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不確定的年代,最有價值的知識是常識。
房地產仍然在瘋狂,股市依舊在低迷,企業利潤也在下滑……面對當前不景氣的經濟,很多專家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方案和解決辦法。事實上,我們不缺專家,不缺理論,不缺數據,不缺干預,甚至,我們缺的不是頭腦,而是缺常識。
常識來自于對經濟活動的觀察,來自于對經濟活動參與者行為的觀察。本書作者塔姆尼選取體育、電影、音樂界和一些知名企業的商業案例,全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有趣故事,深入淺出又系統地對經濟學的真相做了解釋。想了解什么是好的和糟糕的稅收政策,只需看一下“高稅收趕走滾石樂隊”等幾個事例,你也會了解到為什么向高收入者收稅,最終受損害的卻是低收入者;“底特律的破產”證明,扶植落后的產業或產能,除了不可避免會失敗之外,還會得到一個新的認識:創新,就是不間斷地摧毀落后,包括落后的人。
市場具有自我修正能力。讓失敗者自生自滅,讓政府干預之手不再伸得過長,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些經濟學中的常識,或許你已經聽過了很多遍,但塔姆尼堅信,大部分人真的并沒有掌握它。
經濟是一臺大機器,沒有人知道它有多少個零件。塔姆尼讓普通人明白了這臺機器是怎么運行的、金錢是如何運行的。至于如何投資賺錢,你懂的,它就藏在經濟運行的常識之中。
經濟學真的很基本。事實上,它無處不在。
但很多人都希望你認為經濟學是非常復雜的。政治家、官僚、特殊利益集團和經濟學家們自己設法把常識和簡單的因果變成了一個神秘的宗教。他們想讓你──一個普通的納稅人,保持一個敬畏的距離。
約翰 塔姆尼的《讓經濟學回歸常識》打破魔咒。你不需要一個博士學位和一個圖形計算器就可以明白我們身邊的經濟學——只需自信地看看擺在你面前的事實。刺激經濟增長也很簡單,它可以歸因到稅收、監管、貿易和貨幣。正確實施這四種手段,經濟增長將會爆發。
稅收。大部分人認為稅收是工作的懲罰。如果英國將麥克爾的所得稅稅率提得很高,滾石就會找其他地方住,英國從麥克爾那收取的稅將歸為零。
調節。在任何一個行業聰明的人都不是監管機構,他們是在規定地生活的人。監管是基于幻想,平庸的可以有效地引導秀的和聰明的。這就像在每場比賽,期待阿帕拉契州立足球隊擊敗密歇根。
代序: 經濟學應向所有人敞
用價格漲跌衡量通貨膨脹或緊縮是糟糕的手段
價格下降本身不是通貨緊縮,因為沒有哪種儲蓄行為可以脫離需求。暴跌的電視機價格只不過釋放出了資金,使之用于新的、此前無法實現的需求,抬高新產品價格。如果從電視機上節省下來的資金沒有用于其他消費品,那么,它們就會通過儲蓄體系進入其他人的口袋——無論是有短期資金需求的消費者,還是想出方法把超高清電視機的售價降到500 美元的企業家。
今天與美聯儲相關的新聞往往與害怕通貨緊縮的央行行長有關。他們對消費的持續關注令美聯儲官員擔心,價格下跌會導致消費者推遲消費,進一步壓低價格,削弱經濟。但這只是一種假設。美聯儲認為儲蓄意味著不消費,但事實并非如此。儲蓄只不過把消費能力轉嫁給他人。正如我們在第六章看到的那樣,銀行以儲蓄的形式從儲戶手中“借入”資金,形成銀行負債,然后立即把負債以貸款的形式轉移給他人,轉變成銀行資產。
價格下跌在市場經濟中是正常現象,它們不會阻止消費。及時款iPhone 的零售價約為500 美元,但消費者現在可以從無線服務提供商那里買到性能遠遠更佳的機型,價格僅是它的一小部分。消費者清楚地知道價格勢必下跌,尤其在競爭激烈的科技行業。然而,盡管存在價格下降的歷史,消費者依然排隊去購買及時部iPhone。最近,他們排隊購買iPhone6。
