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關于中國經濟改革三十多年來的成就與經驗的研究成果。在從理論層面解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三十年取得成功的內在邏輯后,又用一系列的改革故事為讀者直觀展示了改革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犀利的經濟學觀點加上睿智的表達,周其仁教授用本書向讀者解釋近四十年來中國做對了什么的同時,引導讀者思考中國未來還需要做什么。
1.財新全新經濟類書系——“理享家”圖書輯:許小年《回蕩的鐘擺》、周其仁《中國做對了什么》、汪丁丁《經濟的限度》、謝平《互聯網金融九堂課》重磅上市,與眾多品牌經濟學家一起共享理性的力量。
2.周其仁教授深度參與了三十多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名經濟人物之一”,在本書中,周教授總結了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內在理論邏輯與得失成敗,指出了未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經之路。
3.我們需要了解近四十年來“中國做對了什么”,更需要知道“中國還需要做什么”。
改革激發了中國人掌握知識的誘因,而開放則降低了中國人的學習成本。綜合起來,早已存在的要素成本優勢、改革開放顯著降低制度費用以及中國人力資本的迅速積儲,共同成就了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其中, 制度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是中國經驗的真正秘密。
30年來中國的經驗的確證明,未來絕不是宿命的。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只要堅持改革開放以來被實踐證明做對了的事情,繼續推進尚未完成的改革事項,未來的歷史將有機會再次證明人們關于中國的樂觀斷言。
周其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孫冶方經濟學獎獲得者,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名經濟人物之一。
研究范圍主要包括產權與合約、經濟史、經濟制度變遷理論、企業與市場組織、壟斷、管制與管制改革等。自1996年以來,相繼開設了有關經濟組織和經濟制度、發展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等課程。
著有《突圍集》《城鄉中國》《改革的邏輯》《競爭與繁榮》等。
目 錄
及時輯 成就與挑戰
鄧小平做對了什么 002
公司理論與中國改革 025
遠近高低各不同 041
用三個變量看經濟 045
成本急升的挑戰 050
制度費用是大事 055
競爭后發優勢 059
三種私人資本和中國經濟 064
第二輯 企業家精神
經濟增長與企業成長 076
江桂蘭的故事 082
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 086
刮目相看人力資本 096
能力定價和高科技產業 103
新經濟與企業家精神 111
企業家能力競爭的舞臺 119
的企業家和最昂貴的企業制度 129
第三輯 國企改革那些年
國資轉讓爭議四起的經濟原因 146
科斯定理與國資轉讓 158
資產管理的責任鏈 163
我為什么回應郎咸平 167
長沙的路子 179
可惜了,科龍 184
“廟”里的“好方丈”為何那么少 188
攫取與公有制企業改革 202
第四輯 迎接挑戰
景氣低迷中的企業家行為 220
體制政策要靠前 228
以規則的確定應對結果的不確定 231
以法律約束政府總支出 237
房價問題的政治學含義 241
轉型期城市就業也需“軟著陸” 250
鄧小平做對了什么
本來我為在芝加哥大學舉辦的“中國改革30年討論會”準備的是另一篇論文。可是,6月3日科斯(R. Coase)教授的助手來信轉述了以下意見:“他認為如果沒有一篇關于鄧小平的論文,這次研討會將是不的。”來信還說,“你可能是提供這樣一篇論文最合適的人選。”這當然不是我可以承受的榮耀。不過,我倒愿意說明,為什么自己愿意冒著不自量力的風險,也要嘗試著完成已經97歲高齡的科斯——這次研討會的發起人和主持者——指定要求完成的任務。
及時次看到科斯的名字,是在一本小書上。那是1985年夏天,北京四通公司的一位朋友悄悄給了我兩本小書。翻開一看,是張五常著的《中國的前途》和《再論中國的前途》,由香港信報出版。但落在我手上的這兩本,卻顯然是盜印的:開面很小,紙質奇差,有照相翻拍的明顯痕跡;封皮上沒有字,里面印有“內部讀物”的字樣。
