消或排除大量來自當下環境的東西。我感興趣的是,19世紀以來的西方現代性是如何要求每個個體,按照“注意”能力來界定并塑造他們自己的;亦即要求脫離大量有吸引力的領域,不管是視覺領域還是聽覺領域,從而將注意力孤立在、或集中于刺激物的減化數量之上。我們的生命是如此不連貫狀態的一種徹底的混合物,這一事實并非“自然”條件所致,而是西方過去150年里一種強有力的重塑人類主體性過程的產物。如今,在20世紀末,主體分崩離析的巨大社會危機得以隱喻性地加以診斷的方法之一,乃是“注意力”下降,因此也就并非無關緊要了。
20世紀對現代主體性的大量批評和歷史分析,一直有賴于“精神紛亂狀態里的接受”這樣一個觀念,正如沃爾特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及其他人所說的那樣。在這些著作之后,有一個假設長期以來非常流行,那就是,自19世紀中葉以來,知覺從根本上說以碎片化、震驚、離散的經驗為典型。我認為,現代的精神紛亂只有通過它與注意力的規范與實踐的興起之間的互惠關系,才能加以理解。我將探索這一悖論性的交集,自從19世紀下半葉以來,它已經以許多方式存在于勞動、教育及大眾消費等規訓化組織中集中注意力的律令,與作為一個創造性、自由主體性的構成要素的持續關注的理想之間。有些人無疑會反駁說,我比較的是兩類不同質的注意力:例如,一個受過教育的個體盯著一件偉大的藝術品,與一個工人將注意力集中在執行某些重復的工作之上,這兩者之間沒有,或幾乎沒有什么共同點。但是,正如我將要論辯的那樣,19世紀下半葉有可能出現純粹審美知覺的概念,與現代化的過程是分不開的:因為正是這一過程,使得注意力問題成為一種有生產力、可管控主體性的新制度建構的核心課題。我想論證的是,社會分工與主體自律的現代經驗,與一個注意力集中的個體輝煌的可能性、含混的局限性及其失敗,全部交織在一起。
此書試圖勾勒19世紀以來注意力問題的系譜學,并確定它在主體性的現代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具體地說,我想檢驗有關知覺與注意力的觀念,是如何在19世紀下半葉,伴隨著演出、展覽、投影等種種吸引人注意的新發明,以及記錄設備等技術形式的出現而逐漸轉化的。我試圖描述有關人類主體的行為及其偽裝的新知識,與社會及經濟轉型、新的再現實踐、視覺/聽覺文化的大規模重新組織相適應的方式。在這本書里,我建構出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的有利視角,從這種視角出發,研究19世紀八九十年代普遍的知覺危機,并以此來表明注意力這一有爭議的概念,在那些年代的(以及間接地,在20世紀的相應發展中)社會、哲學與美學課題中占據著怎樣一個核心地位。
有幾個重要的理由可以解釋我何以要選擇注意力問題這一框架,來研究這一歷史時期的一系列對象。或許最重要的是,注意力,作為一個文本與實踐的星系,遠不止是一個凝視問題、觀看問題,或是只作為觀者的主體問題,它使得知覺問題不再混淆于與視覺機制問題的簡單等同。我將論證,現代人的注意力問題包括一系列術語與立場,是無法簡單地將之解釋為視覺問題的。在最近幾年,隨著對視覺機制研究的擴展,視覺經常被認為是一個自主的、自我證明的問題。抬高視覺機制的范疇,意味著要冒無視分化與分工力量的風險;正是這種分化與分工,使得視覺機制這樣一個概念成為今天的思想史概念。大量似乎構成了視覺領域的東西,其實是其他種類的力量與權力關系的效果(effect)。與此同時,“視覺機制”很容易轉向與更豐富、更為歷史地決定的“具身”(embodiment)概念無關的知覺與主體性模式;正是在這種狀態中,一個具身的主體才既是權力運作的場所,也是抵抗權力的潛在可能。在眼下的20世紀末,想要再斷言視覺的核心地位或“霸權”,畢竟已不再有太大的價值或意義了。因此,正如我將要論證的,景觀文化并不是建立在使一個主體成為觀看者的必然性之上,而是建立在個體被孤立、分化出來,以及作為被剝奪公民權利的移民期間(inhabit time)的策略之上。同樣,注意力的對立形式,既不是排他性的,也不是本質上的視覺形式,而是由其他一些精神與認知狀態構成,例如恍惚與出神。
拙著《觀察者的技術》(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的目的之一,是要表明有關視覺觀念的歷史變化,是如何與一種更大范圍的主體性的重新塑造不可分離的;因為這種主體性的變化不僅涉及視覺經驗,也涉及現代化與理性化的過程。而在眼下這本研究與視覺不同領域的書里,我的目標之一則是展示,在現代性內部,視覺何以僅僅構成可以為一定范圍的外在技術捕捉、塑造或控制的身體的一個層次;與此同時,視覺又是如何成為能夠回避體制性圍剿,能夠發明新的形式、影響及緊張關系的身體的一部分的。我相信,諸如“凝視”或“注視”之類排他性的視覺概念,本身并非歷史解釋的有價值對象。我對問題性的術語“知覺”的運用,基本上是一種用來指示主體的方式,這種主體可以從超越視覺的單義模態的角度,還可以從聽覺與觸覺的角度加以定義,更主要的是從不可還原的混合(mixed)模態的角度加以定義;這種混合模態不可避免地與“視覺研究”很少或沒有聯系。同時,我想提出,19世紀下半葉的知覺探索是如何投入大量精力,試圖恢復它的某些原始的拉丁語含義——作為“捕捉”或“抓住”的知覺意義——甚至是在以這種方式來固定或擁有對象的不可能性已變得十分清楚的時候。事實上,到19世紀80年代,“知覺”一詞在許多人看來都等同于“人們投入其注意力的那些感覺”。