1967 年,及時屆超級碗門票售價12 美元。2014 年,超級碗門票面值100 美元,但實際支付的價格平均達到3552 美元。這是經濟學家所謂的通貨膨脹嗎?或許,許多經濟學家的確認為這是通貨膨脹,但事實并非如此。
如果對某些物品的需求變得十分強烈,以至于它的價格大幅上揚,例如超級碗門票,那么,消費者可用于購買其他商品的資金將會減少,那些商品的價格就會下降。由于消費者偏好和生產能力提升等多種因素的存在,價格一直都在調整。因此,價格漲跌隱藏著很多與市場相關的信息,但不會告訴你多少有關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事,這兩者是貨幣價值的變化。
如果人們發現橙子能夠極大地降低心臟衰竭的可能,對橙子的需求就會飆升。但是,如果人們為橙子支付更高價格,他們可用于購買其他物品的資金便會減少,其他物品的價格將會下降。此時不存在通貨膨脹,只是消費者需求發生了轉變。今天,你可以用幾乎白送的價格買一臺VHS 錄像機,因為沒有人想要它,但不會有人說這是通貨緊縮。此外,市場總是在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如果對拉斯維加斯酒店房間的需求急劇上升,引起價格上漲,市場就在向企業家發出信號,告訴他們去拉斯維加斯修建更多酒店。無論價格是漲是跌,當被用來衡量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時,它都是一種糟糕的手段。
那么全球化呢?或者說,欠發達國家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后會變得怎樣呢?全球化在中國體現得最為顯著。幾十年來,十幾億中國人享受不到我們在西方享受的物品,他們現在融入了世界市場,他們的融入不應該抬高價格嗎?最近離任的美聯儲前主席本 伯南克似乎也這樣認為。
2007 年3 月,伯南克在斯坦福大學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發表演講,他說,“我們似乎沒有多少依據,來得出全球化整體上已顯著降低通脹的結論”。他認為,這些新的工人會增加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從而推高價格。
伯南克沒有看到,所有需求都隨著供給的變化而變化。一位到中國游覽的游客看到了一幅動人的景象:一度貧窮的中國人現在享受著越來越中產階級的、甚至上層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隨之而來的是一切消費。但是,中國人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是中國工人為全球經濟體提供與之相當的產品和服務的結果。供給和需求同步增長,彼此平衡,抵消了新勞動力進入市場引發的價格壓力。
相當滑稽的是,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人的消費還不夠,這正顯示,經濟學界現已變得何等欺詐。儲蓄為企業家提供資金,儲蓄行為把一個人的消費能力轉嫁給另一個人,儲蓄的作用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這是最純粹的財富再分配形式,經濟學家卻幾乎忘記了這一事實。
也有些人認為,中國擁抱市場經濟會導致通貨緊縮。2007 年,伯南克的前任、美聯儲前主席艾倫 格林斯潘在《動蕩的年代》一書中斷言,“勞動力向出口導向的沿海省份轉移的速度不斷上升,使得發達經濟體的工資(和物價)通貨緊縮程度不斷增加”。毫無疑問,中國人在生產各種供我們享用的商品,但他們不是為了維持貧窮才這樣做。和任何人一樣,中國人也是為了消費而生產。他們的生產帶來了相應的需求,不論通過自己的消費,還是經由通過儲蓄轉嫁給他人的消費。
