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國古代印刷術圖書
人氣:90

中國古代印刷術

印刷術與火藥、造紙,指南針并稱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中國及世界的文明和進步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本書即從中國古文明著手,簡要分析了印刷術誕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詳盡敘述了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專業史  
  • 作者:[李萬健]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叢書
  • 國際刊號:9787534720307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09
  • 印刷時間:2009-09-01
  • 版次:2
  • 開本:1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印刷術與火藥、造紙,指南針并稱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中國及世界的文明和進步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本書即從中國古文明著手,簡要分析了印刷術誕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詳盡敘述了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發展、應用,以及中國印刷術的外傳和重要影響。

編輯推薦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來,勤勞、勇敢和富于智慧的中國人民,為人類的發展,為世界的文明進步,做出了輝煌的貢獻。

《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叢書》之《中國古代印刷術》從中國古文明著手,簡要分析了印刷術誕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詳盡敘述了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發展、應用,以及中國印刷術的外傳和重要影響。

相關推薦:

歷史文化叢書:孫武 孫臏 中華文化

歷史文化叢書:姓氏 名字 稱謂

歷史文化知識叢書:成語和諺語

歷史文化知識叢書:銅琵鐵琶與紅牙象板

歷史文化知識叢書:中國古代音樂舞蹈史話

歷史文化知識叢書:中國神話與小說

歷史文化知識叢書:陶淵明的心靈世界與藝術天地

歷史文化知識叢書:詩詞曲的格律和用韻

歷史文化叢書:儒林外史的文化意蘊

歷史文化叢書: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

歷史文化叢書: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觀

歷史文化叢書:中國佛教與民間社會

歷史文化叢書:中國人與印度洋

歷史文化叢書:中國方志學

歷史文化叢書:司馬光及其《資治通鑒》

歷史文化叢書:中國文化在東南亞

歷史文化叢書:漢語詞匯的流變

目錄

一 中國古代的文明孕育并誕生了印刷術

(一)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繁榮發達是印刷術發明的歷史需要

(二)墨和紙的發明,為印刷術的發明創造了物質條件

(三)捶拓、制印和書法技藝為印刷術的發明創造了技術條件

二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及發展

(一)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初期的雕版印書

(二)雕版印刷術的成熟和雕版印書業的興盛

(三)雕版印刷術的飛躍性發展——套印和彩印技術的發明及應用

三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應用

(一)北宋畢異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二)宋末元初發明了用金屬錫鑄活字印書

(三)元代王禎試驗成功造木活字印書

(四)明代木活字、銅活字印書盛行

(五)清政府使用活字印書,各種活字在社會上并行

(六)活字印刷術發展緩慢,最終為西方現代印刷技術所替代

四 中國印刷術的外傳及其重要影響

(一)中國印刷術在亞洲東方的傳播

(二)中國印刷術向西方的傳播

(三)中國發明的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主要參考書目

在線預覽

一 中國古代的文明孕育并誕生了印刷術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來,勤勞、勇敢和富于智慧的中國人民,為人類的發展,為世界的文明進步,做出了輝煌的貢獻。中國古 隨著社會的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繁榮,需要記錄和傳播的信息也越來越多。社會的需要,迫使人們不斷地在尋找、創造著用以負載信息的新的方法和工具。大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頗具規模的石刻文。陜西鳳翔縣出土的石鼓上刻有記述秦王游獵情況的十四首四言詩。其書法屬大篆,字體工整道勁,有"鸞翔鳳翥"之譽。所刻詩文與《詩經》之"二雅"相類似,是研究先秦文學很有價值的資料。這說明,石刻文字時期,石刻已經有了記錄、傳播文學作品的作用。現已發現的石刻文,尚有福建仙潭的原始圖像文字和河北平山戰國刻石文字,也都是先秦刻石文字。此外,還有許多刻在山石上的摩崖石刻。現存最多的摩崖石刻,是秦始皇到各地巡游期間命工匠所作的刻石勒銘,內容多是為其歌功頌德的。直到東漢時期,學者蔡邕鑒于世人傳抄的儒家經典多有訛誤,特奏經皇帝批準,把《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刻在石碑上,為人們提供經書的正確版本。因為此次刊石竣工于熹平年間,故稱"熹平石經"。

