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蕭紅重要的長篇代表作《呼蘭河傳》及兩部短篇《后花園》《小城三月》。
呼蘭河畔有蕭紅兒時最純真的快樂和最宏大蒼涼的人生感悟。多年的漂泊之后,她在人生的末端回顧童年,寫下《呼蘭河傳》這樣一部充滿童心、詩趣和靈感的“回憶式”長篇小說。呼蘭河小城的生活或許有一點沉悶,但蕭紅用繪畫式的語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現了粗線條的、大紅大綠的帶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滿童趣的影像。
短篇小說《后花園》在蕭紅所有作品中堪稱精美。伴隨著花園里花草的熱鬧,不經意地講起寂寞的磨倌馮二成子,以及他灰暗沉悶的生活。蕭紅在淡淡的敘述中融入了她深沉的歷史悲劇感。
精選蕭紅詩性文字,參照初刊全新修訂,原汁原味保留蕭紅的語言特色。
以簡潔無華的筆法,深沉記錄悲涼絕望的人生,揭示了那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哲學。
蕭紅的作品個人風格強烈,文章結構松散,模糊了小說和散文的界限,語言富有樸素的詩意,充分展現了文字的簡單之美。此外,蕭紅的作品迥異于同時代的任何一個作家,她按照天性寫作,深度關注人的境遇和人的命運。
蕭紅
女,作家,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1911年生于黑龍江呼蘭河畔一個地主家庭,1942年葬于香港淺水灣邊,時年31歲。半生漂泊,足跡遍布北京、青島、上海、東京、武漢、香港等地。
1930年,為了反對包辦婚姻,逃離家庭。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只身東渡日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抵香港,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她寫的都是生活,她的人物是從生活里提煉出來的,活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我們產生共鳴,好像我們都很熟悉似的。……她是憑個人的天才和感覺在創作。
——胡風
蕭紅的文學成就一點也不比張愛玲遜色。中國現當代小說史沒有收錄蕭紅是最不可饒恕的疏忽,她是20世紀中國秀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將成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閱讀的經典之作。
——夏志清
讓人稱奇和贊嘆的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在戰爭和艱難的個人生活環境下竟能有這樣的成就。她的名聲姍姍來遲。她在中國文學史上所占據的巨大分量只是在現在才清楚地顯露出來……
——德國漢學家顧彬
寫的可真好。誰說日常小事、小人物不值得寫呢,讀這本讓我和家鄉走得更近。當時的人和現今的人區別有多大?我看幾乎沒啥區別。我們想要的和盼望的,也是蕭紅小時候的呼蘭河人想要的和盼望的。生命真是輕飄,才女也轉瞬化作枯骨,唯有用字寫就的"呼蘭河"永遠流傳。
我不知道這本書到底算不算小說,它沒有傳統那樣的結構,回憶錄甚或散文集可能更貼切一些。文字細膩樸實,自然流暢,童年回憶溫婉道來。呼蘭河的人們充滿性格又沒有性格,讓人愛憐氣恨,卻無所謂好人壞人,那些人,就是我們自己。
就那么簡單的文字和句子,卻是那么的深刻,越讀越喜歡。電影《黃金時代》 的旁白都是來自于呼蘭河傳的。就像結尾她說道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看似平鋪,實則背后的情感波濤洶涌。
蕭紅雖然幼時寂寥,但好在結實蕭軍之后也有一幫朋友,甚至還得到魯迅先生賞識,但跟端木蕻良一起之后,又再度告別朋友,及至最終走到生命盡頭,病榻前也只有駱賓基相守。人生能有幾個始終陪伴的朋友還是的確好難啊。
“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這個句子有多么殘忍多么凄涼,放在心上是多么的痛,只有失去了祖父的孫女兒才會懂得。那么多童年的美好記憶都在祖父粗糙寬大的掌心里,當祖父走的時候,也就真正地帶走了我們的童年。
發現蕭紅很厲害,極簡潔的用筆里蘊藏著深沉而濃烈的情感,小說展現的是她故鄉的人和事,雖然篇幅不長,人物不多,也就幾戶人家的悲歡離合,但筆觸蒼涼闊大,有近于史詩一般的格局和氣度,女作家中相當罕有,就是男性作家也難得有這樣深刻描畫人生悲涼的。
《呼蘭河傳》這本書估計大家啊都不陌生,對于蕭紅也是很熟悉的,書中講述了作者在家鄉小時候發生的點滴,平凡中蘊藏著偉大,非常的 引人入勝,值得一看。
隨著人的閱歷的增長,對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這本書我是毫不猶豫的評為佳作。一直以來覺得女作家,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總是有點太過女性氣息,缺乏男性的大氣。而蕭紅的作品,讓人由衷的贊嘆:“誰說女子不如男!”,她筆下的人,是活的,而又走進你的心里。
張愛玲和蕭紅兩個人都是民國才女,可是風格完全不同,一個是北方人,一個是上海人,這就看出兩個地方的人的不同。張愛玲真實的可怕,對所有虛偽抱著嘲笑。蕭紅則不動聲色地記錄下一切,還帶著一絲留戀與唯美。兩個都是女子,不同的美。但對文字都有同樣的執著
蕭紅也是冷眼,但并不旁觀,每一個人的凄苦命運中都有他的身影:被祖母斥責的祖父身邊,在大澡盆中被熱水燙的團圓媳婦兒眼前,那歪斜破漏的粉房里,馮歪嘴子的磨坊中,都能看到她進進出出的小小身影。一個小孩子,到底能不能看懂這時間的悲苦,蕭紅告訴了我們答案。
在看黃金時代前對蕭紅的了解說是只知道她名字的程度,在看電影前看了一張二蕭的合照,然后看了電影,電影太過于文藝就不說了。看了這本書后,才明白電影中對蕭紅的評價“是有天賦的,令人羨慕的天賦”真的不為過。
看小說,總是想著找到一個主角,開篇兩章展現了呼蘭河的一幅全景圖,以前那篇《火燒云》可能就是出自這里。接著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觀察著租房者的苦悲蒼涼,小團圓媳婦一則十分地震撼人心,馮歪嘴子的卑微,翠姨的愛情,這些都那么打動人心,難以忘懷。
蕭紅把女性作家的細膩筆觸發揮得淋漓盡致,描寫樸實無華,淡淡的回憶之中涌動著深深地懷念,故鄉的一草一木都是親切的、優美的,當蕭紅客死異鄉時,心中該多么懷念呼蘭河那座小城
兒時和祖父的記憶那段,讓我想到自己小時候,無限珍惜,真是類似鄉間史料活化石。只是,讀到后來越來越悲涼。獨特的女性意識,而筆調卻又超出一般女作家女作家的情感小情調。隱約有魯迅文章的那種感覺,發現果然她曾授業于魯迅。蕭紅是個好姑娘!!