不知道誰是張五常。可是翻開他的書,就不能放下。在《中國的前途》的第148頁,五常這樣介紹:“科斯對經濟制度運作理解的深入,前無古人,且對中國的經濟前途深表關懷。”書中提到了科斯的兩篇大文,用產權(property rights)與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 的概念闡釋了制度和制度變遷的理論。那時我自己對市場交易沒有多少感受,因此對“交易費用”不甚了了,特別是對把交易費用似乎假設為零的“科斯定理”,感到有理解方面的困難。但是,對于“產權界定”(delineation of rights),卻立刻覺得它有非凡的解釋力。
為什么獨對產權界定別有感悟?容我交代一點背景。我是1978年從黑龍江農村考到北京讀大學的。此前,我沒有機會上過高中,不過是1966年的一個初中生畢業生,經歷了三年停課后于1968年上山下鄉。等我拿到入大學通知書的時候,已在鄰近俄羅斯的邊陲之地上山下鄉十年了。對我這樣的人來說,鄧小平時代的及時頁,就是他于1977年8月做出的恢復高考的決定。這一頁改變了我們一代人的命運。
1978年十月后的北京,是中國偉大變革的漩渦中心。我們為重新獲得讀書機會而奮發學習。不過在那時的北京城,似乎也擺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我們到西單看過大字報,傳閱過當時一切可得的有關日本、美國、歐洲、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現代化情況的報道,也聚在一起收聽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新聞公報,以及鄧小平
對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的著名談話。站在那個中國開放時代的端口,為了消化大量撲面而來的新鮮信息,我們在自發組織的讀書小組里度過了無數不眠之夜。
不過,最打動我們的,還是在一個聚會上聽到的安徽農村包產到戶的消息。那是親到現場調查的人帶回的及時手報告:大旱天氣增加的饑荒威脅,逼得農民悄悄把集體土地分到了戶;結果,糧食大幅增產,但“包產到戶”卻不合法,農民只在底下秘密推進。這個故事讓我們興奮。在貧困好像與生俱來、無可更改的中國農村,
原來也存在迅速改善生活的路徑!我們的困惑是:為什么被實踐證明可以促進生產、解決農民溫飽的生產方式,卻得不到“上層建筑”的合法承認呢?
1980年,以部分北京在校大學生為主、自發成立一個農村研究小組,立志研究中國農村改革和發展面臨的種種問題。由于全部有過上山下鄉的親身經歷,其中還有幾位本人就是農民出身,大家志同道合、心甘情愿地重新走進農村和農民的生活,觀察、詢問、調查、分析、研究和辯論,提升了對真實世界的認知水平。機緣巧合,這群“北京小子”的工作,得到了杜潤生先生等前輩中國農民問題頂級專家的欣賞、指點和支持,把我們帶入改革政策的制定過程。其中個人最離奇的經歷,就是身為一個黨外人士,也參加了20世紀80年代中共中央關于農村改革幾個政策文件的準備、起草、修訂、成文的全過程——按規矩,這些黨內文件一旦下發,是不可以讓我這樣的黨外人士閱讀的!仿佛在不經意之間,我們見證了歷史:對于8
億中國農民來說,包產到戶才是鄧小平領導中國改革偉大戲劇的及時幕。
一、中國特色的產權界定
包產到戶并不是“新生事物”。調查表明,早在1956年下半年,浙江永嘉縣就出現了包產到戶——剛被卷入高級社的農民發現“大鍋飯”帶來出工不出力的消極傾向,就把集體土地劃分到農戶,以此約束集體成員努力勞動。后來我結識當年主政那個地方的縣委書記李云河,他因贊成包產到戶而被革職、遣返老家務農長達21年之
久! 1959-1961年間,包產到戶出現在“”最嚴重的所有省份,其中僅安徽一地就蔓延到全省40%的生產隊,農民把能夠有效抵抗饑荒的責任田稱為“救命田”。問題來了:既然包產到戶不是鄧小平主政中國以后才出現的現象,更不是鄧小平自上而下“發明”或推行的一種土地制度,為什么要把農村包產到戶改革看成鄧小平偉大戲劇的及時幕?
推薦購買!
慢慢看,收藏起來。
這本書還不錯。
很好不錯,值得閱讀。
好書收藏待看
此次物流送貨相對及時
未來的歷史將有機會再次證明人們關于中國的樂觀斷言
好書,物流和包裝都沒的說,非常滿意!
經典,很受啟發
做對了什么,比如何做顯得要虛一些,但是,知其所以然,明確問題根源,是第一步
非常好受益匪淺
通俗易懂,外觀獨特
非常滿意,繼續努力!
很好,很值得,不錯
很棒的財新,受尊敬的良心經濟學家!
你明明。。
發貨快,服務好,正品,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不錯的好書,品質有保障
很不錯的的書。值得一看。
很不錯的一本書,作者觀點也很多元
好好好好好好
觀點挺正的,推薦!
收到書了,準備今天就讀起來!!
書還沒來得及看,不過,當當網購書是不錯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