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偽職之后,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貢獻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譯;然而他卻在歷史發展中墮落為漢奸文人,但他對保護北大校產、掩護國民黨地下工作者也做出過貢獻。在《周作人傳》中我們能看到三個周作人:一是"偽官吏"的"周督辦",一是"尋夢者"的苦住庵庵主,一是周作人自己塑造的"為國為民"的"殉道者"。作者處處持謹慎態度,客觀地記錄傳主的人生,真實反映那段歷史。
本書"寫畢于1989年3月7日(農歷己巳年正月三十日)晨,正值作者五十壽辰"。回顧書出版后的遭遇,更是感慨萬端。先是遭到圍攻,橫加"為漢奸辯護"的罪名;后來,在九十年代的商業大潮以及自由主義大行其時的時代思潮里,周作人突然大紅大紫,我對周作人的某些批判性審視,又變得不合時宜。重讀《周作人傳》,卻有恍若隔世之感……在苦澀中仍有一點自慰:當年所寫下的感受與思考,經過這二十多年的時間淘洗,大體還站得住,只少數地方略有補充與修改……此書再版,自然要面對新的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讀者,他們對本書,以及所描述的傳主及其時代和歷史,將會有怎樣的反應和評價,也是我頗為好奇的。 ——錢理群
錢理群,1939年3月生于重慶,北京大學博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現代文學史研究,魯迅、周作人研究與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心靈的探尋》、《與魯迅相遇》、《周作人傳》、《周作人論》、《大小舞臺之間——曹禺戲劇新論》、《1948:天地玄黃》等。退休后,開始轉向現代民間思想史的研究,寫有《拒絕遺忘:"1957年學"研究筆記》等專著。同時關心中小學教育、地方文化研究與青年志愿者運動,寫有《語文教育門外談》等專著和《追尋生存之根——我的退思錄》等思想隨筆,主編有《新語文讀本》等讀物。2007年又出版了《我的精神自傳》。
及時章 說不盡的童年——在紹興(1885.1—1901.8) 一、最初的記憶 二、臺門之內 三、十字街頭(上) 四、十字街頭(下) 五、家庭變故中的記憶30 六、變革時代的最初選擇48 第二章 發現新大陸——在南京65(1901.8—1906.6) 一、"不過如此" 二、一把"火"燒起來 三、徘徊中的追求 第三章 第二故鄉——在日本(1906.6—1911.秋) 一、及時瞥的印象 二、買書、讀信與譯書 三、初試鋒芒 四、師友之間 五、婚后 六、赤羽橋邊127 第四章 "臥治"時期——在紹興(1911、秋—1917、4) 一、大風暴里的孤獨者 二、寂寞中的默默耕耘 三、《異域文談》及其他 四、"起懷舊之思" 第五章 大時代的弄潮兒——任北京(一)(1917.4—1920.12) 一、從紹興列北京 二、親歷復辟事件 三、卯字號的名人 四、"開新紀元"的工作 五、《貞操論》及其他 六、新的信仰 七、"小河"的憂慮 八、"六三"事件 九、"新村"運動 十、兒童的發現與歌謠的征集 第六章 歷史的進退之間——在北京(二) (1921.1—1927.10) 一、病中的彷徨 二、"自己的園地" 三、"主張信教自由宣言"的風波 四、新與舊之爭 五、"勝業"——人的研究 六、愛羅先珂 七、情感的波瀾 八、兄弟失和 九、"教訓之無用" 十、"又回到民族主義" 十一、《語絲》的工作 十二、若子的病 十三、卷入時代旋渦中 十四、《國語文學談》里的反思 十五、"兩個鬼" 十六、`謝本師"與"柯必" 十七、在血的屠戮中 第七章 苦雨齋里的老人——在北平(三)(1927.1 1—1937.7) 一、凡人的悲哀 二、若子之死 三、《駱駝草》 四、《中國新文學的源流》 五、五十自壽詩 六、東京之行 七、風雨故人來 八、"雜糅中見調和" 九、"藹理斯的時代"及其他 十、"日本店"的開張與關門 第八章 走向深淵——在北平(四)(1937.7—1945.12) 一、又一個"蘇武"? 二、終于"下水" 三、"中國的思想問題" 四、江南之行 五、"反動老作家" 六、"道義事功化" 七、無生老母的信息 第九章 老虎橋邊——在北平、南京(1945.12、6—1949.1.26) 一、人獄與審判 二、《老虎橋雜詩》及其他 第十章 人生一程——在上海、北京(1949.1.27—1967.5.6) 一、橫浜橋邊 二、《亦報》隨筆 三、"腰斬"以后 四、"出上文物" 五、"壽卿多辱" 六、"忘卻斜陽" 七、歲月 參考書(篇)目
