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雖文章聞名天下,仕途卻歷盡艱辛,屢遭迫害,但他終不改樂觀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釋、道于一體,詩、文、詞、書、畫俱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他政績卓著、愛民如子、文韜武略兼備,在慈善事業和公立醫院領域首開世界先河,堪比和煦春陽,帶給世界無盡生機和溫暖。只因襟懷蒼生,而使其生活寄于風雨,歲月失于道路,命運困于黨爭。
他波瀾壯闊的一生早已沒入歷史的塵埃,而他所代表的偉大人格與社會良心,直至今天仍熠熠生輝。
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性格鮮明,形象飽滿,可親可敬,躍然紙上,堪稱人世間最的理想人格。
知識階層傳承千年的理想人格!自由的靈魂!
中國文人從政的標志性人生
林語堂先生得意的作品,欣賞的人物!
能帶給人們力量、激動、溫暖和希望的大師傳奇
林語堂先生用生花妙筆將一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
一部用詩詞書畫講述坎坷仕途的經典傳記
歲月失于道路,命運困于黨爭,生活寄于風雨,襟懷奉于蒼生,正是他大江東去、波瀾壯闊的一生。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漳州)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192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3年獲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曾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務。1928年編著《開明英文讀本》,風行全國。1966年,定居臺灣。并以《京華煙云》成為首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
林語堂是一位以英文寫作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文學家于一身的知名學者。因翻譯“幽默”(Humor)一詞,以及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三本雜志,提倡幽默文學,贏得“幽默大師”的美名。他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紅牡丹》《風聲鶴唳》《蘇東坡傳》《武則天傳》《孔子的智慧》等。
目錄
譯者序
原序
童年與青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嘉祐六年
(一〇三六—一〇六一)
及時章 文忠公 002
第二章 眉山 016
第三章 童年與青年 026
第四章 應試 037
第五章 父與子 045
壯 年
宋仁宗嘉祐七年至神宗元豐二年
(一〇六二—一〇七九)
第六章 神、鬼、人 056
第七章 王安石變法 071
第八章 拗相公 091
第九章 人的惡行 112
第十章 兩兄弟 120
第十一章 詩人、名妓、高僧 127
第十二章 抗暴詩 148
第十三章 黃樓 157
第十四章 逮捕與審判 165
老 練
宋神宗元豐三年至哲宗元祐八年
(一〇八〇—一〇九三)
第十五章 東坡居士 180
第十六章 赤壁賦 193
第十七章 瑜伽與煉丹 201
第十八章 浪跡天涯 213
第十九章 太后恩寵 223
第二十章 國畫 235
第二十一章 謙退之道 245
第二十二章 工程與賑災 256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269
流放歲月
宋哲宗紹圣元年至徽宗建中靖國元年
(一〇九四—一一〇一)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276
第二十五章 嶺南流放 287
第二十六章 仙居 299
第二十七章 域外 307
第二十八章 終了 319
附錄一年譜
附錄二參考書目及資料來源
譯者序
蘇東坡八歲到十歲之間,他父親進京趕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帶游歷,母親在家管教孩子。這段期間內,家中發生一件事,《宋史?蘇軾傳》與蘇轍為他哥哥寫的長篇墓志銘里都有記載。母親那時正教孩子《后漢書》。書上記載后漢時朝政不修,政權落入閹宦之手,書生儒士反抗不陰不陽的小人統治。貪婪、納賄、勒索、濫捕無辜,是經常有的。因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監豢養的走狗小人,忠貞廉正之士和太學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險上書彈劾奸黨。改革與抗議之聲此起彼落,調查與審訊之事層出不窮。當時學者與太學生輩在朝廷圣旨頒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謀殺喪命。
