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詳盡的回憶錄 根據(jù)手稿全新校訂
首度回顧一生重要經(jīng)歷
祖父科場案 兄弟失和 北大授課 元旦遇刺 敵偽任職 監(jiān)獄生活
細述親歷之近現(xiàn)代重要史事
辛亥革命 張勛復辟 新文化運動 五卅 三一八 北伐
了解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文化必讀之作
周作人(1885-1967),現(xiàn)代作家、翻譯家,原名櫆壽,字星杓,后改名奎綬,自號起孟、啟明(又作豈明)、知堂等,筆名仲密、藥堂等。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留學日本,與兄樹人(魯迅)一起翻譯介紹外國文學。五四時期任教北京大學,在《新青年》《語絲》《新潮》等多種刊物上發(fā)表文章,論文《人的文學》《平民的文學》,詩《小河》等均為新文學運動振聾發(fā)聵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創(chuàng)立了中國美文的典范。在外國文學藝術的翻譯介紹方面,尤其鐘情希臘日本文學,貢獻巨大。著有自編集《藝術與生活》《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等三十多種,譯有《日本狂言選》《伊索寓言》等。
及時卷
一緣起
二老人轉世
三風暴的前后上
四風暴的前后中
五風暴的前后下
六避難
七關于娛園
八書房
九三味書屋
一○父親的病上
一一父親的病中
一二父親的病下
一三煉度
一四杭州
一五花牌樓上
一六花牌樓中
一七花牌樓下
一八四弟
一九縣考
二○ 再是縣考
二一縣考的雜碎
二二縣考的雜碎續(xù)
二三義和拳
二四幾乎成為小流氓
二五風暴的余波
二六脫逃
二七夜航船
二八西興渡江
二九拱辰橋
三○青蓮閣
三一長江輪船
三二路上的吃食
三三南京下關
三四入學考試
三五學堂大概情形
三六管輪堂
三七上飯廳
三八講堂功課
三九打靶與出操
四○點名以后
四一老師
一緣起
我的朋友陳思先生前幾時寫信給我,勸我寫自敘傳,我聽了十分惶恐,連回信都沒有寫,幸而他下次來信,也并不追及,這才使我放了心。為什么這樣的"怕"寫自敘傳的呢?理由很是簡單,及時是自敘傳很難寫。既然是自敘傳了,這總要寫得像個東西,因為自敘傳是文學里的一品種,照例要有詩人的"詩與真實"摻和在里頭,才可以使得人們相信,而這個工作我是干不來的。第二是自敘傳沒有材料。一年一年的活了這多少年歲,到得如今不但已經(jīng)稱得"古來稀"了,而且又是到了日本人所謂"喜壽",(喜字草書有如"七十七"三字所合成,)那么這許多年里的事情盡夠多了,怎么說是沒有呢?其實年紀雖是古稀了,而這古稀的人乃是極其平凡的,從古以來不知道有過多少,毫沒有什么足以稱道的,況且古人有言,"壽則多辱",結果是多活一年,便多有一年的恥辱,這有什么值得說的呢。
話雖如此,畢竟我的朋友的意思是很可感謝的。我雖然沒有接受他原來的好意,卻也不想辜負了他,結果是經(jīng)過了幾天考慮之后,我就決意來寫若干節(jié)的"藥堂談往",也就是一種感舊錄,本來舊事也究竟沒甚可感,只是五六十年前的往事,雖是日常瑣碎事跡,于今想來也多奇奇怪怪,姑且當作"大頭天話"(兒時所說的民間故事)去聽,或者可以且作消閑之一助吧。