光緒甲申年十二月初一,即1885年1月16日,紹興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又一個嬰兒呱呱墜地。
"我的誕生是極平凡的"——1961年,七十六歲老翁周知堂寫他的《回想錄》時,反復強調,"沒有什么事先的奇瑞,也沒見惡的朕兆。" 然而,伴隨這嬰兒降世的,卻是一個浪漫的傳說。
一位堂房的阿叔,那天出去夜游,夜半歸來,走進內堂大門,仿佛看見一個白須老人站在那里,轉瞬卻不見了。——這可能是他醉眼噱嚨中,把什么看花,也許根本就是一個幻覺,但他卻相信了。因為,后半夜,周家門內,真的出生了一個嬰兒,而且是男的。
于是,一個流言悄悄傳開:這男孩是老和尚投胎轉世的——至于什么時候"白須老人"變成了"老和尚",那就誰也弄不清楚,誰也不想去弄清楚了。
于是,這嬰兒剛剛出世,手腳都還沒有來得及伸展,就嘰嘰喳喳有了吉兇、臧否兩種議論—— "老和尚轉世,不是`頭世人`。這孩子命中注定,比那些頭次做人什么也不懂的,要深諳人情世故,有出息!" "不過,老和尚轉世,總有點`特別`,特別就不免頑梗,這……"又有人發出擔憂。
不管人們怎么說,這"老和尚"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周家興房老二——槐壽的心上了。以至于五十年后,他在寫"自壽詩"時,首聯就寫下了"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將袍子換袈裟"兩句,由此掀起一場軒然大波——自然,這都是后話。
小愧壽睜開眼睛,環顧這新奇的世界時,他看見了什么呢? ……遙遠的、最初的記憶似乎是模糊的,又仿佛格外地清晰。
周作人只記得兩件事:他和他的妹妹睡在一起,有一回看見她腳上大拇指,圓圓的,短短的,太可愛了,便情不自禁地咬了一口。妹妹大聲哭起來。大人急忙趕來,才知道是二哥哥的惡作劇。但他有沒有因此而挨打呢?周作人怎么也記不得了。
另一個忘不掉的記憶是,從小總是生病,長得十分瘦小,老是吃不夠,也許患的就是"饞癆病"。稍大一些才知道,這是因為沒有奶吃,雇了一個奶媽,而這奶媽原來也沒有什么奶水,為騙得小孩不鬧,便在門口買種種東西給他吃,結果自然是消化不良,瘦弱得要死,看見什么東西又都要吃。為了對癥服藥,大人便什么都不給吃,只準吃飯和腌鴨蛋。處于這惡性循環中的小孩一定是很痛苦的。但周作人說他"已經不記得了"。
兒童的最初記憶,人的最初記憶,大抵都離不開本能的欲求。但誰會料到,對"人的本能"的重視,竟會成為周作人以后人生選擇的基礎呢? 現實的問題倒是,這個世界能夠容得下這位有著強烈的本能欲望的、瘦小的兒童嗎?又能給他的成長提供什么呢? 答案似乎是現成的:只要翻開歷史教科書,就不難看到,這"小和尚" 出世的1885年初,正是光緒甲申冬季之立春以前。周作人后來回憶說:"甲申這一年在中國史上不是一個好的年頭兒,整三百年前流寇進北京,崇禎皇帝縊死于煤山。六十年前有馬江之役,事情雖然沒有怎么鬧大,但是前有咸豐庚申之火燒圓明園,后有光緒庚子之聯軍人京,四十年間四五次的外患,差不多甲申居于中間。在甲申本年,中法戰爭以中國簽訂屈辱條約為結束。
這確實是一個內外交困的時代。整個國家、民族正無可避免地走著歷史的下坡路,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處于整體崩潰的前夕。
但能否由此推出一個結論:周作人的童年必然是充滿著危機、苦難呢? 不能,現實生活的邏輯絕沒有純粹思辨的推理這么簡單:不僅歷史發展趨勢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外患造成的影響波及浙東山區,也還要一段時間。這就是說,盡管時代的大氣候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周作人故鄉的小氣候,卻暫時風平浪靜,維持著封建末世的太平景象。
