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過量、價值觀混沌的今天,《看到并看見 : 如何成為一個犀利的人》是一本讓人變犀利的書。
作者通過對于洞見能力的闡述、提升方法和應用策略,幫助我們穿過紛繁與復雜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與趨勢,做出與高效的判斷,教會讀者撕開事物的偽裝,在似是而非的選擇題中發現正確的答案。
1. 這是一本讓你犀利的書! 2. 為什么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平臺,別人一年就相當于你的十年?時間絕不是省出來的,你要比別人更快一步!
高原,百萬暢銷書作者,博學管理咨詢師,潛能培訓專家,著有暢銷書《潛意識》《自制力》《當世界無法改變時改變自己》《看到并看見 : 如何成為一個犀利的人》等。作者倡導人們“聆聽內心的聲音,內觀自己的心靈”,在潛能引導、自我認識、自我提升、自我改變上受到了百萬讀者的認可。
>> 及時章洞見:判斷的才能
一、“做選擇”之前的能力/002
二、為什么要警惕“歸因理論”?/003
三、洞察世界本質的5 把鑰匙/007
四、洞見是“直覺”嗎?/012
>> 第二章比“笨”更可怕的是“自以為聰明”
一、90% 的聰明人都是在自我欺騙,還有10% 是擲色子/016
二、經驗在哪個階段變得“不”了?/020
三、“過去的成功”與你的關系/025
四、不要讓未來的失敗,抱怨今天的自以為是/029
五、你覺得愚鈍的人,也許才是對的/034
>> 第三章你“為了什么”而生命不休、努力不止?
一、為什么有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040
二、為什么有的人努力了一輩子,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045
三、“當下的定論”不等于未來的結論/050
四、先定位“目的”,再思考怎樣努力/055
五、必須小心那些讓我們感動的計劃/060
六、用三個提問洞察自己的“目的”/066
>> 第四章精準和快速地看到本質
一、從環繞的“信息閉環”中解放出來/072
二、用問題直接否決“問題”/076
三、看到“不同層次”的現實,找出它們的聯系/079
四、重新定義“思維的路徑”/081
五、撕開事物的偽裝,直達問題的本質/084
>> 第五章擺脫“結果導向”,重建“判斷系統”
一、結果導向,讓人失去了幸福的能力/090
二、人人都在當馬后炮,為何事前看不清?/094
三、不要用“因為……去做”的邏輯思考,要看到無限的可能性/098
四、繞過結果的不確定性,快速找到問題的重點/102
五、遵循四項原則,重建你的“判斷系統”/107
>> 第六章發現未來的方向,而不是判定事物的對錯
一、有些問題越分析越混亂,原因是什么?/114
二、成功是小概率事件,那么如何才能“成功”?/117
三、“既不是向東,也不是向西,而是指向內心!”/121
四、發現自我真正想要的東西,并制訂有效的計劃/125
五、越簡單直接的判斷,越接近的真相/127
>> 第七章是什么在妨礙你的洞見力?
一、為什么“愚蠢的錯誤”總在重復?/134
二、你是一個“經驗主義者”?/138
三、你是制度的“獵物”?/141
四、你是被“思維定式”困住的囚徒?/145
五、被殺死的好奇心/148
>> 第八章用最簡單的技巧,讓我們成為一個犀利的人
一、掃描你的斷層記憶:“我不知道的是什么?”/154
二、讓想象力做一次主:“這件事就像玩耍一樣簡單!”/157
三、直來直去地判斷:“我要馬上而且直接下一個定義。”/159
四、強化直觀的理解力:“我的及時個想法有95% 的概率是正確的。”/165
五、放松而非刻意的分析:“我要在最輕松的時候做出判斷。”/167
后記
附錄:讓你從此“變得犀利”的100條忠告/179
及時章 洞見:判斷的才能
人們總是傾向于考慮事情發生的“可能原因”,盡快找到一個答案。人們遵循“歸因邏輯”做出的判斷,除了基于我們現有的信息之外,一直充滿主觀色彩。從主觀角度對于原因的挖掘很容易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比如傾向性、偏見等會為我們制造能帶來慰藉的原因。
一、“做選擇”之前的能力
有些人經常把“憑借直覺或本能產生的選擇”與“理性的直觀判斷”混
