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俘政策的突出特點是其殘暴性。本書在展示其殘暴性的基礎上,分五章剖析了大約20萬名戰俘勞工在軍事工程中和煤鐵企業里遭受的奴役。日本侵略者對戰俘勞工主要實行"軍律壓伏",戰俘勞工主要以逃跑、暴動等方式展開一條特殊的抗日戰線。本書作者在長期的研究中,搜集和保存了關東軍憲兵隊以及滿鐵的一批檔案文書和大量戰俘勞工的口述資料。這些既是作者研究的依據,也作為附錄展示在本書之后,供讀者參考。
解學詩,男,1928年出生,遼寧省開原縣人。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理事。曾任吉林省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特別招請教授。六十年來,從事中日關系史研究,涉足滿鐵、偽滿洲國和日本侵華史三大領域,在史學研究和史料編纂兩方面做出很大成績。
李秉剛,1948年生,遼寧海城人,遼寧大學歷史系畢業,中共遼寧省委黨校教授。
課題研究
及時章 日軍戰俘政策的暴虐性
一 虐俘是民族之恥
二 是軍令俘虜還是軍政俘虜
三 高壓統治與戰爭奴隸
四 虐俘慘劇震怒世界
第二章 戰時勞動強制與戰俘勞工化
一 從勞動統制到勞動強制
二 "特別募集"與圍捕勞工的作戰
三 戰俘勞工化的平臺
四 戰俘勞工規模
第三章 軍事工程中的戰俘勞工
一 日蘇關系與日軍筑城工程
二 戰爭奴隸與軍律壓伏
三 在邊境線上
四 800名病危勞工
五 關于集體屠殺問題
第四章 煤鐵企業與特殊工人
一 輔導工人和保護工人
二 無限期的奴役
三 特殊工人的災難與犧牲
四 隊組織與輔導院
第五章 特殊的抗日戰線
一 飛車大逃亡
二 撫順暴動和阜新夏菜園子暴動
三 暴動入蘇
四 中共"六月特支"及其重要影響
五 積極參加東北解放戰爭
"特殊工人"口述資料
1.千余冀東保安隊員只剩十余人[張毓隆]
2.在豐滿被逼供是八路軍[康 秀]
3.在北票煤礦的生死搏斗[耿孝金]
4."報國寮"暴動勝利[王殿榮]
5.我們回到長城腳下[董德康]
6.整死日本監工卻未逃出長城[姜新良]
7.用假八路誘害戰俘勞工[張金章]
8.石家莊集中營與撫順煤礦[齊祖銘]
9.撫順暴動受挫前后[南 品]
10.暴動失敗與支部教訓[高光鑒]
11.大山坑的斗爭[胡兆琪]
12.恢復支部,分批歸隊[馬蘇義]
13.按"六月特支"方針行動[石 巖]
14."六月特支"的意圖[趙秉鈞]
15.老百姓被迫連保看管工人[郭自力]
16.點燃希望,沖出活路[賈奎來]
17."太原工程隊"用戰俘練刺殺[趙天才]
18.山東被抓,北邊筑路,撫順挖煤[于前生]
19.從童工到特殊工人[武永和]
20.下定決心往外沖[任 榮]
21.逃走路上的傳奇[李書林]
22."定期解放"和"代存工資"都是騙人的鬼話[楊世哲]
23.我們是終身奴隸[侯增壽]
24.地下交通站營救特殊工人[孫潤民]
25.栗子溝特殊工人王中隊[刁志誠]
26.心齊敢斗,說打就打[張仁旺]
27.對敵斗爭活動小組與東北民主聯軍[許 彪]
28.戰俘勞工青年敢死隊的斗爭[李永增]
29.人多心齊,罷工獲勝[王元寶 楊春和]
30.130人只有18人活下來[董興言]
31.八路軍帶領沖破撫順"矯正輔導院"[田慶三]
32.離開海州"工人輔導所"之后[黃 文]
33.夏菜園子暴動前后[李振軍 朱 韜]
34.從塞北支部到十月特支[胡 煜]
35.阜新太平礦的特殊工人黨支部[黎 亞]
36.團結統一堅持[葉 舟]
37.阜新參加暴動,光復組織武裝[張忠民]
38.特殊工人都是不要命的[張立言]
39.未公開罷工,人人怠工[李鴻年]
40.把頭剝削手段林林總總[齊學孔]
41.跑出阜新,留在冀東[徐夢純]
42.多人被逼進冒頂掌子遇難[趙天寬]
43.兒童抓進集中營,活著扔到萬人坑[石云生]
44.石家莊集中營的"六月特支"[谷自珍]
45.老工人團結在特殊工人周圍[周仕金]
46.小電網和萬人坑[孫連甲]
47.見證本溪特大礦難[翟文華]
48.本溪茨溝戰俘勞工黨員逾百[陶守崇]
49.重新入黨,武裝自己[趙桂林]
50.從秘密活動到公開武裝斗爭[張鳳翔]
51.靈活打擊把頭[田寶林]
52.黨的外圍工人聯合會[雷 鳴]
53.化整為零,分批逃跑[劉 杰]
54.本溪護礦大隊的成立[鄭山景]
55.本溪特殊工人編為第62團[王慶鎖]
56.本溪第62團改編為第9旅[劉江忠]
57.三個多月800名兄弟慘死黑河[武心田]
58.目睹憲兵砍殺戰俘[劉治祥]
59.為保密屠殺勞工[鞠修經]
60.暴動入蘇前后[張思問]
檔案文獻
一 規程與規定
1.關東軍第五軍筑城工程就勞特種工人處理規定(1941.6.10第五軍司令部)
2.關東軍筑城工程就勞特種工人處理規定(1941.6.11關東軍司令部)
3.華北方面軍關于俘虜處理規程(1941.11.20)
4.關東軍參謀長吉本貞一致偽滿總務長官武部六藏函
(1942.5.12關參滿發1856號)
5.偽滿治安部文件(1942.9.9)
6.輔導工人管理要領(1942.9.1)
7.關于保護工人管理之件(1942.9.9)
8.關東軍總司令部《關東軍特種工人處理規定》(1943.7關總參一發第9222號)
附錄:在軍勞務及勞需擔當者會議上及時課高級參謀講話要點
(1943.2.12關東軍參謀部)
二 1938~1941年函電
1.奉天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38.11.8奉憲高第558號)
2.滿洲勞工協會理事長宮澤惟重致關東憲兵隊特務課長函
(1938.11.10滿勞業保第89之2)
3.滿鐵撫順煤礦長致越生部隊函(1940.9.2撫總庶文15第9號4—50)
4.滿鐵新京支社次長致鐵道總局長等函(1941.4.14京業2.01第112號1之1)
5.關于特殊工人對策備忘錄制定交換之件(1941.6.11撫總庶文01第10號11之1)
6.奉天防衛委員會委員長越生虎之助致關東軍參謀長吉本貞一函
(1941.8.16南防參第137號)
7.撫順煤礦特務委員會委員長致滿鐵會社特務委員會委員長函
(1941.9.10撫總庶文01第6號11之10)
8.新民會中央總會會長致滿鐵撫順煤礦礦長函
(1941.9.30第254號新中組經第99號)
9.撫順煤礦特務委員會委員長致撫順地區特務委員會委員長函
(1941.10.20總防第301號60之7)
10.本溪湖煤礦華北特殊工人及緊急募集工人的入滿情況(1941.11.10)
三 1942年函電
1.撫順煤礦警務委員會致中央警務委員會委員長函
(1942.1.5撫總庶文第□號之20)
