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晚年的封筆之作。此書四十年來爭議不斷,有論者譽之為一代“奇書”。該書上篇講李白,下篇講杜甫。作者以其的考據功底和敏銳的詩人感受,生動還原出一代“詩仙”、“詩圣”的真實生活:李白究竟是哪里人?為什么李白能一生游山玩水卻不為生計愁?為什么李白會成為道士?為什么說杜甫是禪宗的信徒?為什么說杜甫嗜酒不亞于李白?作者還飽蘸情感,敘述了李杜二人的從政歷程,并對當時的政治風云、權謀之爭作了細致剖析,顯示出一代文史大家深邃的政治洞察力。后的“李白杜甫年表”則呈現了一代天朝從盛世榮光到凋零衰敗的萬千氣象。書中諸多觀點極富創見,隨手援引資料更是妙趣橫生。作者語言極富詩意,行文充滿活力,寫法獨具典范價值,不愧為名家大手筆。
以平民視角解讀被誤讀了千年的“詩仙”與“詩圣”——一個你從未了解的李白與杜甫!
揭秘李白的出生之謎;走近嗜酒終身的杜甫;重溫傳誦千年的經典
一部蕩氣回腸之作——“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為何投身政治活動,并屢遭失敗且長流夜郎?汲汲功名的李白與杜甫,命運終會把他們帶向何方?
語言生動曉暢,富于詩意,創見甚多,乃古典文學人物研究中的一朵奇葩
本書入選2009年“60年中國影響力的600本書”首批書目。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社會活動家。建國后曾擔任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等職務。著作主要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青銅時代》、《十批判書》《李白與杜甫》等專著,詩集《女神》,劇本《屈原》《蔡文姬》《武則天》,譯作歌德的《浮士德》等。
一、關于李白
李白出生于中亞碎葉
李白的家室索隱
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及時次大失敗
——待詔翰林與賜金還山
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二次大失敗
——安祿山叛變與永王璘東巡
李白在長流夜郎前后
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
李白與杜甫在詩歌上的交
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
李白的思想,受著他的階級的限制和唐代思潮的影響,基本上是儒、釋、道三家的混合物。他雖然懷抱著“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教條;“兼善”的希望,他沒有達到;“獨善”的實際,卻害了他的一身。他在“獨善”方面,是深深陷沒在道教的泥沼里,直至他的暮年。對于佛教,他也有相當的濡染,但深入程度還不及杜甫。杜甫是禪宗的信徒,而李白卻是道教的方士。
李白在出蜀前的青少年時代,已經和道教接近。在出蜀后,更常常醉心于求仙訪道、采藥煉丹。特別在天寶三年在政治活動中遭到大失敗,被“賜金還山”,離開了長安以后,他索性認真地傳受了道箓。
李陽冰在《草堂集序》里說:“丑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跡縱酒,以自昏穢;詠歌之際,屢稱東山。……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賜金歸之。遂就從祖陳留采訪大使(李)彥允,請北海高天師授道箓于齊州紫極宮(老子廟);將東歸蓬萊,仍羽人,駕丹丘耳。”這在李白看來是他私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有《奉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箓畢歸北海》一詩留下了紀錄。他的道箓,還是安陵道士蓋寰替他書寫的,他也有詩紀其事。《訪道安陵,遇蓋寰為予造真箓,臨別留贈》,便是。顯然他是先去安陵(河南鄢陵縣)找蓋寰道士,把道箓造好了,然后到濟南,由高如貴“尊師”在老子廟里面正式授予。這樣,李白就成了一名真真正正的道士了。所以他在《草創大還》一詩里面,也鄭重其事地說:“抑予是何者?身在方士格!”
當年道教信徒受道箓有一定的儀式,《隋書?經籍志》中有所敘述。形式十分煩瑣,比佛教徒的受戒、耶穌教徒的受洗禮,似乎還要像煞有介事。不妨把《隋書》所述介紹在下邊,以表示這位“謫仙人”李白,干下了多么驚人的一件大蠢事!