中國人每工作24小時,美國人的薪資就上漲一點。但正如我強調的那樣,某些商品(包括中國制造的商品)的價格下降并不代表通貨緊縮。相反,價格下降催生了此前不存在的新需求。消費品價格是衡量通脹壓力的糟糕標準。
成功的冒險讓企業家富有,最終讓所有人獲利
《紐約時報》或許是“新聞紀實報紙”,但《今日美國》自稱“國家報”。《紐約時報》在世界各地均設有新聞分社,擁有品位高雅的讀者群,《今日美國》則以一種對大眾而言可讀性非常高的方式傳播新聞。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依靠無處不在的《今日美國》簡要了解時事、商業和娛樂新聞,對它的依賴性超過任何其他報紙。而且,它的體育版無疑是全美。
已故的艾倫 紐哈斯于1982 年創辦《今日美國》,當時,美國正深陷經濟衰退的危機。他選擇的時機似乎與常理不符,但企業家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他們破壞現有的市場,向消費者提供或許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自己想要的商品。簡言之,企業家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由于《今日美國》的成功,紐哈斯成了富翁。正如他有時在每周專欄中向讀者傳達的那樣,他擁有的財富使得他能夠領養許多出身貧寒的孩子。
“我是一個貧窮的德俄混血孩子,長在南達科他州,”紐哈斯回憶道,“我父親在我兩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雖然家境貧寒,但他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做大事的激情。紐哈斯把自己與脫口秀主持人拉里 金(同樣出身貧寒,在布魯克林長大,父親在他上小學的時候去世)相比,寫道:“我和拉里都知道,如果我們想做大事,我們就必須冒大風險。他把賭注下在深夜電臺節目上,1978 年,他的節目在全國播出。這檔節目最終成為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拉里 金現場’。1982 年,我把賭注放在《今日美國》上。后來,它成了‘國家報’。”
政客和學者常常譴責收入不平等或貧富差距,但他們的苦惱是沒有根據的。個人的成功導致貧富懸殊,使得那些尚不富裕的人必須承擔風險才能獲得財富。金和紐哈斯的成功證明,經濟自由在改善不富裕人士的生活條件方面有著出色的成績。
紐哈斯創辦了一份報紙,使得信息的獲取變得大眾化,金則把賭注押在一檔節目上,把富人、名人和博學者的生活帶到美國的客廳里。金最終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取得了成功,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創始人泰德 特納也是一個不安分的創業者。特納如今是億萬富翁,但他創辦24小時新聞頻道的想法曾經被他人取笑。他把賭注押在一個點子上,因為他認為應該讓更多人了解周圍的世界。
不久之前,J.K. 羅琳還是一位離異的母親,貧困的生活條件迫使她和妹妹一起住在蘇格蘭愛丁堡。在一次接受《每日電訊報》采訪時,羅琳回憶了這段窮困潦倒的時期:
我沒有刻意,也沒有渴望依靠救濟生活。這是最令人心灰意冷的事。我不想夸張,但在很多個夜晚,盡管杰西卡在吃東西,我卻吃不下。有人以為你會刻意使自己享受救濟……你得是個十足的傻瓜才行。