長期以來,為了適應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發展的需要,我們的祖先先后創造了用甲骨、銘金和刻石等方法來記錄、傳播信息。但是,這僅僅是后來大量記錄、傳播文化、科學、藝術信息的有力工具——圖書的萌芽,是一步一步創造和完善這一工具的進程中的階段性成果。殷商甲骨文字發明之后,大約又經歷了近千年的摸索,到了西周末期,人們又找到了具有固定形態而又方便閱讀的信息載體,這就是"簡冊"、"版牘"和"縑帛書卷"。這些載體具有記錄、傳播信息,專為供人閱讀而作的特點和功能,因此,它們是與后來的紙本書具有相同意義的圖書。

采用經過整治的竹片書寫上文字并編連成冊的信息載體稱作"簡冊",亦作"簡策";采用加工后的木板而書寫上文字的稱為"版牘"。我國目錄學的創始人、西漢學者劉向《別錄》和東漢哲學家王充《論衡》中,對簡冊和版牘的制作都有較詳細的記載。王充說:"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斷木為槧,析之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牘。"把一片片寫有文字的竹簡和木板用繩子編連成冊,就成了早期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圖書。1951年,考古工作者在長沙五里牌發掘出戰國時期的竹簡三十八枚,此后又多次發現戰國竹簡。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發現西漢前期竹簡三百余枚,系記錄隨葬物品的清單。同年在臨沂銀雀山發掘的一號漢墓中發現竹簡六千多枚,有《孫子兵法》、《齊孫子》等,是秦代或漢初之物。1975年,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簡一千一百五十五枚。1979年,在四川青川縣發現戰國晚期木牘兩件,這是最早發現的我國最古老的竹簡和木牘實物。此外,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曾多次發現西漢前期的簡冊和版牘。這說明,從戰國至秦漢,簡冊和版牘是應用得很普遍的記錄和傳播信息的載體了。簡冊、版牘與甲骨文、青銅銘文和石刻文字有了很大的不同。它能根據需要而負載很多的文字,記錄和傳播更為豐富的信息。它便于攜帶,可到處傳閱,是專供人閱覽并從中獲得知識、信息的方便工具。而且,竹木材料豐富易得,用之不盡,又便于用筆墨書寫成文,容易大量生產,相對地適應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人們記錄、傳播知識、信息的需要。

簡牘是以竹木為材料的書,有笨重的缺點。大約于簡冊和版牘出現的同時,人們又創造了用帛、縑、繒等織物來書寫文字的制書方法。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現了大批珍貴帛書,有《周易》、《老子》等。其中有些帛書字體較古,大概為秦代抄本。簡冊和版牘以每抄寫完一篇文章為一個單元,稱為一"冊";而用絲織縑帛作書,則以每抄一篇文章為一單元,卷成一卷,稱作一"卷"。這就是今天圖書被稱為冊和卷的最早的由來。縑帛為書,較大的優點是較簡冊輕便,便于搬運、收存和展讀。其缺點是材料昂貴,制作成本太高。代勞動人民發明并傳播、應用于全世界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以及制瓷、繅絲等技術,對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促進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英國17世紀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談到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的發明時說:"這三種發明將全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都改變了,又從而產生了無數的變化:印刷術在文學,火藥在戰爭,指南針在航海。歷史上沒有任何帝國、宗教或顯赫人物,能比這三大發明對人類事物有更大的影響力。"應當說,這是對中國古代科學發明重要意義和貢獻的中肯評價。

在中國古代對人類所做的諸多貢獻中,印刷術的發明尤為突出。中國的印刷術,不但是在記錄、傳播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和文明方面功用非凡,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由于它的出現和興盛而帶來了文化藝術和科學的發達,推動了思想及社會變革,大大地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的面貌。所以,它被世人稱作是"神圣的發明",是"人類文明之母"。可以說,中國發明的印刷術,是功蓋全人類的。

(一)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

繁榮發達是印刷術發明的歷史需要

在遠古,我們的祖先還沒有發明文字。那時候的人類,是靠結繩和刻木來記事的。逢大事,在繩子上打一大結,或在木頭上刻一大而深的缺口;小事則打一小繩結,或刻一小而淺的木缺口。至今,云南省博物館里還收藏有少數民族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以結繩和刻木方法來記事的文物。