時光如流水,平常五十年一百年倏忽的流過去,真是如同朝暮一般,而人事和環(huán)境依然如故,所以在過去的時候談談往事,沒有什么難懂的地方,可是現(xiàn)在卻迥不相同了。社會情形改變得太多了,有些一二十年前的事情,說起來簡直如同隔世,所謂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我想這就因為中間缺少連絡的緣故。老年人講故事多偏于過去,又兼講話嘮叨,有地方又生怕年青的人不懂,更要多說幾句,因此不免近于煩瑣,近代有教養(yǎng)的青年恐不滿意,特在此說明,特別要請原諒為幸。
二老人轉世
我于前清光緒十年甲申十二月誕生,實在已是公元一八八五年的一月里了。照舊例的干支說來,當然仍是甲申,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確是多難的一年,法國正在侵略印度支那,中國戰(zhàn)敗,柬蒲寨就不保了。不過在那時候,相隔又是幾千里,哪里會有什么影響,所以我很是幸運的,在那時天下太平的空氣中出世了。
我的誕生是極平凡的,沒有什么事先的奇瑞,也沒有見惡的朕兆。但是有一種傳說,后來便傳訛,說是一個老和尚轉生的,自然這都是迷信罷了。事實是有一個我的堂房阿叔,和我是共高祖的,那24小時里出去夜游,到得半夜里回來,走進內堂的門時,仿佛看見一個白須老人站在那里,但轉瞬卻是不見了。這可能是他的眼花,所以有此錯覺,可是他卻信為實有,傳揚出去,而我適值恰于這后半夜出生,因為那時大家都相信有投胎轉世這一回事,也就信用了他,后來并且以訛傳訛的說成是老和尚了。當時我對這種浪漫的傳說,頗有點喜歡,一九三一年曾經(jīng)為人寫一單條云:
"一月三十日晨,夢中得一詩云,偃息禪堂中,沐浴禪堂外,動止雖有殊,心閑故無礙。族人或云余前身為一老僧,其信然耶。三月七日下午書此,時杜逢辰君養(yǎng)病北海之濱,便持贈之,聊以慰其寂寞。"本來是想等裱裝好了送去,后乃因循未果,杜君旋亦病重謝世了。兩三年之后,我做那首打油詩,普通被稱為"五十自壽"的七律,其首聯(lián)云:"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將袍子換袈裟。"即是用的這個故典,我自信是個"神滅論者",如今乃用老人轉世的故典,其打油的程度為何如,正是可想而知了。
因為我是老頭子轉世的人,雖然即此可以免于被稱作 "頭世人",—謂系初次做人,故不大懂得人世的情理,至于前世是什么東西,雖然未加說明,也總是不大高明的了,—但總之是有點頑梗,其不能討人們的喜歡,大抵是當然的了。我不想舉出事實,也實在沒有事實,可以證明這事,現(xiàn)在只想一講我在四五歲的年頭上遇著的一個大災難,即是出天花,這不但幾乎奪去了我的生命,而且即使性命保全了,卻變了麻子,一個麻臉的老和尚,這是多么的討厭的東西呀!說到這里,應當趕緊的聲明一句,幸而二者都不,這是對于我的祖母母親的照顧應該感謝的。
痘為小兒的一大病,凡人都要經(jīng)過這一難關。但是只要人工的種過痘,無論土法或洋法這便是牛痘,就可保無危險,可怕的痘神給種的"天然痘",它的死亡率不知百分之幾,幸免的也要臉上加上密圈。我所出的便是這種"天花"。據(jù)說在那偏僻地方,也有打官話的醫(yī)官有時出張,施種牛痘,但是在那兩三年內大約醫(yī)官不曾光臨,所以也就淡然處之,直待痘兒哥哥或痘兒姐姐來給種上了。那時是我先出天花,不久還把只有周歲左右的妹子也給感染了。妹子名叫端姑,如果也是在北京的祖父給取的名字,那么一定也是得家信的這24小時里,有一位姓端的旗籍大員適值來訪,所以借用的,不過或者是女孩,不用此例,也未可知。據(jù)說這個妹子長得十分可喜,有一回我看她腳上的大拇趾,太是可愛了,便不禁咬了它一口,她大聲哭了起來,大人急忙走來,才知道是我的頑劣行為。