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次受《洞玄箓》,次受《上清箓》。箓皆素書(用朱寫在白絹上),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
受者必先潔齋,然后赍金環一,并諸贄幣,以見于師。師受其贄,以箓授之。仍剖金環,各持其半,云以為約。弟子得箓,緘而佩之。
其潔齋之法,有黃箓、玉箓、金箓、涂炭等齋。為壇三成,每成皆置綿(古人引繩束茅為之,后人掛紙錢)以為限域。旁各開門,皆有法象。
齋者亦有人數之限,以次入于綿之中,魚貫面縛,陳說愆咎,告白神祇,晝夜不息。或一、二七日而止(少者一個七天,多者兩個七天)。
其齋數之外有人者,并在綿之外,謂之齋客。但拜謝而已,不面縛焉。
這是多么驚人的儀式!受道的人要像罪人一樣,把自己的兩手背剪起來,一個七天七夜乃至兩個七天七夜,魚貫而行,環繞壇坫,不斷地口中念念有詞,向神祇懺悔。用不用飲食呢?沒有提到。既是“潔齋”,又“晝夜不息”,恐怕是不用飲食的吧。這樣慘酷的疲勞轟炸,身體衰弱的人等不到七天七夜就會搞垮。不能堅持到底的人,便成為落伍者,不能得“道”。能夠堅持到底的人,自然會搞得精神和肉體兩都疲憊不堪,在這時就會發生幻視、幻聽等精神異常的現象。他會看到神人顯形,也會聽到神人宣示或者所謂天上的音樂。
“受道者”,和僅有一半資格的“齋客”不同,和毫無資格的凡人更是不同,事實上是一些愚蠢透頂的狂信徒。想到那樣放蕩不羈的李白,卻也心甘情愿地成為這樣的人,實在是有點令人難解。因此,同情他的人,不論是和他同時或稍晚,都想為他辯護。李陽冰說他“浪跡縱酒,以自昏穢”,則迷信道教是更進一步地“以自昏穢”,自在不言之中。稍晚的范傳正在《新墓碑》中辯護得更加淋漓盡致。公以為千鈞之弩,一發不中,則當摧橦折牙,而永息機用;安能效碌碌者蘇而復上哉?脫屣軒冕,釋羈韁鎖,因肆情性,大放宇宙間。
飲酒,非嗜其酣樂,取其昏以自富(護?)。
作詩,非事于文律,取其吟以自適。
好神仙,非慕其輕舉,將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壯心、遣余年也。辯護得煞費苦心,但如李白有知,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會同意。李白本人倒是很認真的。他想做官——說得冠冕一點,便是“兼善天下”,很認真;飲酒,很認真;作詩,很認真;好神仙,也很認真。他常常看到一些神人、仙人的形象,向他招手,對他說話,授他以仙訣,有時還給他以白鹿、鸞鳳之類,使他飛行于太清。這些,在他的詩里面層見迭出,舉不勝舉。這和屈原在《離騷》里面的乘龍馭鳳、遨游九天的敘述有所不同——在《遠游》里面雖然有類似處,但《遠游》不是屈原的作品;屈原的是出于懸想,李白的是出于迷信。他深信那些仙翁、仙女、仙獸、仙禽等是實質的存在。他深信人可以長生不老,或者返老還童。他和秦始皇一樣,真正相信東海上有神仙居住的三神山。他和漢武帝一樣,真正相信西方的昆侖山上有西王母。他相信麻姑的指甲就和鳥爪一樣,搔起背來卻很輕。他相信比人要小得多的白鶴、黃鵠等會把人載著飛入仙境。他相信人可以長出羽毛(所謂“羽化”),像鳥一樣飛翔;這樣的人就叫作“羽人”。他甚至相信武昌的黃鶴樓就是仙人在那里“學飛術”的地方。——《望黃鶴樓》詩:“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
山東的泰山,那樣實際存在著的海拔一五三二米的山,他在天寶元年去登過,有《游泰山》詩六首以紀其事。他在那里卻遇著了“玉女”(及時首)、“羽人”(第二首)、“青童”(第三首)、“眾神”(第四首)、“鶴上仙”(第五首)、“仙人”(第六首),首首都在和神仙打交道;使得他“稽首再拜”,“嘆息”,“躊躕”,“恍惚不憶歸”;然而終是可望而不可及。值得注意的是,第四首里面有這樣的話: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三千日”約等于八年的歲月,要說為夸大,像“白發三千丈”那樣,倒很簡單。但六首詩都是很虔誠的,不好在這一首中玩弄那樣不切實際的夸大手法。因此,這“清齋三千日”句,恐怕是“三七日”(三個七天)的字誤。天寶元年,他還沒有成為真正的道士,但他已經那樣虔誠了。他在登泰山以前作了那么長時期的齋戒。這就可以使他的精神異常,發生幻覺了。他所見到、所聽到的東西,在正常的人認為是幻,而在他自己卻是真——他是真正看到,真正聽到的。這樣就使他的迷信,維系了相當長遠的歲月。
由于他相信神仙,相信人可以成為神仙,故他相信仙藥,相信靈丹,相信服了仙藥的人可以長生,可以生出羽翼而高飛。
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瀛?——《天臺曉望》
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游泰山》第四首
這是他經常提出的問題,也就是迷信神仙者所經常提出的根本問題。秦始皇這樣提出過,漢武帝這樣提出過,但在秦皇漢武之后,問題的答案好像已經找著了。那就是李白在《題雍丘崔明府丹灶》一詩里,所概括出的兩句話:
九轉但能生羽翼,雙鳧忽去定何依?