在這群正人學者之中,有一個勇敢無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蘇洵的妻子教兒子讀的正是《范滂傳》:
建寧二年,遂大誅黨人,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即自詣獄??h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其母就與之訣。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唯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其子曰:“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行路聞之,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三。
小東坡抬頭望了望母親,問道:“媽,我長大之后若做范滂這樣的人,您愿不愿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
東坡六歲入學。這個私塾不算小,有學童一百多人,只有一個老師,是個道士。蘇東坡那副絕頂聰明的幼小頭腦很快就顯露出來,在那么多的學童之中,蘇東坡和另外一個學生是最受老師夸獎的。那個學生是陳太初,后來也考中科舉,但是出家做了道士,一心想求道成仙去了。陳太初在晚年時一直準備白晝飛升。24小時,他去拜訪一個朋友,朋友給他食物、金錢。他出門之后,把那食物、金錢全散與窮人,自己在門外盤膝打坐,在不食人間煙火之下,就準備脫離此紅塵擾攘的人間世。幾天之后,他呼吸了一口氣就不動彈。那位朋友叫仆人把他的尸體移走。但是當時正是新年元旦,在一年如此吉祥的日子,仆人們不愿去搬運尸體。但是死人說了話:“沒關系,我可以自己搬運。”他立起身來,自己走到野外,在一個更為舒適的地方死去。這就是一般所謂道家修煉之士的“白晝飛升”。
幼年時,蘇東坡在讀書之外,富有多方面的興趣。放學之后,他就回家往鳥巢里窺探。他母親已經嚴格告誡東坡與家中的侍女不得捕捉鳥雀。因此之故,數年之后,鳥雀知道在庭園里不會受害,有的就在庭園的樹枝上做巢,低得孩子們都可以望得見。有一只羽毛極其美麗鮮艷的小鳥一連數日到他家的庭園去,蘇東坡對這只小鳥記得特別清楚。
有時,有官員經過眉山鎮,會到蘇家拜訪,因為東坡的叔叔已經做了官。家里于是忙亂一陣,侍女就光著腳各處跑,到菜園去摘菜、宰雞,好治筵席待客。這種情形在孩子眼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東坡和表兄妹常在一起玩耍。他和弟弟轍也常到村中去趕集,或是在菜園中掘土。24小時,孩子們掘出來一塊兒美麗的石板,既晶瑩光澤,又有精美的綠色條紋。他們敲擊之下,發出清脆金屬之聲。他們想用作硯臺,非常合用。硯臺必須用一種有氣孔的特別石頭,要善于吸收潮濕,并且善于保存潮濕。這種好硯臺對書法藝術十分重要。一方上品硯臺往往為文人視為至寶。好硯臺是文人書桌子上的重要物品,因為文人24小時大半的生活都與之有密切關系。父親給孩子一個方硯臺,他要保存到一直長大成人,他還要在硯臺上刻上特別的詞句,祝將來文名大噪。
據有些文字記載,蘇東坡十歲時已經能寫出出奇的詩句。在他那篇《黠鼠賦》里,我們找到了兩句。這篇短文字是描寫一只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個口袋里,假裝已死,等把口袋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這樣把人欺騙過。大約也正在此時,他的老師正讀一篇長詩,詩里描寫當時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學者。蘇東坡這個幼小的學童在老師肩膀后面往前窺探了一下,就開始問道與他們有關的問題。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因為在蘇東坡的童年,中國是在宋朝最賢明的君主統治之下,他極力獎勵文學藝術。國內太平無事,中國北方與西北的游牧民族,如金、遼、西夏,這些部落蠻族本來常為患中國,這時也與宋朝相安無事。在這樣的朝廷之下,賢良之臣在位,若干文才杰出的人士都受到恩寵,侍奉皇帝,點綴升平。正是在這個時候,幼童蘇東坡首次聽到歐陽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當下深受鼓舞。幸好在這位大詩人的童年生活里,我們還有這些對他將來嶄露頭角的預示。雖然蘇東坡記載了不少他成年時代做的夢和夢中未完成的詩句,可是還沒有什么無心流露的話,供現代的傳記作家使之與解釋、直覺、狂想相結合,而捏造出東坡這位詩人下意識中神經病的結構形態。蘇東坡倒絲毫沒提到尿布和便秘等事呢。