為一談,甚至在知名企業的高管身上也時有發生。當優派集團(View Sonic)市場開發部門的新任主管Jack Yu 空降到核桃市時,他奉命而來,尋求維持公司的市場競爭力的方法。盡管優派早在十幾年前就收購了諾基亞的顯示器業務,但市場的擴張步伐并沒有計劃中的那么順利。公司每年有大量的預算投放到了見效尚不明顯的業務上,每項投資的收益表看上去都很不“漂亮”。
看到這種情況,Jack Yu 覺得很糟糕。他迅速做出了判斷,通過有力的手段縮減市場部門的大部分項目,把節省出來的錢投到了最基本的業務上。但是,收效明顯的做法未必就是一個好主意。市場部門的資金縮水導致了公司的一大批骨干人才跳槽。這些人靠市場開發吃飯,但又不親自賣東西。部門沒有預算,就意味著他們沒有收入。他們需要找一個能夠發揮才能,同時填飽肚子的地方,而且他們對未來有著不一樣的預測。Jack Yu 的直覺告訴他,公司必須省錢,這是基于結果導向的判斷,而市場開發人員的思維則著眼于10年后或者20 年后——他們更像是長期市場價值和宏大經營藍圖的維護者。
Jack Yu 與市場部的下屬陷入了一場持續的冷戰,雙方勢如水火,互相仇恨。這也對他造成了巨大的困惑:“我的判斷是錯誤的嗎?”在做出選擇之前,Jack Yu 是否已意識到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經驗告訴他,這么做是沒錯的。但從事實的角度看,Jack Yu 也許并不適合呆在這個位置上。理性的邏輯思維要求他站在結果的角度考慮問題,可這無法保障優派集團在新的經濟環境中取得成功。他沒有發現“隱藏在問題下面”的問題。
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發明家和科學家為人類創造了無數的奇跡,也留下了一個謎團:這些奇跡是怎樣創造出來的?這是經驗的結果還是“直覺的勝利”?奇跡的背后隱藏著什么秘密?顯然,他們對事物的觀察都具有超人的能力,并在自己的思維程序中儲存了驚人的能量,憑借理性的直覺與突然爆發的創造力,才實現了這些普通人無法企及的成就。
這些年來我們的研究發現,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和商業模式的變革,尤其在互聯網為主體的信息社會,舊的思維模式已不足以支撐起我們對未來做出有效的判斷。我們很多人都像Jack Yu 一樣,年復一年地用陳舊的觀念思考與判斷今天的問題。與人們強烈地改變現實、獲取成功的需要一樣,人們也需要提高自己對于復雜事物的洞察和決策能力。
從這一點來說,洞見代表的是一種“直觀判斷的才能”,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可以超越直覺并做出直接快速和正確的判斷。我甚至發現自己對此也有強烈的需求;它是感性的,但又以理性為基礎;它有著嚴密的邏輯分析,但又具備創新的基因,對客觀事物的判斷是直接和生動的,也是、犀利和具有突破性的。
人的直覺在多數時候都是出于本能和經驗在及時時間產生的判斷——它沒有經過分析推理,或者是推理過度——也很少對未來做出穿透性的預見,它總是嚴格地遵循“結果導向”的邏輯。比如,人在駕車行駛時看見橫向闖出的阻礙物會突然踩一腳剎車,而不是降低行車速度繞過障礙物。這和股民在發現股價暴跌時立刻倉皇出逃而不是低價買進的行為異曲同工。這時,直覺或經驗的反應總是基于人的“安全本能”。對大多數人來說,要改變這一模式實在是太難了。
很煩這么多評價
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看一看,適當給自己灌點雞湯了。
正版,性價比高,一直在當當購買,先暫評再追評。。。。。。。。。。。。。。。。。。。。。。。。。。。。。。。。。。。。
意外看到然后就下單了
作者是從思維層面解決問題,會想了才能會看,這個我很同意!
察人不明則失人,察事不明則失事。很不錯的書,提升自己的洞察能力,化繁為簡。
尼采說我們要看見這個世界。這里的看見,豈不和作者說的一樣?我們活在世界中,卻不一定真看見了世界啊。。。。
你看到了,并不一定看見。正解,看到的是現象,看見的是本質。從看到到看見,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會認真讀這本書,感謝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