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精選季羨林先生有關印度文化與歷史的學術著述12篇,主要涉及印度的社會發展史、宗教史、文化史、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以及印度的社會與文化的特點等內容。在所選作品中,季羨林先生對“雅利安人何時出現高度文明”,“印度奴隸社會何時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印度社會到底有哪些特點,印度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印度的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對世界有何的影響等問題作了深入的闡釋和研究。
季羨林先生是國際知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然而,由于季先生所涉獵學科如語言學、佛學等對于普通讀者來說較為陌生。讀者所能見到的季先生的作品,也以文學作品為主。季羨林先生的學術研究高瞻遠矚,他的許多觀點和研究仍具有現實意義,通過推廣他的學術成果,可以對當代學術起到引領的作用及深遠的社會意義。
王樹英,男,1938年生,河北省安國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研究員。196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后留校任教。1978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從事印度歷史與文化研究,1983—1985年在印度尼赫魯大學進修與研究。發表的著作有《印度文化與民俗》、《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印度》、《宗教與印度社會》、《中印文化交流與比較》、《南亞印度教與文化》、《印中文化關系》(印地文版,在印度出版發行)《中印文化透視》(印地文版,在印度出版發行)、《印度文化簡史》、《世界民族與文化》(印度卷)、《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印度卷)、《走進印度》等40余部。擔任叢書及時、七、十卷的主編。
目 錄
紀念馬克思的《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 著成一百周年… ……… 1
印度簡史………………………………………………………… 6
古代印度的文化… ……………………………………………… 69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 … ……………………………………… 81
在印度兩大史詩討論會上的講話(摘要)… …………………… 91
論釋迦牟尼……………………………………………………… 94
1857— 1859 年印度民族起義… ……………………………… 108
迦梨陀娑……………………………………………………… 205
沙恭達羅……………………………………………………… 217
梵語…………………………………………………………… 219
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 ………………………………… 222
紀念馬克思的《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
著成一百周年
1853 年6 月10 日馬克思寫了那篇有名的論文《不列顛在印
度的統治》,6 月25 日發表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上。7 月22 日他
又寫了《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8 月8 日在同一報紙上
發表。及時篇文章的寫成到今天整整一百年了。這一百年可以
說是人類歷史上變化較大的一百年。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在馬
克思時代還只能算是一個預言,然而蘇聯已經在地球上建立了第
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達三十多年,并且正向共產主義邁進。人類
社會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但是馬克思關于印度
的文章一直到今天還沒失掉它的意義。馬克思的科學預見24小時
天在得到證實。事情的發展正是按照他指出的方向在進行著。
這兩篇文章都不長,但卻是在占有了材料又加以詳細研究之
后才寫成的。從1853 年起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始研究東方問題。
當時東方正是多事之秋,他們研究東方問題并不是為研究而研
究,這些理論的研究,都有實際的作用。1853 年6 月2 日馬克思
給恩格斯的信里談到東方沒有土地私有制,說這是東方一切現象
的基本形式。恩格斯在6 月6 日的復信里同意這個看法,并且談
到人工灌溉這種巨大工程對農業的意義,談到村社。四天以后馬
克思寫成了《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他把他們在通信里談到的
觀點都歸納到這篇文章里,加以發揮。他主要談到兩點:及時點,印度人,像一切東方人一樣,一方面把作為農業和商業的首要條
件的巨大公共工程交給中央政府去管;另一方面憑著農業和手工
業在家庭里相結合的方式散處全國各地。這兩種情形從最古的
時代起就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社會制度——農村公社。這制度使他
們能夠自給自足,為東方專制制度打下基礎。第二點,英國的蒸
汽機和自由貿易破壞了這些公社的經濟基礎,因而引起了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