2.奉天特務機關長濱田平致撫順煤礦礦長照會(1942.1.7奉機情第3號)
3.撫順煤礦總務局長太田雅夫致奉天特務機關長濱田平函
(1942.1.22撫總庶文01第14號6之78)
4.撫順煤礦勞務委員會委員長致滿鐵中央勞務委員會委員長函
(1942.2.18秘撫總庶文01第6號11之54)
5.滿鐵中央特務委員會通報(1942.2.19鐵總防301第60號36)
6.偽治安部警務司通報(1942.2.19治警特秘發第127號)
7.錦州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2.25錦憲高第84號)
8.錦州憲兵隊長膳英雄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3.13錦憲高第125號)
9.滿鐵勞務代表佐佐木雄哉致滿鐵總裁室文書課長、撫順煤礦總務局勞務課長函
(1942.3.20勞代第2之4號)
10.錦州憲兵隊長膳英雄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3.25錦憲高第141號)
11.通化憲兵隊長石原健一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3.26通憲高第118號)
12.通化憲兵隊長石原健一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3.26通憲高第119號)
13.偽治安部警務司長谷口明三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函
(1942.4.16治警特秘第312號)
14.錦州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4.18錦憲高第182號)
15.通化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4.22通憲高第157號)
16.奉天憲兵隊長磯高麿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4.27奉憲高第369號)
17.奉天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4.28奉憲高第372號)
18.偽治安部警務司通報(1942.4.30)
19.奉天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5.4奉憲高第386號)
20.滿鐵撫順煤礦總務局長人見雄三郎致中地區防衛隊長大石千里函
(1942.5.7撫總庶文02第22號1—13)
21.通化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6.4通憲高第106號)
22.錦州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6.17錦憲高第280號)
23.錦州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6.23錦憲高第289號)
24.華北勞動者募集協定加入者會會長左枝常一致大使館等函
(1942.6.25華募加第447號之2)
25.大連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摘錄(1942.6.26大憲高第323號)
26.通化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摘錄(1942.7.3通憲高第225號)
27.延吉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7.4延憲高第455號)
28.大連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摘錄(1942.7.17大憲高第353號)
29.延吉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摘錄(1942.7.23延憲高第486號)
30.延吉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7.30延憲高第494號)
31.奉天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8.3)
32.通化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2.8.3通憲高第251號)
33.錦州憲兵隊電話報告(1943[2].9.4關憲司二課)
34.阿爾山獨立憲兵分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
(1942.10.25阿憲高第53號)
四 1943年后函電
1.中地區防衛隊長大石千里致撫順煤礦長大垣研函(1943.4.12防第77號)
2.滿鐵撫順煤礦長大垣研致治安部大臣邢士廉、民生部大臣于靜遠函
(1943.4.13撫總勞03第1號)
3.撫順煤礦長大垣研致中地區防衛隊長大石千里函
(1943.5.6撫總勞管03第4號之1)
4.關東軍命令(1943.6.5關總作命丙第175號)
5.雞寧臨時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6.11雞憲高第316號)
6.東寧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6.14東憲高第158號)
7.關東軍命令(1943.6.23關總作命丙第189號)
8.東安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6.25東憲高第233號)
9.東寧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6.28東憲高第164號)
10.奉天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6.29奉憲高第370號)
11.東寧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7.5東憲高第173號)
12.東寧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7.9東憲高第181號)