只要有了“九轉金丹”,服用了便能生出羽翼,一雙草鞋也就成為一對水鳥,可以載著人白日飛升。這就是所謂答案。“九轉金丹”是什么?晉人葛洪在所著《抱樸子?金丹篇第四》中有所敘述,可能也就是他本人所“發明”。
一轉之丹,服之,三年得仙;
二轉之丹,服之,二年得仙;
三轉之丹,服之,一年得仙;
四轉之丹,服之,半年得仙,
五轉之丹,服之,百日得仙;
六轉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
七轉之丹,服之,三十日得仙;
八轉之丹,服之,十日得仙;
九轉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什么是“丹”?就是以硫化汞(HgS)的丹砂為基礎,攙雜以別種礦石粉末,用火化煉出來的東西。所謂“轉”,也就是化學變化。由于某一種物質或幾種物質的化學變化,沒有得到正確的理解,而認為不可思議,因而發生出長生仙藥或點石成金的幻想。例如,硫化汞是呈紅色的礦物,故稱之為“丹砂”。丹砂經火后,離析其硫黃成分而剩下水銀,則由紅轉白,由固體轉為半流體。這些現象,葛洪是目擊到的,但他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在《金丹篇》里說:“丹砂本赤物,從何得成此白物(水銀呈白色)?”又說:“丹砂是石耳,今燒諸石皆成灰,而丹砂何獨得爾?(言化為水銀而能流動。)”就由這一知半解便竄入煉丹術或點金術的邪途。這樣的邪途,在唐代天寶年間經過大食(阿拉伯)再傳到西方。歌德在《浮士德》詩劇中,對于煉丹術也有所吟詠。參看拙譯《浮士德》及時部51—52頁。——作者注但在西方,后來因知識有了進境,轉為了科學的化學。在中國古代,則轉來轉去,沒有轉到科學的階段而荒廢了。
為了追求長生,秦皇漢武已經受了騙,魏晉的統治階層也接著受了騙。受了騙的結果,有的人也受到教訓,得以知道:“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古詩十九首》中的《驅車上東門》)因此,也有人不相信所謂“靈丹”。這在葛洪本人也早就在埋怨了:“有積金盈柜、聚錢如山者,復不知有此不死之法;就令聞之,亦萬無一信。”(《金丹篇》)其實這倒錯怪了人。有錢人倒是相信的;愈有錢,愈想長生不死。“萬無一信”的是沒有錢的窮苦人,在水深火熱的牛馬不如的生活中,哪有心情去追求長生!