平淡的不能再平淡的句子了。每一句都好像無關緊要,每一句都是深深悲傷之后的波瀾不驚,都說寫這本書時候蕭紅是寂寞的,寂寞到極致也就是寥寥幾筆,看了想嘆氣,又覺得有什么好嘆氣的呢,不過如此。好久沒讀到這么喜歡的書了。
蕭紅應該算是個真正的文藝女青年和理想主義者,即使在那個黃金時代也顯得與眾不同。看《呼蘭河傳》,有種驚奇。她的純粹,勝過冰心等人;她的厚重,又重過如張愛玲。如此鮮活、如此充滿生活氣息,對她的好奇又增了幾分。
初讀的時候很不喜歡,覺得蕭紅的文字有些幼稚,讀下去漸漸被吸引,原來蕭紅的文字充滿了靈性。大凡好的作家在描寫人生是都會在悲涼之中透出些溫暖來吧,就這樣吧,人若螻蟻,人生漫漫,讓我們帶著我們平凡渺小的苦樂辛酸,脆弱而又堅強的活著吧,也許這就生活吧。
從蕭紅的回憶中多多少少滲透出自己童年的影子來,想起了不復存在的老房子,想起了堂屋里厚重陳舊的落地箱,想起了曾祖父和他教我的第一首唐詩,想起了門前結出果子的無花果樹,不同的是,我家的院子沒蕭紅家的那般荒涼,我的童年也不似她那般寂寞。
呼蘭河傳更像蕭紅回憶的童年,還有憶魯迅先生,都記錄著他人生中少有的溫情時光,可讀起來還是苦苦的,蕭紅女士本人的生活要苦得什么程度才能在我們今天讀起來還是覺得像口中含黃蓮?
文字流暢優美,太文藝了。“我抱著那大白兔,我越看越喜歡,我一笑笑醒了。”看完了蕭紅的《呼蘭河傳》,那是書里難得的歡快片段。好喜好祖父,也好厭惡憎恨那些好事的圍觀鄉鄰,有二爺其實不壞,團員媳婦的遭遇和歪嘴子的“幸福”好讓人悲傷。
蕭紅在逃到香港的時候寫的這本書,她真是太喜歡家鄉了啊,特別是寫到祖父的段落都覺得天真的,暖暖的。也描寫了其他的人,有時苦有時樂,但蒼涼感多一些,不過比生死場多了些人情味,語言比較平實,完整展現了呼蘭河 那里的人。
蕭紅的文學價值真真被嚴重低估了!前半部分我還在想,這書明明是散文集;后半部分終于明白這獨特的文體。蕭紅對人性的認識遠不在張愛玲之下,且她有著一種博大的人道關懷。清新質樸的文風,把最悲慘的人生寫得那么純真。
現在因為電影的帶動,已經有很多人都知道蕭紅了,但是不是真的都去讀過蕭紅呢?如果大家愿意讀蕭紅,我建議從這一本呼蘭河開始,讀一讀簡單樸素的語言描述出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
蕭紅內心是明媚的少女,雖然外頭包圍著失落的感傷。她對呼蘭河縣應該是既愛又恨的吧,才讓她在生命的盡頭也不忘記敘下來。閱讀時一直在感嘆,稚嫩幼童卻能記憶如此深刻,真不知道后來長大的她,當壞記憶難以磨滅的時候,要如何看待生活。
中學課本里有呼蘭河傳的節選,現在又讀到跟祖父的那段時光,能體會出一些以前體會不到的東西了,也許這就是成長,還有以前沒讀到過的小城三月和后花園。經典的作品會在成長的不同階段給人以不同的感受。
茅盾在他的《<呼蘭河傳>序》中說:“也許有人會覺得《呼蘭河傳》不是一部小說。”因為它“沒有貫穿全書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不是整個的有機體”。然而這正是蕭紅在寫作這部作品時的突破性......
看了黃金時代 被影片中的蕭紅深深吸引,有才華 有思想,坎坷的人生。 呼蘭河傳 是蕭紅歷經人生滄桑后創作的,非常想深刻了解蕭紅生命快要結束前對過去日子的情感印跡 。打算看完這本書再看她最初寫的生死場。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