于是,出現了周作人短暫的金色的童年。
"中國一代傳統的知識分子"這一命題就具有了雙重含義:這一代人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沒落與腐朽,又一次直接領悟著以后缺乏系統的傳統教育的幾代人所無法感受的傳統文化的內在魅力。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盡管已"近黃昏","夕陽"的一瞥,仍然是撩人情思的。P1-3
錢理群先生是以詩人的方式,把周作人這個特殊的中國現代作家,放在二十世紀這個大背景下來展現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看著周作人走完了他的人生。 這部傳記的重要之處在于,周作人各個時期的重要文章,在傳記中大部分得到了好的體現。尤其是童年時期的寫作最是別致,作者有意略寫或一筆帶過那些與魯迅相同的、廣為人知的史實,而巧妙地大量插入《兒童雜事詩》的分析,既體現了研究特色,又增加了周作人這一特定的人物那說不盡的童年的氣氛。這是作者的聰明之處,讀來確實令人感到與眾不同。 南開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張鐵榮
他(周作人)有一種超然不群的氣度——是冷酷呢,還是有禮貌的輕視?——把人放在適當的距離之外,津津然以旁觀者態度去看他們。他在應對儀節上的那份謙和,正是攔阻人跟他過分親熱的一道屏障……"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溫源寧
在我熟識的一些前輩里,讀書的數量之多,內容之雜,他(周作人)恐怕要排在及時位。雜,是想了解"人"。他讀書的訣竅有三:勤,實是謙詞,不妨說是"上癮";快,由勤而來,看多了,懂得分辨吸收,必然快;善記,說到某書某處,仿佛剛剛讀過。 ——張中行
我以為,周作人與魯迅乃是一個人的兩面。……兩人的晚年相差如此之遠,就在于周作人是尋味人間,而魯迅則是生活于人間,有著更大的人生愛。 ——胡蘭成
哲學家說:“性格即命運。”周作人就是個典型例子。如果能夠勇敢豪邁一些,周作人不會娶一個悍婦,不會兄弟失和,更不會當漢奸。
完全是沖著作者,注意,是——作者,買的。因為喜歡作者,相信他會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對一個充滿爭議的人進行自己的解讀,方購此書。
一直對周作人很感興趣,就買了這本書,紙質很好,作者文筆也好,買到好書很高興。。。
錢理群的激情書寫與周作人的杰出才華合璧生輝。
周作人還是很有才的,單從學識方面來說,是很難超越的,是與魯迅并肩的。
錢先生作為研究周氏兄弟的專家,這本書一定要認真閱讀。
建國后相關資料很齊,但是后半部評價分析不是很詳細全面。
很不錯,值得細細品味,不管是錢理群本身的文筆,還是周作人的一生。
1980年代的傳記,以生命投入傳主生涯,力求見人見群見社會,筆底濃情滾滾,字里體察人情,熱情中自有一股理性清明。與止庵版對比,同樣**,而時代風氣已然不同。
書對周作人這個很特殊的人物評價很客觀,不錯的一本傳記。
城際物流好快!昨日不到下午三點寫的訂單,今日上午九點就收貨!我想研究魯迅的文學和思想,而研究周作人可能是一條探知魯迅的文學和思想的寶藏的路。
這些年于周作人來說,時冷時熱,眾說紛紜,甚至剛開始的時候,出他的書都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攻擊、甚至謾罵,又過了十幾年,對周的評論,越來越多,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弱,甚至都聽不到了。但對他的評價,卻此起彼伏,尤其是他的忤逆、變節,翻看老民國人的回憶,真是心疼,大部分人的意思是,當時很多人都南逃了,他仍堅守在淪落后的北平,我想是有他自己的原因和理由的,造化真是弄人,周作人和北平一樣淪落了。《周作人傳》過去我買過止庵寫的,今又買錢理群的。錢止都是研究周作人的名家,不同的是,錢是北大教授,止屬民間讀書人,對周作人,教授有教授的研究成…