蘇東坡十一歲時,進入中等學校,認真準備科舉考試。為應付考試,學生必須讀經史詩文,經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在班上背誦時,學生必須背向老師而立,以免偷看敞開在老師桌子上的文章??习l奮努力的學生則把歷史書上的文字整篇背過。背書時不僅僅注重文章的內容、知識,連文字措辭也不可忽略,因為做文章用的詞匯就是從此學來的。用著名的詞語與典故而不明言其來源出處,飽學之士讀來,便有高雅不凡之樂。這是一種癖好相投者的共用語言。讀者對作者之能寫此等文章,心懷敬佩,自己讀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與讀者所獲得的快樂是由觀念的暗示與觀念的聯想而來,此種暗示比明白直說更為有力、動人,因為一語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這種背誦記憶實在是艱難而費力的苦事。傳統的老方法則是要學生背一整本書,書未加標點,要學生予以標點,用以測驗學生是否徹底了解。最努力苦讀的學生竟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蘇東坡讀書時也是用這種方法。若對中國詩文樸質的經典,以及正史中常見的名稱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這種讀書方法自有其優點。因為將一本書逐字抄寫之后,對那本書所知的深刻絕非僅僅閱讀多次所能比。這樣的用功方法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因為每當他向皇帝進諫或替皇帝草擬圣旨之際,在引用歷史往例之時,他絕不會茫無頭緒,就如同現代律師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書之時,他正好可以練習書法。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此種抄寫工作自不可免,但是在蘇東坡時,書籍的印刷早已約有百年之久。膠泥活字印刷術是由一個普通商人畢昇所發明的。方法是把一種特別的膠泥做成單個的字,字刻好之后,膠泥變硬;然后把這些字擺在涂有一層松脂的金屬盤子上。字版按行排好之后,將松脂加熱,用一片平正的金屬板壓在那些排好的字版上,使各字面平正。印書完畢之后,再將松脂加熱,各字版便從金屬盤上很容易脫落下來,予以清洗,下次再用。
蘇東坡與弟弟蘇轍正在熟讀大量的文學經典之時,他父親趕考鎩羽而歸。當時的科舉考試有其固定的規矩形式。就像現代的哲學博士論文一樣,當年那種考試要符合某些標準,須下過某等的苦功夫,要有記住事實的好記憶力,當然還要有一般正常的智力。智力與創造力過高時,對考中反是障礙,并非有利。好多有才氣的作家,像詞人秦少游,竟而一直考不中。蘇洵的失敗,其弱點十之八九在作詩上。詩的考試須有相當的藝術的雅趣,措辭相當地精巧工穩,而蘇洵則主要重視思想觀念。因為讀書人除去教書之外,仕途是的榮耀成功之路,父親名落孫山而歸,必然是懊惱頹喪的。
晚輩高聲朗讀經典,老輩倚床而聽,抑揚頓挫、清脆悅耳的聲音,老輩認為是人生的一大樂事。這樣,父親可以校正兒子讀音的錯誤,因初學者讀經典,自然有好多困難。就好像歐陽修和后來蘇東坡都那樣倚床聽兒子讀書,現在蘇洵也同樣倚床聽他兩個兒子的悅耳讀書聲,他的兩眼注視著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個獵人射了一箭而未能將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兒子再射一樣。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聲使父親相信他們獵取功名必然成功,父親因而恢復了希望,受傷的榮譽心便不藥而愈。這時兩個青年的兒子在熟記經史和的書法上,恐怕已經勝過乃父,而雛鳳清于老鳳聲了。后來,蘇東坡的一個學生曾經說,蘇洵天賦較高,但是為人子的蘇東坡在學術思想上卻比他父親更淵博。蘇洵對功名并未死心,自己雖未能考中,若因此對兒子高中還不能堅信不疑,那他才是天下一大癡呆呢。說這話并非對做父親的有何不敬,因為他以純粹而雅正的文體教兒子,教兒子深研史書為政之法,乃至國家盛衰隆替之道,我們并非不知。
對蘇東坡萬幸的是,他父親一向堅持文章的淳樸風格,力戒當時流行的華美靡麗的習氣,因為后來年輕的蘇東坡進京趕考之時,禮部尚書兼禮部主試歐陽修決心發動一場改革文風運動,便借著那個機會,把只耽溺于雕琢文句、賣弄辭藻的華美靡麗之文的學子全不錄取。所謂華美靡麗的風格,可以說就是堆砌艱深難解之辭藻與晦澀罕見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在此等文章里,很難找到一兩行樸質自然的句子。最忌諱指物直稱其名,最怕句子樸質無華。蘇東坡稱這種炫耀浮華的文章里構句用字各自為政,置全篇效果于不顧,如演戲開場日,項臂各掛華麗珠寶的老嫗一樣。
