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括兩部分內容,部分是學術講演錄,收錄陳煒湛先生自1976年至2015年學術講演二十篇(另附其他學者相關序、跋各一篇),包括講稿、講演提綱及錄音整理稿,內容以古文字學為主,兼及書法、漢字簡化與規范化等。第二部分為北行日記,為陳煒湛先生青年時期隨商承祚先生北游實習的記錄,內容除從師問學之外,兼及各地見聞、生活瑣事、同學交往,頗富意趣之外,亦有相當的學術史價值。書前有全彩插頁六十余面,為陳煒湛先生手稿原件,可供書法愛好者欣賞。
陳煒湛先生師從容庚、商承祚先生治古文字學,有中大古文字學“四大金剛”之一的稱號。在治學之外,致力于古文字的普及工作,著有學術普及性讀物多本。除此之外,還不辭辛勞往返于各大院校及相關研究單位普及古文字知識。此書即為演講稿、提綱、錄音整理稿的結集。
陳先生早歲曾隨商承祚先生北游實習,歷時近兩個月。其間或記商老教誨,或記同門雅事,或記行程所見所聞,既有學術史的價值,亦頗富意趣。
陳煒湛,1938年生,江蘇常熟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早歲畢業于復旦大學,后于中山大學師從容庚、商承祚二位教授治古文字學。著有《甲骨文簡論》、《古文字趣談》、《三鑒齋甲骨文論集》等。
商老拓人面鼎,我們站在旁邊“見習”。商老邊拓邊講,向我們傳授拓墨的知識和技術:先用白桔水潤濕銅器,然后上紙(需用綿連紙),再用濕毛巾輕輕按紙,使之緊貼器面,這時紙張已全濕。緊接著,蓋上一張能吸水的薄紙(好是毛邊紙,或禾多紙),用打刷輕輕打擊,一方面是為了吸水使干,以便上墨,另方面是為了將紙打下去使有花紋處的紙突現出來。打擊完畢后,便用棉花撲子上墨。撲子里面裝棉花,外罩一層玻璃紙,然后用綢布扎緊。上墨時先上淡墨,然后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加濃。上完墨,將拓紙慢慢揭下,輕輕拭平,就算完工了。從刷白桔水到上墨,四五道工序,一環緊扣一環,絲毫馬虎不得,任何一點出毛病,都會影響拓本的質量。商老的每一個動作都顯得十分熟練、,對打刷、撲子等工具更是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北行日記》
和另一部《三鑒齋甲骨文論集》相比,書就做得差多了,出版社也沒得比。但喜歡陳氏的書,喜歡古文字等,還是買了。
內容詳實,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