我是研究生,我有能力,我知道我的長期前景是明朗的。我一定與沒有信念、最終陷入貧困的女人不同——令人絕望的是失去自尊。無論如何,我的這段時期只持續了六個月。我一直在寫作,寫作確實拯救了我的理智。一旦杰西卡睡著,我就伸手去拿紙筆。
雖然物質貧乏,但羅琳的精神世界十分富足,她日日夜夜堅持寫作,最終寫成了《哈利 波特》系列。她把賭注押在自己的才華上,創造了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兒童圖書系列。
因為債臺高筑、家庭破碎、酗酒和吸毒被捕,多米尼克 鄧恩想到了自殺,并在20 世紀70 年代羞愧地逃離比弗利山莊。他在俄勒岡州鄉下的雙景觀度假村租了一間沒有電視機也沒有電話機的公寓。盡管作為電影制片人的職業生涯已經到頭,但鄧恩把賭注押在寫作上。他的及時部電影劇本慘遭嚴厲批評,他的及時本書《獲獎者》也是失敗之作。鄧恩在日記中寫道:“我從來沒有比寫劇本的時候更相信我自己。從來沒有比那時更快樂。”盡管財務狀況捉襟見肘,但他有強烈的成功渴望,并因這渴望堅持了下來。他在2009 年去世時,是全球受歡迎的犯罪小說作家之一。
伯尼 布里斯坦在自傳《我該何去何從》中回憶了早期的艱難生活。35 歲時,“我欠債,我開始相信,我的生活可能不會有什么起色了”。娛樂行業的同行的成功和他自己的相對失敗使他肩負重擔。他沒有什么可失去的,而且不顧一切地想要證明自己,于是,他創辦了自己的經紀管理公司。他的公司到處都有涉獵,從《周六夜現場》到《大青蛙布偶秀》 和《捉鬼敢死隊》。最近,布里斯坦的公司還參與了《黑道家族》。激烈競爭的好萊塢(他的書的副標題是“除非有人想讓你死,否則你在好萊塢就是無名小卒”)的不平等助長了他的創作能量。
1981 年,邁克爾 布隆伯格被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解雇,但他的遣散費包含1000 萬美元。不論以什么標準衡量,布隆伯格都是超級富翁。他本可以安逸地退休,然而,他渴望生命中有更多東西,包括將來值得讓《紐約時報》寫一篇訃告的商業成功。因此,“失業”的布隆伯格開始著手打造屬于自己的市場和全球新聞機構,也就是現在的彭博社。現在,他的新聞終端在華爾街及其他地方都是必不可少的,他對此的賭注使他成為全球最富饒城市中最富裕的人之一——一座他從2002 年至2013 年擔任市長的城市,一座還將長期得益于他對慈善事業的奉獻的城市。
財富分配不均十分明顯,因此,投機政客大聲疾呼,反對不平等。你較少聽到的是不平等帶給我們其余人的刺激。他人的成就能夠引發一種積極的嫉妒心理,正如經濟學家魯文 布倫納解釋道:“一個人的嫉妒心越強,就越愿意賭一把。”更理想的是,成功的冒險使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富有,為所有人帶來富足,實際上縮小了“生活方式差距”。
現代商業計算始于1964 年,隨著IBM System/360 主機的推出而到來。這款機器是最基礎的版本,耗費超過100 萬美元。只有最富裕的人才能負擔得起一臺速度和性能會遭到現代中等收入消費者嘲笑的電腦。這些早期計算機的價格令人望而卻步,高昂的價格提醒我們注意企業家的附加值。成功者能想到大多數人想不到的事。的確,他們看到的是一個需要解決方案的問題,他們從這個問題上著手工作。
1984 年,當邁克爾 戴爾創建他的公司時,蘋果公司正憑著蘋果二代電腦掀起波瀾,但個人電腦依然十分少見,它們只是技術發燒友的昂貴愛好。戴爾的結論是,如果舍棄昂貴的零售展廳,電腦就能以更低的價格向大眾出售。他想出了如何將曾經只有富人才可享受的產品進行量產的辦法,因此成為億萬富翁。現在,所有收入階層的人都能使用這個曾經緩慢、巨大、價格上百萬、沒有網絡連接的機器。很多故事都提醒我們,奢侈品只是一個歷史概念,戴爾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富人之所以富裕,是因為他們把鮮為人知的奢侈品轉變成了普通商品。