這個家庭的氣氛正適于富有文學天才的青年的發育。各種圖書插列滿架。祖父現在與以前大不相同了,因為次子已官居造務監裁,為父者也蒙恩獲封為大理評事。此等官爵是榮譽性的,主要好處是使別的官員便于稱呼。有時似乎是,求得這么一個官銜刻在墓志銘上,這一生才不白過——等于說一個人若不生而為士紳,至少盼望死得像個士紳。若不幸趕巧死得太早,還沒來得及獲得此一榮耀,死后還有一種方便辦法,可以獲得身后贈予的頭銜。其實在宋朝,甚至朝廷正式官員,其職銜與真正職務也無多大關系。讀者看蘇家的墓志銘,很容易誤以為蘇東坡的祖父曾任大理評事,甚至做過太子太傅,而且誤以為他父親也做過太子太師——其實這些榮耀頭銜都是蘇轍做門下侍郎時朝廷頒贈的。蘇東坡這時有個叔父做官,兩個姑母也是嫁給做官的。他祖父和外祖父都擁有官銜,一個是榮譽的,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另一個則是實際的。
在蘇家,和東坡一起長大、一起讀書而將來也與他關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轍,字子由。他們兄弟之間的友愛與以后順逆榮枯過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蘇東坡這個詩人畢生歌詠的題材。兄弟二人憂傷時相慰藉,患難時相扶助,彼此相會于夢寐之間,寫詩互相寄贈以通音信,甚至在中國倫理道德之邦,兄弟間似此友愛之美,也是迥不尋常的。蘇子由生來的氣質是恬靜冷淡,穩健而實際,在官場上竟而比兄長得意,官位更高。雖然二人有關政治的意見相同,宦海浮沉的榮枯相同,子由冷靜而機敏,每向兄長忠言規勸,兄長頗為受益。也許他不像兄長那么倔強任性;也許因為他不像兄長那么才氣煥發,那么名氣非凡,因而在政敵眼里不那么危險可怕。現在二人在家讀書時,東坡對弟弟不但是同學,而且是良師。他寫的一首詩里說:“我少知子由,天資和而清。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子由也在兄長的墓志銘中說:“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走筆至此,正好說明一下三蘇的名字。根據古俗,一個中國讀書人有幾個名字。除去姓外,有一個正式名字,在書信里簽名,在官家文書上簽名,都要用此名字。另外有一個字,供友人口頭與文字上稱呼之用。通常對一個人禮貌相稱時,是稱字而不提姓,后綴以“先生”一詞。此外,有些學者文人還另起雅號,作為書齋的名稱,也常在印章上用,此等雅號一旦出名之后,人也往往以此號相稱。還有人出了文集詩集,別人也有以此書名稱呼他的。另外有人身登要職,全國知名,也有以他故鄉之名相稱的,如曾湘鄉、袁項城便是。
老蘇名洵字明允,號老泉,老泉是因他家鄉祖塋而得名。長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這個號是自“東坡居士”而來,“東坡居士”是他謫居黃州時自己起的,以后,以至今日,他就以東坡為世人所知了。中國的史書上每以“東坡”稱他而不冠以姓,或稱“東坡先生”。他的全集有時以謚號名之,而為《蘇文忠公全集》——宋孝宗在東坡去世后七十年,贈以“文忠公”謚號。文評家往往以他故鄉名而稱他為“蘇眉州”。小蘇名轍字子由,晚年隱居,自號“潁濱遺老”。因而有人稱他為“蘇潁濱”。有時又因其文集為《欒城文集》而稱之為“蘇欒城”。欒城距北平以南之正定甚近,蘇姓遠祖二百年前,是自欒城遷至眉州的。
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林語堂
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煩吧?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揚和轟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起哄式的傳揚,轉化為起哄式的貶損,兩種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兩種起哄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余秋雨
林語堂先生必竟是大家,學術嚴謹,歷史評價也比較客觀,特別喜歡此類人物傳記,很長歷史知識的。
蘇東坡是我最喜愛的詞人,林語堂先生寫的東坡傳我要好好拜讀一下。
有活動,就把想買的都買了!慢慢品,慢慢讀吧……這本林語堂的應該是不錯的
幫同學買的,她很喜歡!林語堂的書,應該不會差!【最近古作品選課在上蘇軾,喜歡他的詞,喜歡他的曠達】
因為是林語堂寫的,特別選擇了這個版本,相當好,喜歡
這本書不錯,可以幫助我們較為全面的了解蘇東坡的生平經歷。
東坡先生的一生。這本書比較真實的寫照。值得一看!
兩位灑脫之士完美的融合,讓小女子也不禁灑脫起來。究竟什么是人生,又當怎么走過,這個心存已久的問題,逐漸明朗。人世或浮或沉,日月依舊,吾亦依舊。這本書是一個心靈的高度,如東坡居士心無藩籬于世事,才能妙筆生花擷真趣吧;亦如東坡居士靈魂居于永恒之所,書法才能千年粲然。
蘇東坡真君子也!上憂其君,下憂其民,悲天憫人,樂善好施,胸襟豁達,富有情懷,真乃天下奇才、神仙轉世!