李白與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當然,知道是騙局而不愿再受騙的有產者自然也有,如撰述《隋書?經籍志》的唐人就揭穿了這一點:“金丹玉液、長生之事,歷代糜費,不可勝紀,竟無效焉。”但盡管“無效”,愚而不可救藥的上層統治者卻照樣受騙,也“不可勝紀”!《經籍志》中就敘述到梁武帝的一例。陶弘景為梁武帝“試合神丹,竟不能就”,偏謊言“中原隔絕,藥物不精”之故(古時以為越南所產的丹砂最精),梁武帝卻深信不疑,對于陶弘景更加祟敬。
李白也不過是在向這些最愚蠢的統治者學步而已。他認真煉過靈丹,煉丹時非常神氣。
閉劍琉璃匣,煉丹紫翠房。身佩豁落圖,腰垂虎鞶囊。
仙人駕彩鳳,志在窮遐荒。
——《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
棄劍學丹砂,臨爐雙玉童。寄言息夫子,歲晚陟方蓬。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兼欣
克服之美,書懷示息秀才》
煉丹時把心愛的寶劍丟在一邊,不再講任俠了。腰系著繡有伏虎形的荷包,荷包中盛著《豁落圖》,即所謂道箓。——“豁落”是道教術語。道經中有所謂“青真童子名之為豁落七元”。又說“天書字……八角垂芒,光輝照耀,驚心炫目。”此句亦見《隋書?經籍志》。——編者注李白在《訪道安陵》一詩中形容道士蓋寰為他所造的真箓時便有“七元洞豁落,八角垂星虹”二句。故知所謂《豁落圖》即是道箓。還有一對玉童在身旁協助。丹煉好了,服之成了仙,便可以遠游于蓬萊、方壺等所謂海上的三神山了。
煉丹糜費,當然要有資本:一要有錢,二要有健康。這兩樣資本,在李白壯年時代都是不缺乏的。他自己說過:“煉丹費火石,采藥窮山川”(《留別廣陵諸公》);“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他游遍了當時大半個中國的名山,至少有一半目的是為了采藥求仙。這樣的生活,沒有錢,沒有健康是不能支持的。李白是大財主的兒子,有兄在九江經商,有弟在三峽營業,可不用多說。他的身體也本來十分強健,別人說他目光如虎,炯炯有神。他喜歡騎馬射箭,擊劍蹴球。他喜歡打獵,能一箭射中雙鳶,射穿雙虎。在年輕時分,他還曾經同人打架。他有《敘舊贈陸調》一詩,敘述到他在長安北門曾被斗雞徒圍困,全虧陸調突破“萬人叢”,請來官憲,才把李白救出。詩中說陸調“風流少年時,京洛事游遨”,陸調既是“少年”,李白當時的年齡也不會太老。他被斗雞徒圍困事,當在他開元十八年及時次游長安的時候。陸調的本領不小,李白的本領當然也很有可觀。
然而,盡管你有多少錢,盡管你有過人的健康,是經不住無意識的長期消耗的。李白說他“傾家事金鼎,年貌可長新”(《避地司空原言懷》)。家是傾了,而“年貌長新”的希望適得其反,連自己的健康也傾了!李白出乎意外地衰老得很早。天寶十四年(755)冬,他才五十五歲。他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之后不久,在《與賈少公書》中自陳:“白綿疾疲苶,長期恬退。”這便是他早衰的佳證。為什么那樣早衰?原因當然有種種,過分嗜酒是容易被人想到的原因之一,但長期煉丹、服丹,以致水銀中毒,我看是更重要的一項。結果是神仙迷信、道教迷信深深地害了他,然而要從這迷信中覺醒,卻還有一段長遠的歷程。
嗜酒自然是壞事,但對李白說來,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那就是,酒是使他從迷信中覺醒的觸媒。
提壺莫辭貧,取酒會四鄰;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
——《擬古》第三首
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月下獨酌》第二首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月下獨酌》第四首
從這些詩看來,酒仿佛成為了李白的保護神,使他逐步減少了被神仙丹液所摧殘和毒害。以蟹螯代替丹液,把糟丘看作神山,這在李白是一種飛躍。他在《古風》第三十首中的舊看法是恰恰相反的,那兒他在嘲笑時人“綠酒哂丹液”。現在他也站到“綠酒”一邊,戰勝著“丹液”了。因而他的好詩,多半是在醉后做的。且引他的《江上吟》一首為例,那是酒與詩的聯合戰線,打敗了神仙丹液和功名富貴的凱歌。
木蘭之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尊中置千斛,載伎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嘯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這是他從長流夜郎半途赦回,流連在江夏一帶時所做的詩。在這里,他在嘲笑仙人,輕視海岳,浮云富貴,看重詩歌。什么“仙人”?你要等到黃鶴來才能高舉,然而“黃鶴一去不復返”了!我能和“海客”一樣毫無私心,便能時時與白鷗為伍。請看屈原的辭賦——《離騷》、《九歌》和《九章》吧!屈原雖然遭到讒毀,自沉于汨羅江,然而他的文章卻一直和日月一樣,留傳到現在還有燦爛的光輝。楚懷王和楚襄王父子卻怎樣了?他們炫耀一時的宮殿樓臺,以前崢嶸在山陵地帶,今天不是渺然無存了嗎?我興致一來,下筆揮寫能使你五岳動搖。——五岳不再是使他稽首再拜的神人之居了。詩歌做成了,我放聲高吟,能使你海上的三神山俯首在我腳下!功名富貴是不能持久的,漢水總是滔滔不絕地向著東南流,誰也不能把這流向扭轉!