注意力的歷史問題,其部分意義在于,它是如何成為兩類著作所提出的課題之間的關紐的:一類是對視覺與知覺最有影響的現代哲學反思(例如雅克 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莫里斯 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喬治 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以及雅克 拉康[Jacques Lacan]),另一類是現代論權力效應、論經驗與主體性的社會與體制建構的著作(例如米歇爾 福柯[Michel Foucault]或沃爾特 本雅明)。在十分寬泛的意義上,及時類著作都同樣超歷史地堅持觀看中心的根本性的缺席,都同樣堅持在場的知覺的不可能性,或通向存在的充盈的無中介視覺的不可能性。然而,我認為,注意力成為一個特別的現代問題,只是因為歷史性地消除了在知覺中思考在場概念的可能性之故;因而注意力既成了在場的模擬,也成了以其不可能性的面目出現的臨時或實用的替身。在《觀察者的技術》一書里,我表明了生理光學(physiological optics)在19世紀初的興起,是如何替代了舊有的視覺模式的;這種視覺模式一直以來將世界的自在建立在一個觀者,以及知覺的當下與無時間性的基礎之上。在本書里,我考察了這種轉移的某些后果:特別是這樣一種關注模式的出現,即作為一個主體如何維系世界的融貫而又實踐的意義,這種關注模式主要不是視覺的,或者甚至不是現實的。
有關注意力的規范解釋,直接來自這樣一種理解:對自我同一性現實的把握是不可能的,而以生理及心理上的臨時性與過程為條件的人類知覺,至多只能提供其對象一種暫時的、變化中的近似物而已。因此,強調以下這一點很重要:19世紀對觀者的大規模的社會重建,是按照這樣的假設進行的,即知覺不能從當下、在場或的角度來加以思考。許多近來的批判理論,都來自對在場的如今已屬無的放矢的批判。它們一直以來都未能弄清楚,人們想要直接通過知覺通往自我的在場,在現代經過規訓的、景觀的文化中是否內在地不相關。19世紀下半葉以來,對體制化了的權力來說重要的是,知覺以這樣一種方式發揮作用,即它能確保一個主體富有生產力、可操縱、可預測,而且可以被社會整合,被社會吸收。對注意力具有邊界的認識(超越這種邊界,生產力與社會團結就要受到威脅),在關于注意力的、新近被診斷出來的“癥候”,與專注性及白日夢的創造性的緊張狀態之間,確立了一種轉瞬即逝的不確定性。正如我將要詳盡分析的那樣,注意力乃是視覺的主觀觀念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注意力乃是一種手段,一個個體的觀察者可以借助于它超越那些主觀局限,并使知覺成為它自己的東西。也因此,注意力同時成為一個觀察者借以向外部中介的控制與吞并開放的手段。
這大約就是本寫作計劃的思想范圍的一部分。但是,它的具體參數卻更為有限。盡管我標出了從1879年至20世紀初大約25年的時間范圍,我卻絕沒有想要在任何意義上寫一部有關該階段的知覺觀念與實踐的歷史或概觀。從及時章開始,我就試圖表明注意力何以成為19世紀一種全然新穎的問題(與先前的歷史理解不同),又要表明它何以與知覺的哲學、心理學及美學研究無法分離開來。我還勾勒出了許多經常是相互沖突的、從經驗上來解釋并理解知覺的努力,是如何徹底失敗的。通過接下來的章節,我繪制了19世紀幾十年的一些臨時圖表,這些圖表來自對相對較小數量的對象的局部分析,并通過這種分析,來考慮知覺與現代化過程的交互關系問題。盡管我的各個章節次序是按照年代先后排列的(始于1879年前后的各種對象),我的實際描述卻并不連續,因為我建構了三個橫切那種歷史連續性的相對自主的分析。
克拉里是我們這個景觀—生活時代的史學家—哲人。——《藝術論壇》
在《知覺的懸置》這部皇皇巨著里,克拉里的論題重構了現代社會主體性生產中的注意力及分心問題。他趨近知覺與視覺主題的論述方法(曾在大量刊物論文及其廣受歡迎的《觀察者的技術》中發展了這些論述),在這部新書里獲得了了不起的清晰度。——布賴恩•海恩德《CIRCA藝術雜志》(愛爾蘭)
喬納森•克拉里的著作擁有持久的魔力……屬于那種擾人心緒的著作之一,令人瞠目結舌的博學,加上對特殊事物(這里是注意力問題)的聚焦,促成了它在哲學、藝術、批評理論、媒體研究以及科學領域里一種不同尋常的探索。其意旨如此深遠,閱讀的樂趣又是如此迷人,所以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忠告大家:每個人都讀它——以強的注意力讀它。——伊瓜多•普拉多•科爾霍《大眾報》(葡萄牙)
內容裝幀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
這本書不賴,雙十一半價下手
很難讀,但是應該是有價值的學術專著
還未仔細翻閱,感覺翻譯水平還不錯!
專業書籍,值得推薦
沈老師做了次講座,然后就喜歡上了這本書!
單位圖書館買的書,還不錯。
值得擁有啊!
每本書都有它自己的特色,當當的書不僅全,而且發貨快
不錯的書籍
學術前沿,內容充實,干貨多不啰嗦。
值得收藏,趁特價入手。
沈語冰教授強烈推薦!
值得深思,不錯
一直在當當購書,很不錯!不過還沒有看
這位作者的學術興趣十分廣泛,之前一本《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也是他所著,兩本書擺在一起,感覺跨次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