林語堂大師的作品,買來讀一讀。了解一下大師筆下的大師。
一本很不錯的書,值得購買,孩子老師推薦的,孩子看,我也看,重溫了一下歷史
早就想買一本關于蘇軾的書,今天終于到手了,看著還不錯,還沒認真看過,看過再來評論
書是很好……還需要一個字典。而且文言的部分比較多~唯一覺得不喜歡的就是感覺有好幾個部分都是王安石不是主人公了
按照蘇軾一生的幾個階段時序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對很多事件的前因后果講述得很清楚,言辭幽默風趣,行文也很活潑,深見大家手筆。即使對蘇軾本人及那段歷史不甚熟悉的人,看起來也不會感到吃力。
還可以,有些圖不是很清晰,可能是因為換了一個出版社出版的緣故?不如前些年同樣版式的另外一個出版社圖片清晰質量高。
此書整體感覺不錯,蘇東坡是我最愛的寫詞人,看了部分了,有趣的是幾乎每頁書的右側都有留白,很方便用來寫批注,好喜歡
如果不是深入了解過蘇東坡的居士身份,那么就很難體會到他在詩詞歌賦中所展現出的哲思與心境,以及其人生的樂天豁達
蘇東坡和林語堂都是我特別喜愛的兩位大師。林語堂的傳記不同于一般傳記,在他筆下,蘇東坡的個性十分的多面,也讓我們讀者更全面的了解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豪情詩人。
比較枯燥,需要耐心看。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有意思。沒有像平時做詩歌分析時那么戎馬生涯什么的分析。
書不錯,值得購買。由于蘇東坡傳買重了,多次聯系客服,答應及時辦理退貨,一星期過去了,還沒動靜。要是退換貨速度趕上買書時發貨速度就更好了!
東坡先生真是大文豪,特別有才華。這本書的內容很精彩,值得我們文學愛好者好好閱讀欣賞。內容豐富,感覺東坡很瀟灑,很隨和,很樂觀,有很有智慧
朋友推薦,群里朋友好多都有蘇東坡的傳記,蘇東坡值得一看!
蘇東坡傳:知識階層傳承千年的理想人格!最自由的靈魂!中國文人從政的標志性人生,林語堂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最欣賞的人物!最能帶給人們力量、激動、溫暖和希望的大師傳奇
一如既往的好,在當當買書很久了,信任當當,這本期待很久,買到后迫不及待的讀完整本,對我特別喜愛的蘇學士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林語堂寫的很完整,總之非常不錯,蘇粉必入!
蘇東坡傳,很久以前聽說林語堂寫得不錯,今天讀了盡管未看完已感覺這是部好作品!蘇東坡的詞乃宋詞之頂峰之一,這書可說是傳記中的經典
╮(╯▽╰)╭雖然林語堂先生在寫的時候帶有很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當然都是依照辯證的角度來添加的,不是亂加的)。并且有所不同的是,一般自傳都是在寫一個人的經歷;而林語堂寫的這本應該是整個蘇東坡時代的大事=。=不僅僅只是描寫蘇東坡
蘇東坡是我國詩人偉大,整體感覺不錯,包裝一般。
以前沒有看過林語堂的書,這本是譯本,下次搞英文原著看好了
喜歡蘇東坡,喜歡林語堂,看看一個大家如何看待另一個大家,值得推薦。
蘇東坡是我最欣賞的古人,不僅是作為一個大文豪,更是作為人生的贏家。他的一生歷經坎坷,他卻能有著曠達胸懷,值得我們學習?。∵@本傳記也很有名,是林語堂先生寫的呢??!
我已經看了大半,讀此書有這樣的感覺,在早晨讀童年,在午后的陽光下讀青年,在寒冷的深夜讀中年,在無意的日子里去結束閱讀的旅程。是在讀史,也在讀詩,是在讀人,也在讀世。
看《蘇東坡傳》這本書,是因為林語堂。因為那本大部頭的能窺一斑歷史的小說《京華煙云》,那些深刻而又不乏幽默的小品文,更是因為他的那句話:作文可以幽默些,但做人要嚴肅。于是,我翻開了《蘇東坡傳》,這本林語堂晚年感到自我欣慰的作品。對于蘇東坡的了解或理解,在看此書之前,我是相當膚淺的。我只是在中學里背了他的幾個名篇,聽說了幾則他與蘇小妹和佛印和尚的故事罷了。真慚愧,蘇東坡可是中國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星辰,那放射著光芒的高度永遠讓人仰望。蘇東坡是個大文學家,絕非當今那些動不動就自封或被封的學者或專家。是誰成就了蘇東坡那一身的才華?當然有家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