他這時得到“千斛酒”的力量,好像得到了百萬雄兵,頃刻之間,戰勝了一切的神仙妖異、帝王將相。然而,只是暫時的。等他的酒一醒,他又成為一個極其庸俗的人,為“萬古愁”“萬古憤”“萬古恨”所重重束縛著,絲毫也動顫不得。上舉《書懷示息秀才》一詩也是“流夜郎半道放還”時的作品,他和“雙玉童”又出現在丹灶旁邊,他又在夢想著飛往海上的三神山了。
讀李白的詩使人感覺著:當他醉了的時候,是他最清醒的時候;當他沒有醉的時候,是他最胡涂的時候。因此,他自己也“但愿長醉不愿醒”(《將進酒》),甚至夸張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襄陽歌》)。
但是,酒太喝多了,對于他的健康,當然也不會沒有影響。上元二年秋,李光弼東征,他抱了雄心去參軍,半途因病折回。這病無疑是第二年冬季奪去了他的生命的“腐脅疾”的前驅癥候;更無疑是使他徹底從迷信中覺醒過來的后勁契機。傾了家,當然不能再從事金鼎的冶煉;傾了健康,更無法再迷信神仙丹液的有效了。
這里有一首詩:《下途歸石門舊居》,向來不大為專家們所注意,其實在了解李白的生活上是具有關鍵性的作品。這應該作于寶應元年即他去世之年的春天。他前往當涂的橫望山去向舊友吳筠道士訣別,也是他和道教迷信的訣別。我要把這詩的全文,逐段解釋如下。
及時段:
吳山高,越水清,握手無言傷別情;
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樹。
此心郁悵誰能論?有愧叨承國士恩。
云物共傾三月酒,歲時同餞五侯門。
從這首段看來,贈別的對象是吳筠,毫無問題。第三句的“君”字即指吳筠。吳筠是華陰人,善詩能文,舉進士不第,后來在會稽成了道士。天寶元年的春夏之交,李白從魯郡南下,與吳筠同游剡中,在浙江曹娥江上游,二人成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久,吳筠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在玄宗面前推薦了李白,同時得到賀知章與玉真公主等人的支持。于是,唐玄宗也征召李白入京。二人同待詔翰林,成為了天子的“近臣”。但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吳先李后地都離開了長安。本段后三句所說的就是這一段往事的回憶。“承國士恩”是說受到玄宗的知遇。其所以受到知遇是由于吳筠的推薦,故說“叨承”。“云物”猶言天上。同為翰林供奉,有時同陪游宴,為時僅三閱月,故云“云物共傾三月酒”。這三個月是跨著天寶元年與二年的;同在長安和王侯們過了一個歲首,故云“歲時同餞五侯門”。這是贈別吳筠的詩,毫無疑問。
吳筠在天寶二年春離開長安后隱居嵩山,唐玄宗為他建立了一座“道館”。安祿山之亂,兩京陷沒,吳又南下,入會稽剡中。吳卒于大歷十三年(778),比李白之死遲十六年。門徒們謚之為“宗元先生”(據《新唐書?隱逸傳》)。但據這首詩看來,在寶應元年他是隱居在當涂縣東六十里的橫望山,即石門所在之處的。
第二段:
羨君素書常滿案,含丹照白霞色爛。
余嘗學道窮冥筌,夢中往往游仙山。
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
俯仰人間易凋朽,鐘峰五云在軒牖。
惜別愁窺玉女窗,歸來笑把洪崖手。
“素書”是用朱墨寫在白絹上的道書。第二句,王琦注以為素書的形容,“含丹者,書中之字以朱寫之;白者,絹色。丹白相映,燦然如霞。”但“滿案”的素書不會全都是坦開著的,我以為應該是形容吳筠本人唇紅齒白、鶴發童顏。吳筠是不重煉丹的人,史書上說唐玄宗曾經向他問神仙冶煉法,他作了很合理的回答:“此野人事,積歲月求之,非人主宜留意。”正因為這樣,所以他健康長壽,已在病中的李白因而“羨”他。