直到20 世紀70 年代,人們還不可能擁有一部電話機。你得從貝爾大媽那里租一部電話,因為給一個街區之外的朋友打電話這一“奢侈”行為,她會向你收取一筆費用。手持電話在20 世紀70 年代根本不存在。但到了1983 年,摩托羅拉已經推出DynaTAC 8000X。這是個“磚塊手機”,因為出現在奧利弗 斯通1987 年的電影《華爾街》中而聞名。它不能裝進口袋,由電池供電,只能待機30 分鐘,沒有現在的手機標配的文本信息、電子郵件和動畫功能。一部和《華爾街》主角戈登 蓋柯一樣的手機得花掉你3995 美元,還不包括每月服務費和長途通話費,這兩者的費用也得好幾百。因此,早期的移動電話非常罕見,通常只出現在富人和名人常去的地方。幸運的是,利潤——至少是獲利的可能——吸引了模仿者。摩托羅拉開始了手機革新,但很快,其他科技公司和服務供應商也進入這個市場,來服務全球各地渴望與其他任何地方的人取得聯系的用戶。
有些讀者可能還記得打電話回家,來查看留在笨重的答錄機上的信息的日子,答錄機也已經重蹈付費公用電話的覆轍。也有些讀者或許記得眼巴巴地等在電話機旁,等待來自客戶、老板或未來配偶的電話的時光。年輕的讀者可能不理解,這種相對匱乏的狀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常態。現在,我們帶著懷疑的眼光看待只有通話功能的手機。我們期望在智能手機上收發電子郵件、上網、看電影,甚至實時觀看最喜歡球隊的比賽,現在的智能手機功能強大但價格實惠。
一款中等配置、擁有32G 閃存的蘋果iPhone 的零售價為幾百美元(如果與無線服務供應商簽訂合約的話還能更便宜),但在1991年,這樣的產品會讓消費者付出144 萬美元。如果在比爾 克林頓當選總統前想買擁有現在各種功能的智能手機iPhone,價格會超過300 萬。現在的手機價格低廉,用戶能夠以極低的費用向幾乎任何地方撥打電話,這些手機的普及是企業家與資本相匹配的結果——正是這些企業家的成功加大了貧富差距。貧富差距的擴大遠遠不是破壞社會,而是意味著從前僅供富人享用的商品正變得大眾化。資本所有者把稀缺變成豐富,財富不平等就是這一事實帶來的重要結果。正如已故的億萬富翁史蒂夫 喬布斯證明,貧富不均是一個可喜的信號,意味著生活方式的不平等(與收入不平等相反)正在減弱。
電影行業的故事同樣如此。業內一直存在一種慣例:渴望獲得奧斯卡大獎的電影制片人必須在紐約和洛杉磯展映他們的電影,至少一個星期。各類《超人》大片的放映范圍一直很廣,但就在21 世紀初,住在偏遠地方的人還沒那么幸運,無法欣賞到大部分的好萊塢影片。像《查令十字街84 號》這樣的影片可能只在“藝術電影院”上映,這類影院只集中在大城市。像百視達這樣的錄像機和錄像帶租賃商店緩解了距離問題,但即便如此,住在最偏遠地方的人們仍受到限制,無法接觸到電影的神奇魅力,
更不用說租賃商店的不方便之處(還記得滯納金嗎)。
創業天才時常以最奇特的方式出現。設法讓更多人享受電影藝術的人并非來自電影行業,而是來自硅谷的科技公司。里德 哈斯廷斯和網飛公司克服了音像店的弊端,解決了備貨不足的問題,并取消了滯納金。用DVD 取代錄像帶使得電影能夠通過郵寄方便地送達,于是,住在蒙大拿州的網飛公司用戶短時間內就可以輕易地觀看冷門影片,像每一位住在曼哈頓的影迷一樣。
郵寄DVD 消除了地理障礙,但問題沒有就此結束。哈斯廷斯清楚,下一次革新將會對網飛公司造成沖擊,就像網飛公司對百視達做的那樣,他知道,時間也是享受好萊塢豐富電影資源的一大障礙,即使觀看電影比郵寄 DVD 更理想。如今,網飛公司的訂閱者可以在任何時候通過網站上的視頻流觀看電影。哈斯廷斯現在很富裕。提高網絡容量和速度的革新者使視頻流成為可能,他們也因此變得富有。我應該因為他們比我有錢而討厭他們嗎?還是應該感謝這個能夠豐富千百萬人生活的經濟體系?