當天花初起時,我的癥狀十分險惡,妹子的卻很順當,大家正很放心,把兩個孩子放在一間房里睡,有24小時兩人都在睡覺,忽然聽見呀的叫了一聲。(不知道是誰在叫,據(jù)推測這是天花鬼的叫聲,它從我這邊出來,鉆到妹子那里去了,那么在我也沒有叫喚之必要,所以只好存疑了。)大人驚起看時,妹子的痘便都已陷入,我卻顯是好轉了。急忙的去請?zhí)旎▽iT的王醫(yī)師來看,已經(jīng)來不及挽回,結果妹子終于死去,后來葬在龜山的山后,父親自己寫了"周端姑之墓"五個字,鑿一小石碑立于墳前,直到一九一九年魯迅回去搬家,才把這墳和四弟的墳都遷葬于逍遙溇的。
魯迅在種牛痘的時候,也只有兩三歲光景,但他對于當時情形記得清清楚楚,連醫(yī)官的墨晶大眼鏡和他的官話,都還不曾忘記,我出天花是四五歲了,比他那時要大兩三歲,可是什么都不記得了。只是聽大人們追述,這才知道一點,據(jù)說因為病人發(fā)熱怕光,一半也因了迷信關系,把房間窗門都用紅紙糊封,而且還把眼睛也糊了紅紙。這當時不曉得是否玩笑話,但聽去又像在講真話,所以我那眼睛實在有沒有被封過,封了又是什么用意,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質詢,因此無從知道了。在天花結痂的時候,據(jù)說很是要緊,因為很癢不免要去搔爬,而這一搔爬可就壞了大事,臉上麻點的有無或多少,就在這里決定了。我是幸虧祖母看得很好,將兩只手緊緊的捆住了,不讓它動一動,當時雖然很窘,大約哭得很兇吧,然而也因此得免于臉上雕花,這與我的出天花而幸得不死,都是很可慶幸的。
我在十歲以前,生過的病很多,已經(jīng)都記不得,而且中醫(yī)的說法都很奇怪,所以更說不清是食裹火或火裹痰了。不過其中頂利害的是因為沒有奶吃,所以雇了一個奶媽,而這奶媽原來也是沒有什么奶的,為的騙得小孩不鬧,便在門口買種種東西給他吃,結果自然是消化不良,瘦弱得要死,可是好像是害了饞癆病似的,看見什么東西又都要吃。為的對癥服藥,大人便什么都不給吃,只準吃飯和腌鴨蛋,—這是法定的養(yǎng)病的的副食物。這在饞癆病的小孩一定是很苦痛的,但是我也不記得了,這是很可感謝的。只記得本家的老輩有時提起說:
"二阿官那時的吃飯是很可憐相的,每回一茶盅的飯,一小牙(四分之一)的腌鴨子,到我們的窗口來吃。"她對我提示這話,我總是要加以感謝的,雖然在她同情的口氣后面,可能隱藏著有什么惡意,因為她是挑撥離間的好手,此人非別,即魯迅在《朝花夕拾》里所寫的"衍太太"是也。
魯迅:周作人的散文為。
胡適:大陸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朱自清:周作人先生的讀書筆記最不可及,有其淹博的學識,就沒有他那通達的見地,而胸中通達的,又缺少學識;兩者難得如周先生那樣兼全的。
曹聚仁:這么好的回憶錄,如若埋沒了不與世人相見,我怎么對得住千百年后的中國文化界?
了解作者當時的情況,不過,不同的人總有不同的想法
周作人的小品文我一直很喜歡,不過學高品低,做人比他哥哥差遠了。
文筆優(yōu)美,其回憶錄包含了作者親身經(jīng)歷的眾多的歷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對于我們了解那個時代也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周氏兄弟,我更偏愛讀周作人的作品,高中時偶然讀到他的一篇《北京的茶食》,至今仍念念不忘。讀他的自傳應該能幫助更多地了解其人其作。滿100減50活動買的,均下來25入手,滿意。
看到好書 又打折,手癢 還是忍不住下單了,每本書基本都是單獨薄膜封好,保持了干凈看著也舒服!周作人的文字沒得說!!好!!