“學道”之于李白,在這首詩里已經成為往事了。他回想當年也曾經窮搜不可捉摸的“玄之又玄”,連夢里都在漫游仙山。在那時真是想拋開塵世的一切,跳入壺中的別有天地里去。在那時以為俯仰在塵世間是容易凋朽的,寄居在金陵時,窗軒都面對著鐘山,表示自己不愿意脫離自然。在那時也曾經到嵩山去訪問過吳筠,分手時對嵩山的玉女窗曾依依惜別。現在又回到橫望山來了,笑握著老朋友的手,有說不盡的感慨。“洪崖”,據說是三皇時代的伎人,成仙,隱居于四川青城山,號“青城真人”。在這里是借來比吳筠。值得注意的是李白說他是“歸來”,可見早些時李白也在橫望山隱居過。
第三段:
隱居寺,隱居山,陶公煉液棲其間。
凝神閉氣昔登扳,恬然但覺心緒閑。
數人不知幾甲子,昨來猶帶冰霜顏。
我離雖則歲物改,如今了然識所在。
別君莫道不盡歡,懸知樂客遙相待。
“陶公”就是梁武帝所崇信的陶弘景了。他在橫望山隱居過,煉過丹液,故橫望山又名“隱居山”,陶所隱居的地方名“隱居寺”。先年李白在這兒寄居時,曾經凝神聚氣地扳登過,那時身體健康,登山時是泰然恬靜,滿不在乎的。——想到以前的恬靜,反襯出現在連山也不能登了。這次來看見幾位老人,一共加起來,不知道有好幾百歲了。(一個甲子是六十歲,“幾甲子”至少也當有一百二十歲,不能是每個人的歲數。)這些隱居學道的人,以前都是見過的,以前是面帶冰霜,這一次見到也還是面帶冰霜。冰霜猶言“冰雪”,《莊子?逍遙游》形容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有“肌膚若冰雪”之語。離開這兒有了好幾年,景物(包含李白自己的健康)也有所改變了,但現在的自己卻是湛然清醒,明白了自己所處的地位。“如今了然識所在”,是這首詩的核心句子,表明李白是覺悟了,要和一切迷信幻想脫離了。但他說得很娓婉,不是那么金剛怒目。他似乎沒有意思把自己的覺悟強加于人。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看來是沒有盡興的,因此詩人在安慰主人:“不要說沒有盡興吧,我知道你是好客的,你會期待著我的再來。”
第四段——一段:
石門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處得雞豕?就中仍見繁桑麻。
翛然遠與世事間,裝鸞駕鶴又復遠。
何必長從七貴游,勞生徒聚萬金產?
揖君去,長相思,云游雨散從此辭。
欲知悵別心易苦,向暮春風楊柳絲。
盡管走得很匆忙,但詩人卻到“石門”去過。“石門”,是橫望山中一帶風光奇特的所在。王琦注引《真誥》:“石門,山水尤奇,盤道屈曲。沿磴而入,峭壁二里,夾石參天。左擁右抱,羅列拱揖。高者抗層霄,下者入衍奧。中有玉泉嵌空,淵淵而來。春夏霖潦奔馳,秋冬澄流一碧,縈繞如練。&r
郭老《李白與杜甫》自必勝于《柳文指要》,對青年有用,論杜稍苛,對李有偏愛之處。論李杜思想甚多創見。
——茅盾
《李白與杜甫》一掃從來因襲皮相之論。
——惲逸群
如果不算若干短小的詩詞,《李白與杜甫》的確是郭老的封筆之作。不管人們對這部書的揚李抑杜立場有何不同意見,重讀這部書,我仍由衷地欽佩郭老以八十之高齡,在連遭喪子慘禍之后,還能夠把一部歷史著作寫得這樣文情并茂,充滿活力。
——周國平
若問:郭沫若寫《李白與杜甫》意欲何為?
答曰:意不在對李杜優劣的評判,也不在去翻無關緊要的歷史陳案,也不在表示鳳凰更生,更不是投人所好(相反卻有不少微詞)。而借助于李白與杜甫的人生旅程、人格缺陷和仕途坎坷,向人們提出一個嚴峻的問題:作為一代詩雄,在盛唐時代,為什么會出現如此不幸的結局?