13.東寧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7.13東憲高第185號)
14.奉天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7.14奉憲高第431號)
15.關東軍總參謀長致第四四部隊參謀長通牒(1943.7.15關總參一發第9215號)
16.孫吳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函(1943.7.28孫憲高第337號)
17.雞寧臨時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7.28雞憲高第413號)
18.雞寧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8.9雞憲警第212號)
19.錦州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8.10錦憲警第137號)
20.奉天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8.14奉憲高第521號)
21.雞寧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8.14雞憲警第216號)
22.東寧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8.26東憲高第222號)
23.東寧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9.5東憲高第231號)
24.東寧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9.6東憲高第232號)
25.東寧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9.8東憲高第237號)
26.東寧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9.14東憲高第241號)
27.關東憲兵隊司令部第二課《警務報告要旨》(個人事件調查301)
(1943.9.21~9.28周報載)
28.東安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10.3東憲高第376號
29.東寧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10.4東憲高第257號)
30.陸軍中佐遠藤三郎《關于最近特殊工人的動靜》(防諜)
(1943.10.29雞機常報(滿)戊第227號)
31.雞寧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10.31雞憲高第581號)
32.東安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4.9.23東安憲戰第368號)
33.東安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4.11.4東安憲戰第431號)
五 關東軍向企業移交大批勞工和病危者的函電
1.偽警務總局長山田俊介致偽奉天省警務廳長森田貞男函
(1943.10.14警總特(特)秘發第684號)
2.關東軍總參謀長關于病弱特種工人處置的通牒
(1943.10.12關總參一第9327號)
3.關東軍總參謀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函(1943.10.12關總參一發第9328號)
4.滿鐵撫順煤礦長報告(1943.10.22撫總庶文03第22號4之1)
5.孫吳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10.26孫憲高第485號)
6.奉天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10.26奉憲高第648號)
7.滿鐵撫順煤礦長報告(1943.11.4撫總庶文03第23號4之3)
8.滿鐵撫順煤礦長報告(1943.11.6撫總庶文03第22號4之4)
9.牡丹江憲兵隊長通牒(1943.11.8牡憲高第337號)
10.孫吳憲兵隊長致關東憲兵隊司令官報告(1943.11.9孫憲高第502號)
11.滿鐵撫順煤礦長致各部隊報告(1943.11.18撫總庶文03第22號4之6)
12.滿鐵撫順煤礦長報告(1943.11.19撫總庶文03第22號4之7)
&nb
俘虜(或稱戰俘)是戰爭過程中,敵對雙方捕獲的對方非武裝人質,其最終結局或稱前途有二:或者與敵方進行交換,或者解放即釋放。既然他們業已脫離戰爭行為,放下武器而非武裝化,并遠離戰場,就應該作為一般人而受到人權保障、人格尊重和人身安全與生存確保。19世紀末世界各國簽署實行的《陸戰法規和慣例公約》(亦一般稱《巴克公約》)關于戰俘的規定,和1929年7月世界各國再次簽署的內容多達97條的《關于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可以認為都貫徹著對于戰俘的這種基本理念和態度。因此,兩公約都開宗明義首先規定:戰俘是處在敵對國政府的權力之下,而不是處在捕獲他們的個人和軍隊之下。①這就是說,戰俘不但要離開戰場,而且要遠離暴力集團,以免戰俘應該受到的人道待遇與保護遭到侵犯或破壞。
但是,作為兩項國際公約簽署國的日本,姑且不說"二戰"前的情況,單就"二戰"期間的俘虜管理體制而言,它既不是使戰俘處于"敵國政府的權力之下"的政府管理體制,也不是使戰俘處于"敵方國家的權力之下"的國家管理體制,而是實行使戰俘處于敵方軍權之下的軍事管理體制,并由軍令系統即作戰部隊和由陸軍大臣管理的軍政系統兩個系統構成。也就是說,戰俘不僅沒有脫離軍事,甚至尚未脫離捕獲他們的軍隊,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戰俘是處于軍令系統即作戰部隊的權力與管理之下。理應依據國際公法的所謂"軍政俘虜",徒具虛名。
v很不錯的書v很不錯的書
2015年4月1版1印,硬精裝。由課題研究、口述資料、檔案資料三部分組成。將“特殊工人”作為一個大部頭推出,還出自名家之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