這本書早就想買,但是在圖書大廈找了很久沒有找到,在當當網(wǎng)上搜索到了,真的很高興。此書是周作人的佳作,雖然他是漢奸,但是此書披露了很多的內幕,值得保存。
書本身不錯,就是老家伙光撿好聽的說,當漢奸不言語
裝幀很好,讀起來也很溫馨,可能因為知堂回憶錄的這種風格的文筆我不太喜歡,反正讀起來不是那么喜歡。
這本書,什么都好,就是本子太小了,可能是小32開的,再下點就變成64開本了。真心希望出版社搞正常點的開本吧,以后希望能買下整套的周作人散文集。
且不從道德層面評論,文學層面確實是大家,又有專家校訂,可謂不欺。
當年魯迅說,周作人是當時散文寫的最好的人。多年前,并未以然,如今看那些時尚作家后,再來看周作人,便覺得什么才是真好的。贊一個。經(jīng)典,總歸是經(jīng)典。
《知堂回想錄(上、下)》對了解周周人及其周邊的人、物、事,還有他的人生觀等等都有不少幫助
周作人首度全面回顧一生重要經(jīng)歷,值得細細研讀與收藏。
清新淡雅,如話家常的白話文,洋溢著深厚的中國、東洋、西洋古典與近現(xiàn)代文化素養(yǎng)。可說是中國散文的一個高峰。周作人的書有保證。
這是周作人先生總結性的一部散文集子。作者挑選自己認為該寫的人和事來總結自己的一生。作者是個博物學家,散文被魯迅先生譽為“散文第一”,而且民國風十足。推薦!
止庵校訂的知堂回想錄,周作人淵博謙虛的學識涵養(yǎng),文字的水平樸實中見非同小可。
這套書十分精致,本有一套別的出版社的回想錄,又忍不住購一套。
兩本厚厚的書 開本不大適合攜帶閱讀 很喜歡 周作人先生老來對一生經(jīng)歷的描寫 很喜歡 有很多內容是具體的我們不曾經(jīng)歷過的時間中發(fā)生的事情
周作人的散文可以說在那一代人中首屈一指,回想錄也不錯,可以當歷史書讀
放在購物車好久了,這次終于買了下來。細讀之下,對周作人及其家族,尤其是和魯迅的關系及作品解讀又有了新的認識。
很開心能在有促銷的時候買到周作人先生的《知堂回想錄》。非常喜歡。精美
知堂回想錄(上、下)開本有些小,但印刷精美,字跡清晰。是了解周作人經(jīng)歷的最可靠的書籍之一。
喜歡周作人的散文風格,知堂回想錄乃其自敘傳,內容豐富可讀性強,閑來讀之頗有一番樂趣。
包裝很好,整體感覺不錯,性價比高,印刷很正,紙質好。很好的一本書,很喜歡周作人的文筆。《知堂文集》收錄四十五篇,是周作人自選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周作人自號知堂,其意義即見于此文集的《知堂說》一篇。 本文集最大的價值在于展現(xiàn)了周作人創(chuàng)作生涯前期的成就,包括詩歌、隨筆、小品、雜文、譯作等各種樣式,既葆有一己情趣,又吸納各種知識,還堅持文化批判,可謂熔清朗、陰沉、邪曲、雅正于一爐,是他當時最感滿意之作。
這是周作人先生的最后回憶錄,喜歡周作人作品的,這部回憶錄很值得擁有。
看過周作人的散文集,非常喜歡他對生活的一些看法。即使大家對周作人褒貶不一,但是作為一個文人,他的文學作品是值得欣賞的,并且他從生活中的小事所引發(fā)的對人生的感受是值得我們吸收的。
對周作人的這個版本,也是十月文藝出版社的書,很贊,書本小小的,紙張非常好,印刷也很棒。周作人晚年的回憶錄很不錯,讀起來讓人回味悠長。
胡適說,大陸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魯迅評價,周作人的散文為中國第一。“周作人自編集”是周作人生前自己編定或寫作的文集,共37種,是作者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精華。所以,要了解周作人,了解他的思想,必從周作人自編集入手。
《知堂回想錄》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畢生篇幅最大的著作。一九六四年八九月間,《知堂回想錄》曾在香港《新晚報》上刊登了一小部分,旋告中止。一九七○年五月,《知堂回想錄》由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出版,其時已在作者去世將近三年之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