非常好的一本書,錢老的,再加上做活動,折上折的,4折買的,真好
錢理群著的《周作人》在國內是權威之作。很在份量。
周作人傳,錢理群先生的力作,非常有勇氣,很不錯
品質不錯,可讀性強,內容扎實,價格公道,評價客觀,素菜全面,內容豐富,值得收藏,值得回味
錢理群《周作人傳》自然是經典,其它的話不用多說。
全面的介紹了周作人的一生,評價也很中肯,覺得周作人很矛盾,面對那樣的時代很悲劇,然而他對自己的選擇也不后悔。
跟書本身沒任何關系,只是快遞就是不給送,沒有任何理由,不對,理由是快遞公司克扣員工工資,所以大伙都辭職了,不給送貨,最后我是自提的,所以以后都不會在當當上買書了,售后服務太惡心,沒有任何監管和執行力度,這樣的電商真是讓人不忍直視了!
按照時間順序描述周作人的一生,里面有較多的古文,適合慢慢品讀。
不錯的書,奔著周作人先生和錢先生其人,還未讀,等讀過之后再來評價吧
最近這幾年周作人火了。正如作者在新版序言中所說,沒想到。
雖然我還沒讀完,但對周作人的歷史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他的身上被賦予了太多的政治意義,拋開此點來看,周作人不是為民國一個有成就的文學家與翻譯家
周作人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卻在中國現代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遠離時代,最后墮落為漢奸文人。周作人的一生,以悲喜劇色彩表現了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歷史道路的復雜性、曲折性與深刻性。本書作者以十年功夫,搜尋、發掘了大量史料,對周作人的政治、文化、人生選擇,獨特個性及其內含的豐富的歷史、心理內容,作了精細的描述與精辟、獨到的分析;同時展現了周作人與章太炎、蔡元培、魯迅、、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同時代人的復雜關系,以周作人為中心的社會、歷史、文化、風俗……的廣闊背景,力圖通過周作人“一個人”看“一個時代”,以展示20…
不知道為什么,對于周作人先生有種特別的偏愛,關于他的傳記,當然不能錯過
不錯,應該是目前所有關于周作人傳記中寫得最好的,另外還有止庵的也不錯
錢理群是研究現代文學的大家,其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高校廣泛采用的教材。手頭有止庵的《周作人傳》,這次買錢老師的互為參照閱讀學習。
錢理群給周作人寫的傳,雖然還不看,但是覺得很不錯,就是書外面包的那個條條有點兒折了,老有這種事情,當當下回進貨的時候可長點兒心吧
《周作人傳 》是公認的周作人研究中的權威性著作,在國內外學術界與國內讀書界的影響廣泛 ,許多人都是通過此書了解、認識周作人的。評論者舒蕪認為它的“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思辨性”。本書不但比較準確地勾勒出了周作人思想發展、生命流動的軌跡,充分而細致入微地展示了作為思想家與文學家、也作為人的周作人的精神世界的各個側面, 而且以周作人作為一個典型,寫出了中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命運,他們的獨特價值、精神困惑與危機。其著者錢理群認為本書是“傳主(周作人)、作者、讀者”三者之間交叉的精神對話,同時別有一種沉思的調子,充滿了溫馨與苦澀。
錢理群,曾經的北大的最受歡迎的教授之一。周作人是八九十年突然火起來的一位已故去的,所謂曾經的“漢奸”的一位作家。這兩人我個人都很喜歡,所以買了這本書來看,翻看了一下,覺得不錯,推薦給想了解周作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