翻閱每年的《福布斯》全球400 富豪榜就可以看出一種非常能說明問題的趨勢。美國的巨大財富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貨幣信號,象征著令生活更美好的創業活動。抗癌藥物的生產商黃馨祥是400 富豪之一。這份榜單還包括超級富豪的繼承人,例如因沃爾瑪超市而聞名的沃爾頓家族。他們的財富意味著每個人都有更多機會獲得資金,而資金是創造財富的必備要素(見第六章)。今天的沃爾頓家族之所以身家數百億,是因為山姆 沃爾頓使人人都能獲得所有消費品,而且,在他這樣做的時候,還讓美國人每次到沃爾瑪超市購物時都得到一次“加薪”。
約翰 洛克菲勒(1839—1937)可能是美國最著名的富豪之一,如今,他的繼承人也出現在福布斯400 富豪榜上。《圣經》告誡我們:“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這句話放在19 世紀中葉依然適用。洛克菲勒開始以低價出售煤油,賣給那些日落后便進入黑暗的家庭。他通過消除這種不便性來積累原始財富。后來,他把自己的創業天才運用到汽油生意中。在譴責他的巨額財富前,任何人都請不要忘記,亨利 福特之所以能大規模生產汽車,是因為標準石油公司使得人們可以方便地獲取汽油。
生動有趣,不錯
書不錯,發貨時包裝太簡陋,致使部分書籍受損!這個問題看到很多購書者反應,可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強烈建議當當為天下愛書之人考慮一下,不要再消磨大家的耐心了。
書本質量完好,紙質優良,內容有趣,價格便宜,值得一看
紙質,包裝好!經典必讀!當當的物流發貨快,服務好!
很不一般的還可以
很好的一本書
看著一般翻翻就可以了
書好,等等看完了,在評論。
嗯嗯嗯嗯額
好書好書,不錯不錯,多看看漲知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很不錯,值得閱讀
很久沒參與評論了,這本書是我一直尋找的書,把宏觀經濟學講得簡單通俗,故事很有意思。推薦!
書的紙張質量一般,手感不是很好,但是書內容不錯
不錯,很好很強大,內容真心不錯,強烈要求大家一起來讀。。。。。。。。。。
物流和其它環節都很給力,希望接下來繼續:)多謝快遞小哥
包裝可以,但3頁出現兩處錯別字了,希望內容不是嘩眾取寵。待精度后再來追評
還行吧,我比較滿意,不滿意的是剛才寫評論受到當當限制,其實也沒有過分的話,是當當不愿聽真話而已
用通俗的語言讓讀者了解經濟學和生活的關聯,讀了幾章覺得受益匪淺
國際大V的書,只講現象和結論,沒有深入分析,但觀點新鮮,值得一看。
很實在的述說,把高深莫測的經濟學知識平民化,不錯。
雖然還沒看,但大略翻看了一下,內容挺詳細,對我了解經濟學挺有幫助的
比較實用的經濟學原理,讓經濟學小白也能從生活中領悟相關的魅力
現代生活必須要懂得一些經濟學知識,經營生活,經營愛情。畢竟,人必須生活著,愛才能有所附麗。
買來學習,希望能提升我的經濟知識水平,學習中
自由經濟作品,主張民進國退,趕走強盜,公平勞動成果分配,才能發展經濟。
經濟學從常識中升華。我們大都只能很模糊的知道一些,很需要理論結合實際才能更好的理解和運用之
本來以為是那種用生活小事例來解讀經濟學的書,結果看了是比較嚴肅的一本書,但是書里講的東西比以前看的書深刻,有顛覆性,喜歡營銷的可以買來看,還不錯
超爛的一本書,根本沒什么實用的東西。豆瓣高分都是刷出來的,被騙了。爛書一本。
經濟學并非深奧的理論,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了解一些經濟學常識,對于科學消費與投資,避免出現資金損失很好幫助。
的確顛覆了我以前學到的、聽到的經濟學知識,原來有些人移民加入別國國籍,很大程度上是經濟原因所致。作者關于稅收、貿易、儲蓄的觀點,可以說讓我眼前一亮,從最初的震驚,到和朋友討論的興奮,到最后沉默的思考。值得一看。
讓經濟學回歸常識:把日子過明白的超實用經濟學,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