——李白
窮愁而死,杜甫抑郁以終。郭沫若以其聰明睿智和心靈感悟,對歷史世界和現實世界做了雙重的解析,從而給李杜,也同時給自己,做出了人生評估,或稱之為終級關懷。
——劉茂林
作者學問很高,人品很低,歷史研究得很深。為了逢迎最高領袖,一味抬高李白還罷了,但卻不該惡毒攻擊和貶低杜甫。連《三吏》和《三別》都給他挑出了毛病,硬說杜甫的立場有問題,是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荒唐可笑至極。說杜甫很想做官,官癮很大,難道李白的官癮不是更大嗎?再說想做官有什么錯呢?那個時代不做官怎么能實現胸中抱負和人生價值呢?
這是郭沫若老在期間寫成的書,據周國平說,郭老是在喪子的情況下寫這本書的。書的前半部分寫得真好。后半部分就充滿了的語言和式的邏輯。
多少人并沒有讀郭老的書,而是道聽途說,就看序言里的自我評判與時俱進的修正更新學術觀點的描述,我就很佩服了。書很贊。
對郭沫若的大名聞來已久,作為一位史學大家和有爭議的學者,在通過閱讀該書的同時,及了解李白和杜甫,也了解作家的思想。
如果推崇太白的浪漫,對杜甫的現實主義抑貶,可為什么自己卻是現實的。
內容不錯,但是包裝沒有了,像是舊書不過沒關系,內容最重要。
書的質量還不錯,就是包裝有點草率!到的時候外面都裂開了。里面沒有額外的包裝
書收到了,質量很好,紙張也不錯,在當當網買書,最信得過了,物美價廉!
沖著郭沫若的名氣去的,注重考據,文筆沒有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好看。
這本書不但舊,而且物流發貨時直接用膠帶粘在書面上。非常不滿意。
郭沫若先生的書,肯定是支持的,也很想了解郭心目中的李杜
贊一個,了解詩仙和詩圣的經歷,讓我們更能讀懂他們。
沒有看,買到手后,朋友說最好不要看這本,就放置了,單就書的質量來說,是很好的。
李白與杜甫是我最喜歡的兩位詩人,一個仙風道骨,一個憂國憂民,雖風格迥異,但著實是我國詩歌藝術的雙峰。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乃至古往今來詩屆兩座高山,本書將他倆編輯在一起,更好地比較兩位大師的詩風。
務。V著作主要有《中國古代10社會研究》、《青銅時代》、《十批判書R》《李白與杜甫
郭沫若的學術還是嚴謹的,他的結論怎么樣且不去說他,他的論述還是很精彩的。
李白與杜甫(新版)意欲何為? 答曰:意不在對李杜優劣的評判,也
一直想找研究李白的作品,想看名家郭沫若怎么看。自己還沒讀。
包裝很土,紙質一般,但是人家出版社能出這本書,就得說是非比尋常!郭老封筆之作,關于此書的謠言滿天飛,不親眼看一看能行嗎?快買吧!
郭沫若大師的作品,可以了解到李白杜甫的真實人生。很不錯的書,另外支持當當自營書,一直信賴的!還有就是書籍挺好的,很有趣。
李白與杜甫(新版)終會4把他們帶向何方? ★語言生動曉暢,富于詩意,創見甚多,乃古典
信仰 杜甫嗜酒4終身 杜甫與嚴武 杜甫與岑參 杜甫Z與蘇渙三、李白杜甫年表附錄
迷信及其覺醒 李白與杜甫在詩歌上的交往D二、4關于杜甫 杜甫的F
對李白和杜甫生平做了詳細的對比,同樣的才華橫溢,不一樣的人生選擇。小12歲的杜甫更憂國憂民,人生之路相比李白更坎坷~
很好。先看了張煒再說李白和杜甫后有了興趣,果斷跟進。讀書不可有偏見,以前對它很不屑,有了閱歷方能常讀常新!紙張稍遜!
文筆不錯,觀點頗新穎,不愧大家手筆。雖其人人品不足道,但確實是才子。揚李抑杜,郭沫若跟著逢迎拍馬,不可取。
郭沫若先生的專著,李白與杜甫,寫于上世紀。是研究李白和杜甫的經典之作。好書。
這包裝真心不敢恭維 沒有封腰 沒有單獨封裝 看上去就舊舊的 也算不影響內容
明顯的揚李抑杜傾向。李白的出生年月、籍貫、游歷都寫的清清楚楚,杜甫這一上來就批評,連哪年哪里出生都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