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殷商時期,人們創造了甲骨文。它是統治階級在國事、家事等重要活動前刻在占卜吉兇用的龜甲或獸骨上的卜辭文字,用以記錄占卜的結果和重要活動的情況。甲骨文只有記錄事實以備查考的作用,沒有傳播知識和經驗的功能。

大約在公元前13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能制造青銅器了。青銅器是人們用煉成的青銅鑄成的禮器、樂器、兵器、食器和日常用具,如鐘、鼎、戈、鉞、盂、爵、簋、盤等。這些青銅器是統治階級權位的象征,被視為"重器"。這些器具上大多鑄有或刻有銘文。其文字接近于甲骨文,后經逐漸演化,形體各異,統稱為"金文"或"鐘鼎文",文字學中稱為"籀文"或"大篆"。青銅銘文,一般是記載鑄器緣由或重大事件經過的,借以傳告后人,永志不忘。但此時的金文與甲骨文的作用已有不同,除有記事實、傳后人、備考核的作用外,還有傳播信息的作用。例如,有些統治者就把國家的法律條文鑄在鼎上,以傳示眾人,令其照行。春秋時期鄭國子產就曾于魯昭公六年(前536年)把國家律令鑄在鼎上,稱為"刑書"。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青銅器上的銘文也越來越多,記事也越來越詳細,有的已儼然是一篇長文了。例如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的西周晚期鑄造的毛公鼎,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七字之多,記述了周王誥誡和褒獎臣下毛父厝之事。這說明,青銅銘文與甲骨文相比,不僅增加了傳播信息的作用,而且其記錄信息的功能也進一步得到加強。

隨著社會的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繁榮,需要記錄和傳播的信息也越來越多。社會的需要,迫使人們不斷地在尋找、創造著用以負載信息的新的方法和工具。大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頗具規模的石刻文。陜西鳳翔縣出土的石鼓上刻有記述秦王游獵情況的十四首四言詩。其書法屬大篆,字體工整遒勁,有"鸞翔鳳翥"之譽。所刻詩文與《詩經》之"二雅"相類似,是研究先秦文學很有價值的資料。這說明,石刻文字時期,石刻已經有了記錄、傳播文學作品的作用。現已發現的石刻文,尚有福建仙潭的原始圖像文字和河北平山戰國刻石文字,也都是先秦刻石文字。此外,還有許多刻在山石上的摩崖石刻。現存最多的摩崖石刻,是秦始皇到各地巡游期間命工匠所作的刻石勒銘,內容多是為其歌功頌德的。直到東漢時期,學者蔡邕鑒于世人傳抄的儒家經典多有訛誤,特奏經皇帝批準,把《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刻在石碑上,為人們提供經書的正確版本。因為此次刊石竣工于熹平年間,故稱"熹平石經"。

長期以來,為了適應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發展的需要,我們的祖先先后創造了用甲骨、銘金和刻石等方法來記錄、傳播信息。但是,這僅僅是后來大量記錄、傳播文化、科學、藝術信息的有力工具——圖書的萌芽,是一步一步創造和完善這一工具的進程中的階段性成果。殷商甲骨文字發明之后,大約又經歷了近千年的摸索,到了西周末期,人們又找到了具有固定形態而又方便閱讀的信息載體,這就是"簡冊"、"版牘"和"縑帛書卷"。這些載體具有記錄、傳播信息,專為供人閱讀而作的特點和功能,因此,它們是與后來的紙本書具有相同意義的圖書。

……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神龍溪**的評論:

henhao

2013-03-22 13:49:04
來自theolde**的評論:

語言精煉,內容精當,好!

2013-05-08 23:26:17
來自bjkimi**的評論:

這個商品還可以

2014-08-08 17:02:41
來自積跬齋**的評論:

非常好的賣家,會繼續支持你的!

2016-08-11 18:13:06
來自劫塵**的評論:

不錯了!!!

2017-10-01 16:24:22
來自半生回**的評論:

大象出版社有時也會有不錯的學術書的,點贊支持

2013-12-04 14:28:12
來自tietaxi**的評論:

是一本比較通俗的讀物,印刷術是我們先人的四大發明之一,書整體感覺還不錯

2016-04-23 19:38:31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